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共体的建立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40
第16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考纲清单]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一、欧共体的成立1.背景(1)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西欧国家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1951年,法、意等六国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后来,六国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1)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欧共体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3)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1.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1)原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持;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1)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特别提示二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四个阶段(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
(2)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
(3)20世纪七十年代,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
(4)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大国”外交。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2)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欧盟成立过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57年罗马条约中确立了欧盟存在的宗旨: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
1968年实行关税同盟然后在同年又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1985年提出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后再1993年正式运作.
1993年欧共体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
为了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1991欧共体成员再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欧共体改为欧盟.欧盟成立
2022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作用:
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了,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可能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欧盟发展历程1952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组建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6国又共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共体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
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欧盟的几次扩大欧盟自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6次扩大,成员国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目前的27国。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
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联合国家宣言与欧共体历史小短文
《联合国家宣言》与欧共体的历史渊源
1942年1月1日,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件——《联合国家宣言》在华盛顿签署。
这份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份宣言不仅代表了当时各国对共同敌人的一致立场,也体现了国际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
在宣言的鼓舞下,各国人民携手并进,共同抵御法西斯的暴行,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欧洲,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战后的重建与团结显得尤为重要。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这一进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加速,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欧共体的成立,是欧洲各国在战后寻求和平与繁荣的明智选择。
通过经济一体化,欧洲各国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
互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欧共体的成立也加强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与协调,为欧洲的和平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为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树立了典范,而欧共体的成立则是欧洲各国在团结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繁荣的典范。
这两个历史事件都体现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也为我们今天处理国际关系、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3 / 6(4)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有效练习】1、欧洲共同体出现的因素包括()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战后国际形势及西欧国际地位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④共同的农业政策的实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60年代到90年代初欧洲的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其原因不包括()A、《罗马条约》的签署B、关税同盟的建成C、共同的农业政策的实施D、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3、1967年西欧国家成立“欧洲共同体”,其主要目标是()A、促进各国国内政局趋向稳定B、保障自身安全,加快经济发展C、同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地位C、建立统一的欧洲经济政治联盟4、到1980年欧共体能成为超过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主要得益于()A、《罗马条约》的签署B、关税同盟的建成C、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D、统一的欧洲货币的制定及启用5、以下哪条不属于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内容()A、制定统一的农产品价格B、建立共同农业基金C、共同体内部农产品自由流通D、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对农业进行不同的财政补贴6、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是()A、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B、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C、欧洲联盟的成立D、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的问世欧元是当前欧州许多国家的新货币。
它的发行与流通,标志着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据此回答7—9题:7、欧元的发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即___________,其前身是_______A、煤钢共同体B、欧洲共同体C、欧洲经济共同体D、欧洲联盟8、以下有关欧元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②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③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④有助于欧洲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9、欧元的问世和实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增强了人们对欧洲统一的认同感B、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建设C、国际货币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促使欧洲的联合提上了历史日程24课BABBD C(DB)CDD C(1)趋势: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
世界经济经历美国掌握霸权到美欧日三足鼎立到多极化发展过程。
第一,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却遭到严重破坏。
美国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放缓、衰退、“滞胀”、复苏、繁荣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曲折过程。
第二,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西欧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繁荣和区域经济联合的历程;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第三,日本的崛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德国的发展都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世界经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美国、西欧和日本。
发展原因①外部因素:美国的大力援助。
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虽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付苏联,但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内部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和恰当的经济政策。
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同时,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3)西欧走向联合①欧共体的成立及原因:60年代西欧成立“欧共体”组织。
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联系不断加强。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②欧洲联盟的成立:原因: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甘心在国际舞台扮演次要角色。
特点:欧盟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答案解析
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
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
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
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它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拥有共同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
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课标要求]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背景(1)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过程(1)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3.影响: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欧盟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和发展(1)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2)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地位: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误区警示]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
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目的:应付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
3.建立(1)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2)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4.作用(1)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促使三国加快产业机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课程标准】以欧洲联盟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西欧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以及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断下降的国际地位,共同促成了欧洲的联合。
2.欧共体成立后,先后在关税、农业政策、货币、统一市场、政治、外交等领域进行合作,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3.欧盟成立后,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成员国不断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一、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条件)(1)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2)近代以来欧洲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3)二战后西欧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
(4)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过程(1)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发展(1)关税同盟:1968年建立。
①成员国内部逐渐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
②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率。
(2)共同的农业政策:1968年实施①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②共同体优先,即出口或进口都首先面对成员国;③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
(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稳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
(4)建立统一大市场①提出:1985年。
②内容: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
③运作:1993年,大市场正式开始运作。
二、欧洲联盟初具规模1.《欧洲联盟条约》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制定了实现政治、经济、货币联盟的目标。
2.成立(1)时间: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2)意义①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②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
欧盟及欧盟发展史首先,我们来说说欧盟。
依据1993年11月生效的《马斯克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而建立的欧洲联盟,是在欧州共同体的基础上产生的。
欧盟的定义:一组国家,在各自政府逐步转交主权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建立一个共同市场、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使成员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合成为区域经济和政治联盟。
欧盟的三大支柱:⏹共同体支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政事务合作欧盟的成员国:⏹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至2009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他们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欧盟发展史⏹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不仅是六国境内建立一个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煤钢市场,更重要的是,各国从此将管理权交给了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体”,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大大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了各国资本的相互渗透,从而为西欧实现全面的联合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欧盟经济一体化长达五十年多年的实践历程有了最重要的开端-----欧洲统一运动向历史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标志着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飞跃。
⏹《罗马条约》为经济共同体确定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建立关税同盟,废除阻挠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
欧洲共同体建立的原因欧洲共同体旧称欧洲经济共同体,别名共同市场。
欧洲国家为促进欧洲经济联合而建立的经济组织。
欧洲经济共同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其宗旨是促进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持久和解,发展各成员国的经济,使之形成一个大的共同市场,试图建立西欧国家的政治联盟,缓和它们彼此间发动战争的恐惧心理。
自50年代起欧洲共同体所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在促进西欧贸易和经济繁荣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
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根据一则《罗马条约》于1957年正式建立的,其宗旨是促进:①取消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②建立一个单一的对非成员国的商业政策;③最终协调成员国之间的运输系统、农业政策和一般经济政策;④取消私人和政府所采取的限制自由竞争的措施;⑤保证成员国之间劳动力、资本和工商企业家的流动性。
共同体最初的成员国有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意大利和西德。
英国(联合王国)、丹麦和爱尔兰于1973年加入,希腊于1981年加入,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986年加入。
以前的东德作为统一的德国的一部分于1990年被接纳加入。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参加了欧洲联盟,于是也加入了欧洲共同体。
1955年在西西里岛墨西拿会议上曾讨论过建立西欧共同市场的计划,最后于1957年3月签订条约,1958年1月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始运作。
欧洲经济共同体有4个主要的机构: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法院和欧洲议会;后2个机构还要处理欧洲共同体其他2个分支部门——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有关事务。
从一开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成员国对其他成员国出口所征收的关税和所实行的定额。
因此,1959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便实行首次降低内部关税;这一举措证明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方面卓越有成效,以致到1968年7月所有共同体内部关税毕已取消。
在1958~1968年期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额增至4倍。
同时,欧洲经济共同本已采用共同的外部关税,其所有成员国从非成员国进口货物时征收统一的关税。
考点:欧共体成立的背景、目的、性质及其作用背景:美苏冷战,欧洲国家需要寻求自身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国家遭受战争的创伤,经济实力和地位下降。
成立: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得等六国正式建立“欧洲共同体”。
目的:维护西欧安全,发展西欧经济,重振西欧雄风和提高国际地位性质:欧共体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作用: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例题1“欧洲的分裂所造成的影响是灾难的。
20世纪前半期欧洲的两次分裂带来的只是生灵的涂炭、文明的衰退和地位的削弱。
”为此,欧洲做出的努力是()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参与“冷战”对峙D.建立欧洲共同体答案:解析:()例题2以为当代西方学家指出:“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材料反映出西欧共同建立的目的是()CA.争取美国的援助B.引进科学技术C.发展经济和寻求国家安全D.占据广阔的海外市场答案:解析:1. 为推进西欧的联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共同采取的措施是A.组建“欧洲共同体”B.实行“科技立国”政策C.组建“欧洲联盟”D.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二战后,丘吉尔在发表的演说《欧洲的悲剧》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 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的实践是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建立欧洲联盟C.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D.建立联合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了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为此,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成立了什么组织A.欧共体B.欧盟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法国是死对头。
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观点发生了变化,由“我是德国人”、“我是法国人”变为“我是欧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