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1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共22页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22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其二其三及赏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其一】原文: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⑹,数骑渔阳探使回⑺。
霓裳一曲千峰上⑻,舞破中原始下来⑼。
【其三】万国笙歌醉太平⑽,倚天楼殿月分明⑾。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⑿。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注释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
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
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
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妃子:指杨贵妃。
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
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
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
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
《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如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通过描绘华清宫外景和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的前两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以全景式的视角,展现了华清宫所处的宏伟和壮丽。
华清宫位于骊山之巅,宫门层层叠叠,展现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气氛。
诗人通过描绘华清宫的全貌,为下文的历史事件做了铺垫。
第三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则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历史场景。
诗人通过“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为博得妃子一笑,不惜劳民伤财运送荔枝的场景。
这种描绘方式,既展现了古代帝王为满足一己私欲而无视百姓疾苦的荒淫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和讽刺。
最后一句“无人知是荔枝来”,则揭示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尽管运送荔枝只为博得妃子一笑,但无人知道这背后的真相,这既展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荒诞和虚伪,也反映了诗人对这一现象的无奈和悲叹。
整首诗以景起兴,以情作结,通过描绘华清宫的美景和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
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再现,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使得这首诗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我第一次读到杜牧的这首时,就像被一道闪电击中了内心,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到了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唐朝。
我仿佛看到自己站在长安的大道上,回头望去,那华清宫就像是一堆锦绣。
那可不是普通的锦绣啊,就像是老天用最绚丽的色彩,最精巧的手艺织就的一幅巨大的画卷。
华清宫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每一处宫殿,每一道回廊,都透着皇家的奢华与威严。
山上的宫门啊,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那动静就像是沉睡的巨兽缓缓苏醒,每开一扇门都像是巨兽打了个哈欠,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庄严。
这时候,一个骑士骑着马飞奔而来。
哎呀,那匹马跑得可真快啊,马蹄扬起的尘土就像一条红色的长龙在身后飞舞。
马背上的骑士一脸的焦急,却又带着一种使命必达的坚决。
再看那华清宫里呢,杨贵妃笑了。
她的笑容啊,就像春天盛开的花朵,艳丽极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啊?是惊喜的笑,是满足的笑,还是一种恃宠而骄的笑呢?我就想啊,她怎么就笑了呢?是知道有什么宝贝要来了吗?旁边有个小商贩,看到这一幕就很纳闷儿,他挠挠头,自言自语地说:“这人跑得这么急,后面扬起这么大的尘土,可大家都不知道是为啥。
就为了让贵妃娘娘笑一笑,这里面肯定有大文章。
”这时候,一个教书先生模样的人走过来,他捻着胡须,慢慢地说:“你可不知道啊,这是送荔枝来的呢。
”小商贩瞪大了眼睛,说:“荔枝?就为了那小小的荔枝,这么大动干戈?”教书先生叹了口气说:“你这就不懂了吧,贵妃娘娘喜欢吃荔枝,那皇上为了博美人一笑,哪怕荔枝产在千里之外,也要快马加鞭地运过来。
这一路上啊,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呢。
”我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我想,这唐玄宗对杨贵妃可真是宠爱有加啊。
可是这种宠爱是不是有点过头了呢?为了让心爱的人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荔枝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引爆了我心中的很多想法。
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和美食的故事吗?我看不是啊。
过华清宫三首杜牧古诗《过华清宫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衍生注释:“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形容山岭景色如同锦绣堆成。
“千门”:形容华清宫的宫门众多。
“一骑(jì)”:一人一马的合称。
“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的尘土。
二、赏析:这首诗起句描写长安回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那骊山的景色如同锦绣堆成一般,非常壮丽。
接着“山顶千门次第开”,描绘出华清宫众多宫门依次打开的景象,给人一种宏大而神秘的感觉。
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仅用这两句,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驿卒骑着快马飞奔而来,身后扬起一片红尘,而妃子看到这一情景却笑了,别人都不知道这是为了送荔枝而来。
这两句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惜劳民伤财的荒淫生活,讽刺意味极强。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他的诗风俊爽峭健,在晚唐成就颇高,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也有不少描写爱情、写景的佳作。
四、运用片段: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封建王朝的奢靡生活时,我不禁想起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我站起来对同学们说:“你们看,就像杜牧诗里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啊。
这就像现在有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一点享受,完全不顾他人的辛苦付出,这难道是正确的吗?”《过华清宫三首·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一、衍生注释:“新丰”: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黄埃”:黄色的尘埃。
“渔阳探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唐玄宗曾派宦官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的宫廷舞曲。
二、赏析:诗的首句“新丰绿树起黄埃”描绘出一幅紧张的画面,新丰绿树之间突然扬起黄尘,这是探使归来的景象。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译文及鉴赏《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是由杜牧所创作的,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唐代: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译文从长安回望,骊山景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华清宫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注释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
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
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
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次第:依次。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妃子:指杨贵妃。
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
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
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
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
《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知是:一作“知道”。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赏析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过华清宫全诗翻译赏析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意思: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华清宫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次第:按顺序。
4、一骑:指一人一马。
5、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二:从长安回望骊山,如锦绣成堆,山顶上,重重宫门正一道道地打开。
三:从长安回望骊山的景色如锦绣一般,山顶上,华清宫的门一扇接一扇地打开。
一位骑手飞奔而来,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没有人知道这是从很远的南方运来的鲜荔枝。
【题解】本诗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
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
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成的。
【作者】杜牧,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杜樊川。
工诗、赋、古文。
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
也擅长创作咏史绝句。
《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品评】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
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
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
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
次句承“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
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
古诗过华清宫翻译赏析《过华清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古诗全文如下: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前言】《过华清宫》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
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
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成的。
《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牧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注:“大李杜”为李白、杜甫),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注释】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
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
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4、次第: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5、一骑(ì古代读i,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6、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7、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8、知是:一作“知道”。
【翻译】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
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b/2976htm,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鉴赏】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
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着的艺术效果。
全诗从“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
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杜牧《过华清宫》全诗鉴赏《过华清宫》写的是唐玄宗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的古诗,这首诗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全诗鉴赏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
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
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
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
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
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
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全诗赏析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
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
“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
“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
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
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
正是“山顶千门次第开”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
骊山“山顶千门”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末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答案。
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文,谁想到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
但是,诗人既未写“安史”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有罗列玄宗游乐疏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突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