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0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丰南区实验小学西校区张玉莲“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因此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没有自由和尊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贫穷的生活。
人民盼望着自由、解放,盼望着过上幸福的生活。
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我们党的利益代表了全中国人们的利益,受到了人民群众和拥护和爱戴。
我们党的政策得民心,顺民意。
依靠人民,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相反,国民党的统治背离了人民的意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失去了民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懂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更加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实现中国梦,使命光荣,任务极为艰巨,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需要每一个人为之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首先,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与价值,人民群众对于党的事业发展的意义;其次,要尊重民意,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实现中国梦需要高素质的国民,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作用,需要提升国民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赤子5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的含义,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中国梦,是人民的期望,是时代的呼唤。
“中国梦”是一个使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梦,是百年来实现“现代化”的梦。
中国梦的提出,是一个新范畴、新概念。
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实特征。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的前提下,对核心的振兴,人民的幸福是根本。
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路径,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期盼,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有力的方向。
中国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战略思想。
人民感受最深切的就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小康梦”可谓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一个梦想。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主体是人民群众。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大河没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
”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是内在统一的梦。
中国梦是宏伟的,崇高的,朴素的。
中国梦的深层根源在于人民,根本目的在于人民。
更是体现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芒。
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道路决定命运,选择正确的道路,民族得以复兴,人们才会幸福。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90年的奋斗,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实现伟大复兴之路,就是坚定不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惟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华夏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愿望。
这不仅是中国梦的路径,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
它为中国梦确立了基本的价值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可以概括出“三个必须”:“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刻体现。
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
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
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九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指导思想,它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所以说,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中国改革披沙拣金的过程,亦是人民群众梦想成真的过程。
滴水映日,中国梦聚集了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聚沙成塔,中国梦亦需要汇聚起十三亿中国人的磅礴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只要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广大人民群众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将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没有正确的道路,就无法汇聚各方的力量,再美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而言,人民群众也正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只要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人民群众渴望实现中国梦,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有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
因此,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基本保障,也是中国梦的内在价值。
一、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过上更好的日子有了更高的期待。
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等等,都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期盼。
而对这些期盼的倾听与回应,正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实质表现和执政根基。
只有随时随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人民梦想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这种对梦想的期盼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在人民群众的期盼、奋斗与我们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群众路线相结合下一步一步地完成的。
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必须站稳群众立场、深怀爱民之心。
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心怀万家忧乐,有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真心实意地想为百姓做点事,才会到田间炕头倾听人民呼声,才会去稠人广众中体验民间疾苦。
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时时为群众考虑,处处替群众打算,以群众情绪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交流研讨材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交流研讨材料一、课题背景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重要理念,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我们需要深入研讨交流,共同探讨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议题分析1.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之本。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和重要遗产,是我们党永葆生机、薪火相传的基本法宝。
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举措和实践路径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我们需要探讨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举措和实践路径。
这包括但不限于改善民生、强化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加强基层建设等方面的措施。
只有通过切实的行动和措施,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3.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如何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三、研讨方式和目标本次研讨会将采取专家报告、主题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旨在深入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享各地优秀的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和应对挑战的策略。
通过本次交流研讨,希望能够激发各方对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考和认识,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
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和践行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源泉。
为什么说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的力
量
一、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二、中国梦包含着每个中国人的梦
三、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的力量
四、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党的领导
为人民造福,激发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最根本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这样才能让广大人民把中国梦当成是自己的幸福之梦、命运之梦、未来之梦,从而倾其全部热情、力量和智慧为之奋斗。
党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特别是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限,人民的主体地位就能牢固确立,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就能极大焕发,就能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中国力量。
1。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作者:牟海侠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18期【摘要】实现中国梦是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阶段“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指南,既强调了“为了谁干”的价值目标,又明确了“干成什么样”的实践目标。
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大的力量支持,人民的劳动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雄厚基础。
青年尤其以其蓬勃的朝气和创新潜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实践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D609.9 【文献标识码】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它不仅是“宏大叙事”的国家梦,更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
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都要以人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的切实利益得到维护为先决条件和最终目的。
人民由无数个体构成,每个个人的发展和命运都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无数的缩影才构成社会发展的全部合力。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就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梦,是中国人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梦。
中国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统一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把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正如马克思唯物主义所强调的,人民群众才是所有社会财富的缔造者,并现实地促进社会发展。
实现中国梦必须牢牢依靠人民,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而不是部分特殊人群的特殊梦想。
人民的范畴极其广泛,赞成、支持及实际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力量,都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现实依靠。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社会各阶层的紧密合作,中国梦所带来的成果也必然属于全体人民群众共同享有。
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福利,并让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实现梦想中的生活,是中国梦的终极价值目标。
这就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透明地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1919年3月18日,列宁在《悼念雅·米·斯维尔德洛夫》一文中指出:“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所形成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最有力支撑。
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愿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雄劲动力实现中国梦的最强支撑为什么是人民群众?因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基础的人民幸福梦。
提出中国梦就是为解决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人民的新期待,中国梦是最贴近人民群众心灵和情感的梦想,是最能激发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精神的梦想。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任伊始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两大期待、十个“更”字既是人民梦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动力。
人民追求自身利益是实现中国梦的最根本动力。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列宁也指出:“利益触动每个人的神经。
”中国梦强调的就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让人们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得到应有回报。
习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三个“共同享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动就有的,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去为之奋斗。
“共同享有”不是坐享其成,不是等着梦想找上门来,而是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人民的期盼是把梦想变现实的最直接动力。
更好的教育就是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公平分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而且支撑国家现代化的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使命,也是一个殷切的愿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曲折,但是,我们的民族永远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地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又是什么呢?首先,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1978年,中国国家决定开放市场,并创立了“特殊经济区”。
这一政策的成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创造热情,并吸引了全球的投资。
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良好环境,这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中国的良好环境为全球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也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了引领世界的重要力量。
其次,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源泉。
作为国家和社会中最基本的力量,人民群众自始至终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着。
在艰苦的岁月里,中国的人民忍受着无数的磨难,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们靠着勤劳、聪明、勇敢和坚韧的精神,在各个领域努力创造着自己的价值,为中华民族迈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第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许多科学的政策和发展战略,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愿望和期待,也同时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障。
过去数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的重要保证。
最后,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教育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所在。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人格和思想的塑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广大公民的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发展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和人才,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ⅹⅹ实现中国梦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从群众立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各级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时时为群众考虑、处处替群众打算,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在实现中国梦、走中国道路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我们从事的事业没有现成模式可循,这更需要我们坚定地依靠人民,在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创造中汲取应对风险、克服困难、再创辉煌的伟大力量。
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让人民群众的力量汇集成中国道路的实践伟力。
二、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中国道路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正是在于它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坚持了将群众的伟大实践归纳总结出合乎民意、顺乎民情的方针政策,坚持了动员和组织群众,将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再实践,并在实践中继续检验和完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国道路时刻校正航向,不断丰富内涵,避免了偏误、僵化和空洞,保证了不会走回“老路”,走上“邪路”,从而充满昂扬的生机与活力。
从实践品质看,群众路线所强调的求真务实是中国道路的行动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实现梦想的行动方案。
然而理想再美好、道路再科学,如果没有求真的精神和务实作风,一切都是空谈。
第1篇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
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首先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道路。
他认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但必须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阶段,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他还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 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强调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党的建设是党的工作的中心”的观点。
他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4. 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提出了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三、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1.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发言提纲汽车12-2班向锐题目: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主要内容:一、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二、详细介绍三个路径的丰富含义(1)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2)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3)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三、总结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
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在当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中国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
中国力量在战争年代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
常言道,团结就是力量。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众志成城。
实现中国梦,靠的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
只有每个人都梦想成真,才能使中国梦变为现实。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作者:鲁杰杰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
【关键词】中华民族;人民群众;中国梦;力量源泉一、人民群众的力量(一)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
从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舟水论,无不体现出古代仁人志士、贤君明主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视。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时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他还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了突出位置,并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立党、立国之根本。
1.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家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的直接参加者,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改进劳动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更加丰盛了劳动成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因此,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首先,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为精神文明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古语云“仓廪足而知礼仪”,在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人们才有精力和兴致去追寻精神世界的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只有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王浩
【期刊名称】《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
【摘要】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伟大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精神支撑、精神保障和精神动力。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伟大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对于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增强中华民族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广泛团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王浩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05
【相关文献】
1."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
2.把民族精神升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简评《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3.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4.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5.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注的重大思想现实问题(十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信念,中国梦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连接了大家与小家、国家与个人。
哪个中国人不希望祖国早日强大起来,不希望在祖国枝叶繁茂的大树下避风躲雨?中国梦缘于民族情,是民族振兴的梦,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哪个不盼望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昂首自立、扬眉吐气?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是人民幸福的梦,只有人民幸福,中国梦才美丽、精彩。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
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曾经创造了在世界上领先的古代文明,对人类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但是,当历史步入近代时,中国却落伍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次对华侵略战争,迫使中国腐败的封建统治者一次次妥协就范,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那时候,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强国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国土分割出去,一次次战争赔款等于用本国的真金白银为侵略本国的国家支付战争费用;那时候,中国人被视为“东亚病夫”,中国土地上矗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警示牌,外国租界享有治外法权,外国军队火烧圆明园、洗劫中国文化珍宝,外国传教士欺男霸女、鱼肉乡里……也是从那时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就成为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追逐的梦想,他们为此进行了千难万险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抗争,但都一次次归于失败。
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的逐梦史才发生了根本转折。
中国梦,正是从沉淀了我们全民族集体记忆的历史中孕育生长的,屈辱和苦难是它的土壤,所以它才如此地深沉,如此地动人心魄、撼人心魂。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是实现美好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中国镇康县委常校刘德武赵银屏“中国梦首先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生动形象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中国梦已经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先埋辈们为之不懈奋斗追求的目标。
一是国家富强。
国家是一个民族独立的标志,国家富强是和国家贫弱相对的。
要与世界上各国相比较而财富充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国防力量强大而不受处敌欺侮,同时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不断地给予世界以正能量。
二是民族振兴。
与国家不同,民族是一个族群的概念,当然这里的民族是指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民族振兴是与国家强盛相联系的,从历史上看,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贫弱了,民族也就衰落了。
从1840年开始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民族也就衰落了。
另外民族的振兴还有一个特指的涵义,就是民族文化的振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振兴的根基,也是民族振兴的终极标志。
因为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底蕴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可能持久地赢得别国的尊重。
没有强大文化的国家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三是人民幸福。
将“人民幸福”作为核心概念纳入了中国梦的要素,首先是将中国梦提升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目前,把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不再仅仅以增长速度、人均GDP作为衡量标准,这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趋势。
同时,以“人民幸福”作为宗旨,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将外在的物质环境的建设与社会个体以及大众的内在心理体验和感受相统一,并以此为依据,这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贯彻。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因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落脚点和终极目的。
中国梦是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它的科学内涵和本质是具有人民性。
中国梦包含着人民的期待。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八个方面是中国梦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幸福的基点,是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三个层面是统一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人民幸福包含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中,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实现中国梦,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大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致,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三、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而言,人民群众也正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只要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人民群众渴望实现中国梦,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有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
因此,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基本保障,也是中国梦的内在价值。
(一)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动力之源人民的愿望是我们的宗旨和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过上更好的日子有了更高的期待。
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等等,都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期盼。
而对这些期盼的倾听与回应,正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实质表现和执政根基。
只有随时随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人民梦想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这种对梦想的期盼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在人民群众的期盼、奋斗与我们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群众路线相结合下一步一步地完成的。
只有及时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方针、政策。
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必须站稳群众立场、深怀爱民之心。
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心怀万家忧乐,有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真心实意地想为百姓做点事,才会主动去倾听人民呼声,才会去群众中体验民间疾苦。
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时时为群众考虑,处处替群众打算,以群众情绪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
每出台一项政策,都要首先考虑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
每开展一项工作,都要多思考些群众意愿,多考虑些群众需要不需要。
只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真实地掌握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传家宝。
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才能真正掌握客观实际,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
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调查研究贯彻于决策全过程,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二)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基本保障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一个人的梦,也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每一个人的奋斗来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
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头人;人民军队是实现中国梦的安全保障;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要想发挥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保障作用,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正是因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永远是我们党克敌制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
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他们越是有了自己身为国家主人的“角色”认同感,其对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感就越强烈。
只有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认真吸取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才能不断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因此,当前应该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努力把实现民族复兴与尊重民主权益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主人翁,为民族复兴贡献才智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将个人前途命运同整个民族前途命运融为一体,以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民族复兴伟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来,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