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4.56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黄永健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这一状况。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果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然后在1957年开展的反右运动则使又经济衰退并跌入低谷,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仅4.5%。然后我观察到自1962到1965年,经济呈负增长趋势,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原因是196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总路线”实行“赶超“政策”,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多。快。好。省”,“一大二公”,“一天等于二十年”,“一棵白菜三百斤”等浮夸风盛行,全民炼钢导致农业衰退,非农业产业高速增长,当年经济增长率达到22%。1960到1962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党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七千人大会,开始纠正“大跃进”的事物,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强调农业在过敏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经济全面滑坡,1960-1962年连续三年经济增长率为负,其中1962年为-29.7%,是衰退最严重的一年。

接下来要谈到的是文革时期,这十年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的经济基础(所有制)和运行机制(国务院、国家计委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大的改变,“叁五”、“四五”国民经济计划得到完成,大的建设部署安排没有中断,除1967、1968年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葛洲坝水利工程、南京长江大桥、刘家峡水电站等等。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持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从“文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上看,“文革”时期的经济取得了发展,是明显的事实。年平均增长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生产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在纵向上与建国初期相比较,以195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100%,可以看出,1976年的指数62.6%比1952年的指数增长了526.6个百分点。(《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第57、50、33、444─447、364页。)所以,说“文革时期”“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应当说:既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最后则是改革开放后至今,书上写道改革开放至今分为4个周期:一是1977-1981,原因是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当年经济增长率达11.7%1979-1981,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格产业处于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但增幅不大。二是1982-1986年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信贷规模的膨胀也十分严重,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实行双紧政策,经济增长率开始回落。三是1987-1990这是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的时期,货币贬值引起社会恐慌,出现“抢购风”于是开始了“治理整顿”这段时期经济增长率在4%左右。最后一个时期是1991-2001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了经济计划指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增长率在13%以上。但是与此同时彭货膨胀率也很高1993年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了解与思考,我认为经济发展没有完全正确的方法,经济制度没有正确和错误,我们要寻找的是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不断的去寻找,中国就是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