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9.54 KB
- 文档页数:5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和评价方法摘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影响范围很大,且影响因素众多,在其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中会造成环境影响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把握,掌握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国内,水利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依然很艰巨,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
而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预防或减缓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正面和负面影响。
首先,在正面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水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国内能源资源匮乏的情况,减少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SO2、NO2等有害物质排放,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水利工程建设具备较好的防洪、减灾等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恶劣气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其次,在负面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水利工程建设可直接影响其所在区域的气候,如蒸发量大大增加,在大气循环的作用下会使得当地的雾霾天气、降雨天气甚至极端天气的发生率提高;(2)水利工程建设减缓了水循环和水汽交换速度,使得污染物扩散迁移能力降低,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水质;(3)大型水库水流比较缓慢,水面比较宽,易形成一种特殊水温结构而造成蓄水水温升高,直接影响着一些低温生物的正常生长;(4)水利工程占地面积大,会对各种陆地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一些动物发生迁移或者植物灭亡;(5)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土地养分,降低其酸碱性与肥力,提高了盐碱化与沼泽化的发生率等等。
二、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环境影响评价内涵。
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在实施后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开展分析、预测以及评估,进而提出缓解或预防不良环境影响措施,最后实施跟踪监测的一种方法及环境保护制度。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分析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庞大。
在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
为了促进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水利建设与生态融合。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引言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范围大,会对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
因此,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设高质量水利工程项目为核心,创建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工程项目。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造成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无论何种工程建设,都涉及各种仪器设备,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环境污染以及噪音污染。
水利水电设施在施工中较为复杂,一般需要在农田周围建设沟槽或小型水库,因此,在施工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砂石和混凝土,这些施工材料需要大量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由于烟尘可能存在毒性,不但会对施工人员或者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存在危害,还会影响周围环境。
除此之外,水利水电建设时需要利用大型仪器设备,产生噪音污染,而且工程建设周期长,使得噪音污染是持续性的,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
1.2水土流失量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胡乱开挖、大开大挖、乱堆弃渣、乱修临时设施等,会对土体造成较大伤害,降低土地原有的牢固性,土体表面植物被破坏后,在雨季会出现大范围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之后很难再进行修复,对任何自然环境而言,水土流失是非常致命的,因此,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还要加强对水土流失的保持和治理。
1.3大气环境污染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属于建筑工程施工,它的作用是为农村基层以及农业生产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
建筑施工涉及车辆运输、废料处理以及机械运转等,车辆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尾气,施工时也会产生大量扬尘,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如果农村的空气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基层民众的正常生活。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1. 引言1.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水利工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水利工程可以有效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保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增加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水利工程可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如防洪、排涝、供水等功能,有助于降低环境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水利工程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护,保护和修复湿地等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水利工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是指通过建造水库、灌溉工程和河道治理等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调控和利用的工程。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深远影响,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库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会改变周边的生态环境,影响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导致部分生物物种灭绝或迁徙。
灌溉工程会导致土地盐碱化、土壤侵蚀等问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河道治理工程可能改变河流的生态平衡,影响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在水库建设中,可以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保留部分原有植被,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在灌溉工程中,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减少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
在河道治理中,可以采用生态工法,保留部分天然河道,创造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只有在合理规划和科学施工的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正文2.1 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库建设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水利工程是指人类利用水资源、开发水力资源、保护和利用水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本文将就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1. 河流生态系统破坏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修建水库和大坝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动状态,导致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减少了河流下游的水流量,影响了下游的生态环境。
由于水库和大坝的修建,很多河流相连的湿地也被迫改变了生态系统,直接影响了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2. 湖泊水质恶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影响到湖泊的水质,尤其是在水库的上游,由于湖泊受到了来自上游工程的冲击,导致了湖泊水质的恶化,影响了湖泊的生态系统。
水库的兴建可能会导致湖泊水位的波动,使湖泊的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3. 土地水文条件改变水利工程的兴建会改变土地的水文条件,包括了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
由于工程的兴建,会使土地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对土地的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能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4.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调节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对水资源需求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解决措施及对策1. 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对于水利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失衡现象,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水利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2. 科学合理规划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减少兴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要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对于水质问题,需要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湖泊的水质进行监测和治理,保护湖泊的生态系统,减少水利工程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
5.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管理,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利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是人类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水利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水利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它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对其利与弊进行分析。
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地理环境有着正面的影响。
通过修建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水源和水量,从而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尤其是在干旱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当地的灌溉农业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可以防止水灾的发生,减少洪涝灾害对地理环境的破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水利工程的堆填、淤积等活动,会改变水流的走向和速度,导致水环境的变化。
这可能会导致河川、湖泊的水质恶化,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其次,水库的建设往往需要淹没大面积的土地,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导致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不当,进而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问题。
除了对水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还对地理环境的地貌和土壤产生了一定影响。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拦河、开挖等,会改变原有地貌的特征。
例如,修建堤坝可以改变河流的流向和水流的速度,从而改变河谷的形态。
此外,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因此可能会破坏土壤质量,导致土地的沙漠化或退化。
然而,我们不能否定水利工程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作用。
正是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许多地区获得了更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而且,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措施可以减少负面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合理的水库管理和淹没土地的补偿措施来减轻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还可以通过科学的环境评估和监测来预防和解决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水电工程建设也越来越普遍。
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下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一些具体阐述。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优势1、水利水电工程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国家的水资源安全。
2、水利水电工程可以为社会提供可再生能源,具有温室气体减排的功能,对于保护环境也有重大意义。
3、水利水电工程可以增长区域的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湖泊消失:水利水电工程在建造时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因此往往需要填湖造地,导致湖泊面积减小或消失,部分湿地也会被开垦为农田,湖泊或湿地的消失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水体污染和水流干旱: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后可能会引起水流的变化,对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形成负面影响。
如堰塞湖的形成可能会导致水体污染,引起人们的饮用水问题,尤其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污水排放难免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并且移民的搬迁同样会扰乱水生态环境平衡,打破现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土壤肥力下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占用,抽水灌溉的频繁使用导致土壤盐碱化和物质贫瘠。
同时因为土地占用,无法归还自然和继续耕作的土地,农业生产受到不良影响。
自然地形改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自然地形造成一定破坏,改变地形特征,可能影响周边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会产生影响。
2、如何规划和落实生态补偿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国家为了决策更为科学,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是保障生态环境持续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
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需要制定“先建后补,先补后用”的原则。
也就是先建设好水利水电工程,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再利用建成后的资源。
例如,兴建三峡水利枢纽、长江中下游其他水库时,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和回归,保证周边的环境保护和湿地的保护,同时在建设工程中,严格控制了污水的排放等标准。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水利工程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节水文变化而进行的基础性工程。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域生境破坏:水利工程的修建可能导致水体河床的改变,增加了水流的速度和剧烈程度,对水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
2.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体结构和流态,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得水生生物无法生存和繁衍,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 水源减少:水利工程的修建,通常需要水库和堤坝的建设,这会导致河流的水源减少,并导致河流干涸,从而影响了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
4. 河流水质恶化: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洪水淤泥、沉积物和废水,这些污染物会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导致河流水质恶化,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解决措施1. 科学规划设计: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应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和规划设计,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需要。
通过合理的区划和布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合理运用水资源: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建立高效的灌溉系统,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3. 建设生态恢复工程:在水利工程中,可以适当增设生态恢复工程,如建立生态廊道、湿地保护区等,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水利工程建设者和管理者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防污染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5. 定期监测评估: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生态恢复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定期监测评估等措施可以减轻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不断需求,水利工程的建设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就如何减少这些影响提出一些建议。
一、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正面影响1. 水资源调控水利工程通过对河流、湖泊等水源进行调控,可以在旱季保证水源的供应,同时也能对洪水进行调度,减少洪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水质净化水利工程如水库、水闸等设施的建设,可以延缓水流速度,使泥沙和悬浮物沉淀,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这对于维护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3. 生态修复水利工程也可以用于生态修复。
在污染或退化的河流、湖泊中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滩涂等,通过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来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得到良性的恢复和重建。
二、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1. 河流断流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水库蓄水或引水,导致下游河流的断流或变浅。
这会对河流的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部分生物物种的灭绝。
2. 水库淹没水利工程中建设的水库需要淹没一定面积的土地,这可能导致湖泊、河流的消失,破坏了原有的陆地生态系统。
同时,淹没的土地上的植被和野生动物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3. 水流改变水利工程改变了水流的速度和方向,这对沿岸地区的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河道的改变可能导致湿地的消失,湿地中的物种生境也随之改变。
三、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建议1. 生态保护与修复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可采取灵活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方案,保留自然河流和湿地,减少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科学评估和监测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应进行充分的生态环境评估,科学预测和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调整工程建设和运行方案,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损害。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水利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改造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特定区域,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建筑工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水利工程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因此在建设前需进行生态环境评价。
本文旨在探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分析。
一、生态环境评价的必要性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土地和人力等资源,而且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既要评估其可能带来的正面效应,也要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二、正面效应1. 保障灌溉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满足农业、城市及工业生产等用水需求,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干旱或半干旱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保障灌溉用水至关重要。
2. 调节水文循环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河流流量的调节和洪水的防控,并提高水域水文循环的平衡性,有助于维护水环境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 促进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开辟土地资源利用,增加了农牧业和水产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负面效应1. 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通常涉及河道的编筑、淤积及其他人工干预措施等,造成河流的生态改变,尤其是泥沙的流动受到影响,这对于生物多样性而言是非常危险的。
2. 洪水和旱灾风险的增加虽然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缓解降雨和洪水造成的损失,但它们可能加剧其它区域的洪涝问题。
当河流深刻改变,河岸和下流地区的土壤会变得干燥,淹水风险增加。
同时,在水库中旱期水位往往很低,使得水族有可能枯竭。
3. 水体污染风险的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通常会导致城市或工业区排放污水到河流中,进而污染河流,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人类、动物和植物带来危害。
四、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方法在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中,关键步骤是确立分析范围,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以及进行结果分析和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应该具备可量化、可比较、可预测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挡水坝、渠道、引水工程、排水工程等等,它们的建设和利用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本文将就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水资源分配。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合理地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使得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之间的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这种合理的水资源分配不仅有利于改善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现象。
2. 防洪减灾。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特别是在江河流域的水库、堤坝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为防洪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护了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田。
3. 保护海岸线和河流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修筑海堤,防止海水侵蚀,还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避免河流泛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1.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建设,会改变原有的江河生态环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
大量的水库建设导致大片湿地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湿地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2. 生态系统破坏。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水文地质环境,使得原有的湖泊、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湖泊富营养化、渐退、湿地萎缩等现象的发生,对原有的湿地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3. 拦截河流泥沙。
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拦截河流的泥沙,导致下游河床淤积,影响河流的自然河滩生态系统,减少了水体供沙量,对自然河滩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破坏生态环境的可能。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的协调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引言
任何人为性的举措都会产生正面及负面影响,水利工程不外如
是。
它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固然会对周边的环境带来影响
,
其中对水域周围的环境和生物产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均衡后果,而由于水利工程施工时间长,有较强的固定性,这一影响将逐步扩大,因此,我们在关注利的一面的同时也要关注弊的一面,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不良影响。
1环境影响
1.1正面影响
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水污染对周围水域环境的影响。
水库的修建能够减少河流淤泥河沙的堆积,起到一定改善水质的作用,并且水库的修建让河流的管理更加便捷让人为化控制汛期对周围环境危害更加便捷。
第二点,增加水域周围的空气湿度,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对周围水循环系统环境进行改善
的情况下,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周围绿色植物及水域生物生长繁殖,起到保护河道的作用。
第三点,降低周边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例如洪涝灾害,盐碱地灾害,酸雨危害等[1]。
1.2负面影响
由于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主要体现在工程水利层面,对周边环境形成系统化的自循环作用尚不明显。
而对水能的大范围开发利用,在
一定程度上,对周边水域的微环境有一定负面作用。
例如,深水库的水温分布呈现层次化,导致对周边水生生物的正常栖息繁殖造成一定影响。
湿度加大,雾气环境增多等。
而当水库管理不善的情况出现时,很
容易造成周边山体滑坡,水位上升等灾害的发生,给水域周边生态环境林地以及下游的居民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隐患[2]。
同时,流动的水域
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利影响进行扩大,造成损失时,往往不能够得到妥善安置,从而需要更长时间进行影响消除。
此外,在长期工程的进行中,各种工程废料不可避免的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危害,如果处
理不当,将会进一步加深周边水域及环境的正常发展。
同时,工厂企业
需要再次选址搬迁,浪费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2防护措施
2.1做好充分的前期考察工作
水利工程将会关系到我国农业、工业及自然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长期影响,而不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都可以通过充分的人为调控进行避免和削弱。
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统一思想,做好前期指导,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态度进行可持续的工程规划[3]。
而在前期,考察工作的完备及精细程度,则是一切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
在选择考察人员时,我们应充分的吸收各方考察队伍的意见,保证完善的考察设备和环境,各方专家也应积极吸取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意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为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对个别考察能力不过关,考察结果有差异的情况应进行细致核实。
考察时应注重水利工程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自然气候,植
被生物,地质变化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多次优化整理,尽量避免由考察结果所造成的工程污染,居民大量迁移,植被破坏等情况。
2.2落实相关项目责任人制度
在工程进行前,我们应落实好相关项目责任人制度,建立科学的监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大型国有工程管理体系,让工程在健康管理的情况下平稳进行。
相关法务部门应时时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标准,进
一步完善工程相关法规条例,相关监理人员应对此认真落实,对相关部门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除此之外,在不断强化监理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优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对接部门与当地政府应对相关事务进行及时协调,例如居民迁移,周围环境保护等,从而最大限度上为工程的进行减少阻力,也进一步对周边的环境安全实现有力保障。
2.3完善质量考核及管理标准
工程的质量安全是保障周边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兹事体大,做好质量管理是工程最基本的要求。
其一,进一步完善对工程参与部门的质量资格审验,对工程规划部门,材料供应企业,实施部门等进行严格考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执法力度,管理力度等措施建立相应的工程现场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确保工程能够有质量,有效率的完成。
其二,做好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进行分时段,有重点的验收管理。
建立工程后续运营管理对接部门,为保障水利工程后期运营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与此同时,应不断加强对工程各方职能的强化和监督
工作,切实执行好项目相关责任人制度。
2.4强化工程队素质评审标准
在当今市场,由于受到激烈竞争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受到利益驱动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工程的责任意识,放松了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持续培养。
因此水利工程作为一种大型国有工程,必
须切实明确工程施工方的综合素质,达到指定标准。
相关国有建设单位应在不断强化工程建设队伍相关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其忧患意识, 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
而工程的其他参与部门也应做好本职工作,为共同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成果共同努力。
建设方也应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加大对其他参与机构和企业的综合素质评审标准。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影响有利有弊,我们不仅需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还需要提高警惕,强化忧患意识,尊重科学和自然,为避免弊端扩大化做出积极努力。
而不论是事前管理还是事后控制,都应在经济、适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从而为我国国力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