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怀地的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1
覃氏起源覃姓当代分布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不断与其他姓氏融合,分布到五湖四海。
根据各省、市、县地方志有关资料及各地覃氏家谱记载,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台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汉、壮、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瑶、侗、傣、水、京等13个民族。
定居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缅甸、英、美、法、德、荷兰、瑞士、新西兰、加拿大、巴西、哥斯达黎加等21个国家。
关于覃氏人口,难以进行精确统计。
根据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覃氏通书》记载,全国约有人口900万。
根据1997年征集到的资料统计,覃氏人口有900多万。
介绍文件覃姓起源“覃”读音考由于各种典籍和辞书,大多数都把“覃”说成是来源于“谭”读“谭”或“浔”,这就给人们以误导,早在公元前21—16世纪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覃部落——覃怀氏——覃氏了。
比齐桓公灭谭国的·公元前684年要早1000年左右。
覃氏中确有从谭国的后裔中改来的,这仅是覃氏宗族中的一个分支,不是全部。
它是其中一个来源,而不是惟一的源头,更不是最早的源头。
民国十一年(1929年)撰写,1983、1984、1989年三次修改的《四川大足覃氏家史》中说:“覃字早已出现于《诗经》、《书经》,诗云……‘葛之覃兮’、‘覃公为私’,书曰:‘覃怀底绩。
’这些古老书籍,皆有所载,是早期字也,非谭去言而为覃焉。
有的谱牒皆言姓谭而去言从覃者,讹矣,予以更之。
”1947年《广西通志稿》氏族卷载:“来宾县覃氏丁四千八百强,罩读如寻,西粤皆然。
在汉时读寻音,望出岭南。
……覃氏族姓颇繁,乡音绝不读覃为谭。
”四川省巴县石龙覃氏支族谱记载:“巴县石龙支族乃上古皇覃氏后裔。
四大怀药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
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
因而此说流传至今,并成为品牌。
1.怀山药生物特性名字种名:薯蓣(yù)拉丁语学名:Dioscorea opposita 别名:山药、怀山药、淮山药、土薯、山薯、玉延。
气味:(根)甘、温、平、无毒。
英文名字:nagaimo,yamaimo,Chinese yam,Japanese mountain yam,Korean yam; 《本草纲目》记载,薯蓣由于唐代宗叫李豫,为避讳而改为薯药,又因为宋英宗叫赵曙,为避讳而改为山药。
山药是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之一。
科属域:真核域Eukarya 界:植物界Plantae 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单子叶植物纲Liliopsida 目:薯蓣目Dioscoreales 科:薯蓣科Dioscoreaceae 属:薯蓣属Dioscorea 种:山药 D. opposita地理分布单子叶植物,10属650种,广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中国有薯蓣属Dioscorea 1属,约80种。
原产山西平遥、介休,现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等地区。
栽种者称家山药,野生白薯称野山药;中药材称淮山,淮山药、怀山药等。
山药的种类山药的主要品种有薯蓣、参薯、褐色薯蓣、山薯、野山药、日本薯蓣等。
生长习性喜光,耐寒性差。
宜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中生长。
忌水涝。
地下山药-植物性状茎为圆柱形,也可能因为生长地质不同而变形,肉质,肥厚。
第一种山药:茎圆柱形,叶片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广卵形,基部戟状心形。
雄花序穗状,不下垂,长轴多数成曲折状,雄花近于无柄,苞片三角状卵形,短于花被,花被片6,卵形,雄蕊6,发育;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子房柱头·3裂。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科学,2014(9):53-57.[15]周青华.习近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7.[16]胡琴,刘聪.略论习近平的青年观及其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意义[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1):21-23.[17]赵昕,朱婷婷.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浅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7(2):16-18.[18]刘志翔.论习近平系列论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6):40-44.[19]吴素娟.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8.[20]王东旭.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价值及作用[J].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2017(10):10-12.[21]楚国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5(2):5-11.[22]张慧文.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路径[J].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7(6):6-10.[23]柳礼泉,陈方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论析[J].学习论坛,2016(7):5-8.[24]佘双好.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形成过程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74-78.[25]孙艺格.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26]苏国红,李卫华,吴超.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39-43.[责任编辑:邓婕]本刊启事 焦作地区古为覃怀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存有大量的古代碑刻。
这些碑刻是研究覃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院近年来对焦作地区的古代碑刻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整理考述,2013年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武碑刻辑考》,2017年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豫西北戏曲碑刻研究》等学术著作。
孝亲追源之我的家族——覃姓卓然小学二(三)班覃子千一、覃姓家族的历史“覃”读为qin时,主要指生活在今广西一带的覃姓人,全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早在公元前21—16世纪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覃部落——覃怀氏——覃氏了。
比齐桓公灭谭国的·公元前684年要早1000年左右。
根据1997年的资料统计,覃氏人口有900多万。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
最后大多数在广西和广东及海外新马泰。
覃氏族谱都有记载说自己的先祖在宋代来自“山东白马县”,白马县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
覃氏先祖南迁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但以宋代较为集中,这与军事行动有关。
二、覃姓家族中的名人覃昌: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达:明代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
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覃振:字理鸣。
当代湖南桃源县人,后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参加护法运动。
蒋介石隐退时,以主执委代行总统职权数月。
系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好友。
1947年在上海病逝,终年63岁。
葬岳麓山,墓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覃光佃: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
博学能文,宋仁宗时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京师呼为真御史。
外筹军政,内肃朝仪,咸倚重焉。
曾与狄青并封为将军,以音乞归赐诏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致仕。
覃子豪:又名天才、覃基(1912-1963),出生于广汉县城西街。
其诗作对台湾和东南亚现代诗有过极大影响,被誉为台湾诗坛三老之一,与纪弦、钟鼎文齐名。
三、覃姓家族我最敬佩的名人覃绍殷:广西自治区马山县人,壮族。
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第 1 页共1 页。
一、姓氏源流覃(Tán,Qín,Xún)姓源出有四:1、出自夏朝有覃怀地,为覃怀氏之后,以地名为氏。
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
”。
“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
《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
《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
”“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
《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
”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怀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
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
“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
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
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
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
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
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
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
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改为覃(Tán 音谭)姓,称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复姓皇覃氏所简改。
据《姓氏考略》载,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Qín 音秦)。
相传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广东省南每人,相传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
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 音谭)。
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
根据《万姓统谱》、《谭氏家谱序》等文献记载,谭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爵,后为齐国的附庸国,到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诸侯,就于周庄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将谭国吞并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失去祖国的谭国公族后裔就“以国为氏” 而姓了谭(见《谭氏家谱序》)。
广西覃氏祖源辨正
覃圣敏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本文从我国姓氏的起源特别是少数民族姓氏的起源入手,论述覃氏的起源和发展,包括覃氏的起源地、"覃"和"谭"的关系、覃氏的历史人物、"覃"的读音以及广西覃氏的来源.文章认为,覃氏的根源在覃怀,原为汉姓,在汉文化的熏陶下,许多少数民族跟从汉姓,覃氏就成了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共同姓氏.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真实面貌.至于许多覃氏族谱以覃怀满为先祖,说他原名谭山耀,祖籍山东,这是编造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历代王朝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总页数】14页(P142-155)
【作者】覃圣敏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1
【相关文献】
1.客属陈留吴氏祖源在开封 [J], 吴江
2.覃氏祖祠武德家风 [J], 李飞;
3.圣贤家族——山东邹县孟氏的祖源建构与历史书写 [J], 孟祥科; 钱杭
4.裴氏历史人物记导言——河东裴氏祖源考 [J], 周庆义
5.苗族的祖源传说与身份认同——以清水江上游清江村田氏为例 [J], 袁轶峰;石凯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唐崖土司属覃氏渊源的考证覃发扬覃柏洲关键词:唐崖土司覃氏渊源考证摘要:关于咸丰县唐崖土司属覃氏的渊源,依照唐崖土司属《覃氏族谱》及民间流传,众口纷纭。
有的说是“蒙古族的后裔”,有的说是“更名换姓”而来(由“谭”“去言为覃”)。
专门是 2001年以来,有的专著和论文(注)以唐崖土司属《覃氏族谱》中的少量蒙古语遗存,通过他们的分析推论,对唐崖土司属覃氏的渊源作出了唐崖土司属覃氏(以下简称“唐崖覃氏”)的远源是巴人“廪君蛮”五姓中的“瞫”氏,其近源是元朝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即“唐崖覃氏是蒙古族后裔”的结论。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唐崖覃氏的渊源作了从头考证,现把从头考证的依据和结论写在那个地址,诚恳地与有关专家和唐崖覃氏族人商议。
2001年以来,有的专著和论文以唐崖土司属《覃氏族谱》中的少量蒙古语遗存,通过他们的一番分析推论,对唐崖土司属覃氏的渊源作出了唐崖土司属覃氏(以下简称“唐崖覃氏”)的远源是巴人“廪君蛮”五姓中的“瞫”氏,其近源是元朝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即“唐崖覃氏是蒙古族后裔”的结论。
本文对以上结论进行了认真探讨,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唐崖覃氏的渊源作了从头考证,旨在进一步澄清唐崖土司属覃氏的渊源及与恩施州境内的其他土著覃氏的关系,因此得出了与上述结论完全不同的结论。
一、鄂西土著覃氏与巴人“廪君蛮”五姓中的“瞫”氏,没有“对应关系”鄂西土著覃氏(包括唐崖覃氏)与巴人“廪君蛮”五姓中的“瞫”氏没有“对应关系”。
关于巴人“廪君蛮”五姓之说,源于《世本》、《后汉书·西南蛮夷传》等典籍中的记载。
相关的事项是:“廪君蛮”发源于武落钟离山的赤黑二穴,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
其中巴氏子务相以“掷剑于穴”、“浮土船于水”的方式,取得“君长”之位,又战胜了“盐水女神”,终于“君乎夷城”,号为“廪君”,其所属部落,在史籍中多数称为“廪君蛮”。
依照上述记载,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明白,那时的“巴人”尚处于“自相君长”的原始社会的中末期,即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时期,巴氏子务相为代表的是父系氏族部落,盐水女神为代表的是母系氏族部落。
荥阳历史沿革第一篇:荥阳历史沿革荥阳历史沿革1、荥阳,在荥水之北,旧城址在今古荥镇。
2、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移治至大索城(即现在的荥阳县城)。
3、现荥阳县,由原荥阳、荥泽、成皋(汜水)、河阴、京县等演变来。
4、夏代属豫州,大禹导河治水于此,荥阳也由此得名。
5、商代帝仲丁(商汤以后第十王)迁都于嚣(音敖),城址在广武西北古敖山上,今巳沦入黄河。
6、周代西周初,武王封其弟虢叔于制,称东虢国。
东虢故城在今上街附近。
7、春秋属郑国。
战国韩哀侯灭郑后,属韩国。
当时称今郑州古荥镇为荥阳,称今荥阳为成皋。
8、秦代公元前249年,秦伐韩取成皋后,属三川郡,置有敖仑。
9、汉代汉初,改三川郡为河南郡,置荥阳县。
又在京襄城置京县,虎牢置成皋县,均属河南郡。
东汉废成皋县为关。
10、魏晋南北朝时代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荥阳郡,复置成皋县,属河南郡。
北魏太和中,荥阳郡、县移治至大索城。
在虎牢置司州,后废州置东中府。
东魏改置北豫州,辖有荥阳、成皋、广武三郡。
北齐改荥阳郡为成皋郡,废京县并入荥阳县。
北周复置荥阳郡。
11、隋代隋初,废成皋郡,并改成皋为汜水县,治虎牢,属荥阳郡。
开皇四年(584年)置广武县,仁寿元年(601年)又改名为荥泽县。
12、唐代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虎牢置郑州荥阳郡,以汜水县附郭,并分置成皋县。
贞观初,又废成皋县并入汜水县,贞观七年(633年)徒郑州治管城。
武则天时,改荥阳为武泰县,改汜水为广武县。
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旧名。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车)从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划分出河阴县,管河阴仓,属河南郡。
13、五代荥阳,汜水,河阴,荥泽因袭仍旧,分属郑州和孟州管辖。
14、宋金时代北宋时,属京西北路。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改汜水县为引庆关,为巩县东境。
南宋时,属金南京路。
15、元代属河南省汴粱路。
16、明代属河南布政司开封府郑州管辖。
太祖洪武初(1368年)复置汜水县。
嘉应观县城郊、规模宏大的妙乐寺院,后因黄河、沁河洪水泛滥,将整个寺院夷为平地,泥沙将塔门淤没3米深。
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
”千余年来,妙乐寺塔虽历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但塔体及木结构保存完好。
2001年6月,妙乐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代,河内郡迁野王(今沁阳)后,其辖区仅限今豫西北一隅的焦作、济源;明清时期,此处为怀庆府。
清代,为治理黄河设立的河北道台衙门驻在武陟县,管辖彰德、卫辉、怀庆三府。
武陟县是全国首家黄河文化之乡,人民治黄的许多重大成就都发生在武陟境内。
武陟沁河大樊堵口广场记录着人民治黄的首次堤防堵口。
大樊位于武陟县城西10多千米的沁河北岸,是沁河上的一处重要险工、险段。
历史上这里决口频繁,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到民国年间曾决口16次之多。
1939年,国民党军队为抵御日军侵略在大樊挖决大堤,后堵复。
1947年8月6日,暴涨,大樊沁堤决口。
决口后,武陟县民主政府多次抢堵决口,因国民党军的破坏未成功。
1948年10月,武陟县解放,冀鲁豫黄委会成立“沁河大樊堵口工程处”(后改名为冀鲁豫黄委会第五修防处),准备堵口工作。
1949年2月20日,冀鲁豫黄委会第五修防处组织民工开始堵口,5月3日完成大樊堵口工程。
在水利部命名的首批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示范点———杨庄改道纪念亭,介绍了超前谋划、主体工程完工即发挥重大抗洪效益的沁河杨庄改道工程。
沁河杨庄改道工程被誉为治河史上的“神来之笔”,工程从杨庄起将原3.5千米长的河道上330米宽的卡口、一座险桥置于新建的左堤外,向右开辟的新河道宽800米,解决了汛期壅水问题。
1982年8月,沁河杨庄改道工程主体工程刚完工10多天,沁河就发生了4130立方米每秒的超标准洪水,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减少经济损失1.5亿元,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禹河故道万古长流对于黄河河道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
四大怀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
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
因而此说流传至今,并成为品牌。
四大怀药从古至今都受到众多名医极为精到的评价。
1简要介绍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沁阳)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
2怀药文化“四大怀药”泛指焦作市武陟县及周边地区沁阳、孟州、博爱、温县、修武等地所产的牛膝、山药、地黄、菊花四种中药药材。
被誉为“国药”、“华药”受到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大怀药(怀药)名称的由来,是伴随着中草药“地道药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而逐步演变来的。
怀药一名,自然因怀地地名而来。
自武王伐纣,废“邢丘”为怀(治所在今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南)开始,以后历代将这片土地称为怀、怀邑、怀川、覃怀、怀州、怀孟、怀庆等。
3历史评价张仲景的《伤寒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苏颂的《图经本草》、龚延贤的《寿世保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本经》、《药性类明》、《汤液本草》、《伤寒蕴要》、《得配本草》、《本经逢原》、《儒门事亲》、《食疗本草》、《百一选方》、《圣惠方》、《普济方》、《医经溯洄集》、《本草正》,以及叶天士、董建华、王永炎、姜良铎等近现代、当代中医名家,都对四大怀药作出了极为精到的评价,每每言及四大怀药的神奇效用与效力,言必褒誉有加。
其中,山药以温县,地黄、菊花以武陟,牛膝以沁阳为佳。
4四大怀药怀山药《神农本草经》称薯蓣,一名山芋,药用其根,因其药效可与人参相比,又称“怀参”。
怀山药系重要滋补药品,它能滋补益肾、健胃化痰、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安魂魄、长肌髓。
覃氏迁徙覃氏肇起之后,在上古时代的数千年中历经变故,至西周时迁居谭国,归谭氏,获得了一段时期安居乐业的生活。
好景不长,至公元前682年,谭国又被齐桓公所灭,其后覃氏先民以国为姓,一部份留居谭地,一部份则西迁陕西有褒(今南郑),另辟基业。
谭灭后的以上两支覃氏先民,随着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通过兵征留戍、官任落籍、民徙拓荒的方式,与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合流,经历了由北向南移民的历史。
由于“地望不彰”,现根据历史可考者及已知的各地谱牒资料,略去广西覃氏的情况,以探讨射洪覃氏祖源为目的,将覃氏迁徙的途径分述如下:(一)西迁覃氏谭国灭亡后,原有竹氏覃民不愿做齐国的顺民,便相率逃亡,回归旧地陕西有褒(今南郑)、汉中一带,并由谭去言,恢复覃姓,建立基业。
经过东周、秦、西汉各朝蕃衍发展,至东汉已蔚为巨族。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后裔就出在西迁覃氏这一支。
东汉时的覃儿健,汉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娄中(今湖南张家界市)人。
其父覃屏在汉平帝三年(公元3年)为武陵将军,率兵助武陵太守征剿五溪,后屯兵驻守澧水流域,到王莽篡汉(公元9年),他为武陵地区反抗新莽政权的首领。
公元16年(新莽天凤三年)覃屏病死,覃儿健继承父职。
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冬,覃儿健带领武陵娄中土民反抗官府增税,被官军镇压。
公元80年,覃儿健战死,举族被迫南迁,成为广西西北部和湖南西南部覃氏始祖。
由于这一带地区是苗、瑶,壮、侗、土家、毛南、仫佬等少数民族所居,覃氏也与这些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覃儿健虽是湖南娄中(今张家界市)人,但其父覃屏“原居雍、秦,望出关中、陇右”,当为西迁覃氏的后裔。
中国历史上第二位覃氏后裔为后汉的覃万传,他是陕西南郑人,曾任蜀汉总兵,建兴三年(公元255年)随诸葛亮南征,在马忠麾下任先锋,屡出奇兵,战功彪炳。
及南征师还,万传得马忠保荐授封武陵君,镇守五溪,甚得各蛮族拥戴,被推举为总酋长。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蜀后主降魏,万传不能返回原籍,其后裔落籍武陵,世袭其职。
覃姓迁徙史覃姓迁徙史概述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
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
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
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
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
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
现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乡席营村,还聚居着800多人的覃氏后裔。
大任山明代古碑上,还刻着覃氏先祖“席营村覃滚”的名字。
接着大禹带领大家继续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兖州(今山东省境内),再到徐州(今江苏省境内),到安徽涂山,经过疏导,引黄河流入渤海。
大禹最后到达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在会稽去世。
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怀人在内的民众辗转从北到南,到达会稽。
为了纪念祖先伯益,覃怀人把会稽作为覃氏的堂号。
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阳、温平等乡,河池市的冲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会稽郡”作为覃氏堂号。
从湖南武陵南迁覃儿健是目前所见历史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历史人物。
据《后汉书·西蛮西南夷传》、《湖南通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等记载,覃儿健(前4年一80年),武陵(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祖籍雍(今陕西),望出关中。
其父受封武威镇夷将军,于汉平帝三年(3年),领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有功,驻守沣水流域溇中、充中及零阳等地,当时正值王莽推行新政,他组织民众合力抵抗新政,被推举为精夫(即统帅)。
覃儿健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文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成人后得到大家的信任。
父亲去世后,覃儿健继而成为领导当地民众的统帅,威镇武陵地区。
汉章帝建初三年 (78年),武陵溇中地区民众拥覃儿健反抗官府增加税赋,先后攻下零阳、作唐(今湖南省安乡县境内)等地。
姓覃的历史作文450覃姓的来源1、出自夏朝有覃怀地,为覃怀氏之后,以地名为氏。
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复姓皇覃氏所简改。
据《姓氏考略》载,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Qín 音秦)。
相传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广东省南海人,相传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
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 音谭)。
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
4、出自曋姓,为巴人曋氏所改,覃(Xún 音荀)姓为土家族最大姓氏之一。
姓覃的名人覃昌: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覃光佃的儿子,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元先:字流钦,名无克,南梁广东南海人,原籍陕西善骑射,亦精通文墨。
齐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卫乡里,据有番禹。
覃庆元:北宋融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被封为御史中丞。
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
覃光佃:覃庆元之子。
北宋广西融州人。
博学能文,宋仁宗时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京师呼为真御史。
外筹军政,内肃朝仪,咸倚重焉。
曾与狄青并封为将军,以音乞归赐诏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致仕。
覃应元:字德芳,明朝四川省云阳县人,嘉靖进士,知河南府。
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
徐墨斋提示,一个结合自己命理来起的名字,会为自己带来好处。
例如你是“阴命火相人”,五行喜木、火,那么选用五行属木、火的字来作为你的名字,将会有助于你的成长和发展。
4000年覃氏家族迁徙史,姓覃的都快看看你先祖从哪里来!无论您在那里,只要您姓“覃”,请您先点上面的蓝色小字“覃氏渊源传媒网”再点“关注”,即可了解世界各地覃氏信息。
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覃氏文化,促进各宗亲对家族文化的深入了解。
这里是免费“查家谱、查派辈、阅古迹、读资讯、寻根问祖”一站式资料共享互动家族平台。
覃氏的七大演变过程覃氏——覃怀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谭氏——覃氏。
1覃怀氏的演变过程覃怀氏根据大多数覃(Qín)氏族谱记载,覃姓始祖在河南省沁阳一带。
四川省大足县《覃氏家史》说,他们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一个叫覃怀的地方。
湖南省石门覃氏族谱说,覃氏是有竹氏的后代,周穆王时因功得封于陕西覃地及覃怀地,以地为姓。
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覃氏源流》记载,皇覃氏根基于覃怀。
广西上林、马山、容县、宾阳等县《覃氏源流》说,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覃怀古国,其位置在今之河南省沁阳、武陟一带。
沁阳市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部沁河冲积平原区,太行山南麓,东经112°26’至113°02’与北纬34°59’至35°18’之间,东邻博爱,西接济源,南毗温、孟二县,北界山西晋城。
沁阳历史久远。
夏为覃怀首邑,属冀州;商代属京畿;纣时封鄂侯于邗,其地为邗国。
秦汉称河内郡,明清设怀庆府。
历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1989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沁阳为“历史文化名城”。
武陟县古时属泌阳县。
历代修的《沁阳县志·建置》中都有沁阳在夏代为覃怀地的记载。
1989年沁阳撤县改市,1993年5月出版的《沁阳市志》记载“沁阳历史久远,夏代,地处覃怀地”。
《武陟县志·建置》中也记载,该县“夏,称覃怀”,在“姓氏录”中,也记载有覃姓居民。
沁阳一带自古就流传一句话:“覃怀古郡,河溯名邦”,意思是说,沁阳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郡,又是名邦。
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覃氏部落,夏代称覃怀地。
“四大怀药”之渊源“四大怀药”泛指焦作市武陟县及周边地区沁阳、孟州、博爱、温县、修武等地所产的牛膝、山药、地黄、菊花四种中药药材。
被誉为“国药”、“华药”受到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大怀药(怀药)名称是伴随着中草药“地道药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怀药一名,自然因“怀地”地名而来。
自武王伐纣,废“邢丘”为怀(治所在今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南)开始,以后历代将这片土地称为怀、怀邑、怀川、覃怀、怀州、怀孟、怀庆等。
先秦及秦汉魏晋,各代地方均向朝廷进贡四大怀药。
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向周王室进贡怀山药。
公元前718年,魏宣公向周天子进贡怀地黄,至今已近3000年。
追根溯源,怀是武陟的特称。
“大禹治水,覃怀底绩”。
“覃怀属冀州”。
怀指被黄河、沁河怀抱的武陟。
周设怀邑,是苏忿生的封地。
春秋战国,怀邑随王霸之争先后属卫、鲁、郑、魏、秦,他们进贡的都是怀、怀邑、覃怀的山药、地黄。
公元前221年起,秦汉魏晋隋唐设怀县、河内郡、怀州。
汉光武帝(刘秀)起兵铲王莽,在怀县城建行宫,称为“怀都”,在这里祭汉高祖、太宗、世宗,出兵攻克洛阳。
定都洛阳后,刘秀仍以怀城为行宫,常来巡视、听政。
传说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东奔西逃时,贫病交加,多次靠怀药救命。
怀药名扬天下,当与刘秀有关。
首次称“怀菊花”,将“怀”字与“菊花”联系的最早文献,是唐朝颁行的《唐本草.图经》,书中说:“河内皆称地薇蒿。
武陟菊花称怀菊花”。
唐佚名的《天宝单方图》也说:“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
……河内名地薇蒿”。
这里所说的“南阳”,指的是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焦作市所辖的武陟等县,后文又特别指出河内,可见对当地所产菊花的重视。
北宋苏颂撰辑的《图经本草》也说:“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覃地者为佳。
”这里所说的“覃地”,即覃怀地。
将山药称怀山药的最早文献,是明朝医学家龚延贤所著的《寿世保元》,此书第一次提出“怀山药”之名。
《神农本草经》载:“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
覃氏迁徙覃氏肇起之后,在上古时代的数千年中历经变故,至西周时迁居谭国,归谭氏,获得了一段时期安居乐业的生活。
好景不长,至公元前682年,谭国又被齐桓公所灭,其后覃氏先民以国为姓,一部份留居谭地,一部份则西迁陕西有褒(今南郑),另辟基业。
谭灭后的以上两支覃氏先民,随着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通过兵征留戍、官任落籍、民徙拓荒的方式,与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合流,经历了由北向南移民的历史。
由于“地望不彰”,现根据历史可考者及已知的各地谱牒资料,略去广西覃氏的情况,以探讨射洪覃氏祖源为目的,将覃氏迁徙的途径分述如下:(一)西迁覃氏谭国灭亡后,原有竹氏覃民不愿做齐国的顺民,便相率逃亡,回归旧地陕西有褒(今南郑)、汉中一带,并由谭去言,恢复覃姓,建立基业。
经过东周、秦、西汉各朝蕃衍发展,至东汉已蔚为巨族。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后裔就出在西迁覃氏这一支。
东汉时的覃儿健,汉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娄中(今湖南张家界市)人。
其父覃屏在汉平帝三年(公元3年)为武陵将军,率兵助武陵太守征剿五溪,后屯兵驻守澧水流域,到王莽篡汉(公元9年),他为武陵地区反抗新莽政权的首领。
公元16年(新莽天凤三年)覃屏病死,覃儿健继承父职。
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冬,覃儿健带领武陵娄中土民反抗官府增税,被官军镇压。
公元80年,覃儿健战死,举族被迫南迁,成为广西西北部和湖南西南部覃氏始祖。
由于这一带地区是苗、瑶,壮、侗、土家、毛南、仫佬等少数民族所居,覃氏也与这些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姓氏。
覃儿健虽是湖南娄中(今张家界市)人,但其父覃屏“原居雍、秦,望出关中、陇右”,当为西迁覃氏的后裔。
中国历史上第二位覃氏后裔为后汉的覃万传,他是陕西南郑人,曾任蜀汉总兵,建兴三年(公元255年)随诸葛亮南征,在马忠麾下任先锋,屡出奇兵,战功彪炳。
及南征师还,万传得马忠保荐授封武陵君,镇守五溪,甚得各蛮族拥戴,被推举为总酋长。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蜀后主降魏,万传不能返回原籍,其后裔落籍武陵,世袭其职。
覃万传一支在湖南西部五溪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衍生宗派,遍及湘鄂黔桂。
一部份从贵州的思南、思州(今贵州岑巩县)、镇远、榕江等县南下广西北部蕃衍,今贵州东部各县及广西融安、融水、环江、宜山等地覃氏宗人当为其后裔。
另一支留居原地,成为武陵地区覃氏主力。
另一支向湖南东南各县迁徙发展,如湖南淑浦、祁阳、武田等地覃氏宗人.可能有其后裔。
中国历史上第三位覃氏后裔,是南北朝梁时的覃元先,又名无克,陕西南郑人,归梁后封为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县)刺史,随武帝(肖衍)作战,由于战功卓著,加封云魔将军。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反,元先与肖云合力讨伐,使侯景受挫。
次年,侯景攻陷皇宫,武帝死,元先失去支柱,回东宁任所。
两年后元先病死,子孙落籍桂北,成为广西北部、广东南部覃氏的始祖。
中国历史上第四位覃氏后裔,是唐代的覃汝先(另一种说法为覃如夏),四川夔州人(今重庆市奉节县)人。
南北朝时期,覃氏为避战乱,从陕西南郑、汉中一带迁往长江三峡地区,历经二百多年的蕃衍,族人散居夔州、开州(今重庆市开县)、归州(今湖北省姊归县)、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县)等地区,再次成为巨族。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长安陷落,唐明皇(玄宗)西迁,覃汝先在四川剑阁附近迎驾,被封为行军总管兼左仆射,护驾西行至成都。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玄宗为太上皇,念其忠义,加封光禄大夫,派往施州镇抚十八峒,准许世代承袭,这样他的子孙成为覃氏南迁的主力。
汝先的后裔——伯圭,其子孙一部份居湖北长阳、长乐、鹤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门等县,主力居湖南石门、慈利、大庸、桑植、桃源、常德、临澧、临湘、宝庆(今邵阳市)、:武冈等县;另一支居广西融安、融水、柳州及来宾县,人口估计已达数百万人,成为泱泱巨族了。
伯圭之孙覃友义兵征广西,落籍柳州,成为该地始祖。
(二)谭地覃氏古谭国灭亡后,留居谭地覃民由于己改姓谭,所以在历史上无覃氏后裔的记载。
根据各地覃氏谱牒的记录,由谭地迁徙改姓的有两人,现分述如下:宋代谭鳌。
各地族谱说法不一,这里以清同冶六年(公元1867年)覃肇周来仁和镇亲宗认族,送来湖广邵陵谷州覃氏族谱的记载为依据。
谭鳌是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时由科甲拔授御前待卫,册封谭部将军。
是时楚南苗叛,、奉诏率二子一一覃龙、覃虎征剿,事毕凯旋复命,加封边疆侯。
上复谕云:余党未尽,仍往楚南,永镇苗疆。
为保护子孙免遭苗害,将谭去言,改姓覃,其后子孙落籍湖南,六世孙覃景春又徒居邵阳,其他后裔散居宁乡、益阳等地。
贵州荔波县《覃氏宗谱》尊谭鳌为始祖,其叙述与上述差异甚大,但由谭改覃、由江西迁入一致。
《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将谭鳌称为“苗王”,可能是其子孙居苗区,与苗族融合所致。
邵阳覃子固认为谭鳌是覃汝先之后裔覃仕鳌,则否定了他是从谭地迁来,不足信。
明初覃怀满。
原名谭山耀,又称山耀、三孝,元末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先祖谭端,约生于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景宗三年(公元1262年)参加殿试,获中京榜第637名进士,成为景宗朝翰林学士,南宋灭亡时被俘,后只身逃脱,回到益都。
其子谭景山,约生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
元末各地组合民众揭竿起义,谭景山及其子谭山耀也率众起义,攻州掠府,沉重打击元王朝,几年后谭景山不幸中箭身亡。
谭山耀约生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其父死后所率义军被朱元璋兼并,遂隶属于明平章、征南将军廖永忠麾下,为了隐瞒首领身份,被迫改姓为覃,取名怀满,成为一名明将,随军征战江淮,历经安徽、江西、浙江,然后进击福州,并航海到广东潮州、惠州、广州、东莞,沿西江进入广西梧州、浔州、直达南宁,追击元将阿思兰,师次宾州、象州。
元将降,广西平,战事仃。
此时明军驻守宾州,覃怀满自觉为降将,虽战功卓著,未获加薪迁升,留恋无益,遂起离军念头,而趁巡营之机,深夜潜进宾州西北面的荒山野岭杨老村,与另一位逃亡者韦天珍相遇,并结为生死之交,一起隐瞒明军身份。
为避免查缉,二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迁往宜山县都街德胜圩以避风头。
是年东兰州发生苗乱,招募勇士,榜文明示:凡能平乱者,可以世袭官职。
覃、韦二公应招平乱有功,授韦天珍为东兰州世袭知州,覃怀满为世袭武官,留戍东兰,眷属于都彝哨(今大同乡那雅村)立籍,为黔、滇、桂三省二十八县及越南同登、谅山、高平等地覃氏之始祖,子孙蕃衍特速,发展为二十余支族,后裔遍布桂西十余县,亦有发展到贵州荔波县、云南文山、马关等县及越南北部等地,蔚为巨族,是广西覃氏主力。
(三)湖北覃氏祖源唐代覃汝先由于护驾有功,派往湖北施州镇抚十八峒,世代承袭,成为施州覃氏土司的始祖。
按施州覃氏族谱记载:覃汝先之后裔世袭土司,历经五朝(唐、宋、元、明、清)四十二代,至清代中期”改土归流”后中断。
由于湘鄂西覃氏已融入土家族,据历史学家何光岳考证:“土家族覃氏祖源于山东谭子国之后,转迁奉节,而后进湘鄂边西北部。
”此说与覃汝先之后裔相符。
覃汝先后裔在湘鄂西承袭土司之职,其子孙极为兴旺,散居湘、鄂、桂三省。
湖北的长乐、长阳、鹤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门、施州、归州、沙市、夷陵、襄樊、麻城等处均有分布,湖北各地覃氏大多数尊覃汝先为始祖。
湖南邵阳覃子固宗仁为修谱曾于1993年派覃祯祥去鄂西、施州、沙市、襄樊、麻城等地调查,认为这些地方覃氏为覃汝先十一世孙覃仕谱、覃仕谙、覃仕觉三公之后裔,估计约24万多人。
覃子固还认为邵阳谷州始祖覃鳌,应为覃汝先后裔覃仕鳌,这样,邵阳谷州覃氏始祖也是覃汝先的十一世孙,覃伯坚之子,从而排除了湖南、湖北的其他祖源。
另外,湖北利川覃氏,其祖先有清朝末年随太平军自广西而来者。
据旅台宗贤覃正义经过精心考究,认为此支为覃炳贤后裔。
覃炳贤,广西永安(今蒙山)人,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参加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克大黄江、大黎、永安后,初封御林侍卫。
太平二年(公元1853年)升左二十一检点,八月,辅佐石达开赴安庆一带安民,以旧绩大受翼王石达开器重,而东王杨秀清忌之。
十月,以燕王秦日纲代石达开,以张朝爵副之,命达开偕炳贤还京襄理朝政。
未几,又将朝爵召回,复以炳贤副日纲,率部攻略卢(今合肥)、和(今和县)、建(今郎溪)、清(今滁县)及东流、.宿松、太湖一带,皆克之。
继而陷武汉、战黄州(今黄冈)、兴国(今阳新)及大冶、广济、黄梅,因兵败穷蹙,愤愈忧伤过度,竞抱病而终。
临终时致函翼王,托其照顾家小。
由此可以推断,南迁的覃氏已有分支向北回流湖北利川了。
(四)川渝覃氏祖源川渝覃氏由于地望不彰,无名官显爵,也无杰出才智之士,故史绝载於籍,时间长达二千余年。
现根据《中国覃氏通书》所载川渝覃氏谱牒资料,覃氏入川最早者为三国时期蜀汉的覃万传,是由陕西南郑迁入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后落籍湖南五溪地区。
其次是唐代的覃汝先,其祖籍也是陕西南郑、汉中一带,于南北朝时期避乱迁入四川夔州,后落籍施州。
虽然这两位始祖曾经迁入四川,但最终还是迁出四川,落籍湖南、湖北,也不排除其后裔还有留居四川者,但经宋末元初外族入侵,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的战乱,以及明末清初的张献忠“剿四川”,四川人口急剧减少,从而形成“湖广填四川”,大量移民入川。
川渝覃氏绝大部份都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由湖南、湖北移民入川的。
按照已知族谱所载祖源可分为下列三部份:贵州系统。
如重庆大足万古支族,迁入祖为明万历进士覃世翰,湖北麻城孝感乡人,辞官后未回湖北,直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落籍,明末为避难迁入贵州遵义,后又迁来大足。
大足回龙、国梁支族。
入川(渝)始祖兴榜公世居贵州遵义东平里,地名烂田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迁蜀,落籍重庆府大足县曲水里金炉山麓下。
大足龙水高坡支族。
先祖起籍江西府泰和县西门大屋基,有“齐郡家风”之称。
自明天启年间,先祖覃兴尧、覃兴舜、覃兴龙、覃兴虎兄弟四人,奉旨招填湖广,落业於湖南辰州府黔阳县,于清康熙三十年辛未岁,始祖覃兴尧移居贵州思南府安化县肖家寨落业,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岁,入川(渝)始祖覃国梁进入大足县。
巴县石龙支族认为其先祖为谭地谭龙,因避祸至江西泰和,以去言为覃,后世迁至贵州思南府务川县。
迁入祖覃本源死于贵州,葬于思南府务川县,曾于康熙十六年,携带继良、继荣、继贤、继伦四子入川(渝),插业于巴县石龙乡。
以上几支虽均从贵州迁入,但其祖源分为湖北、江西两种,进一步划分为陕西南郑、汉中的原有竹氏后裔及谭国被齐灭后留居谭地谭姓居民的后代。
湖北系统。
前述大足万古支族按祖源来说应属于湖北系统。
重庆覃家岗支族,虽说其始祖居山东马卫,但其族谱中有:“我族自明入蜀,因麻城旧谱失订”一句,证明其为湖北麻城入川(渝)。
涪陵支族,族谱中有:“唯儒公一脉,相传于明嘉靖时入重庆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