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媒体矩阵(MediaMatrix)7(七) DEVICE的原理和使用(5)
- 格式:pdf
- 大小:945.14 KB
- 文档页数:4
譬瀚缓零l设备与应用解析媒体矩l;卒(Hedi口HCl七ri×)(五十)NWcIre软件应用(I2)——Py七hon编程基础(续6)14系统备份的脚本任务数字矩阵系统的实时热备份是现在很多工程项目必备的技术要求,例如像机场、主题公园的广播,重要的会议场所等。
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真正做到完全实时备份并非易事,这首先要解决如下3个问题。
(1)备机如何“知道”主机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主机的运行状态,电源、控制和CobmNet端口、散热温度等。
(2)备机“知道”了主机出现问题以后,如何“取代”主机的工作。
(3)全部的输入端口可以采用并联的方式进行,例如可以将话筒或者音源的信号直接“1分2”进入到主、备机,或者使用分配器2路输出到主备机。
但是输出的信号就不可以将两个主机的输出直接“并联”输出到下级,若使用cobraNet传输,那么远端的CobraNet接口设备也有同样的问题。
面对第一个问题就不容易解决,一般来说备份机“探测”主机的运行状态是非常有限的,若主机的DsP运行处于“死机”状态,那么它对任何的访问都会没有应答。
但是这些工作如果由中控系统来完成会相对容易一些,对于中控系统来说,需要不停的访问主机状态,访问量太大会影响到主机的工作,访问量小,会影响到实时探测的准确性,也就做不到实时备份了。
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带有cobraNet接口的矩阵类音频处理器所做的所谓设备份的方法就是两台主机使用同一个软件界面控制达到界面上的同步,接口上使用相同Bundle号码作为识别“某台”口兆翦设备是否出问题了,当其中一台设备的cobraNet无法发送,接收数据就自动切换到另外一台设备上。
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是很合理的一种解决方式,其实只是利用了网络传输系统的自然备份属性实现的功能,并非是主机厂家所提出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备份方案。
首先cobmNet和主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控制和操作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换句话说,cobraNet出现了问题,对于处理器本身没有任何的影响,反过来也是;如果处理器本身出现了死机、温度过高、数据量过大引起的通信问题等,一切现象都跟cobmNet无关,即使主机已经不再为cobraNet接口提供音频信号了,但只要CobraNet接口设备没有断电,那么它的工作丝毫没有影响,只是没有了声音,但是外界是无法判断其状态的好坏。
视频矩阵切换器是专门为视频信号的切换而设计的高性能智能矩阵设备,具有可扩展的多路视频输入,多路视频输出以及多个控制机箱,专业广播级的核心切换芯片、灵活的输入输出选择、简单可靠的扩展功能、紧凑的外观、简便的安装方式使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矩阵切换系统可包含一个或多个矩阵切换机箱,机箱中有电源模块、视频输入/输出模块和字符叠加模块。
所有的系统受系统主控模块和键盘控制。
会议室中一般的输入设备很多:摄像头、DVD 、VCR、实物展台、台式电脑以及很多的笔记本信号等等。
而显示终端很少:投影机、等离子、大屏幕显示等。
矩阵可以把提供信号源的设备的任意一路的信号送到任意一路的显示终端上,可以做到音频和视频同步或者不同步,随心所欲,方便,节约成本。
常见的类型是根据接口类型划分(VGA、AV、RGB),当然还有混合矩阵,就是设备中不同的接口类型,还根据接口数量来划分,如8系列的有8进2出,8进4出,8进8出等。
一个矩阵系统通常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功能:字符信号叠加;解码器接口以控制云台和摄像机;报警器接口;控制主机,以及音频控制箱、报警接口箱、控制键盘等附件。
对国内用户来说,字符叠加应为全中文,以方便不懂英文的操作人员使用,矩阵系统还需要支持级联,来实现更高的容量,为了适应不同用户对矩阵系统容量的要求,矩阵系统应该支持模块化和即插即用(PnP)的,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视频输入、输出卡来实现不同容量的组合。
矩阵系统的发展方向是多功能、大容量、可联网以及可进行远程切换。
一般而言矩阵系统的容量达到64×16即为大容量矩阵。
如果需要更大容量的矩阵系统,也可以通过多台矩阵系统级联来实现。
矩阵容量越大,所需技术水平越高,设计实现难度也越大。
根据档次分有电信广播级:切换的时候没有闪烁和雪花,很平稳,可以看看CCTV的节目就知道了,接下来是专业矩阵、切换的时候稍微出现点黑屏,但也没有闪烁,还有是民用的了,大多数会议室用的就是这种,切换的瞬间有闪烁的雪花和抖动,但切换完画面很稳定。
NION 是一款专业级的可编程的网络化数字音频处理设备。
它的设计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架构,从而使其工作表现更为完美、系统运行更加稳定。
NION 的处理系统包括了一个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先进的DSP 内核,以及灵活的I/O 接口。
NION 系列产品共有两种型号供用户选择:NION3 和NION6 ,它们分别带有 3 块和 6 块SHARC Hammerhead DSP 处理芯片。
NION 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SHARC Hammerhead 系列DSP 芯片,从而可以满足大型复杂音频处理系统的要求,并且大大降低了系统延时。
新的DSP 芯片处理能力为当前媒体矩阵所使用的DSP 芯片处理能力的四倍。
采用了世界著名的媒体矩阵音频处理算法,NION 将具有世界级超强功能的媒体矩阵进一步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高精度浮点运算的DSP芯片可以稳定的运行在400Mflops ,最大运算能力可达600MflopsNION 采用的是“可升级”式I/O 架构。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系统设计的要求,NION 为用户提供了多种I/O 选项,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插入式输入/输出卡,并且还内置了CobraNet 和XDAB 音频传输接口。
✓单机总共96 音频通道(多机堆叠构成更庞大的系统,最多20台主机堆叠使用,可控制1800个以上的音频通道)✓自带CobraNet扩展模块,32x32 CobraNet I/O扩展功能;✓ 4 个可配置的8 通道插卡槽✓开放式架构设计Mic/Line 输入,Line 输出✓24-bit 量化、48K/96K可选采样频率✓512 通道XDAB✓嵌入式架构基于Flash 的IDS 存储模式✓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Power PC内核,独立的Windows 配置软件✓稳定高效的系统表现网络间的无间断通讯✓用于快速启动的预编译配置,集成了系统监控及Python 脚本支持✓可定制中文用户界面;✓可存储999个预设;✓可受快思聪、AMX控制,开放式RS-232/485代码;✓可局域网遥控、广域网遥控;✓GPIO外部控制,NION 提供了一个功能极其强大的新式扩展总线。
10 循环语句(while)while语句支持的单个表达式,只要测试结果是真,那么循环就持续执行,直到测试结果为假。
所以这个测试结果可以是一个表达式,也可以是一个常量,例如:while 1: m=inputs[0].value_get( ) outputs[0].value_set(m)这段脚本表示对第一个输入通道取值,并直接传递给第一个输出通道。
由于循环控制语句的控制条件是“1”,也就是说永远为“真”,所以这个循环就要永远持续下去。
当然也可以不使用“1”,而使用一个判断表达式作为循环建立的条件:value=inputs[0].value_get( )while value>=-12: outputs[0].value_set(inputs[1].value_get())else:outputs[0].value_set(-100)这个范例脚本其实可以用来作噪声门的控制电路,它的原理就是利用脚本的一个输入端重复侦测输入的电平大小,一旦输入电平超过了预先设定的“-12 dB”,则输出端电平就会跟随输入端电平的调整,达到1∶1的输出。
而当输入电平低于“-12 dB”时,输出电平被衰减“-100 dB”,也就是相当于被关闭了。
在NWare中可以创建一个图1所示的文件来运行。
图1的上半部分就是音频电路的连接,两个串联的电平控制器充当了噪声门的输入和输出电平调节,表头则是用来探测输入电平的大小;下半部分是实现噪声门控制的一个逻辑控制电路,其中脚本“Gate _Control”两侧的表头和电平旋钮是分别从上面的音频器件中“粘贴”过来的。
对比编写的“while”循环脚本可以看出,当探测到从“0”端口输入的电平表电平也就是[inputs[0].value_get()]为“-35 dB”时,低于预先的设定,所以输出端的输出电平也就是[outputs[0].value_set(-100)]被钳位到“-100 dB”的位置。
浅析各类模拟矩阵概念原理及应用大攻略本文主要介绍了VGA矩阵,A V矩阵,RGB矩阵,纯视频矩阵等主要模拟矩阵的相关概念,并以明控矩阵VGA矩阵8进8出、RGB矩阵8进8出、A V矩阵8进8出、视频矩阵8进8出为实例进行介绍。
概述:在现代矩阵切换器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
矩阵切换器在智能建筑,多媒体会议系统,调度指挥系统,数字化城市,安防监控,大屏拼接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音视频工程包含计算机,投影机,大型显示单元,DVD,摄像机,电视机,会议中控,网络交换机等设备。
小型工程有几十台套设备,大型工程有数百台套设备。
把如此众多的设备集成为一个系统绝非易事。
对音视频工程的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矩阵现在大体分为两种:即数字信号矩阵及模拟信号矩阵;模拟信号中又有用于切换复合视频、RGBHV、VGA、YUV分量、模拟音频、模拟视音频等类型的矩阵;数字矩阵包括切换DVI、HDMI、SDI、HDSDI、3GSDI等数字信号的矩阵。
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模拟矩阵:矩阵切换器的功能是将一路或多路视音频信号分别传输给一个或者多个显示设备,因此我们可以按照信号源的不同来分类矩阵切换器。
也就是,根据想要切分的信号不同,来确定矩阵切换器的种类。
矩阵切换器按信号源的类型可以分为:VGA、A V、V,YPbPr矩阵切换器等等。
例如:VGA矩阵切换器就是输入输出信号为[]VGA信号的矩阵切换器。
其它类型可以类推,这里就不再累述。
下面将着重介绍一下信号源的种类。
VGA矩阵切换器:VGA(Video Graphics Array)即显示绘图阵列,是IBM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使用模拟信号的电脑显示标准。
VGA支持在640X480的较高分辨率下同时显示16种色彩或256种灰度,同时在320X240分辨率下可以同时显示256种颜色。
VGA由于良好的性能迅速开始流行,厂商们纷纷在VGA基础上加以扩充,如将显存提高至1M并使其支持更高分辨率如800X600或1024X768,这些扩充的模式就称之为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视频电子标准协会)的Super VGA模式,简称SVGA,现在的显卡和显示器都支持SVGA模式。
第一章EVDO 概述 (1)1.1 引言 (1)1.2 EVDO 的功能要求 (2)1.3 EVDO 的设计思想 (2)1.3.1 时分复用 (3)1.3.2 多用户调度 (4)1.3.3 链路自适应 (4)1.3.4 HARQ (4)1.3.5 速率控制 (5)1.4 EVDO 网络结构 (6)1.4.1 网络构成及其基本功能 (6)1.4.2 网络接口协议及其功能 (7)1.5 EVDO 的发展情况 (8)1.5.1 标准化进展 (8)1.5.2 商用进展 (9)1.5.3 市场前景 (9)第二章EVDO 空中接口 (11)2.1 空中接口概述 (11)2.1.1 空中接口协议栈模型 (11)2.1.2 空中接口协议通信方式 (13)2.1.3 空中接口信息传送方式 (13)2.2 物理层 (15)2.2.1 前向信道 (15)2.2.1.1 前向信道划分 (15)2.2.1.2 前向信道的时隙结构 (16)2.2.1.3 前向信道的标识 (16)2.2.1.4 前向信道的物理结构 (19)2.2.1.5 前向业务/控制信道的参数配置和时隙复用 (22)2.2.2 反向信道 (25)2.2.2.1 反向信道划分 (25)2.2.2.2 接入信道物理结构 (26)2.2.2.3 反向业务信道物理结构 (28)2.2.2.4 反向信道调制参数 (33)2.2.2.5 长码生成与同步 (34)2.3 MAC 层 (34)2.3.1 MAC 层协议功能 (34)2.3.2 MAC 层地址匹配 (34)2.3.3 控制信道MAC (36)2.3.3.1 控制信道MAC 层数据封装 (36)2.3.3.2 控制信道MAC 的传送方式 (37)2.3.4 接入信道MAC (38)2.3.4.1 接入信道MAC 层数据封装 (38)2.3.4.2 接入探针的结构 (39)2.3.4.3 接入探针序列的结构 (40)2.3.4.4 接入过程 (41)2.3.4.5 接入信道长码掩码 (42)2.3.4.6 接入信道MAC 层主要消息及其关键参数 (42)2.3.5 前向业务信道MAC (43)2.3.5.1 前向业务信道MAC 层数据封装 (43)2.3.5.2 前向业务信道MAC 协议状态转移流程 (44)2.3.6 反向业务信道MAC (46)2.3.6.1 反向业务信道MAC 层数据封装 (46)2.3.6.2 反向业务信道速率控制 (47)2.3.6.3 反向链路静默 (49)2.3.6.4 反向业务信道长码 (49)2.3.6.5 反向业务信道MAC 层主要消息及其关键参数 (49)2.4 安全层 (50)2.4.1 安全层协议功能 (50)2.4.2 安全层数据封装 (50)2.4.3 安全矢量 (51)2.4.4 密钥交换 (51)2.4.5 空口鉴权 (53)2.4.6 加密 (54)2.5 连接层 (54)2.5.1 连接层状态机 (55)2.5.2 连接管理 (57)2.5.2.1 连接建立 (57)2.5.2.2 连接关闭 (57)2.5.3 路径更新 (58)2.5.4 分组合并 (58)2.5.5 开销消息管理 (58)2.6 会话层 (59)2.6.1 协议交互 (59)2.6.2 地址分配 (61)2.6.2.1 UATI 的构成 (61)2.6.2.2 UATI 的分配 (62)2.6.2.3 UATI 与移动性管理 (62)2.6.3 配置协商 (62)2.7 流层 (63)2.8 应用层 (64)2.8.1 缺省信令应用 (64)2.8.1.1 信令网络协议 (64)2.8.1.2 信令链路协议 (65)2.8.2 缺省分组应用 (66)2.8.2.1 无线链路协议 (66)2.8.2.2 位置更新协议 (69)2.8.2.3 流控协议 (70)2.9 EVDO 空中接口关键技术 (71)2.9.2 HARQ (72)2.9.3 多用户调度 (73)2.9.3.1 多用户调度准则 (73)2.9.3.2 比例公平调度算法 (74)2.9.4 速率控制 (75)2.9.4.1 前向链路速率控制 (75)2.9.4.2 反向链路速率控制 (76)2 功率控制 (77)2.9.5.1 前向链路功率分配原理及实现 (77)2.9.5.2 反向链路功率控制原理及实现 (78)2.9.6 虚拟软切换 (79)第三章EVDO IOS 功能介绍 (80)3.1 功能概述 (80)3.1.1 参考模型 (80)3.1.2 主要作用 (80)3.1.2.1 在接入鉴权中的作用 (81)3.1.2.2 在移动性管理中的作用 (81)3.1.2.3 在数据传送中的作用 (81)3.2 A8/A9 接口功能 (82)3.2.1 A8 连接建立 (82)3.2.2 A8 连接重激活 (83)3.2.3 A8 连接释放 (83)3 A8 连接参数更新 (84)3.2.5 A9 接口消息的定时器参数 (85)3.3 A10/A11 接口功能 (85)3.3.1 A10 连接建立 (85)3.3.2 A10 连接释放 (86)3.3.3 计费信息传送 (87)3.3.4 A11 接口消息的定时器参数 (87)3.4 A12 接口功能 (87)3.5 A13 接口功能 (88)第四章EVDO 数据呼叫流程 (90)4.1 分组数据会话状态 (90)4.2 HRPD 会话建立、维持与关闭 (91)4.2.1 HRPD 会话建立 (91)4.2.2 HRPD 会话维持 (92)4.2.3 HRPD 会话关闭 (92)4.2.3.1 AT 发起HRPD 会话关闭(存在A8 连接) (92)4.2.3.2 AT 发起HRPD 会话关闭(不存在A8 连接) (93)4.2.3.3 AN 发起HRPD 会话关闭(存在A8 连接) (94)4.2.3.4 AN 发起HRPD 会话关闭(不存在A8 连接) (94)4.3 接入鉴权 (95)4.4 位置更新 (96)4.4.2 AN 发起位置更新 (97)4.5 HRPD 连接建立 (97)4.5.1 AT 发起HRPD 连接建立 (98)4.5.2 AT 发起HRPD 连接重激活 (99)4.5.3 PDSN 发起HRPD 连接重激活 (100)4.6 HRPD 连接释放 (101)4.6.1 AT 发起HRPD 连接释放 (101)4.6.2 AN 发起HRPD 连接释放 (102)4.6.3 PDSN 发起HRPD 连接关闭 (102)4.7 EVDO 子网切换 (103)4.7.1 相同PCF 下不同AN 之间的休眠切换 (103)4.7.2 相同PDSN 下不同PCF 之间休眠切换 (104)4.7.3 不同PDSN 之间休眠切换 (106)第五章EVDO 网络安全机制 (108)5.1 EVDO 网络安全概述 (108)5.2 空口安全机制 (108)5.3 接入鉴权 (109)5.3.1 基于MD5 算法的鉴权方式 (110)5.3.2 基于CA VE 算法的鉴权方式 (111)5.4 核心网鉴权 (113)5.5 核心网数据保护 (115)第六章EVDO QoS 机制 (116)6.1 引言 (116)6.2 QoS 评价指标 (116)6.3 QoS 服务模型 (117)6.4.1 IntServ 服务模型 (117)6.4.2 DiffServ 服务模型 (118)6.4.3 IntServ 和DiffServ 相结合提供端到端的QoS 保证 (119)6.5 端到端的QoS 体系结构 (120)6.5.1 端到端的QoS 机制 (120)6.5.2 IP QoS 机制 (121)6.5.3 承载层与传送层QoS 机制 (121)6.6 EVDO QoS 实现机制 (122)6.6.1 EVDO QoS 简介 (122)6.6.2 EVDO Rel 0 的QoS 实现机制 (123)6.6.3 EVDO Rev A 的QoS 机制 (123)6.6.3.1 前向链路QoS 实现机制 (123)6.6.3.2 反向链路QoS 实现机制 (125)第七章EVDO 系统性能分析 (126)7.1 EVDO 链路覆盖分析 (126)7.1.1 EVDO 链路覆盖影响因素 (126)7.1.1.1 有效全向发射功率 (127)7.1.1.2 接收机灵敏度 (128)7.1.1.3 接收天线增益与接收端损耗 (129)7.1.1.4 衰落余量 (130)7.1.1.5 软切换增益 (130)7.1.1.6 分集增益 (131)7.1.1.7 地物穿透损耗 (131)7.1.2 EVDO 前向链路预算 (131)7.1.3 EVDO 反向链路预算 (134)7.1.4 EVDO 系统前反向覆盖差异性分析 (135)7.1.5 EVDO 与CDMA2000 1x 系统前反向覆盖比较 (137)7.2 EVDO 系统容量分析 (138)7.2.1 EVDO 系统容量影响因素分析 (139)7.2.2 EVDO 前向容量分析 (139)7.2.2.1 链路开销影响分析 (139)7.2.2.2 多用户调度影响分析 (140)7.2.2.3 HARQ 影响分析 (142)7.2.2.4 速率控制影响分析 (146)7.2.3 EVDO 反向容量分析 (147)7.2.4 EVDO 前反向容量差异性分析 (148)7.2.5 EVDO 与CDMA2000 1x 前反向容量比较 (149)7.3 EVDO 链路覆盖和系统容量前反向受限分析 (150)第八章EVDO 组网与混合终端操作 (152)8.1 组网方式 (152)8.1.1 单独组网 (152)8.1.2 混合组网 (152)8.1.2.1 升级组网方案 (153)8.1.2.2 叠加组网方案 (154)8.2 混合终端操作 (156)8.2.1 混合终端设置 (156)8.2.2 混合终端选网 (156)8.2.2.1 在接入层面上选网 (156)8.2.2.2 在应用层面上选网 (157)8.2.2.3 开机选网 (158)8.2.3 两网切换 (159)8.2.3.1 混合覆盖区内的切换 (159)8.2.3.2 混合覆盖区边缘的切换 (164)第九章EVDO 网络规划和优化 (168)9.1 CDMA 网络规划和优化的基本功能概述 (168)9.2 CDMA 网络规划的准则/要求/流程 (168)9.2.1 CDMA 网络规划的准则 (168)9.2.2 CDMA 网络规划的要求 (169)9.2.2.1 合理选择天线类型和天线挂高 (169)9.2.2.2 明确覆盖目标和覆盖区域 (170)9.2.2.3 话务量分布 (171)9.2.2.4 地理形态特性 (171)9.2.3 CDMA 网络规划的流程 (172)9.2.3.1 设计准备 (172)9.2.3.2 初步设计 (172)9.2.3.3 最终设计 (173)9.3 CDMA2000 1x 网络规划 (173)9.3.1 覆盖规划 (173)9.3.2 PN 规划 (174)9.3.3 切换规划 (175)9.3.4 功率规划 (176)9.3.5 登记区域规划 (176)9.3.6 其他特点 (177)9.4 混合组网时的EVDO 网络规划 (177)9.4.1 EVDO 网络规划的技术特点 (177)9.4.2 EVDO 网络规划的特殊要求 (178)9.4.3 影响EVDO 网络规划的特殊因素 (179)9.4.3.1 话务模型对EVDO 网络规划的影响 (179)9.4.3.2 技术发展对EVDO 网络规划的影响 (179)9.5 混合组网时的EVDO 网络优化 (179)9.5.1 EVDO 网络优化的必要性 (179)9.5.2 EVDO 网络优化的基本准则 (180)9.5.3 EVDO 网络性能的评价指标 (181)9.5.3.1 覆盖评价 (181)9.5.3.2 容量评价 (181)9.5.4 EVDO 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流程 (182)9.5.4.1 优化准备 (182)9.5.4.2 优化条件 (183)9.5.4.3 基于路测的优化 (183)9.5.4.4 基于话务统计的优化 (185)9.5.5 EVDO 优化流程 (187)9.6 EVDO 网络关键性能指标分析 (188)9.6.1 数据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188)9.6.1.1 无线覆盖弱 (189)9.6.1.2 导频污染 (190)9.6.1.3 邻区设计不合理 (191)9.6.1.4 PN 设计不合理 (192)9.6.1.5 搜索窗设计不合理 (193)9.6.1.6 其它因素 (193)9.6.2 数据呼叫建立成功率和掉话率影响因素分析 (194)9.6.2.1 反向链路过载 (195)9.6.2.2 最大连接数限制 (196)9.6.2.3 接入鉴权失败 (196)9.6.3 切换性能分析 (197)9.6.3.1 空闲切换 (197)9.6.3.3 硬切换 (197)第十章EVDO Rel A 介绍 (199)10.1 EVDO Rel 0 功能限制 (199)10.2 EVDO Rev A 的设计目标 (199)10.3 EVDO Rev A 空中接口新增功能 (200)10.3.1 应用层新增功能 (200)10.3.2 流层新增功能 (201)10.3.3 会话层新增功能 (201)10.3.4 连接层新增功能 (202)10.3.5 安全层新增功能 (202)10.3.6 MAC 层新增功能 (203)10.3.7 物理层新增功能 (204)10.3.7.1 物理信道改动 (205)10.3.7.2 链路速率和系统容量的提高 (206)10.3.7.3 切换能力的增强 (206)10.3.7.4 反向链路的分组重传 (206)10.3.7.5 业务QoS 的增强 (208)10.4 Rev A 对A 接口和核心网的要求 (209)10.5 Rev A 对网络设备的技术要求 (209)10.6 Rev A 的进一步发展 (210)参考文献 (211)缩略语 (215)第一章EVDO 概述1.1 引言迄今为止,现代商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已发展至第三代。
欢迎使用我公司的矩阵切换器,请详细阅读本说明书目录一:矩阵的概念和分类说明1.1:矩阵的概念和应用1.2:AV矩阵切换器的说明1.2.1:AV矩阵切换器的简介1.2.2:AV矩阵切换器的规模1.2.3:AV矩阵切换器的接口以及控制端口的说明1.2.4:AV8X8的前后面板示意图1.3:VGA矩阵切换器的说明1.3.1:VGA矩阵切换器的简介1.3.2:VGA矩阵切换器的规模1.3.3:VGA矩阵切换器的接口以及控制端口的说明 1.3.4:VGA8X8的前后面板示意图1.4:RGB矩阵切换器的说明1.4.1:RGB矩阵切换器的简介1.4.2:RGB矩阵切换器的规模1.4.3:RGB矩阵切换器的接口以及控制端口的说明 1.4.4:RGB8X8的前后面板示意图二:矩阵系统的安装2.1:音频接头的定义和接法2.2:设备接线图2.3:矩阵与电脑的连接图三:矩阵系统的控制3.1:前面板按键的控制3.1.1:各个按键的含义3.1.2:按键的操作指南3.2:串口控制3.2.1:RS-232通讯端口说明:3.3:网口控制3.3.1网口的使用方法3.3.2网口的默认设置3.3.3指令说明3.3.4修改IP地址的指令3.4:软件控制四:矩阵的指令集4.1:ASCII码指令集4.2:16进制指令集五:矩阵常见的故障及维护一:矩阵的概念和分类说明1.1:矩阵的概念和应用矩阵一词来源于高数中的线性代数的概念,一般指在多路输入的情况下有多路的输出选择,形成矩阵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广电行业与显控等行业中,矩阵切换器的应用日益普及。
矩阵切换器是指每一路输入信号可以切换到任何一路输出设备,但是每路输出设备只能接通某一路输入信号,某一路输入信号可以切换到多路输出设备,从而来满足会议系统信号的任意切换和显示。
我公司生产的矩阵切换器,采用性能极高的专业处理芯片,高带宽矩阵的频宽可达500MHz,并且配备LCD液晶显示,来显示设备状态和通道的切换状态;内嵌智能控制器, 可通过提供RS232通讯接口与PC、遥控系统或各种远端控制设备(如快思聪、AMX、VITY、思美特、创高、迅控等中央控制系统)配合使用;另外还可通过网口,在局域网范围内的任何位置对设备进行控制;也可通过本公司配备的应用软件来对矩阵进行相关操作!矩阵切换器主要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多媒体会议厅、大屏幕显示工程、电视教学、指挥控制中心等场合。
视频矩阵的工作原理视频矩阵是一种用于音视频信号切换、分配和传输的设备,广泛应用于监控系统、会议室、演播室等场合。
它可以实现多个输入信号源与多个输出设备之间的灵活连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控制不同的信号源输出到指定的显示设备上。
一、视频矩阵的基本组成视频矩阵由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1. 输入端口:用于连接各种音视频信号源,如摄像机、DVD播放器、电视盒等。
输入端口通常采用标准接口,如HDMI、VGA、DVI等。
2. 输出端口:用于连接显示设备,如显示器、投影仪、电视等。
输出端口也采用标准接口,与输入端口对应。
3. 矩阵交换芯片:是视频矩阵的核心部件,负责信号的切换和分配。
矩阵交换芯片通常具有多个输入通道和多个输出通道,可以实现任意输入与输出的连接。
4. 控制器:用于控制视频矩阵的工作状态,包括信号切换、分配、传输等。
控制器通常采用面板按钮、遥控器或者通过网络远程控制。
二、视频矩阵的工作原理视频矩阵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信号输入:用户将音视频信号源通过输入端口连接到视频矩阵。
视频矩阵可以支持多种输入接口,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接口进行连接。
2. 信号切换:用户通过控制器选择需要输出的信号源,并指定输出到哪个显示设备。
控制器将用户的指令传递给矩阵交换芯片,矩阵交换芯片根据指令切换相应的输入信号到输出端口。
3. 信号分配:视频矩阵可以支持多个输出设备,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将同一个信号源输出到多个显示设备上。
矩阵交换芯片可以根据用户的设置将输入信号分配到多个输出端口。
4. 信号传输:视频矩阵通过输出端口将切换和分配后的信号传输到相应的显示设备上。
输出端口通常支持长距离传输,可以通过HDMI、光纤等接口进行传输。
5. 信号显示:显示设备接收到信号后进行解码和显示,用户可以看到相应的音视频内容。
三、视频矩阵的特点和优势视频矩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1. 灵活性:视频矩阵可以连接多个输入信号源和输出设备,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和控制不同的信号源输出到指定的显示设备上。
Directshow 基础知识摘要:DirectShow技术是DirectX推出的建立在DirectDraw和DirectSound组件基础之上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包,它提供对多媒体数据流的高质量捕获和回放,代表着未来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的方向。
详细介绍了DirectShow的系统组成,并讨论了利用DirectShow在Visual C++ 6.0平台上开发简单媒体播放器的关键步骤。
关键字:DirectShow;COM;过滤器;引脚;过滤器图表管理器DirectX简介DirectX是Microsoft公司为游戏和其他高性能多媒体应用所提供的一套底层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这些接口包括对二维和三维图形,声效和音乐,输入设备以及多玩家网络游戏等的支持。
目前DirectX的最高版本是DirectX 9.0。
1 DirectX的组成DirectX 9.0由下列组件构成:(1)DirectX Graphics:该组件组合DirectX旧版本中的DirectDraw和Direct3D两个组件,使其成为一个适用于所有图形程序的单独的应用程序接口。
其中的Direct3D扩展(D3DX)应用程序库简化了多数图形程序的工作。
(2)DirectInput:支持各种输入设备,完全支持力反馈技术。
(3)DirectPlay:支持多玩家网络游戏。
(4)DirectSound:支持用于播放和捕获音频波形的高性能音频应用软件的开发。
(5)DirectMusic:为音乐音轨以及基于波表、MIDI(Musical Instrument Devices Interface)或其他由DirectMusic Producer创作的非音乐音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6)DirectShow:提供对多媒体数据流的高质量捕获和回放。
(7)DirectSetup: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接口,提供DirectX组件的自动安装。
(8)DirectX Media Objects:提供对数据流对象的读写支持,包括视频和音频的编解码器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