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及其防治(1)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8
登革热的认识及防治事项发布时间:2021-07-07T15:32:07.56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1期作者:黄小波[导读]黄小波(雅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雅安625000)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疾病之一,潜伏期为1-14天,多在7天左右发作,主要症状包括全身发热、头疼难忍、关节疼痛等,根据患者体质的差异,少部分患者会有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及时得到治疗的话能够痊愈。
1 登革热概述登革热传染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非洲、东南亚最为流行,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区,多发病于5-11月份。
登革热的死亡率在1%-5%左右;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演变成为重症登革热,死亡率会达到20%左右。
该疾病的主要传染源包括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蚊虫传播,人类普遍容易感染,婴幼儿发病率更高。
2 登革热病因登革病毒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细胞进行繁殖和增生,进入血液循环,能够导致病毒血症,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进入人体淋巴组织,在单核细胞内增值到一定程度,形成二次病毒血症。
登革病毒能够和抗体进行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对人类血管产生破坏作用,造成血管过度扩张,引发充血等症状,导致休克。
重症患者的血管通透性会大大增加,没有明显细胞损伤。
3 登革热症状通常来说该疾病的潜伏期在1-14天左右,可以按照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
3.1发热期(1)发热:体温升高是登革热患者的主要症状,在发病的24小时之内体温会达到40℃,持续时间多为3-7天,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多数患者会在发热后的1-3天内逐渐消退,1天之后又会再次发热,在临床上被称为马鞍热;(2)皮疹:会在疾病发生后的3-6天内出现,多为出血性皮疹和充血性皮疹,最初出现的部位为四肢,随后散布到躯干和全身,皮疹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3)出血:在发病后的5-8天内会有出血的症状,根据患者个人体质的差异,出血部位会有所不同,一般常见部位包括鼻腔、皮肤、牙龈、阴道等;(4)其他:全身淋巴结肿大,有强烈疼痛感。
预防登革热专项方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在全球范围内,登革热的流行日益严重,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专项方案。
一、工作目标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登革热的发病率,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内,将本地疫情控制在最低水平,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防控原则(一)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二)综合治理整合各方资源,采取环境治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综合整治蚊虫滋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三)科学防控依据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方案,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防控方法,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依法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加强对登革热防控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三、组织管理成立登革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本地的登革热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由卫生健康、爱卫办、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城管、教育、社区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组成,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四、防控措施(一)加强疫情监测1、建立健全登革热监测网络,加强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科等重点科室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2、开展蚊媒监测,定期对居民区、公园、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进行蚊虫密度监测,掌握蚊虫的种类、密度和分布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病例管理1、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及时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2、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感染者。
(三)开展环境整治1、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积水,消除蚊虫滋生地。
2、加强对居民区、学校、医院、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方案,包括病毒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感染者的血液中含有病毒,当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其他人时,病毒会进入新宿主的体内,从而引发新的感染。
因此,控制蚊子的繁殖和传播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二、预防措施1.个人防护措施(1)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的皮肤面积。
(2)使用驱蚊剂,选择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产品。
(3)避免在蚊子活动最频繁的时段外出,如黄昏和清晨。
(4)在室内设置蚊帐,确保睡眠环境的安全。
(5)清除室内外的蚊子滋生地,如清理积水容器、清洗花盆等。
2.社区防控措施(1)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垃圾、消毒公共场所。
(2)建立蚊子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媒蚊的滋生地。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开展蚊虫防治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防控水平。
三、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已有一些登革热疫苗上市,并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疫苗接种能够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积极接种登革热疫苗,特别是居住在登革热高发地区的人群。
四、环境卫生管理(1)清理积水容器,避免蚊子滋生。
(2)定期清洗花盆、花瓶等室内容器,消除潜在的滋生地。
(3)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蚊子的滋生条件。
(4)定期检查下水道和排水系统,确保畅通。
五、监测和报告(1)建立登革热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加强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和登记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3)开展病媒蚊监测,发现病媒蚊滋生地和密度变化。
六、紧急响应一旦发现登革热疫情,应立即启动紧急响应机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疫情控制。
包括加强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加强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工作。
登革热预防控制方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近年来,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有所上升,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防控制方案。
一、登革热的流行特征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中南美洲等地区。
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也是登革热的高发地区。
登革热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 5 月至11 月高发,其中 7 月至 9 月为发病高峰期。
登革热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患者在发病前 1 天至发病后 5 天内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者虽然不发病,但同样能够传播病毒。
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中,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健康人。
二、预防控制措施(一)加强疫情监测1、建立健全登革热监测网络,加强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的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2、开展蚊媒监测,定期对重点地区的蚊虫密度、种类进行监测,评估疫情传播风险。
(二)控制传染源1、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2、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如有发热等症状,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切断传播途径1、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
要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滋生地。
清除积水:对室内外的各种积水容器,如花盆、水缸、水桶等,要定期清理,防止蚊虫滋生。
填平洼地:对容易积水的洼地、树洞等,要进行填平或清理,减少蚊虫栖息场所。
疏通沟渠:保持排水系统畅通,防止积水。
2、加强蚊虫防制物理防蚊: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等,防止蚊虫叮咬。
化学防蚊:使用蚊香、驱蚊液、灭蚊气雾剂等驱蚊灭蚊产品。
生物防蚊:在池塘、湖泊等水域放养鱼类,捕食蚊虫幼虫。
(四)保护易感人群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登革热的防治知识,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方法,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通风、避免蚊虫叮咬等。
关于防治登革热的预防措施通知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近期,登革热疫情在部分地区有所抬头,为了保障大家的身体健康,提高对登革热的防控意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传播,现将有关预防措施通知如下:一、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伊蚊叮咬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蚊子体内大量繁殖,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2、血液传播极罕见情况下,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等途径可能会导致登革热的传播。
三、登革热的预防措施1、环境整治(1)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的积水容器,如花盆、水桶、水缸、废弃轮胎等,因为这些地方容易滋生蚊虫。
(2)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尤其是角落里的垃圾。
(3)疏通下水道,避免积水。
2、防蚊灭蚊(1)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减少蚊虫进入室内的机会。
(2)使用蚊香、电蚊拍、驱蚊液等驱蚊产品,外出时可涂抹驱蚊花露水。
(3)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段(如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穿长袖衣物、长裤,并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的地方停留。
3、个人防护(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
(2)避免在蚊虫出没的地方裸露皮肤。
4、加强监测(1)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2)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登革热的监测和诊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社区和单位的防控措施1、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定期对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消灭蚊虫滋生地。
2、在社区和单位内设置宣传栏,宣传登革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居民和员工的防控意识。
3、定期进行蚊虫消杀工作,重点对垃圾桶、下水道、绿化带等容易滋生蚊虫的地方进行处理。
五、学校的防控措施1、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登革热防治知识点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相对较为普遍,但近年来也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增加。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关于登革热防治的重要知识点。
1.登革热的症状和传播方式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皮疹、恶心和呕吐等。
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至7天内出现。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感染蚊子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其他人传播病毒。
2.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消灭蚊子滋生地:登革病毒主要由伊蚊传播,因此消除蚊子滋生地非常重要。
清理积水容器、及时修复漏水设施、清洁花瓶及花盆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使用防蚊措施:在登革热高发地区,使用蚊帐、蚊香、蚊液等防蚊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穿长袖、长裤也可以帮助防止蚊子叮咬。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定期洗澡,可以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接种疫苗:目前已有登革热疫苗可供接种,在高风险地区或计划前往高风险地区的人士应考虑接种疫苗。
3.确诊和治疗方法如果怀疑感染了登革热,应立即就医。
医生可以通过检查症状、体温和实验室检测来确诊。
目前,没有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登革热,因此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和提供支持性治疗。
患者需要休息、保持水分摄入、用退烧药物降低体温、监测病情等。
4.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登革热的防治需要社区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社区居民应加强个人防蚊意识,积极清理环境中的积水,定期检查花瓶、花盆等潜在的滋生地点。
政府和健康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培训,组织防蚊活动等,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5.登革热的全球挑战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登革病毒的传播范围可能会扩大。
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制定和实施预防和控制计划,以减少登革热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总结: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消灭蚊子滋生地、使用防蚊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和接种疫苗。
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单亲爱的朋友们:您听说过登革热吗?这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在炎热潮湿的季节,登革热的传播风险会增加。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登革热的防治知识吧!一、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
感染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
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这些蚊子通常在白天叮咬人,尤其是在日出后两小时和日落前两小时。
蚊子叮咬了感染登革热病毒的患者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当它再叮咬其他人时,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
三、登革热的症状感染登革热后,一般会经过 3 15 天的潜伏期,然后突然发病。
常见症状包括:1、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高至 39℃以上,一般持续 2 7 天。
2、疼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疼痛剧烈,让人感觉非常不适。
3、皮疹:发病后 3 6 天,皮肤会出现红色皮疹,先出现在四肢,然后蔓延至全身。
4、出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状。
如果您出现了以上症状,尤其是在登革热流行地区生活或旅行过,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四、登革热的诊断医生会根据您的症状、流行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五、登革热的治疗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和对症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多喝水,注意饮食清淡。
如果出现高热,可使用退烧药;如果有出血倾向,需要进行止血治疗。
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痊愈,但也有少数患者病情严重,需要密切监护和治疗。
六、登革热的预防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措施:1、清理环境定期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如花盆、水桶、水缸、水槽等,因为这些地方是蚊子滋生的温床。
2、安装纱窗和蚊帐在家中安装纱窗和蚊帐,可以有效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叮咬。
登革热的预防及秋季养生一、引言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但蚊虫活动并未完全停歇,这使得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风险依然存在。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
为了保障我们的健康,本文将从登革热的预防及秋季养生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登革热的预防1. 清除积水,防止蚊虫滋生•清理室内外积水: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伊蚊喜欢在水缸、水盆、罐及其他小型积水容器中生长。
因此,每隔3-5天应清洗并更换水生植物的水,清理花盆、缸罐、轮胎等可能积水的容器,确保环境干燥无积水。
•注意水生植物管理:如必须种养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应定期换水(每3-5天一次)并清洗根须,或在水中投放灭蚊幼虫缓释包,减少蚊虫滋生。
2. 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蚊虫叮咬•安装防蚊设施: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实物屏障,减少蚊虫进入室内。
在睡眠时,可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防蚊灯等装备进行驱蚊。
•穿着防护衣物: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蚊虫驱避药物。
避免在清晨和黄昏等蚊虫活动高峰期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区域逗留。
3. 提高健康意识,及时就医•了解登革热症状: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伴有面、颈、胸部潮红及皮疹。
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特别是在疫情高发期,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活动,降低感染风险。
三、秋季养生1. 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均衡膳食:秋季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类、豆制品及新鲜蔬菜和水果。
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润肺养肺:秋季干燥易伤肺,可多吃梨、百合、银耳等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保持呼吸道健康。
2.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适量运动:秋季气候宜人,是锻炼的好时节。
可进行慢跑、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登革热防治方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在疫情高发地区,登革热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控制和治疗三个方面介绍登革热的防治方案。
一、预防登革热1.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加强对登革热的了解,学会预防措施,如避免蚊子叮咬,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
2. 消灭蚊子滋生地。
清除住宅周围的积水,打击蚊子滋生地,减少蚊子的繁殖。
3.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护意识,传播防治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
二、控制登革热1. 加强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的登革热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控制疫情扩散。
2. 实施蚊媒控制措施。
使用杀虫剂喷雾,清除蚊子滋生地,控制蚊子数量。
3. 强化卫生检疫。
对来自疫情地区的人员进行登革热病毒检测,加强对进出口物品的检疫,防止病毒传播。
三、治疗登革热1. 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
对病例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
2. 加强对重症病例的救治。
重症登革热病例需进行密切监护,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治疗。
3. 进行病例隔离。
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登革热的防治方案主要包括预防、控制和治疗三个方面的措施。
预防方面,个人应增强防护意识,清除蚊子滋生地,加强宣传教育。
控制方面,加强疫情监测,实施蚊媒控制措施,强化卫生检疫。
治疗方面,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加强对重症病例的救治,进行病例隔离。
通过有效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减少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保护人民的健康。
预防登革热专项方案近期内广州地区出现登革热疫情,目前正处于暴发期,广州市已有较多的人员感染,事态比较严重。
为了有效防止登革热疫情的发生和扩散,采取科学、有力的防控措施,落实做好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和根治疫情。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项目部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
一、出现登革热的原因和传播1、登革热是由伊蚊(俗称花蚊或花斑蚊)传播,人与人之间是不会传播的。
伊蚊吸食了登革热病人的血后,会把登革热病毒传染给下一个被叮咬的健康人。
人感染了登革热病毒后大约一周左右开始发病,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发病第3-6天全身出现发疹,有的病人会出现皮肤粘膜出血症状,少数病人会突然病情加重出现登革热休克综合症,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于4-6小时死亡。
目前还没有治疗和预防登革热的特效药物,但是只要消灭传播登革热的伊蚊,就可以防止登革热的流行。
2、要消灭伊蚊就要了解伊蚊的生活习性。
伊蚊无论白天和晚上都会叮咬人,要切实做好防蚊叮咬的措施很困难,最有效消灭伊蚊的方法是消除伊蚊的孳生地。
伊蚊繁殖的孳生地主要是小型盆罐、旧轮胎、塑料袋等积水也是伊蚊的孳生地,必须采取每星期翻盆倒罐消除积水,养鱼或放农药、清理弃置容器等综合措施。
伊蚊孳生地附近的居民危害最大,伊蚊飞行活动的半径为100米,所以需要大家互相督促齐齐动手,你我齐参与共同开展消灭伊蚊的活动,防止登革热发生与流行。
二、工作目标按照科学防控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大灭蚊、环境整治、疫情监测等综合防控工作力度,彻底扑灭登革热疫情,切实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本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工作内容及防控措施现本项目正处于基础施工阶段,且由于地质条件原因导致基坑内积水较多,为有限防止项目部出现“登革热”疫情,现专门成立一个由四人组成的小组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针对工地上四周环境、生活区宿舍、厨房、厕所、施工场地等伊蚊能孳生的地方,每天派专职人员清理积水,进行灭蚊喷药防治,具体人员、做法安排如下: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1、安全领导小组人员的分工职责1)、组长职责:负责整体安全防护工作,安排各班组长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对伊蚊孳生的地方进行监督处理。
登革热防治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登革热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为您介绍登革热的防治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了解登革热1. 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热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主要由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代表的两种蚊子传播。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这两种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携带病毒再次咬人,从而导致病毒传播。
2. 症状和潜伏期感染登革热后,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症状。
潜伏期为3-14天,即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
3. 分型和严重程度登革热分为经典登革热和出血热两种类型。
后者较为严重且可能造成死亡。
登革热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症状、脑脊液、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来评估。
二、预防登革热1. 消灭蚊子繁殖地蚊子以水为繁殖场所,因此要预防登革热,首先需要消灭蚊子繁殖地。
清理家中的积水、清洁花盆、修复破损的水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蚊子滋生的环境。
2. 室内防蚊利用蚊帐、电蚊拍、喷洒驱蚊剂等方法进行室内防蚊。
特别是在黄昏和清晨这两个蚊子最为活跃的时段,要保持室内干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蚊子叮咬。
3. 穿戴适当衣物穿长袖衣物、长裤和袜子可以降低蚊子叮咬的机会。
选择轻色衣物,并尽量避免穿戴过于鲜艳的衣物,因为蚊子对鲜艳颜色更为吸引。
三、治疗登革热1. 就医和观察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曾是否去过病疫区。
医生将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相应的观察和检测。
2. 对症治疗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效药物,因此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患者需要休息、充分补充水分,必要时服用退烧药物、止痛药物和消炎药物等。
3. 预防并发症登革热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性病变和休克。
及早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迅速补充血小板和输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登革热的全球防治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能够帮助人们采取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尽早就医。
登革热防控要点一、特点登革热又称骨痛热证,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经花斑蚊(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节高发。
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1周被蚊子叮咬之后,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再经叮咬传播给其他人。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
二、症状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
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眼结膜充血等。
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
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出血、皮肤瘀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三、防控目前尚无可靠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
对疑似感染的患者,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防蚊隔离治疗。
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措施。
(一)个人和家长1.家庭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
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2.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日出后两小时左右和日落前两小时左右)在树荫、草丛、凉亭、垃圾站等地方逗留。
3.外出时可穿浅色长袖衣裤,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抹驱避剂。
4.必须前往蚊子密度较高的场所时可现场喷洒灭蚊。
(二)学校和托幼机构1.清除蚊虫孳生地。
彻底清扫学校环境,清除容易滋生蚊虫的积水容器。
2.加强师生健康教育。
普及登革热防控知识,如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强化病媒生物防治,大力开展“除四害”工作,加强环境卫生大扫除。
4.科学灭蚊。
翻瓶倒罐、轮胎打洞、填堵树洞、托盘除水清除各种积水,治理景观水体、多养鱼,水培绿植勤换水,下水道积水打药杀蚊虫。
5.努力创设“无蚊区”。
在各种用房的窗子上安装纱窗、纱门;学生宿舍要完善防蚊设施安装、普及蚊帐使用,适时适量用杀虫喷雾剂对宿舍实施灭蚊处理,创设“无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