合纵连横
- 格式:docx
- 大小:25.48 KB
- 文档页数:5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四处宣扬的一种外交和军师策略。
苏秦曾经联合了齐、韩、赵、魏、楚等国相聚于赵国,发兵共同进攻西面的秦国。
而公孙衍也于公元前318年促使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燕国等五国攻秦国。
当时的人都传,张仪、公孙衍才是大丈夫啊,一怒之下,各路诸侯都是感到一阵畏惧,只要他们安居下来,天下才会平息下来。
这里自然是很多夸张的成分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纵横家的实力之高,对当时战国时期各国的影响之大。
连横和合纵,是战国时期著名外交战略政策,是由著名的纵横家、谋论家鬼谷子的两个徒弟施行。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战国七雄为了争夺天下,成为天下之主,肆无忌惮的争夺地盘,可以说战国之所以能维持住局面,都是因为有连横和合纵两个的战略指导,但这两个策略有一定的区别。
第一:倡导者不同。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
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但后来被秦国范睢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俗话说得好,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张仪和苏秦虽然师出同门,但是并没有共扶一主,却在各自的阵营中都有大展身手的舞台,由于理想和抱负不同,必定会各奔东西。
第二:目的不一样。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目的是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联合由北至南的燕、赵、魏、韩、楚五个国家(当然也会争取东面的齐国的支持),共力抵御秦国。
苏秦一系致力于合纵。
连横,目的是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联合秦、齐两国联合起来,并争取联合秦、齐之间的韩、楚、魏等国,削弱和抵御其他国家。
张仪一派致力于连横。
第三:结果不一样。
连横和合纵都是伟大的战略部署,可是实行的结果却不怎么一样。
张仪实行连横,使得秦国日益强大,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得要害之郡,为秦国后来一统天下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而苏秦施行的合纵,把一些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抵制秦国,但是这几个国家地盘都很小,都是利益联盟,各怀鬼胎,安于现状,毫无远见,合纵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的不彻底,导致了秦国日益强大,最终逃不了灭亡的结局!以上就是合纵和连横的区别,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我们都不应把他们看作是一种军事联盟或同盟的关系,二者内部的联系相当地不稳固。
合纵连横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21年)的一种外交和军事策略。
这个时期的中国由多个互相竞争的诸侯国组成,其中最强大的是秦、楚、齐、燕、韩、赵、魏等七个国家。
合纵:
合纵是指弱小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
这种策略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有影响力的纵横家提出并推动,他们通过游说各国君主来实现联盟。
这些纵横家常常具有高超的口才和政治智慧,他们的目标是让其他六个国家暂时放下彼此之间的分歧,共同抵抗秦国的扩张。
连横:
连横则是指弱小国家与秦国结盟,以获取支持或保护。
在这种策略下,弱小国家希望通过投靠强国来避免被其他大国吞并。
同时,秦国也可以通过连横来分化其他国家的联盟,并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两种策略相互竞争,形成了战国时期的复杂国际关系格局。
合纵连横的战略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战略思维和外交技巧。
在历史上,苏秦和张仪是最著名的两位纵横家,他们的行动深刻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局势发展。
有关“合纵连横”的成语解释有关“合纵连横”的成语解释如下: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意思|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hezonglianhe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中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
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不外乎两个人,即苏秦、张仪。
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
合纵连横- 历史背景一、系出名门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
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
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
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出试锋芒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
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
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
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
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
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
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
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
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
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
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
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合纵连横的含义和作用合纵连横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孙子所提出的战略思想,它的含义是不断联合各方势力,形成强大的多方势力联盟,以实现统一战线和共同进攻的目的。
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的历史上,也经常被用于解决各个国家的国际问题。
合纵连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相互利用,扩大影响合纵连横不仅仅是简单的联盟或合作,更是基于利益的考虑,进行了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
通过这种关系,可以吸取其他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比如说,在历史上的战争中,许多小国家就采用过这种策略,通过各种手段和大国建立联系,以求单方面的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2. 打破单一统治合纵连横的最大作用就是打破一方集权的状态,消灭统治中心的单一权力,而是让许多强力均衡的局面。
合纵连横的实践可以将原来的一方通过联合形成多方,从而削弱一方的统治能力,同时,联盟中的各方权力也可以抵消其他联盟的力量,达到一种包容性的平衡局面。
可以说,合纵连横是一种平衡力量的途径,适用于多种特殊情况。
3. 收购敌人合纵连横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可以在对手领域直接购买或摄取其力量,从而扭转实力对比。
比如,在历史中,宋朝和辽朝的战争,就采取了联吴晋而攻辽的战术,通过瓦解辽朝的依赖,弱化了其实力,最终实现了保障自己的目的。
4. 切断敌军粮道合纵连横的另一个目的是切断敌人的粮道,封锁其补给线,减少其补给物资,最终导致其投降或撤退,从而实现战争的胜利。
比如,在古代战争中,有时候可以通过在敌人的偏远地区设立重重堵点的方法,切断其粮道,使其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支持,从而使对手的力量大不如以前。
总之,合纵连横的战略思想是一个相互利用,相互抵消和促进共同进攻的策略,其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不仅在古代历史上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现代社会也在其基础上进行着一系列的国际政治决策。
只有深入理解其精髓,掌握其具体应用,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态和实际问题。
合纵连横的意思解释摘要:一、合纵连横的定义二、合纵连横的来源三、合纵连横的实践案例四、合纵连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五、如何运用合纵连横策略正文:合纵连横,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战略概念,起源于战国时期。
它原是战国时期各国间进行政治、军事联盟的一种策略,如今已成为一种泛指,可用于各种领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合纵连横进行解读,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策略。
一、合纵连横的定义合纵连横,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联合、联盟的方式,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在战国时期,它主要表现为各国君主为了抵抗强敌,互相结盟,共同对抗强大的国家。
这种策略可以应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
二、合纵连横的来源合纵连横这一战略概念起源于战国时期。
当时,七雄并立,各国间为争夺地盘和利益,战争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纵连横应运而生。
苏秦、张仪等游说家运用合纵连横策略,游走于各国之间,争取盟友,打击敌人。
三、合纵连横的实践案例在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实践案例有很多。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秦六国合纵抗秦。
苏秦成功游说六国君主,使他们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秦国。
虽然最终合纵联盟未能阻止秦国的统一大业,但这一案例足以证明合纵连横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性。
四、合纵连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合纵连横的战略思想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在政治、经济、商业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合纵连横的影子。
现代国家间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等,都是合纵连横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五、如何运用合纵连横策略在当今社会,掌握合纵连横策略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成功地运用这一策略,需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目标:在采取合纵连横策略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以便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2.寻求共同利益:寻找合作伙伴时,要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联盟。
3.善于沟通:在联盟过程中,沟通至关重要。
通过有效的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了解,有利于联盟的长期稳定。
合纵连横的典故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大家清楚合纵连横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合纵连横的典故,供大家阅读!合纵连横的解释古时地域分布基本是秦在左边,其他各国一竖行的分布在右边,秦与其他国家联盟叫连横,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
合纵连横的典故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
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
”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
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
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
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
”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
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
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
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的接龙合纵连横→ 横见侧出→ 出位僭言→ 言事若神→ 神志不清→ 清汤寡水→ 水宽鱼大→ 大方之家→ 家传之学→ 学行修明→ 明公正道→ 道听涂说→ 说来话长→ 长春不老→ 老熊当道→ 道路指目→ 目交心通→ 通无共有→ 有触即发→ 发喊连天→ 天长地老→ 老成之见→ 见钱眼开→ 开国济民→ 民富国强→ 强聒不舍→ 舍身为国→ 国家大计→ 计日奏功→ 功败垂成→ 成一家言→ 言简意深→ 深中笃行→ 行所无事→ 事败垂成→ 成家立计→ 计出万死→ 死不回头→头昏眼花→ 花貎蓬心→ 心亿则乐→ 乐而忘死→ 死生啕气→ 气壮如牛→ 牛衣岁月→ 月下风前→ 前庭悬鱼→ 鱼尾雁行→ 行浊言清→ 清廉正直→ 直捣黄龙→ 龙马精神→ 神怒人弃→ 弃其余鱼→ 鱼贯而行→ 行满功成→ 成一家言→ 言为心声→ 声气相求→ 求死不得→ 得月较先→ 先言往行→ 行不逾方→ 方刚血气→ 气吞湖海→ 海涵地负→ 负才使气→ 气得志满→ 满面含春→ 春光如海→ 海阔天高→ 高躅大年→ 年谊世好→ 好梦难成→ 成人之善→ 善门难开→ 开国济民→ 民胞物与→ 与日俱积→ 积甲如山→ 山阴乘兴→ 兴致勃发→ 发愤忘食→ 食方于前→ 前庭悬鱼→ 鱼贯而进→ 进退裕如→ 如风过耳→ 耳鬓斯磨→ 磨砺自强→ 强兵富国→ 国泰民安→ 安心乐意→ 意在笔前→ 前功皆弃→ 弃逆归顺→ 顺天应人→ 人莫予毒→ 毒手尊前→ 前因后果→ 果于自信→ 信赏必罚→ 罚不当罪→ 罪恶昭彰→ 彰善瘅恶→ 恶贯满盈→ 盈科后进→ 进退两难→ 难分难解→ 解甲归田→ 田月桑时→ 时和年丰→ 丰取刻与→ 与世偃仰→ 仰人鼻息→ 息息相通→ 通权达变→ 变化无穷→ 穷途末路→ 路不拾遗→ 遗臭万年→ 年深日久→ 久悬不决→ 决一死战→ 战天斗地→ 地利人和→ 和而不唱→ 唱筹量沙→ 沙里淘金→ 金屋藏娇→ 娇生惯养→ 养精畜锐→ 锐不可当→ 当头棒喝→ 喝西北风→ 风雨同舟→ 舟中敌国→ 国色天香→ 香火因缘→ 缘木求鱼→ 鱼龙混杂→ 杂七杂八→ 八拜之交→ 交头接耳→ 耳鬓斯磨→ 磨砖成镜→ 镜花水月→ 月旦春秋→ 秋高气爽→ 爽然若失→ 失惊打怪→ 怪诞不经→ 经久不息→ 息事宁人→ 人言啧啧→ 啧有烦言→ 言必有中→ 中庸之道→ 道路以目→ 目瞪口呆→ 呆头呆脑→ 脑满肠肥→ 肥马轻裘→ 裘弊金尽→ 尽力而为→ 为富不仁→ 仁至义尽→ 尽心竭力→ 力透纸背→ 背道而驰→ 驰名中外→ 外合里差→ 差强人意→ 意在言外→ 外圆内方→ 方底圆盖→ 盖世无双→ 双管齐下→ 下车伊始→ 始终如一→ 一蹶不振→ 振臂一呼→ 呼风唤雨→ 雨沐风餐→ 餐风露宿→ 宿弊一清→ 清心寡欲→ 欲取姑予→ 予取予求→ 求神问卜→ 卜昼卜夜→ 夜不闭户→ 户枢不蠹→ 蠹众木折→ 折槁振落→ 落落大方→ 方寸已乱→ 乱琼碎玉→ 玉洁冰清→ 清风明月→ 月盈则食→ 食言而肥→ 肥遁鸣高→高朋满座→ 座无虚席→ 席卷天下→下不为例→ 例直禁简→ 简明扼要→ 要价还价→ 价值连城→ 城狐社鼠→ 鼠腹鸡肠→ 肠肥脑满→ 满腔热枕→ 枕石漱流→ 流离转徙→ 徙宅忘妻→ 妻儿老小→ 小本经营→ 营私舞弊→ 弊绝风清→ 清尘浊水→ 水磨工夫→ 夫唱妇随→ 随才器使→ 使贪使愚→ 愚昧无知→ 知书达礼→ 礼尚往来→ 来者不拒→ 拒谏饰非→ 非异人任→ 任人唯亲→ 亲密无间→ 间不容发→ 发指眦裂→ 裂土分茅→ 茅塞顿开→ 开路先锋→ 锋芒所向→ 向隅而泣→ 泣下如雨→ 雨丝风片→ 片言折狱→ 狱货非宝→ 宝山空回→ 回光返照→ 照本宣科→ 科班出身→ 身价百倍→ 倍日并行→ 行动坐卧→ 卧薪尝胆→ 胆破心寒→ 寒木春华→ 华不再扬→ 扬长而去→ 去粗取精→ 精诚团结→ 结党营私→ 私心杂念→ 念兹在兹→ 兹事体大→ 大势所趋→ 趋炎附势→ 势不两立→ 立此存照→ 照猫画虎→ 虎背熊腰→ 腰缠万贯→ 贯朽粟陈→ 陈词滥调→ 调嘴学舌→ 舌剑唇枪→ 枪林弹雨→ 雨过天青→ 青出于蓝→ 蓝田生玉→ 玉卮无当→ 当场出彩→ 彩凤随鸦→ 鸦雀无闻→ 闻风而起→ 起死回生→ 生拉硬扯→ 扯篷拉纤→ 纤芥之疾→ 疾风迅雷→ 雷打不动→ 动辄得咎→ 咎由自取→ 取辖投井→ 井井有条→ 条三窝四→ 四衢八街→ 街头巷尾→ 尾生之信→ 信口开河→ 河山带砺→ 砺山带河→ 河清难俟→ 俟河之清→ 清汤寡水→ 水滴石穿→ 穿云裂石→ 石沉大海→ 海立云垂→ 垂涎欲滴→ 滴水成冰→ 冰清玉洁→ 洁身自好→ 好肉剜疮→ 疮痍满目→ 目不识丁→ 丁公凿井→ 井中视星→ 星旗电戟→ 戟指怒目→ 目指气使→ 使羊将狼→ 狼心狗肺→ 肺石风清→ 清夜扪心→ 心织笔耕→ 耕当问奴→ 奴颜婢膝→ 膝痒搔背→ 背信弃义→ 义无反顾→ 顾全大局→ 局促不安→ 安步当车→ 车载斗量→ 量才而为→ 为渊驱鱼→ 鱼游釜中→ 中馈犹虚→ 虚有其表→ 表里如一→ 一呼百诺→ 诺诺连声→ 声罪致讨→ 讨价还价→ 价增一顾→ 顾盼自雄→ 雄心壮志→ 志美行厉→ 厉兵秣马→ 马工枚速→ 速战速决→ 决一雌雄→ 雄才大略→ 略见一斑→ 斑驳陆离→ 离弦走板→ 板上钉钉→ 钉嘴铁舌→ 舌桥不下→ 下马看花→ 花样翻新→ 新陈代谢→ 谢天谢地→ 地久天长→ 长枕大被→ 被山带河→ 河落海干→ 干柴烈火→火上浇油→ 油腔滑调→ 调兵遣将→ 将伯之助→ 助人为乐→ 乐而不淫→ 淫词艳曲→ 曲终奏雅→ 雅俗共赏→ 赏罚分明→ 明刑不戮→ 戮力同心→ 心心相印→ 印累绶若→ 若有所失→ 失张失智→ 智圆行方→ 方枘圆凿→ 凿凿有据。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hezong lianhe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中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
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不外乎两个人,即苏秦、一、系出名门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
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
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
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出试锋芒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
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
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
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
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
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
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
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
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
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
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
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三、以“横”破“纵”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
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
合纵连横名词解释: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如图)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如果秦国和任何一个东方国家结合,来打击其他国家,这都属于连横;反过来,东方国家如果凝聚起来,联合起来对付西边的这个秦国,或者对付东边那个齐国,都需要南北向的联合,这就是所谓的合纵。
主推者: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公孙衍(yǎn)、惠施惠施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华夏族,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
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
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
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公孙衍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国。
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国时,献计于公孙衍。
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
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
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
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宣称,要到燕国和赵国去。
”公孙衍照办了,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楚王听说,大怒,以为田需欺负他,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
[名词解释] 合纵连横
答案解析
战国时各国处理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
“合众弱以攻一强”称“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称“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合纵即指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即秦国拉拢某些弱国进攻他国。
由于六国皆欲借外力以利己。
故合纵实为松散联盟,抗秦活动不能持久,最终为秦各个击破。
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处南北,故南北联合抗秦谓之合纵;东西为横,六国在东,故东方六国事秦谓之连横。
但最初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也即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
只是到秦赵长平之战后,才形成为: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苏秦主之;连横是六国分别屈服于秦国,张仪主之。
公孙衍、苏秦、张仪、李兑等即当时著名的纵横家。
【语文知识点】合纵和连横的区别
合纵和连横的目的是有区别的: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1、倡导者不同: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
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但后来被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2、目的不同: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3、提出的背景不同: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潼关以东的六国面对秦国咄咄逼人之势,有些不知所措。
洛阳人苏秦从地缘利害出发,提出了合纵抗秦战略。
当时战国七雄中以秦国实力最强,严重威胁山东六国的生存,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合纵连横名词解释合纵连横,是指秦、齐、楚、燕、赵、魏、韩,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西方强秦。
合纵连横,在我国春秋时期,大体已经形成了。
如前381年,秦军围攻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
齐欲趁机灭宋,又恐他国乘虚而入,乃向东攻打鲁、向南进攻宋,迫使楚国发兵来救。
楚在齐援军到达前,击败了宋国,迫使宋向齐求和。
后来齐、楚各派使者往来,密谋共同对付秦国。
公元前318年,秦出兵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救,齐便约韩、赵、魏共同进攻秦国,大败秦军于岸门,斩首24万,俘虏秦将蒙骜。
“秦不威而诸侯离,可谓善利者不立,善胜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这是说秦之所以屡次战败,在于它没有正确认识战争的规律,因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于借助外部力量,调动敌人,控制其发展,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公元前287年,秦国以出兵护送韩国公子质于齐国为名,出兵进攻魏国。
魏以主力抵抗,秦师便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公元前286年,秦乘魏新败之机,再度进攻,魏被迫求和,将上郡15县割让给秦。
韩也在危急关头请齐出兵相救。
这样,齐、韩、魏三国结盟,共同抗秦。
于是,秦、齐、韩、魏在黄河之西订立了联盟,秦派将军蒙骜带兵攻韩,齐国也发兵配合作战。
秦国又发兵攻魏,魏国不支,韩国乘机收复了上郡的全部失地。
秦虽不得逞,但合纵成功。
战国末期,由于诸侯割据,交通阻塞,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地区的相对稳定,为战国局势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六国中除秦国外,其余各国之间均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矛盾,谁都想称雄。
但一山难容二虎,只要一国实力稍增强,即会受到另一国的遏制,处境十分不利。
为摆脱困境,东方六国不得不暂时结成反秦的联盟。
这种联盟,历史上称为“合纵”。
我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也能运用合纵连横政策,以争取多数国家来共同对付少数国家,例如:春秋初期齐桓公时,国内乱,小霸诸侯;战国初期齐国田氏与燕赵韩魏秦结盟,五国伐齐。
以后燕国破齐,齐又破秦。
战国末期,燕国曾先后联合韩、赵、魏三国共同伐秦。
关于连横和合纵的成语
连横(lián héng)和合纵(hé zòng)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策略
术语,主要指的是不同势力或各方势力之间通过联合或合作来达到共同的目标。
连横的成语有:
1. 連橫(lián héng):指通过联络、联合,展开广泛的人际关系,来达到某种目的。
2. 连襟之私(lián jīn zhī sī):指由于结婚而形成的亲戚关系,也指由于婚姻关系而带来的私情。
3. 連環計(lián huán jì):指一系列相互联系且有连贯性的计策,形成一个整体的计划。
合纵的成语有:
1. 合纵连横(hé zòng lián héng):指各方势力通过联合、合作,形成合力来对抗共同的敌人。
2. 合浦珠还(hé pǔ zhū huán):比喻两种或两方面不同但互
补的事物相结合,变得更完美、更出色。
3. 合而为一(hé ér wéi yī):指将原本分散、独立的事物或势
力合并成一个整体。
这些成语都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重视合作、联合的思想和策略。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一般人都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
但事实上,苏秦比张仪小,是张仪的政敌,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这么说。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迟死26年。
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说的倡始者。
简介编辑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
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
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历史:战国中期,诸侯都先后称了王,但这些称王的国家,除宋和中山两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其国力与西周时的周王室相当。
这些大国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诸侯,有的甚至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如三晋的韩、赵、魏)。
它们发展成为"万乘"的大国,是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小国的消失,大国间的斗争,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
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削弱并逐步吞并较弱一些的国家,较弱一些的国家为自身的生存计,就互相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国家来侵。
抵抗一经失败,又纷纷转向强国以图自保,于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策略及"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就应时而提出.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
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
秦国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横”。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
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
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
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
公孙衍说:“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
”田朌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恐有后咎”,公孙衍认为说得难了,二国之君就不愿出兵,待出兵之后二国之君见有危险,必然增兵。
后来果然如此,因而大败赵兵(《魏策二》)。
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和新城(《水经·河水注》引《纪年》),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六国年表》载“赵武灵王元年魏败我赵护”。
这是公孙衍当魏将初次得胜。
当时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称为更元元年。
这年张仪又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魏”(《秦本纪》),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张仪列传》),巩固上郡的防守。
次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
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在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并推尊齐君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魏策二》,“太子嗣”误作“太子鸣”),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
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
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战国策·中山策》)。
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
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①,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
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
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战国策·韩策二》),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史记·楚世家》)。
魏惠王因为受齐、楚的打击,只好采用秦相张仪提出的魏与秦、韩联合攻齐的策略。
公元前322年,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魏惠王不肯听,秦出兵攻占魏的曲沃(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县西),对各国威胁很大。
因此,关东五国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
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而做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有五国伐秦之举,有三晋及燕、楚五国,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纵长。
①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于是纷纷退兵。
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申差,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当时秦军已深入到韩、魏的交界,结果韩惨败。
公元前317年,秦击败三国,随后,迫使韩国屈服,干涉魏的内政,令公子政为太子。
这一役“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声势是曾烜赫一时的。
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所以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打败了五国伐秦后,秦暂时注意扩充后方,公元前316年,灭巴、蜀,获取了天府之国,对日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齐国在东方,也乘燕国内乱,于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下了燕国国都。
但由于过于强暴,遭到燕国人民反对,只得从燕退出。
又和楚结盟,互相支援,加强了齐和秦争雄的力量。
后事:张仪拆散齐楚联盟齐楚联盟对秦是一种威胁,秦派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
张仪到楚国收买了贵族靳尚等,然后向楚怀王许意献出商斺之地六百里,使楚与齐断交。
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与齐断交,当楚人向秦讨取土地时,秦国不给,楚怀王大怒,在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秦在丹阳(河南丹水北岸)大败楚军消灭八万,俘主将屈匄以下七十余人。
进而占领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免除了楚国对秦本土的威胁,使秦国国力更加强盛。
楚怀王反击,又大败于蓝田,张仪的连横对秦的强大和以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有积极作用。
齐国也乘机与秦结盟,联合魏、韩进攻楚国,在垂沙大败楚军,宛、叶土地被魏、韩占领,使楚大受挫伤。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张仪邀请相会于秦,一直扣到死。
齐韩魏合纵攻秦和秦攻韩、魏公元前298年,齐约韩、魏合纵攻秦,赵、宋与秦联合,但赵、宋没有帮助秦国,齐韩魏经三年奋战攻入秦函谷关,迫使秦割地给韩、魏请和。
公地前294年,因齐孟尝君指使田甲劫王没有成功,逃到魏国为相。
齐改变政策和秦、赵配合,想在秦赵支持下灭宋,秦也想在齐妥协后攻韩、魏。
公元前293年,秦白起消灭魏、韩联军24万。
前294年、前291年,秦连续攻韩、魏,韩、魏被迫献地求和。
苏秦合纵攻秦就在齐、秦争斗时,赵国得到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灭中山国,成为齐、秦争夺土地的对手。
为了对付赵国,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与齐闵王决定同时称东、西帝,并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三分赵国,约定了出兵日期。
但这一计划被苏秦破坏,苏秦劝齐主动去帝号,用以孤立秦,拉各国反秦,以便乘机灭宋。
齐闵王采纳了这一建议,联名燕、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秦昭王废帝请服,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
燕攻破齐国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宋偃王当政),势力大振,引起三晋和楚的不安,秦乘机约各国攻齐。
五国合纵伐齐。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占领了大部分土地,攻克齐国70余城,齐闵王被楚军杀死。
后来因燕昭王死,惠王立,疑乐毅,用骑劼,齐国将军田单用火牛阵破燕军,恢复各国。
但齐国受损失太大,从此一蹶不振,秦、齐对峙的局面打破了。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楚被迫迁都,秦国势力发展到湖南一带,楚国也就削弱了。
最终,由于六国集团各自心怀鬼胎,时刻把自家利益摆在首位,导致连横的一方取得了胜利。
尽管如此,强大的秦国,也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敢小视六国的合纵,从一定程度上对抗了强秦吞并六国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