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的修改与不当劝诱规制的新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580.5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日本商法典》的修订一、《运输法》什么是陆上运输《日本商法典》第569 条规定,陆上承运人是指在陆地、湖泊、河流和港湾中从事货物或人员运输的人。
在淡水中的运输也被视为陆上运输。
淡水是指离海岸线若干英里的靠近陆地的海。
依照日本法,湖泊、河流、淡水以及港湾中的运输被当作陆上运输,并不是海上运输。
《韩国商法典》第125 条与《日本商法典》的规定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简称《中国海商法》) 第2 条规定: 本法所称海上运输包括海江之间、江海之间的直达运输。
本法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
笔者认为,将水上运输划归为陆上运输以及将陆上运输法律适用于水上运输的做法并不适当。
因此,在初始草案中,有两种方案被提出。
其一是仍与现行《日本商法典》的规定一致。
其二是陆上运输仅指在陆地上的运输。
这两种提议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适航保证。
根据现行《日本商法典》,行驶在港口之间或者淡水中的船舶并不要求适航保证。
濑户内海,即介于本州和四国之间的海域几乎全部都属于淡水。
从理论上讲,仅在濑户内海航行的船舶并不要求适航,因为它们并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船舶。
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如果现行《日本商法典》的规定维持不变,笔者想补充以下几点:谨慎处理使船舶在航次开始时适航这一标准,不适用于仅航行于淡水中的船舶。
如果仅航行于淡水中的船舶碰撞了其他船舶,这种事故不能被解释为船舶碰撞。
共同海损或者海难救助将不适用于仅在淡水中航行的船舶。
笔者认为,《日本商法典》应当被修订为陆上运输仅指在陆地上的运输。
二、危险货物( 一) 日本法律的相关规定《日本商法典》中没有关于危险货物的相关条款。
因此,制定有关危险货物的规定是必需的。
初始草案中提议如下: 如果装运的货物具有易燃、易爆或者危险性,托运人应当在把货物交付承运人之前,将此种危险、货物名称、性质以及其他安全运输所需要的信息通知承运人。
如果托运人未能通知上述事项,则托运人应当对由此引起的损害承担责任。
日本的规制改革与反垄断法•竞争政策栗田诚2013-4-9 9:16:30 来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郑州)2007年2期内容提要:日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运输、金融、电气通信、能源等规制产业领域里开始了推进规制改革。
以前,按产业、行业而形成的纵向式规制体系早已根深蒂固,而且形成了被细分化的分管结构。
与打破这种分管结构一起,在构筑市场准入以及横向性规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种规制改革,就是以引进竞争、促进竞争来形成效率的最大化为目的,与反垄断法、竞争政策的目的同出一辙。
由于规制体系的革新,就连以前反垄断法的规定所不能及的规制产业,也可适用竞争法(反垄断法),现已形成新的规制政策和竞争政策并存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过渡期中,规制法、政策与竞争法、政策的关系已从对立发展到协动的时代,在具体的协动上正按行业进行着探索。
关键词:反垄断法竞争法规制改革竞争政策作者简介:栗田诚,日栗田诚,千叶大学法经学部法学科,日本千叶263-8522栗田诚(1953— ),日本东京人,日本千叶大学法经学部法学科教授。
译者:张军建张军建(1956— ),男,河南开封人,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经济法研究所所长。
绪论围绕日本的规制改革,我想就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所发挥的作用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在本文中笔者将着重围绕电气、通信、电力、城市燃气和航空等公益事业问题,依据各产业规制法的规定,阐述一下分管各个产业领域的规制当局(即分管各行业的政府部门)同将反垄断法适用于所有领域的执行机构——竞争当局(公正交易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日本的反垄断法虽然已经走过了50年多年的历程,但是真正得到运用还是在1990年以后,我觉得这并非言过其实。
在金融、信息通信、运输、能源这些规制产业中,90年代确实是一个推进规制改革的时代,但也不能因此就说是迄今为止在政府规制下形成的垄断产业就一举变成了完全没有规制的产业。
因为一方面是各个产业还存在着规制,也就是说随着引入竞争,同时也引入了对曾经是垄断事业人的新的规制;另一方面就是出现了反垄断法的一般性适用问题。
我国消费者诉讼模式的国外经验借鉴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群体性纠纷大量出现,许多国家都探索出很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诉讼制度,这也给我国的消费者诉讼带来很多启示。
文章首先在第一部分以我国的消费者诉讼现状作为背景,得出了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经验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在第二部分就阐述了国外消费者诉讼模式的经验,最后一部分论述了国外消费者诉讼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消费者诉讼;模式;国外经验;借鉴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4-02一、我国消费者诉讼现状分析(一)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存在不足我国在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代表人诉讼制度,但是从十余年实施情况来看,代表人诉讼在解决消费者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没有发挥很好的的功效。
有学者指出,由于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少、适用范围窄、诉讼程序不完备、法律授权不合理等原因,成为制约该制度发挥作用的阻碍因素。
由于我国代表人诉讼实践经验少,在立法和理论上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规定,且该制度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司法实践没有与时俱进,难免会出现许不能满足消费者公益诉讼要求的局面。
因此,消费者无法通过代表人诉讼制度改善自身在纠纷诉讼中弱势的不利局面。
(二)消费者协会支持起诉的功能有限我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消费者协会有支持消费者起诉的职责。
由于消费者协会支持起诉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支持起诉的方式也很有限,并且对消费者寻求消费者协会的支持起诉规定了繁琐的程序,经常是消费者在求助之路上困难重重,最后不得不放弃求助。
所以,消费者协会支持起诉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诉讼中的实际需要,如何在消费者协会支持起诉制度之外建立其他的消费者诉讼制度,拓宽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之路就尤为重要,这也是借鉴国外消费者诉讼模式的必要性所在。
(三)消费者个人诉讼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只能是因违法行为遭受直接损害的消费者本人。
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变迁及新动向
刘德娟;沈力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24(44)4
【摘要】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自2020年修订后,学界对其政策最新动向的
梳理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对日本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主要框架和创新模式的变迁
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研究发现,其历经了从传统的科学技术创新线性模式向目标
导向型的社会变革创新模式的转变,从科学技术层面向科学技术新生态体系层面创
新的转变,从只注重科技研发到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知识
创新的转变,以及创新主体从“产学官”合作为主向“产学官民”共创方式的转变。
这一转变与中国目前所走的科技道路有些相似,因此借鉴日本经验,从完善科学技术
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相关者横向协同、创造科技与人文社科融合的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几点启示。
【总页数】7页(P27-33)
【作者】刘德娟;沈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3;G327;G255;G301
【相关文献】
1.日本科学政策的新动向
2.日本幼小衔接政策的新动向——以日本2017版《幼儿园教育要领》为蓝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篇引言虚假广告是指广告内容与事实不符,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日本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虚假广告法律规定。
以下将从日本虚假广告的法律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处罚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日本虚假广告法律体系日本虚假广告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民法:民法中有关虚假广告的规定主要涉及侵权责任,如《日本民法典》第709条规定的侵权责任。
2. 商法:商法中有关虚假广告的规定主要涉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日本商法》第2条规定的虚假广告行为。
3. 专门法规:日本针对虚假广告制定了一系列专门法规,如《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等。
二、日本虚假广告相关法律法规1. 《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是日本虚假广告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法律。
该法第3条规定了虚假广告的定义,即“在广告中,对商品或服务的性质、品质、效果、用途、价格、产地、生产者、销售者等事实进行虚假陈述或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2. 《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易行为。
该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发布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
3. 《日本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第709条规定,因虚假广告或其他原因,使他人遭受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日本商法》《日本商法》第2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发布虚假广告,损害消费者利益。
三、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日本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广告内容与事实不符:广告中关于商品或服务的性质、品质、效果、用途、价格、产地、生产者、销售者等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2. 误导消费者:广告内容具有误导性,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认识产生偏差。
3. 损害消费者权益:虚假广告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遭受损失。
4. 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广告内容违反《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消费者保护基本法》等法律法规。
四、虚假广告的处罚措施日本虚假广告的处罚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责令改正:对于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行政机关可以责令改正。
日本消费者合同法综述合同方详细信息:卖方/服务提供者:[卖方/服务提供者名称][卖方/服务提供者地址][卖方/服务提供者联系方式(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买方/消费者:[买方/消费者姓名][买方/消费者地址][买方/消费者联系方式(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适用范围本合同适用于在日本境内进行的、买方/消费者作为个人使用或消费目的而与卖方/服务提供者签订的商品或服务销售/提供合同。
第二条定义在本章中,以下术语具有以下含义:1. "消费者"指任何自然人,其与卖方/服务提供者签订本合同,目的仅用于个人、家庭或家务目的。
2. "卖方/服务提供者"指与消费者签订本合同的任何法人或其他实体,向消费者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
3. "商品"指任何有形物品。
4. "服务"指任何非有形产品或活动。
第二章合同条款第一条订约成立1. 本合同自消费者收到卖方/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书面合同副本并签名之日起成立。
2. 卖方/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消费者完全理解并同意合同条款之前要求其签署合同。
第二条取消权1. 消费者自收到商品或合同之日起14天内有权无理由取消本合同。
2. 消费者行使取消权的方式是书面通知卖方/服务提供者其取消合同的意图。
第三条交付和所有权转移1. 卖方/服务提供者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向消费者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务。
2. 商品的所有权在交付时转移给消费者。
3. 服务的提供应符合通常的专业标准。
第四章违约和补救措施第一条违约1. 如果卖方/服务提供者未能履行其合同义务,消费者有权采取补救措施。
2. 补救措施包括:a) 要求卖方/服务提供者履行合同义务b) 要求卖方/服务提供者赔偿损失c) 取消合同并要求退款第二条损失赔偿1. 卖方/服务提供者应赔偿消费者因其违约而遭受的全部损失。
2. 损失赔偿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
第三章争议解决第一条管辖法院任何因本合同引起的争议应由卖方/服务提供者所在地的法院专属管辖。
Q 9001:2008 (ISO 9001:2008) 品質マネジメントシステム-要求事項(1)目次ページ序文0.1 一般0.2 プロセスアプローチ0.3 JIS Q 9004 との関係0.4 他のマネジメントシステムとの両立性1 適用範囲1.1 一般1.2 適用2 引用規格3 用語及び定義4 品質マネジメントシステム4.1 一般要求事項4.2 文書化に関する要求事項5 経営者の責任5.1 経営者のコミットメント5.2 顧客重視5.3 品質方針5.4 計画5.5 責任,権限及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5.6 マネジメントレビュー6 資源の運用管理6.1 資源の提供6.2 人的資源6.3 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ャー6.4 作業環境97 製品実現7.1 製品実現の計画7.2 顧客関連のプロセス7.3 設計・開発7.4 購買7.5 製造及びサービス提供7.6 監視機器及び測定機器の管理8 測定,分析及び改善8.1 一般8.2 監視及び測定8.3 不適合製品の管理8.4 データの分析8.5 改善附属書A(参考)JIS Q 9001:2008 とJIS Q 14001:2004 との対比附属書B(参考)JIS Q 9001:2000 からJIS Q 9001:2008 への変更参考文献まえがきこの規格は,工業標準化法第14 条によって準用する第12 条第 1 項の規定に基づき,財団法人日本規格協会(JSA)から,工業標準原案を具して日本工業規格を改正すべきとの申出があり,日本工業標準調査会の審議を経て,経済産業大臣が改正した日本工業規格である。
これによって,JIS Q 9001:2000 は改正され,この規格に置き換えられた。
この規格は,著作権法で保護対象となっている著作物である。
この規格の一部が,特許権,出願公開後の特許出願,実用新案権又は出願公開後の実用新案登録出願に抵触する可能性があることに注意を喚起する。
経済産業大臣及び日本工業標準調査会は,このような特許権,出願公開後の特許出願,実用新案権及び出願公開後の実用新案登録出願にかかわる確認について,責任はもたない。
日本のバブル経済の教訓!1.戦後日本経済の高度成長と貿易摩擦(1945年~1990年頃)◆経済の高度成長☐固定相場制による恩恵✓米国占領軍の政策により、「¥360/$」で、日本の戦後経済はスタートした。
☐貿易黒字の拡大✓円安、製造業の技術革新、安い人件費に恵まれ貿易黒字を累積した。
◆貿易摩擦☐欧米の対日貿易赤字の累積と産業の衰退✓日本製品の輸入急増により、欧米各国では自国製品が売れなくなった。
✓欧米での失業等の問題が深刻になり、「ジャパン・バッシング」が始まった。
✓第一次オイルショックをきっかけに、円は変動相場制に移行した。
✓変動相場制移行にもかかわらず、貿易収支に大きな改善が見られず、米国は財政赤字と貿易赤字(双子の赤字)に苦しんだ。
☐円切上げ(プラザ合意)✓日米欧政府の合意により、「円高・ドル安」への誘導が始まった。
✓それにもかかわらず米国の貿易赤字は改善せず、円高圧力は更に強まった。
✓米国「ブラックマンデー」(株式市場大暴落)以降のドル売りにより、円は2年間で約2倍に切り上がった。
✓日本は、急激な為替の切上げによる輸出産業の不振から、いわゆる「円高不況」に突入した。
2.円高不況対策とバブル経済(1990年頃)◆バブル経済への道筋☐円切上げによる輸出産業の衰退✓急激な円高により、製造業は打撃を受け、企業の体力が弱まった。
☐「円高不況」対策の発動✓政府は公定歩合の引下げによる低金利政策を採った。
✓政府は通貨供給の増大による過剰流動性を発生させた。
☐資産インフレの発生✓低金利・過剰流動性政策による余剰資金が「投機」資金となった。
✓「投機」資金の流入により株式・不動産市場が加熱し、「バブル景気」となった。
◆バブル経済下で起こったこと☐株式・不動産の急騰✓金融機関は余剰資金を抱え、貸出先を求めて競争した。
✓戦後、地価が下がったことはなかった(「土地神話」(土地は下がらないという根拠のない確信))ため、不動産市場に大量の資金が流れ込んだ。
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的修改与不当劝诱规制的新发展作者:任国栋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6期摘要 2016年第二次修改的日本消费者契约法中不当劝诱规制有了新的发展,新消费者契约法创设了过量契约的撤销权,增设了撤销的后果等相关内容。
本文通过对其介绍分析,以期为后续专家学者对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助益于我国时下民法典的编纂。
关键词消费者契约法不当劝诱撤销权过量契约重要事项作者简介:任国栋,山东大学法学院2016级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9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6.036一、日本消费者契约法修改过程及背景日本《消费者契约法》(以下简称消契法)于2000年3月作为政府立法提交日本第147届国会审议,同年4月经参众两院审议通过,5月份公布,并于2001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至此,历时多年的旨在解决日益严重化的消费者契约纠纷和使日本实现向重视市场机制的社会转化目的的《消费者契约法》最终制定完成。
此后,于2006年5月进行第一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消费者契约法》。
第一次修改后的《消费者契约法》由五章共计53条构成。
其中,第三章和第五章是第一次修改增加的内容。
表1:【消费者契约法修改经过】早在2000年法律制定时,参众两院的附带决议里就有提到,根据该法的实施状况,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在必要时以5年为目标重新修改。
此后,于2006年进行了旨在导入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的第一次修改,并在2008年随着赠品法和特定商交易法导入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之际,就消契法的实体部分,当时的国民生活审议会消费者政策部设置了消费者契约法调查研讨委员会,虽然对实施后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讨,但是并没有进行修改。
2014年3月-10月,就消契法的运用的状况召开了相关的研讨会。
2014年8月,内阁总理大臣对消费者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契约缔结过程及契约条款内容规律等研讨事宜”的咨问,同年11月,消费者委员会设置了消费者契约法专门调查委员会(简称“专门调查会”),推进该法修改的审议工作。
于2015年8月,发表了《中间总结》,整理了迄今为止的审议工作和今后研讨的方向。
2015年12月发表了《消费者契约法专门调查会报告书》。
2016年1月7日,消费者委员会作了答复,同年3月4日,经过内阁决议,向第190次国会提交了消费者契约法部分修改的法律议案。
同年5月10日,众议院审议通过,并于5月25日,通过了参议院的审议。
新的修改法于2016年6月3日公布,并规定于2017年6月3日起施行。
二、2016年修改内容概述2016年消契法修改审议过程中提出的修改点多达20处,但最终通过的有7处,主要是缔结过程规制和不当条款规制两部分的内容。
其内容分别是:一是“重要事项”(第4条第4款),二是“关于不当劝诱的其他类型”(第5条第1款),三是“撤销权的行使期间”(第7条第1款),四是“撤销的效果”,五是免除经营者损害赔偿责任条款(第8条第1款),六是“单方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条款”(第10条),七是不当条款类型的追加(第10条)。
(一)不当条款规制的修改不当条款规制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消费者放弃解除权的契约无效,二是消费者不作为视为意思表示的条款无效。
以下就两个规制的内容作简要陈述。
1.增加新的规制——让消费者放弃解除权的条款无效。
2016年新修改的消费者契约法(以下简称修改法)中增加了基于不履行债务的规定和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预先让消费者提前放弃解除权的条款无效(修改法第8条2)。
2.消费者不作为视为意思表示的条款。
《消契法》第10条作为不当规制的一般条款,修改法中增加了当消费者不作为时,视为该消费者就新契约做出了要约和承诺的意思表示,作为第10条前段要件(第一要件)的列示。
例如:当网上购买吸尘器时,同时寄送到达的还有健康食品。
吸尘器的买卖合同中包含了只要不打电话说明不要健康食品,则视为继续购买健康食品的条款。
该条款就符合修改法第10条的规定,应当归于无效。
其法理基础在于合同的成立需要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单方的意思表示的合同当然无效。
(二)缔结过程规制的修改(契约的撤销)关于该部分的内容,在下一部分做详细的阐述。
表2:【2016年消费者契约法修改概要】三、不当劝诱规制的新发展修改法中关于不当劝诱规制的修改,规定在以下4点之中。
下文对各自的修改内容做详细的论述。
表3(一)过量契约的撤销权1.过量契约撤销权立法的背景。
受日本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影响,消费者契约法施行后,对于不能做出合理判断的消费者,经营者趁机让其购买大量不必要的物品,使消费者遭受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
关于这样的消费者被侵权案件的救济,日本通常由基于公序良俗(《民法》第90条)或基于不法行为的损害赔偿请求(《民法》第709条)所谓的一般原则来救济。
这样的规定比较抽象,究竟在什么场合下能适用,对消费者而言并不明确,这就要求其设定法律的要件尽可能的客观明确。
基于消费者契约的特质规定明确的要件,消费者契约法中承认了过量内容的消费者契约的撤销。
2.过量契约撤销权的要件。
修改法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缔结契约时,明知属于过量的契约,对消费者进行劝诱,消费者因为该劝诱而作出了该消费契约的要约或承诺的意思表示,消费者可以撤销该契约(修改法第4条第4款前半部分)”。
从中可以分析出构成过量契约撤销权的构成要件,一是该契约是“过量契约”,所谓的“过量契约”是指从经营者那里得到的产品、权利、服务等显著超过日常生活通常所必要的分量、次数或者是期间等的契约;二是经营者知道该契约是过量契约,并对消费者进行了劝诱行为;三是因该劝诱行为消费者做出了意思表示;四是消费者做出意思表示(要件二)和经营者的劝诱行为(要件三)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其中,对经营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究竟何为“明显超过了通常分量”(过量)的问题。
根据消费者契约法专门调查会的议论,指出该规定的适用应考虑违反公序良俗和应对不法行为的案件,但对于“过量”的认定未免过于宽泛。
对此,有日本学者认为关于“通常分量等”需要考虑以下3个要素。
(1)契约内容、交易条件。
例如生鲜食品相比耐存食品(内容),高价物品相比便宜物品(交易条件)其“通常分量等”会少一些。
(2)(劝诱时)消费者生活状况。
日常的生活状况之外,包含朋友等偶尔来访的暂时情形。
(3)消费者的认识。
例如,消费者误认为朋友第二天到访,但实际上是1个月后才来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了产品。
此外,关于“过量”的基准,可以同时参照公益社团法人日本访问售卖协会发表的“通常认为不符合过量分量的基准” (平成21年10月8日)。
同时,修改法第4条第4款后半部分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合同缔结进行劝诱,消费者又就该消费契约的标的物相同的标的物缔结了消费者契约(同种契约),经营者知道该同种契约标的物的分量等和该消费契约标的物的分量等合计后,明显超过了对该消费者而言通常的分量等时,该消费者因劝诱作出要约或承若的意思表示时,同样适用” 例如,经营者A同消费者订立购买商品的契约时,该消费者又从经营者B处购买了相同的商品,若经营者A知道消费者从A、B购买的商品合计后符合“过量”的标准,则该消费者可撤销与A的买卖契约。
(二)重要事项范围的扩大重要事项仅限定于告知不实和不利事实的不告知行为的对象。
《消契法》第4条第4款关于重要事项限定了2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契约标的的产品、权利、服务等的质量、用途或其他的内容(第4条第4款第1项),二是消费者契约标的的产品、权利、服务等的对价或是交易条件(第4条第4款第2项)。
修改法则在这两条之后增加了“通常会影响消费者是否决定缔结消费者契约的事项”的规定。
此外修改法新追加了第4条第4款第3项的重要事项(消费者缔结该消费者契约必要的事情)规定。
即“除前2款规定外,通常判断的为了回避消费者的生命、身体、财产,其他的重要利益的损害或者是危险的必要事情。
”此处所谓的“重要利益”应该是以一般、普通消费者为基准,像列举的“生命、身体、财产”那样相同程度的利益。
具体如名誉、隐私利益等。
(三)撤销权的行使期间延长现行契约法关于撤销权的行使期间规定为“自可追认时起6个月”(短期行使期间)和“自消费者契约缔结时起5年”(长期行使期间)。
修改法将短期撤销权的行使期间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到1年。
关于消费者撤销权短期行使期间之所以延长的规定,主要有有以下原因。
因不当劝诱而缔结契约的消费者,行使撤销权时,经过了6个月行使期间的有一定的数量。
为了进一步救济受不当劝诱的消费者,同时参考了相关的法律规定(特别商交易法中过量售卖解除权的行使期间等),综合考虑将撤销权的短期行使期间延长到了1年。
(四)撤销的效果修改的《消费者契约法》第6条2规定了消费者行使撤销权后的返还义务。
“不同民法第121条2第1款的规定,基于消费者契约合同中消费者就债务履行接受给付,根据第4条第1款到第4款的规定,撤销该消费者合同的要约或承诺的意思表示,当在接受给付时不知道可撤销该意思表示的,消费者负该消费者契约在现存利益范围内的返还义务”(修改法第6条2)。
于此相对,日本民法修改规定,基于无效的法律行为,债务履行接受给付的一方作出行为时,除了限制行为能力人等一定特殊的情形外,原则是该方附有原物返还的义务(修改民法第121条2)。
此时,相比消费者基于消契法撤销意思表示的返还义务的范围(现存利益),其范围可认为是扩大了。
例如,消费者购买5箱营养品,每箱1万日元(共计5万日元),并支付了价款,消费使用了2箱后(价值2万日元),发现经营者劝诱购买时,不实告知其营养品的成分(过敏成分),消费者作出了撤销的意思表示。
根据新消契法的规定,消费者仅需返还手头现存的3箱营养品即可。
在修改民法第121条2的规定下,消费者负有恢复原状的义务,原物能返还的返还原物,原物不能返还的,其客观价值折合相应的价金后返还。
具体到该例,消费者负有返还现存的3箱消费品和消费了的2箱营养品的客观价值(2万日元)的义务。
表4四、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作为东亚地区法制发达国家,对我国法制有一定借鉴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了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的修改经过,修改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对不当劝诱规制的新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分析,分析了新创设的过量契约的撤销权,其构成要件及相应的事例,重要事项的扩大,撤销权的行使期间,撤销的后果等相关内容。
运用表格化的形式较为形象、直观、具体地梳理分析了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的最新修改成果,以期为后续专家学者的日本消契法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我国暂时还未规定关于消费者契约专门的法律,现阶段关于消费者合同的规定仅仅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