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失街亭,谁之过?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失街亭,谁之过”又辩
章伯军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之友》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街亭失守,常见的原因分析有二:一、罪在马谡。
他仗着“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几条空洞的兵法,公然违背孔明“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命令,遭致惨败。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章伯军
【作者单位】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3
【相关文献】
1.成也孔明,败也孔明——也谈马谡失街亭之过 [J], 熊生杰
2.失街亭,谁之过?——浅谈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的构建 [J], 石生奎
3.“失街亭,谁之过”歪解 [J], 章伯军
4.不辩与不得不辩:孟子与庄子的言辩观念比较研究 [J], 锺福强
5.科技赋能教育引领美好未来——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超级辩辩辩” [J], 张玮婧;程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失街亭,谁之过”又辩街亭失守,常见的原因分析有三:一、罪在马谡。
他仗着“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几条空洞的兵法,公然违背孔明“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命令,遭致惨败。
二、责在诸葛亮。
“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诸葛亮的自责可作明证。
三、错在北伐战略。
蜀汉、曹魏双方兵力悬殊,诸葛亮意欲动用奇谋取胜对方,但这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合。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希望服从自己的意愿,通过重用马谡,来证明其识人之才,以锻炼马谡,为蜀汉政权储备将领,但这付出的代价之惨令多少文武将才扼腕长叹!是是非非,一言难尽,先让我们来回顾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一个细节――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旁,先主令且退。
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这是临终之前的刘备在承认自己“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的情况下,且“以目遍视”之后告诫诸葛亮的一句话,其郑重其事及信用价值自不待言,他对国家继承人的问题之重视可见一斑。
刘备临终之言字字烙印在孔明心中,这可以从马谡被斩之后诸葛亮的自悔之词得之:“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以“复兴汉室”为己任。
千百年来,他一直以“匡扶好皇帝,治国平天下”的“忠臣贤相”的光辉形象活在人们心中,逆刘备而用马谡之说显然不能成立。
诸葛亮任用马谡戍守街亭当另有隐情。
蜀汉后期,诸葛亮年事已高,作为深受先主重托的国相,他要考虑的问题繁多而复杂。
宫廷稳定、接班人马、征讨曹魏等一系列问题经常令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这些都成为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道路上的绊脚石。
其中,接班人问题一直困扰着日理万机的诸葛亮。
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其为人品性、学识才情,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奇才的旷世国相,不会一无所察。
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失街亭知识点导读:街亭之战失败,令到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日后蜀汉数次北伐亦未能获得比本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影响,而且本次蜀军大败,对本来已因夷陵之战元气大伤的蜀汉有较大的影响。
那么同学们赶快一起来看看失街亭知识点!【原文欣赏】《失街亭》却说魏主令张郃为先锋,与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
二人奉诏而去。
且说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
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
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
”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
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
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
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
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
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
”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
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
当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
如无伏兵,方可前进。
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
”张郃受计引军而行。
却说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
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八日已到新城,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被乱军所杀。
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
”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中国历史故事-马谡是谁的弟弟马谡失街亭是败给了谁失街亭的原因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他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他也是“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代言人,马谡其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见《三国志。
蜀书。
马谡传》)马谡在军事上是很有见地的,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次失败就毁了自己的一生,这是诸葛亮的无奈,更是马谡的悲剧。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谡一家五个兄弟,个个都是才华横溢之人,为此扬名乡里,马谡的哥哥马良,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襄阳宜城人,马谡之兄,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名气,而马良又在五人中最为出色,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
建安十四年,刘备担任荆州牧,征召马良为州从事。
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的接待。
章武元年,刘备建立起了自己的蜀汉政权,马良就跟随刘备做事,第二年,刘备让马良去招纳安抚蛮夷部落,在马良的游说下,各部落表示愿意响应刘备的号召,不幸的是,这一年,马良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遇害身亡。
子承父业,刘备封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哥哥马良是个难得的人才,马谡作为其弟,才华虽然不及哥哥,但是也是个人才。
马谡和马良曾同为荆州从事,刘备入川时,马谡跟随大军同行,因为其擅长谋略,而深得诸葛亮的赏识。
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
被诸葛亮称为“旷世奇才”,汉高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人各有其才,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马谡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谋士。
天下人很少有人能够在运筹帷幄和能战善战之间平衡,当马谡在这两者之间无法平衡的时候,街亭失守就成为了必然。
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
”他的才华被诸葛亮所赏识,并且诸葛亮很相信马谡,他经常要询问马谡对一件事的看法,征求马谡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量,而他们的主公刘备,一直对马谡的才能有所质疑,就算是在临死之前也不忘交代诸葛亮,这人不靠谱,要看紧点马谡,不要让他乱来。
父马良忠勇,特命其镇守此要塞,以保蜀军后路。
马谡受命后,不以为意,以为失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军难以攻破。
遂不听部下劝阻,擅自率军至山顶,依山而建营寨。
营寨虽险,然无水源,军士饮用困难。
马谡又以山高风大,不利行军,故未设防御工事。
司马懿闻报,知马谡轻敌,遂率大军向失街亭进发。
时值暴雨,道路泥泞,敌军行进艰难。
马谡见敌军来势汹汹,慌忙率军下山,欲凭险要地形抵御敌军。
然而,司马懿早已料到马谡的布置,暗中设下伏兵。
马谡军至山下,正遇伏兵,一时间,蜀军陷入重围。
马谡奋力拼杀,无奈敌军势大,蜀军节节败退。
马谡见形势危急,遂率残兵退守山上营寨。
司马懿指挥大军,将马谡营寨团团围住。
马谡固守不出,军士死伤惨重。
丞相闻报,急命赵云、魏延等将领救援。
赵云、魏延率军赶到,与马谡合力突围。
经过一番激战,蜀军终于杀出重围。
然而,失街亭已失,军心大乱。
丞相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遂将马谡召回,责其轻敌失地,罢免其官职。
马谡懊悔不已,痛哭流涕,向丞相请罪。
丞相怒曰:“汝轻敌失地,使我军陷入被动,罪不容诛!”马谡顿首哀求,丞相见其悔过之心,遂免其死罪,贬为庶民。
马谡心怀愧疚,退隐山林,以图报效国家。
此事过后,蜀军士气低落,司马懿乘机进攻。
丞相诸葛亮临危不惧,亲率大军迎战。
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巧施火攻,大败司马懿,保住了蜀汉江山。
然失街亭之败,使蜀军失去了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为后来的六出祁山埋下了隐患。
诸葛亮在临终前,仍对失街亭之败耿耿于怀,叹曰:“吾一生谨慎,惟独马谡失街亭一事,使我悔恨终身。
”从此,失街亭之战成为蜀汉历史上的一个教训,警示后人不可轻敌,要时刻保持警惕。
而马谡也因此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反面教材。
【文言文翻译】昔者,诸葛亮丞相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将军对峙。
时值盛夏,炎炎烈日,军士疲惫,丞相心忧,欲设一险地以阻敌军,遂命马谡镇守失街亭。
父马良忠勇,特命其镇守此要塞,以保蜀军。
街亭失守到底是谁之过?蜀军将领马谡在第一次北伐战役到达最关键的时刻,失守了街亭,导致魏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迫使蜀军主力全线撤退,无可奈何的放弃了已经快要获取的胜利果实。
也因为如此,偏隅一方的蜀国永远的失去了夺取关陇战略要地的大好机会,诸葛亮兵伐中原,恢复汉室的理想宣告破碎。
那到底谁应该负起第一次北伐蜀军由胜转败的主要责任呢?诸葛亮?马谡?王平?答案当然要从对蜀军第一次出征北伐的战役过程的分析得出。
蜀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统帅6万兵马,由汉中,经武都,进入魏陇右地区,围攻魏国布置在陇右地区的重要据点—祁山堡。
由于都督关陇军队的魏大将曹真,受到蜀将赵云疑兵出褒斜道的迷惑,将关陇精锐调至秦岭郿城一线。
因此,陇右诸郡得闻,蜀军主力突然兵临城下时,感到异常恐慌,未战,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
没有即时披靡的陇西广魏二郡也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态势,艰辛的抵抗,等候中原援救部队到达。
魏略---张楚传:今东二郡已去,必将寇来,但可共坚守。
若国家救到,寇必去,是为一郡守义,人人获爵宠也。
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
”吏民遂城守。
而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
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
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
这么好的形势下,诸葛亮除了分兵安抚已经归顺的三郡,主攻兵力用于围天水冀城,拔城之后,主力军向北开往陇山,准备阻击前来救援的魏中央机动兵团。
这个时候,魏大将张合5万马步骑兵风风火火开入陇山地带。
关于街亭的阻击战,我还是引用较为权威的实地考察专家,武侯春秋的说法比较妥当。
由于南方缺乏马匹,蜀军以步兵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而魏国则有一支强大的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特点是机动性强,冲击力大。
相比之下,步兵显得不堪一击。
那么,步兵应该如何对付强大的骑兵呢?诸葛亮首先采用了一种令骑兵很恐惧的武器“弩”。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
2.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研究性阅读:失街亭谁之过。
[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提问: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结合课前的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明确: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而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而又严于自责的诸葛亮形象。
(1)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集中表现了他的精细谨慎和深谋远虑。
他根据探细提供的情报,洞察“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人把守街亭。
他在分派军务时,再三强调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难的条件,他说:“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马谡一再请缨,诸葛亮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深恐马谡不能战胜司马懿、张郃,深知魏军主将的厉害,所以他派出平时谨慎的上将王平为辅佐,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又嘱咐“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这些都说明他处理军务精明仔细过人。
尽管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责诸葛亮。
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敌方了如指掌。
他深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了解张郃的勇猛善战,估计到战争总是有胜有败的,主帅不仅应有取胜的安排,还应有应付失败的准备。
这又是他的谋略高人一等之处。
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去屯兵扎寨,准备引兵援救街亭。
又派魏延屯扎军队于街亭之后,总守汉中咽喉,又派赵云、邓芝出疑兵,惊扰魏兵军心。
准备自统大军去取郿城,命姜维做先锋,兵出斜谷,以打开进攻长安之路。
这个计划比较周严,战争形势顺利,则可进兵长安;形势不利,万一街亭失守,陷于被动,仍可保存实力,退回汉中。
通过作者所写的诸葛亮调兵遣将的场面,足以初见他的深谋远虑了。
罗贯中《失街亭》原文及赏析原文:失街亭罗贯中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
孔明急唤入问之。
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
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
”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孔明曰:“军中无戏言。
”谡曰:“愿立军令状。
”孔明从之。
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即唤王平吩咐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
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
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
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
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高翔引兵而去。
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
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
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
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
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
【课外阅读】失街亭,谁之过?
《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
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
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
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
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二,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
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
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
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第三,孔明不该斩马谡。
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五虎上将”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
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孔明应该给部下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孔明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芦,周文王渭河肃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于他们有一颗宽大的心,才引得无数英雄为之折腰。
马谡街亭失守,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若能平静对待,指陈其错,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升华。
从这个意识上说,失街亭也并非是坏事。
综上所述,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
孔明虽自比管仲、乐毅,却不及他们知人善用,因此,关键时刻失误连连,从而导致惨败。
诸葛亮和马谡的责任已明,但是还有一人也难辞其咎,那就是王平. 王平在马战败之后,用计挽回了一些损失,诸葛亮认为其有功,提拔其为参军. 那么他就真没过错吗?我认为做为马谡的副将,王平虽然在马谡作出将人马驻扎在山上的错误决定后,曾好言相劝,但是最后妥协,独引一小部分人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为诸葛亮派到马谡身边的人,他明知马谡不按丞相之计办事,不据理抗争,反而任由马谡按错误之法扎营,自己独自戍边.这其中不免有失职
之过.所以如果失街亭要分责任,诸葛亮马谡各占四,王平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