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2.82 KB
- 文档页数:2
脂肪肝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62-02【摘要】:通过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诊断及中医临床疗效研究,为医师和患者提供参考,制定治疗方案。
【关键词】:脂肪肝;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脂肪肝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发,病理表现为肝脏出现脂肪性变化。
肝脏对人体消化和内分泌有重要作用,肩负着消化、吸收、气化、分解及转化脂肪等任务,使脂肪动态保持平衡状态。
肝脏内的脂肪在正常状态下,只占肝脏总湿重的 4%~7%,其中含卵磷脂和少量的胆固醇,约占50%,其余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
若出现异常情况,肝脏脂肪含量增多,轻度脂肪肝脂肪含量为5%~ 10%,中度脂肪肝脂肪含量为10%~25%,脂肪含量超过25%则为重度。
1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脂肪肝属于胁痛、积聚、痞满等中医疾病范畴。
进食肥甘味重、肥胖症、嗜酒、感受湿热疫毒或情绪郁闷,会使肝脾受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痰浊内生,肝胆疏泄不正常,严重时升降失职,痰浊气阻,留而成瘀,形成脂肪肝。
现代医学将其大致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占大多数,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有以下致病因素:内分泌失调及代谢性失常,具体病症表现为糖尿病、库欣综合征及高血脂,有时肥胖、营养不良、妊娠、化疗和激素治疗也可引发此病。
2 脂肪肝的诊断b超检测对脂肪含量为30%以上的脂肪肝有效。
根据诊断学标准进行b超检测:①肝实质点状高回声;②后场回声衰竭;③肝内脉管不清晰1。
弥漫性非均质性脂肪肝b超检测表现为肝脏高回声不均,边缘不规整,肝脏内夹杂的肝组织正常或近于正常,呈现出岛状相对低回声。
ct检测对脂肪肝的诊断优于b超。
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技术最优,适用于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2。
3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脂肪肝在中医学中无确切名称,因此将其称为胁痛、积聚、痞满等中医性疾病。
进食肥甘味重、肥胖症、嗜酒、感受湿热疫毒或情绪郁闷,会使肝脾受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痰浊内生,肝胆疏泄不正常,严重时升降失职,痰浊气阻,留而成瘀,形成脂肪肝。
第35卷第3期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年6月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I COLLEGE Vol.35No.3 Jun.2021230•综述.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李立凤I梁汝圣八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1)03-230-0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⑴。
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⑷。
NAFLD 的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单独或共同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⑶。
近年来,NAFLD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勺。
目前,西医尚无治疗NAFLD疗效确切的药物,中医药治疗NAFLD显示一定的临床疗效,可能成为今后治疗NAFLD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病名NAFLD在中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痰浊”“痞满”“肥气”“胁痛”等疾病的范畴⑷。
《难经•五十六难》在提到“五脏之积”时曰:“肝脏之积,名曰肥气”,这是最早记载与NAFLD相关的论述。
2病因病机NAFLD的发生多与酒食不节、情志抑郁、寒气侵袭、年老久病等因素相关,其病位在肝,但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与痰、浊、瘀、湿等病理产物作者单位1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00)2天津市第一医院*通信作者(E-mail:liangrusheng@)相关。
第11卷 第3期 2009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No. 3Mar .,2009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病理学定义为:肝脏脂肪含量(主要是甘油三酯)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根据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可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3型,根据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脂肪肝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形成和脂肪代谢障碍有关,通常认为是肝细胞脂肪合成增加和氧化减少所致。
脂肪肝虽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及静止的病变,但可在较短期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其肝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且约1.5%~8.0%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1],因此积极防治脂肪肝对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和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古文献中并无与“脂肪肝”相对应的病名 ,但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认为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瘕、积聚、肝痞、胁痛、痰浊、肥气、臌胀等范畴 。
现代医学目前对脂肪肝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传统的中医药学在本病的防治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的防治和研究方面非常活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针灸三方面就中医药防治脂肪肝(包括酒精性和非酒精性)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单味药物防治脂肪肝的研究1.1酒精性脂肪肝的单味药物防治的研究 丹参是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抗酒精性肝损伤的药物。
实验研究证实丹参能降低机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强抗氧化防御能力,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减轻酒精所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以及抑制三酰甘油含量的增高,有明显的防护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2]。
水飞蓟素是中药水飞蓟的有效成分,研究证实其能够直接清除活性氧而对抗脂质过氧化;抑制NO的产生;在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优先抑制5'-脂氧合酶;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中医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符思;高敏;王微;韩春生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10)5
【摘要】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Fatty Liver,FL)。
古代文献中并无与“脂肪肝”相对应的病名。
但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属于“胁痛”、“瘾瘕”、“湿阻”、“痞满”、“肝着”、“肝癖”等范畴。
治疗上目前以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为基础,西医主要依靠长期服用调脂药和保肝药,缺乏理想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且调脂药长期服用易导致肝损伤,中药以其多靶点作用和副作用小的优势日益受到重视。
现将近5年来中医对脂肪肝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符思;高敏;王微;韩春生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100029,北京,中友好医院中医
消化科;100029,北京,中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100029,北京,中友好医院中医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脂肪肝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J], 高永坤
2.脂肪肝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J], 唐阁;郭卉
3.中医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J], 王洁
4.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J], 范治东;孙建光
5.中医治疗脂肪肝研究进展 [J], 郭良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0・塞盟生丛医结佥I晦废至QQ!生至月簋里鲞箍上翅脂肪肝的中医治疗进展郑春风(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级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29)关键词:脂肪肝;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671・4040(2009)01—0090—03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困所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理变化。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内分泌器官,对脂肪类的消化、吸收、气化、分解和转化等起着重要作用,并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有较少量的脂肪,一般只占肝脏总湿重的4%~7%,其中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占50%左右,其余为卵磷脂和少量的月Fl固醇。
在某些异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含量会增加,当脂肪含量超过5%时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时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时为重度脂肪肝。
l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虽无“脂肪肝”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胁痛”、“肝着”、“积证”、“痞满”、“痰痞”等病证范畴,认为与肝郁痰湿贮积有关。
如《金医要略》说:“心下嵯,大如旋盘……枳术汤主之。
”周学海在其《读医随笔》中说?‘故凡脏腑十一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鼓午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积聚、痞满、眩晕……皆肝气不能舒畅所致也。
”因而指出,肝胆气化失常,是引起气郁、血癖、痰饮等病证之关键。
古代名家在其所述痰证中的四肢倦怠,体肥身重,七情抑郁,胸胁痞满,眩晕头风,纳呆食少等,多与脂肪肝患者所表现的证候有相似之处。
故其病冈病机,一般多认为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而致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贮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交结,内郁于肝胆而发为本病。
而某些肝炎病人,因病后过食肥甘,过分强调休息,亦可滋生痰浊;或冈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不能及时排除,羁留于体内,痰浊瘀血滞留于肝脏,从而形成脂肪肝病证。
2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2.1辨证分型治疗范杰华等fl】采用降脂复肝汤(柴胡、白芍、白术、茯苓、泽泻、丹参、虎杖、陈皮、半夏、海藻、昆布、决明子、生山楂,兼口黏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者加白豆蔻、砂仁:胸闷不舒,善太息者加青皮、莱菔子;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者加龙月只.草、山栀子;胁痛、舌有瘀斑者加郁金、五灵脂;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腰膝冷痛者加淫羊藿、菟丝子)治疗脂肪肝65例,与口服东宝肝泰片治疗40例比较,结果两组各治愈33、10例,显效13、9例,有效14、4例,无效5、17例,总有效率92.3%、5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筹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