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29岁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4
职场“29岁现象”:是继续打工还是创业?导语:29岁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讲只是开始不久,还有许多机会,只要放平心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就会成功。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即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Timeout(过期)了,所谓的29岁现象。
因此,如要在青春岁月里有所突破,创出一翻事业来,就宜赶在青春“过期”之前。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
”当你站在二十几岁的尾巴上,当身边又一位朋友宣布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创业了。
你是否内心也开始焦虑,是否开始夜不能寐,是否心里的那颗创业的心亦开始蠢蠢欲动?职场中“29岁现象”“三十而立”的古训让现代职场中许多29岁的男人出现惶恐,表现在看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忽高忽低;设定的工作目标或高不可攀或放弃追求;对下属或要求过分或听之任之,对亲友不耐烦,对团队尤其是对上级经常抱怨牢骚,对待批评建议经常没有耐性甚至反应过分激烈,老虎屁股摸不得;经常比过去,讲排场慕虚荣,对自己过去的同学朋友羞于提起现在的职位或收入,内心经常将自己与认识不认识的佼佼者做不切实际的攀比,攀比之后往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放逐,严重者陷入重度抑郁症;生活没情趣、工作无效率,经常是心里着急行动却无力无效,就像人们梦中经常遇到的紧急情况:想跑迈不开腿,向动动不了,想说张不开嘴,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
沈志华在这个中型企业已经工作五六个年头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不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遭遇到职场天花板:工作了这么久,公司该涨的薪水也涨了,该提拔的职位也提拔了,基本上,薪水和职位都已经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了。
二十出头那会,沈志华知道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现在就要多付出,因而心态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的心智非但没有成熟,反而越来越急躁了。
眼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结果没能达到社会上讲得“立业”的期望和标准,沈志华渐渐觉得自己对父母不好交待,不好意思见同学朋友,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很多无形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
告诫年轻人:警惕二十九岁现象大家都知道“59岁现象”――许多国企的老总年龄接近60岁时,一改过去勤恳、节俭的本色,盖因在60岁国企老总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他们心态失衡;而“29岁现象”却鲜为人知,但在中国“29岁现象”比“59岁现象”普遍得多。
什么是“29岁现象”?我在多年培养、使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员工在20多岁时,学习工作有激情,工作上勤勤垦垦、踏踏实实,生活有艺术、有情趣,可是到了29岁左右,按说应该更成熟更有价值才对,但反而情绪波动大、工作浮躁急功近利。
表现在看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忽高忽低,设定的工作目标或高不可攀或放弃追求,对下属或要求过分或听之任之,对亲友不耐烦,对团队尤其是对上级经常抱怨牢骚,对待批评建议经常没有耐性甚至反应过分激烈,老虎屁股摸不得,经常比过去,讲排场慕虚荣,对自己过去的同学朋友羞于提起现在的职位或收入,内心经常将自己与认识不认识的姣姣者做不切实际的比较,比较之后往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放逐,严重者陷入重度抑郁症。
生活没情趣、工作无效率,经常是心里着急行动却无力无效,就像人们梦中经常遇到的紧急情况:想跑迈不开腿,向动动不了,想说张不开嘴,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
过去30岁这个坎之后,这类人有两种结局,一种原来就乐观、平和的,通过及时努力调整一切正常化了。
但有很大一部分人挣扎抗争不过,就此消极麻木、一副万事皆休、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注意到这种状况多发生在30岁左右时,找他们分析原因,他们自已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经常听到这种人哀叹:“快30岁了,成了家没立业,什么时候立得起来呢?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们一样?”三十还没立业!对我触动很大,记得我30左右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上述症状,但也因功未成名不就,失衡焦虑了好一阵,好在及时用“阿Q精神抚慰疗法”调整过来了,都是“三十而立”这句古语害了大家!20多岁时,都知道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现在就要多付出,心态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当快要到30岁时,眼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结果没能达到社会上讲得“立业”的期望和标准时,对父母不好交待,不好意思见同学朋友,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很多无形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
45~59岁是生命高危期,这个年龄段的人需要当心了!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人的生活节律,将45~59岁定义为中年,并称之为“生命高危期”。
这一时间段疾病最容易爆发,也被医生们称为“人生旅途的沼泽地”。
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35岁:人生的最活跃期,身体的组织器官从开始发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总的趋势是积极上升的,所以称健康期。
36~45岁:人的生理功能从峰顶开始下滑,部分器官开始衰退,比如动脉硬化开始形成,糖尿病症状开始显现等,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疾病的形成期。
46~55岁: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数疾病在此阶段暴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多在此期高发。
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多发生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中的“沼泽地”。
56~65岁:为安全过渡期。
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46~55岁出现这十大信号,说明你正处在危险中1、查出三高心脏从40岁开始衰老,向全身输送血液的效率开始降低。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调查发现,50岁以上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冠心病的人明显增加。
一旦查出“三高”问题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改变生活方式。
2、胸口会发闷,心脏问题我们会感觉到呼吸的不够顺畅,胸口也会发闷也会有刺痛,但是时间是很短的,一般几秒钟就好了,最多一分钟。
严重了会从前胸痛到后背膏肓肩胛的地方,十天半个月会来一次,三、五个月发作一次,时间越短越严重。
3、肿块与疼痛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有些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
甲状腺、腮腺或乳腺的癌可在皮下较浅部位触摸到。
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或破溃、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疼痛。
4、小病不断,免疫力低下人体免疫力变差,各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三天两头感冒、总觉得疲劳、浑身不舒服都是免疫力变差的表现。
5、肝脏问题尤其得了肝炎,以下的4个现象不可以有任何一个现象经常性的发作:右上腹闷痛;右后腰酸痛;右肩感觉酸、麻、痛,甚至造成右手举不起来;小腿晚上睡觉时容易抽筋。
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业浅议“29岁市长周森锋事件”07MPA学位班:近日,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周森锋,以29岁年龄、硕士研究生学历优势、“全票”当选湖北襄樊地区宜城市市长,引来网民及社会各界阵阵热议,连日来一直遭网民质疑而成为热点,尽管最初网民所怀疑的“高官家庭”背景属子虚乌有,也未发现他有买官的事,但是,经过反复的“人肉搜索”,终究还是让这位市长露了馅:他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学历时,论文《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涉嫌抄袭,评其学术不端行为,硕士学位“注水”了。
而他妻子霍焰的论文也遭抄袭指责,接着他又被“爆”出了抽“高级天价烟”。
从周森锋上任以来的一系列事件,抨击者有之、落井者有之、勉力者有之,众象纷纭,揆诸现实,本人认为有一定的内在原因值得分析、深究:首先,29岁当市长似乎与当代官场升迁规律不相符合。
从一般干部的升迁来看,当上正处级干部得40岁左右。
特别是按照官场惯例,官员通常是一步步地升迁的,否则就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值得研究”心理。
如:现实中官员级别越高年龄越大则是这种惯例的最有效证明。
于是,29岁的周森锋,给了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出于惯性认识,公众很容易给周森锋的加速度升迁,套上了“后台”、“背景”的外衣。
于是媒体、网络等对这位年轻官员的快速升迁有着敏感反应,关注于其父辈、岳父辈等是否有着裙带关系,探究是否其背后有推手的作用。
这说明了,一方面,民众对官员的升迁知情的比较少。
说明周森锋的信息披露仍不够充分。
表面看,周森锋业绩卓著,但察其履历,看不到骄人政绩,只看到他在官场不同岗位上转腾跳跃。
至于大家颇为关注的其父辈、岳父辈等相关情况,更是一无所知。
而且,所谓的“全票当选”亦让人感到疑惑——那么年轻,能有如此的“票房号召力”?虽然官员任用表面有一系列细致、严格的程序,但现实中民众对其工作能力、考核标准等方面知之较少,认为官员任用主要由上级决定,与自己关系不大。
所以当一名年轻干部快速提升时,民众有了疑问,这也说明了目前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不够透明和公开等弊端。
[职场29岁现象]职场“29岁现象你遭遇了吗>人说“三十而立”,即“3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应该有所成就。
而职场上还有个说法,叫“29岁现象”,即29岁以前,属于青春“保质期”,29岁以后,就是Timeout了。
张爱玲也曾说过“成名要趁早”,所以,当你站在二十几岁的尾巴上,难免会倍感焦虑,在青春过期之前,我是不是已经创出一番事业?职场“29岁现象”临近30岁,很多职场人开始惶恐,表现在看书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的兴趣缺缺,设定的工作目标难以完成,对下属吹毛求疵或者放任自流,对亲友表现得不耐烦,对团队和上司也是满腹牢骚,更听不进去别人的批评建议。
生活没情趣、工作无效率,自己也好像深陷泥潭:想跑迈不开腿,想说张不开嘴,人际关系也变得冷漠紧张。
倦怠和迷惘,成为“29岁现象”里的职场人的普遍心理。
二十岁出头那会儿刚刚毕业,我们知道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打好基础,所以我们愿意付出,心态也较平和。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却发现自己的心智非但没有成熟,反倒越来越急躁,在公司里能涨的薪水都涨了,该提拔的职位也提拔了,薪水和职位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了,而眼看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结果并没有达到社会上讲得“立业”的期望和标准,自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致羞于向过去的同学朋友提起现在的职位和收入。
作为职业人,我们被企业按照职业、职位的标准来要求,也得到了相应的作为企业人的报酬;但作为一个社会人,这些报酬并不能保障我们的未来。
员工结束了在企业的任职,也就意味着这次交易的终止。
从此,企业不再对员工的未来负责,但员工却不能停止努力,他需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来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既然职业不是未来的保障,那能否通过“创业”来保障自己的未来呢?不管你是选择打工,还是创业,其实都有一定的风险性。
打工者面对的风险和压力是无处不在的,薪酬待遇低的,自然要担忧今天明天不够花;薪酬待遇高的,也会担心出现失误而影响地位和待遇。
总之,薪水是别人给的,这就难免会有一种不踏实感。
如何安度职场29岁现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如何安度职场29岁现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应该说,“29岁现象”的心理源头是传统的三十而立的观念。
殊不知,古人的三十岁,和现代人的三十岁,无论是从环境压力还是个人成熟度上,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因此如何安度职场29岁现象,排遣心理焦虑,也成了现代人必修的功课。
「案例」摇摆在希望和失望之间jenny,广告公司项目主管,30岁jenny怀抱着满腔的热情进入广告这个行业。
经历了几年的磨炼之后,已经迅速成长为熟练工了。
从创意、计划到文案策划,她完全可以一手抓。
头衔也从最开始的“文案策划”变成了“项目主管”。
但是近一年来,jenny一直都处在一种焦虑和茫然并存的状态中。
“说起来是项目主管,但实际上做的还是文案的工作。
重复的工作内容让我在工作上越来越没有激情。
我也想过将来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是继续做项目执行方面的工作,还是转向市场开拓?如果是执行,那么也许我很难再有往上走的机会了;如果转到市场方面,那么我现在的年纪也很尴尬,很多个人计划就要被搁置。
可是一想到难道这辈子就这么混过去了,心里又觉得很难过。
”这样的心态让jenny对待当下的工作很难有热情,往往是应付了事。
工作间隙,她常常去浏览各大招聘网站,也不断跟猎头接触。
“机会还是有的,但总的`来说,各个方面都能让自己满意的机会,很难找。
”jenny的心情也常常因此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动荡。
「分析」进取心导致焦虑感有“29岁现象”的人,总的来说都是对自我有要求的、积极主动有进取心的职场人———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进一步的要求,希望能够走得更高、更远,才会产生这样的焦虑之感。
而对于jenny这样的女性来说则更是这样。
大部分女性在这个年纪,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家庭等问题上了,即便人在职场,也只是图个稳定保障,让自己有点事情做而已。
这时候,能对自己提出要求,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
另外,职场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对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的SWOT分析政史系物流管理一班李春吉201102041018摘要:实践证明,我们党在治理腐败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但同时必须认识到防治腐败力度不断加大与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完全根治并存的实际问题,既充分肯定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又看到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本文对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进行分析,为促进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字:SWOT分析反腐倡廉建设一、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Strength(优势)1. 大力加强了反腐倡廉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力度,一批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的重要的法规制度不断出台。
据不完全统计,十六大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共制定或修订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60多件,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制定40多件,地方和部门起草1000多件。
这些党内条规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反腐法规制度建设填补了重要的空白。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得以初步确立并建设已经或正在实现六个方面的重要转变:即对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认识由中央大力倡导向全党形成共识转变;法规工作目标由单项零散的规划向配套的法规制度体系转变;法规工作重心由侧重惩治向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转变;法规工作方法由被动应急向主动应对转变;法规工作内容由侧重制定新法向立、改、废、释并举转变;法规工作局面由主要依靠纪检监察机关抓向全党动手抓法规制度建设转变。
2. 创立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机制在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工作中, 我国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协调组织、部门各司其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尽管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但党毕竟是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力量清除了这些腐败分子,这与国外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反对党、独立的司法机构、新闻媒体等来揭露和推动案件的查处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主体极为广泛,能最大限度地把党、政、专职监督机构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整合起来, 这种工作机制已经为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警惕:老年病盯上年轻人作者:孙清廉来源:《祝您健康》 2015年第7期孙清廉很多人感叹,“现代世界一切都搞颠倒了”。
就拿健康来说,许多老年人拥有比年轻人更强壮的心脏,而年轻人却越来越多地患上了老年病。
动脉硬化、高血压、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曾被很多人称为55 岁以上人的“专利”,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这些疾病早已悄悄地降临到了三四十岁的年轻人身上,甚至少数二十几岁的人也遭袭击。
据报道,某大学一位19 岁的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就因心肌梗死发作,究其原因是没引起足够重视而导致死亡。
又如曾经是中年人才得的颈椎病,也开始年轻化,在医院推拿科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年轻人最应警惕的老年病* 心肌梗死专家近年发现,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层,趋向老龄化和年轻化两个极端,前者主要是老龄化社会的自然现象,而后者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紧张与心理压力的增加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心脏病在我国至少年轻了15 岁。
世界卫生组织对1 万名年轻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了严格登记和随访观察,发现最低年龄为20 岁,80% 的患者低于30 岁。
* 糖尿病研究表明,患糖尿病者50% 的女性和20% 的男性在初发病时,都有体形肥胖的现象。
胖子患糖尿病的机会是瘦子的2~3 倍,且愈肥胖发病的时间愈早。
有资料显示,15~35岁的年轻糖尿病患者(1 型)正在逐年增加。
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2 型糖尿病也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 乳腺癌与大肠癌研究显示,在所有癌症中,乳腺癌、大肠癌与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关系最为密切,而这两种癌症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最高。
一方面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日趋西化,另一方面是很多人自恃年轻,忽视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忽略了早期症状。
* 宫颈癌据统计, 35 岁之前的宫颈癌患病率已从20 世纪80 年代的12.9% 上升到目前的50% 以上,最小患者年仅13 岁,住院病人中,以26~35 岁的患者居多。
* 结石病现在许多白领坐办公室的时间都很长,许多人更是缺乏运动,有的人由于工作紧张,常常一天喝不上一次水,有的为了减少去厕所的次数索性不喝。
警惕“29岁现象”
作者:黄鸣
来源:《中国商人》2008年第07期
大家都知道“59岁现象”——许多国企的老总年龄接近60岁时,一改过去勤恳、节俭的本色,盖因在60岁国企老总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他们心态失衡;而“29岁现象”却鲜为人知,但在中国“29岁现象”比“59岁现象”普遍得多。
什么是“29岁现象”?
我在多年培养、使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员工在20多岁时,学习工作有激情,工作上勤勤垦垦、踏踏实实,生活有艺术、有情趣,可是到了29岁左右,按说应该更成熟更有价值才对,但反而情绪波动大、工作浮躁急功近利。
表现在看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忽高忽低,设定的工作目标或高不可攀或放弃追求,对下属或要求过分或听之任之,对亲友不耐烦,对团队尤其是对上级经常抱怨牢骚,对待批评建议经常没有耐性甚至反应过分激烈,老虎屁股摸不得,经常比过去,讲排场慕虚荣,对自己过去的同学朋友羞于提起现在的职位或收入,内心经常将自己与认识不认识的姣姣者做不切实际的比较,比较之后往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自我放逐,严重者陷入重度抑郁症。
生活没情趣、工作无效率,经常是心里着急行动却无力无效,就像人们梦中经常遇到的紧急情况:想跑迈不开腿,向动动不了,想说张不开嘴,人际关系不是冷漠就是紧张。
过了30岁这个坎之后,这类人有两种结局:一种原来就乐观、平和的,通过及时努力调整一切正常化了。
但有很大一部分人挣扎抗争不过,就此消极麻木、一副万事皆休、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注意到这种状况多发生在30岁左右时,找他们分析原因,他们自已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经常听到这种人哀叹:“快30岁了,成了家没立业,什么时候立得起来呢?我什么时候能像你们一样?”
三十还没立业!对我触动很大,记得我30左右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上述症状,但也因功未成名不就,失衡焦虑了好一阵,好在及时用“阿Q精神抚慰疗法”调整过来了,都是“三十而立”这句古语害了大家。
20多岁时,都知道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想今后有成就,现在就要多付出,心态较平和,也有一定的耐心;当快要到30岁时,眼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结果没能达到社会上讲的“立业”的期望和标准时,对父母不好交待,不好意思见同学朋友,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很多无形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
那什么是社会的“立业”标准呢?我认为是人们对三十而立要达到的社会期望水平过高。
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充满了机会,各专业也因沉寂了十年,所以到转型期很多人一夜暴富。
时代对77、78级80年代的毕业生格外惠顾,给他们创造了快速立业的机遇,成名成家相对容易;而到90年代末和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各行各业向专业化推进,而且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时成名立业的周期在拉长,进入门槛一再提高。
“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
针对29岁现象,前些年我提出了“五十而立,三十知天命”的观点,受到了许多朋友的欢迎。
古代人均寿命50岁左右,30生命过多半,此时不立则晚矣,如50岁时再不知天乐命,则只有苦熬余生了。
而现代人平均寿命已到70岁左右,古代的30岁相当于现在的40-50岁,而且由于知识爆炸、竞争激烈,各专业行当更加复杂化,变数更多,人到40-50岁才能到达事业的高峰。
30岁左右时,有的人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创业者刚刚挣脱困境赚个温饱;许多公务员刚刚摆脱端茶倒水、打零杂的状态;普通工薪阶层生存问题刚刚得到解决(房价、教育等社会成本增高)。
提出“五十而立”是让多数年轻人放平心态,期望不要太高,压力不要太大,不要过分急躁;提出了“三十知天命”,恰恰是因为这个年龄更需要及早知天乐命,看清人生大道,不违天命(自然法则、社会潮流、人生使命)这套理论通过各种论坛和大学演讲,反响很好,还真救了不少人。
但后来我仔细阅读《论语》中孔子的原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发觉我原来的论点有些缺乏依据,如孔子讲的“30而立”中的“立”指的不是立业,而是立志立身,衔接前后两句就能明白。
他的意思是说,我15岁开始做学问,30岁立志(周游列国,布道授业),40岁左右时学问习精,不再受外界诱惑而偏离方向。
无论是学问不惑还是人生方向不惑,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立业”层面。
大家知道,所谓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对于孔子来讲,立德算在40多岁后周游列国,50多岁弟子3000,贤人72;立功是孔子在68岁归鲁方被尊以“国老”之后;而立言呢,在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间,孔子修订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真正的立言不朽之作《论语》是在他去世后弟子们整理的。
可见孔子的“立业”是很晚的。
我常以此告诫那些视“30岁立业”为成功标尺的年轻人说:“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乎?”
我也拿我的例子(不敢与圣人相提并论,只是为了治病救人,不得已而为之)劝导安慰那些29岁症状的人说,我37岁才真正辞职,下海创办皇明公司是在1995年,当时不但是赤贫而且还负债近百万元,到了2000年也就是我42岁时,公司才有了盈余,但按照大家心目中“立业”的标准还差得很远,即使说立业也应是无论你的公司事业还是专业都立得住、站得固、走得稳。
别说42岁时,就算我47岁退出管理一线之前,当我离开公司总裁岗位时,企业稳吗?企业立得住吗?我退出管理一线已近两年了,48岁近50岁了企业才有些“立”的迹象,企业文化、战略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才有些大模样。
然而管理体系上的“三机制两原则”虽然提出来了,但真正能可持续发展推行,稳定执行尚需时日,真正应了我提出的“五十而立”。
五十岁看清世事,知天达命;六十岁对反对意见也当音乐听;七十岁达到了思想的自由王国,怎样驰骋都不会超越铁的自然法则的。
如果说一个人立与不立,大概这是一个分水岭吧。
我想对年轻一代说的是,你们的梦想追求固然可以理解也值得尊重,但过于急于求成的心理是不切实际的、有害的。
希望你们把梦想藏在心底,保持知足常乐、知天乐命又积极进取,相信付出总有回报的心态。
走好走实人生的每一步,相信你们的人生能顶天立地,你们的事业能稳健而长足发展,年轻人,你们的路长着呢,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