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重点强化练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24.54 KB
- 文档页数:5
(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选择题(2013•晋中检测)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
科学家发现海洋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十分巨大,与陆地上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不相上下。
据此完成1~2题。
1.随着全球变暖的日益加剧,科学家提出在海底选择适当区域储存二氧化碳的设想。
图为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中适宜储存二氧化碳的区域应分布在 ( )A.a附近 B.b附近 C.c附近 D.d附近2.研究发现,沙尘暴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
理由是( )①沙尘洲际运动携带的多种营养成分是浮游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肥料和物质基础②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陆地植物③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可以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大大降低酸雨的酸性④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带到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形成新的陆地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解析:第(1)题,在海底储存二氧化碳是利用海洋浮游植物来吸收二氧化碳,海洋浮游植物适宜生活在阳光较充足的浅海地区。
第(2)题,③是沙尘暴降低酸雨危害的功能,④是沙尘暴的造陆功能,均与“抵抗全球变暖”无关联,故排除③④。
沙尘暴将陆地上的营养成分带到海洋,为海洋浮游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料;海洋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进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1—2A B(2014福建省福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8)图4是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示意图。
完成3—5题。
海拔高度(米)3.图4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A. 针叶林常绿林B. 常绿林草甸C. 草甸草原D. 针叶林草原解析:图中序号①在落叶林的上部,因此可能为针叶林,序号②介于落叶林与荒漠之间,因此最可能为草原。
答案:D4.图4所示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热量B. 地势C. 水分 D. 日照解析从图中看东坡森林面积广,西坡草原和荒漠面积广,因此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差异。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5·江苏学考)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暑期去福建黄岗山进行野外考察,他们从山麓出发徒步登山并记录植被的变化。
下图为“黄岗山位置及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同学们在甲处观察到的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热带雨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2.造成黄岗山植被由山麓到山顶有规律变化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的差异引起热量条件的变化B.海陆位置的差异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C.海拔高度的差异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D.洋流性质的差异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黄岗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甲位于山麓地带,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所对应的水平自然带。
第2题,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都在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
答案 1.C 2.C(2016·南通、扬州、淮安、泰州四市调研)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A.热带草原带B.热带荒漠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4.②处自然带中的树木大多没有年轮,其成因主要是( )A.年降水量变化小B.气温年际变化小C.盛行风向变化小D.一年四季变化小5.图示①~⑥地自然景观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A.①、②两地B.①、③两地C.③、④两地D.⑤、⑥两地解析第3题,①地位于巴西东南部,纬度较低,气温高,虽离赤道较远,但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故自然带应为热带雨林带。
第4题,②地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一年四季变化小,故大多没有形成年轮。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③地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图示①~⑥地自然景观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①、③两地。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选择题1. (2015 •广东文综,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 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 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一草原一荒漠景观B. 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一草甸一寒漠景观C. 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一草原一荒漠景观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一绿洲景观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依文献表述,该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非洲西部 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是典型的纬度地带性现象,故选A oB 选项表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带性:C 选项表现的是经度地带性; D 选项表现的是非地带性现象, 故B 、C D 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A(2014 •北京文综,1)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1日0时42分,我国为玻利维亚成功发 射通信卫星。
读下图,回答第 2题。
2. 玻利维亚( )A.东邻巴西,西临太平洋 B.受寒流影响,多雾少雨 C.西南山地垂直带谱复杂D.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地区解析 据图可知,玻利维亚为内陆国,A 项错误;玻利维亚西部为安第斯山脉,受秘鲁寒流影响小,B 项错误;西南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纬度低,山地垂直带谱复杂, C 项正确;该国地处热带,人口多分布于气候相对温和的高原地区, D 项错误。
答案 C76°iTI".延圭■J«也山Z 於翠rm'——E#(2014 •浙江文综,4)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 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
读我国与中亚部分 地区略图,完成第 3题。
3. 某贸易代表团 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 是( )A. 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B. 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C. 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D. 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解析 咸海至阿拉木图,地处中亚腹地,气候干旱、自然景观变化不大,为荒漠景观, A 项错误。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识记—基础梳理]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表现: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带状分布自然带―→地域差异 [图文助记]自然带的概念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两个形成因素;二是三个组成要素;三是两个分布特征。
注意把握关键词句和要点。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世界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苔原带和冰原带。
(2)注意在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
(3)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热带季雨林带。
(4)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在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
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为森林,200~400毫米为草原,在200毫米以下为荒漠。
2.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下图中K 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98510083】1.K 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 .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 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 .海拔高B .种源丰富C .火山灰深厚D .光照充足[思维流程]1.A 2.C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 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
重点强化练(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
【导学号:98510094】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
2.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1.B 2.D[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教授位于森林与山顶冰川的过渡自然带,且所处自然带的自然特征符合高山草甸带的特征。
第2题,阿尔泰山由于纬度较高,且森林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处,因此森林大多为亚寒带针叶林;草场分布于山麓地区和森林与冰川的过渡地带;此时“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应为当地的夏季;阿尔泰山南坡降水主要受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影响。
] (2018·郑州四十七中期中)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3~4题。
3.兰萨罗特岛( )
A.热带雨林广布B.淡水资源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D.受暖流影响大
4.兰萨罗特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3.C 4.B[第3题,板块交界处地壳多裂隙,岩浆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第4题,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说明物种交流机会较少,结合图示兰萨罗特岛的海陆位置特点,判断B选项正确。
]
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种植乔木,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完成5~6题。
5.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6.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
A.雨林生态农业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基塘农业D.河谷农业
5.C 6.A[第5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第6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种植乔木,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
]
下表为纬度50°附近欧洲和南美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
据此完成7~9题。
【导学号:98510095】
7.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温带草原
8.甲地冬季气温高于乙地冬季气温,其原因是甲地( )
A.纬度和海拔更低
B.太阳高度更大和白昼更长
C.沿岸暖流影响大
D.该纬度地带海洋面积更大
9.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大气环流
C.洋流D.海陆位置
7.B8.D9.A[第7题,表中乙地气候全年温凉,降水分配比较均匀,应该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第8题,甲地1月气温高于7月,应位于南美洲西部沿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50°S地区海洋面积比50°N处大,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更强,冬季气温略高,故D项正确;两地纬度数值相同,各自冬季的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相同,故A、B项错误;甲地受寒流影响,故C项错误。
第9题,甲地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山地抬升来自海洋的西风,导致多地形雨,降水多,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多平原地形,地形对西风的抬升作用弱,降水较少,故A项正确;都位于西风带,大气环流没有明显差异,故B项错误;单纯从洋流影响考虑,欧洲西部受暖流影响,降水应该更多,故C项错误;都位于沿海地区,海陆位置没有差异,故D项错误。
]
(2018·株洲一模)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看出甲山海拔比乙山高,但植被类型比乙山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山降水比乙山少
B.甲山纬度较乙山高
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
D.甲山太阳辐射比乙山强
11.乙山可能位于( )
A.湖南B.河南
C.安徽D.台湾
10.B11.D[第10题,图示甲山与乙山相比,甲山缺少热带季雨林。
依据基带反映当地气候类型可判断,可能是甲山位于亚热带地区,而乙山位于热带地区。
第11题,乙山有热带季雨林,必然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四个选项中唯有台湾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故乙山可能位于台湾。
]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98510096】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第(1)题,森林有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图a中山坡上森林较密集,使得山坡下有了稳定的水源。
第(2)题,速生桉和其他植被抢夺水源、阳光等,造成天然次生林和灌丛的退化。
第(3)题,顾名思义,速生桉生长快,成材快,为造纸业提供原材料,并且西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发展造纸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第(4)题,题干中提到,这种速生桉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西南地区为季风气候,旱季水分不足。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13.读某大洲沿28°S附近地区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奥兰治河的水系特征。
(2)分析图中甲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3)写出乙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该自然带在该大洲分布广的原因。
【解析】第(1)题,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流、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
第(2)
题,甲地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其成因主要从当地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及洋流性质等角度去分析。
第(3)题,依据乙地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地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该自然带在非洲分布广,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和海拔。
【答案】(1)流域面积较小;上游支流较多,下游支流较少;河道较平直。
(2)地处28°S附近,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东南信风从大陆吹向沿海;沿岸有寒流经过。
(3)热带草原带。
纬度低,热带面积广,海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