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
- 格式:docx
- 大小:38.48 KB
- 文档页数:28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摘要】在《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这篇文章中,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孟子对于人与物的关系的看法,以及儒家思想在生态观中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深入探讨孟子的“仁民爱物说”和儒家对于生态的理念,探讨如何通过仁爱之心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在结论中将总结孟子的理论对于当代生态问题的启示,以及儒家思想在塑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孟子对于生态观的贡献,以及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孟子、仁民爱物说、儒家、生态观、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中孟子的“仁民爱物说”更是儒家生态观的重要体现。
在孟子看来,人类应当以仁心对待他人,爱护万物,以实践仁爱之心来建立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这一理念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更提倡了人类对待自然的尊重和珍惜。
通过孟子“仁民爱物说”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儒家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呵护,以及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
深入探讨儒家的生态观对于推动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孟子的“仁民爱物说”孟子认为人们本性善良,是天地间最有价值的存在,应当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了“仁民爱物”这一观念,强调人们应当尊重他人,关爱万物。
孟子认为,人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尊重自然界的万物。
在孟子看来,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孟子主张“仁政”,即以仁义来治理国家,通过仁爱之心来管理社会。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平衡发展,避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追求永续发展。
孟子的“仁民爱物说”体现了儒家的生态观,强调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李宇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04期摘要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以时,取用有节”等观点是儒家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初的考量。
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供了经验基础,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本文认为通过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深入研究学习,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者简介:李宇丹,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2.111我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强调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和“取物以时,取用有节”等思想,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并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要求一致。
儒家主张将“仁爱”思想延伸至宇宙的天地万物之间,是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在汲取儒家生态伦理观念营养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绿色生态之路。
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的传承是进行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焦点,传统儒家哲学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它也是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前提。
儒家通常将“天”视为宇宙或自然界,而将“人”视为人类自身,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便是主张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统一在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加以思考和研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赢和发展,体现了和谐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个明确提出自然天道观的哲学家,尽管他并无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思想,但是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无不展现着这一看法。
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情怀陈云/2011.12.01“仁民爱物”是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情感表达,它的核心凸显在“仁”之上。
何谓“仁”?正如上文已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论语·雍也》)可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并蕴含着由亲亲爱人而推及到爱物的情感表达。
因此,仁民爱物就是指人类不仅要爱惜人类自己,而且要从内心深处以一颗“仁爱”之心去爱惜大自然、爱惜自然界万事万物。
孔子的生态道德思想中蕴含着“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
孔子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具有其内在价值,主张要以仁爱之心去爱惜大自然的每一物。
例如孔子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天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
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
夫鸟兽之于不义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史记·孔子世家》)在此,孔子所表达的是人们对自然界万物都应该要持有仁爱同情的态度并且要善待自然界万物,不能过度的捕猎动物、不能过度地砍伐树木。
这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这样才是体现了“仁”的情怀。
因此,孔子站在“仁”的立场,本着惜生、重生的原则,主张对自然界万物施以爱心,呼吁人们对自然界万物取之有时、取之有度,并带头实践自己的生态道德主张。
“孔子对自然的仁爱之心,可以说是儒家“仁”学的泛化,是将殷殷之爱心付诸于天地间一切生命。
孔子这种把对待动物的态度视作是道德问题的做法,标志着儒家生态思想由人际伦理、社会伦理拓展到了生态伦理的领域,具有伟大的意义。
”[①]孟子的生态道德思想中体现了“仁民爱物”的道德情怀。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人如何成为仁也就是人怎么样成为人的问题。
孟子很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但他绝非将人与自然万物对立起来。
反而,孟子认为,人要成为“仁”就要做有德性的主体,要爱惜自然万物,要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相处。
儒家以仁为本的博爱生态伦理观-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和谐互容的生态伦理追求在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变革在21 世纪具有了显着的价值取向特征,就是更关注于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生态文明为了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严格遵循着合理有序的生态机制。
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持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无论是生态文明还是工业文明乃至传统的农业文明,都把此观点作为社会发展的真理。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生态文明将树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它主张人们在树立人与自然平等观的基础之上,从人与自然平等的审视角度,善待环境。
中国一直以来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性开发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
十八大之后,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界定就是新常态,已不再是以往的唯GDP 论发展,因此,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必须要转型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完成生态和社会伦理双赢的宏伟目标。
生态伦理观对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理想发展模式正是这种循环经济。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于1991 年出台,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项原则便是在此提出,关心他人和一切生命是一项人类永远都应承诺和履行的义务。
这是一项道德原则便作为文件中第一项原则。
基于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对峙加剧,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还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放缓经济的发展。
若想要根治资源、环境的浪费和污染问题,不仅需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市场,还要提倡生态文明并培养生态伦理意识。
二、儒家以仁为本的博爱生态伦理观21 世纪的人类应该如何发展?反思20 世纪走错过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生态问题对社会的制约成为了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21 世纪最为突出的问题。
浅析儒家思想中的环境保护观李一楠(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3)摘要: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基础是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开发那些可再生资源的问题,并且儒家思想将其上升到了价值道德的高度。
当今的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借鉴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对此有用的精华思想,无疑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环境保护;仁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具有了更高的能力影响自己存在的环境,从环境中获取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改造环境的能力相对于人类以往的历史具有了难于定量的提高。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巨大提高,首先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环境的某些巨大的变化,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甚至是危机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今后的发展。
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古人很早也就已经注意到,并且也有不少的具有至理的慧言。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我国古代一些儒家思想家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阐述,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
我们对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研究,不仅是在弘扬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面对着我们日益面临着的各种环境问题,在借鉴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可以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
一、儒家环境保护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关于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无疑是人们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哲学基础,对此不同的认识必然导致不同的对于环境的行为。
在把环境,或者是环境中的某一部分,或者自然环境的某一类、某一事物神圣化之后,就必然产生对其的神秘的崇拜,对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采取各种仪式,表示对其的敬畏。
比如一些原始宗教、民族图腾就把自然环境的某一部分神圣化,在印度,牛就是印度教徒心中的圣物,因此,在印度,牛是得到普遍敬畏的一种动物;有民族或部族将狼神圣化,将其看做自己民族的图腾,因此,狼在这些部族民众受到特别的保护与敬畏;也有处于相对原始状态的部族把大山、大树神圣化的。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语言、政治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篇文章是从仁爱的角度去探讨生态社会和生态理论。
孟子提出的“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命题,从其性善论来分析包含着“有仁爱之心的民众才会去爱护万物”的思想。
大家知道,这一命题提出于如下文字之中——孟子曰:“君子之于万物也,爱之而弗仁。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里孟子严格区分了“爱”“仁”“亲”三种美德,体现了孟子仁爱有差等的思想。
“爱”“仁”“亲”三者皆是一种爱心,但爱及的对象是截然不同的,是有差等的。
“仁民而爱物”命题还揭示了“功至于百姓”(仁民)要与“恩足以及禽兽”(爱物)相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一次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说:“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意即如今大王您的好心好意足以使禽兽沾光,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言下之意,孟子是主张推恩爱物必须与仁爱百姓相统一,不能顾此失彼的。
他说:“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古代的圣贤(指尧舜汤文王周公等)之所以大大地超越了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他们善于推行其好的行为罢了。
为了更好地做到“仁民而爱物”,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描绘出一幅天下老少和睦相处的美好景象。
这种人间“仁民”的盛景再加之以推恩万物的“爱物”盛景就构成了孟子理想的儒家生态社会。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理想的儒家生态社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中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摘要】孟子的“仁民爱物说”体现了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倡生态伦理,倡导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孟子及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态观提供了重要启示,其生态观具有普世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的生态观不仅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更有助于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关键词】孟子、仁民爱物说、儒家、生态观、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保护、生态伦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观、普世价值、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孟子的“仁民爱物说”孟子的“仁民爱物说”是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思想。
孟子认为,人应该尊重天地万物,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万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孟子》中,他曾说:“故物与我立,而后成和。
”意思是说,人只有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完美。
孟子提倡“仁民爱物”,所谓“仁民”,即对人类的仁爱,要善待人民,关爱社会。
而“爱物”,则是对自然界的爱护,要珍惜和保护环境。
孟子认为,人类应该担当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不要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通过“仁民爱物”之道,孟子展现了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
1.2 概述儒家的生态观概述儒家的生态观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念入手。
儒家文化强调“仁”的价值,认为“仁者爱人”,“爱物”,即对人与物的关怀和尊重,这种关怀和尊重不仅包括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儒家的生态观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试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论文摘要:文章以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为基础,以“仁民爱物”的生态保护观为支撑,以“取物有节”的生态发展现为保障,较深入地揭示了儒家生态保护思想的先导性、睿智性和系统性。
论文关键词:儒家;生态伦理;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有节为实现人类生活的永久幸福而注重生态的平衡与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绿色主题。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家思想已关注到了此问题。
与历史发展相伴随,儒家生态保护思想逐步实现了逻辑的演进链:即从“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核心的确立,到“仁民爱物”生态保护观的实施,再到“取物有节”生态发展观长效机制的保障。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
“天”即自然,“人”即人类。
“天人合一”通过赋予天以伦理道德的属性,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的统一。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这里孔子肯定了天和尧的同样伟大,并认为只有尧才能仿效天,因为尧是人类的最杰出的代表。
蕴涵着人与天可以相通,即人与自然可以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还通过对自我一生发展历程的自叙,进一步显示了这一思想。
他说:“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论语)孔子对他七十年的坎坷人生道路作了总结,其中所包含的“天”或“天命”便是贯穿其一生思想和实践中的灵魂和宗旨。
统观全局,“天命”一词在这里虽一偶见,但“知天命”却是孔子一生的追求。
正如路德斌指出的“志于学”,‘而立’与‘不惑’,不过是“知天命”的准备阶段,而‘耳顺’和‘纵心所欲,不愈矩’的境界也不外是‘知天命’之延伸。
孔子年五十时,对天命还只是“知”,人与天命还被分为两部分,但在知天命之后,自然便是一个如何与之融合,以求达到最高境界的问题。
很明显,对于“天命”由“知”至“耳顺”,“纵心所欲,不愈矩”,以至整个身心与“天命”合而为一,这是一个渐进过程。
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生态智慧(一)作者:王杰来源:《月读》2021年第08期“仁民爱物”这句话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简称,这个蕴含深厚生态伦理意韵的命题,是由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提出来的。
它的意思是,由亲爱亲人推及仁爱百姓,由仁爱百姓推及爱惜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人类应该把天生之万物看成“物”“我”一体,将仁爱之精神和情感贯注于天地万物,给予它们尊重与关怀。
“民胞物与”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简称,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提出来的。
意思是说,天地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万物,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都是我的朋友。
仁民爱物、民胞物与所表明的是每一个人对待他人、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缤纷多彩的自然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热爱人类,爱护万物,从而实现万物共生,和谐发展。
西方哲学主张天人二分,尤其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主张戡天役物,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和极度膨胀的自我意识“为自然立法”,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处于严重的敌对状态。
人类所到之处,山低头,水让路,人们可以呼风唤雨,改天换地,人们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豪。
工业革命以后,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变得更加为所欲为,生态破坏的程度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严重,自然界的各种能源随之大量消耗。
加拿大生态文学家法利·莫厄特在他的长篇纪实作品《鹿之民》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
世世代代居住在加拿大北部腹地的伊哈尔缪特人,是因纽特人的一个部族,他们的衣食住行全都依赖北美驯鹿,因而有了“鹿之民”的称号。
19世纪末,他们还有两千多人,而到20世纪中期,却仅剩40余人,其他人全部“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的起因是“文明”社会里的商人,他们为了商业目的,把具有强大杀伤力的武器输入到伊哈尔缪特人的家乡。
儒家对生态看法儒家的生态智慧是德行的智慧,经过修身实践,礼乐教化,尽心知性而知天,表达了人文主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须互动的看法。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中心。
(一)天人合一,中和位育所谓天人合一,一般是指人与自然为一体,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天人合一”充足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与西方文化对比较,拥有鲜亮的民族特点和东方智慧。
儒家持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看法,重申“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人的全部活动和创制,都应该适应“天道”、不违逆自然。
“夫人事,势必与天地相参,而后乃能够成功。
”(((国语·越语下》)劝告人们一定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应该自觉地依据自然规律,依据自然规律做事,“与天地参”,才能获得成功。
从价值观上说,天人合一主张人和自然界的地位是同等的,自然界拥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天道与人道合一,必定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一致,反应了极其深沉的生态伦理的思想。
儒家不单着重天人和睦、弃取有度的中庸之道,并且追求生生不息、化育万物的理想境地。
《中庸》日:“惟天地至诚,故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能够赞天地之化育。
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则能够与天地参矣。
”“天”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定性、客观性以及自然界;“人”指人的主观能动性、精神意志、人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人的创建。
“与天地参”并不是是指天地有隔,而是说人只有这样至诚尽己之性,亦尽物之性,才能与“天地”并称,参加“天地之化育”。
重申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思想方式上,和睦表现为有机思想。
作为中国宇宙论的有机原理的同时发生的思想,是对于宇宙中万事万物互相关系的首要原理,以阴阳图的形式(环型思想)表达了出来。
在中国传统伦理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将伦理道德的属性给予了“和”,由此将之发展成生态伦理学的一个基来源则。
“和”其实就是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儒家生态观: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儒家重视人,先秦儒家对于动植物的怜悯,实际上是从人自身出发的,因而并不能阻止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对自然肆意破坏。
宋代理学家出入佛老,发展了先秦儒学,尤其是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把儒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儒家的生态思想也从早期单纯的对于动植物的怜悯,逐渐发展到完善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其一,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来源和本性。
张载讲“民胞物与”,认为民为同胞,物为同辈;二程讲“理一分殊”,以为天下万事万物终归于“天理”。
朱熹则说:“人、物并生于天地之间,其所资以为体者,皆天地之塞;其所得以为性者,皆天地之帅也。
”以为人与物并生于天地之间,人之体与物之体都是由天地之间的“气”所构成,而人与物之性,即是“理”或者“天命”。
既然人与物的形体及“性”都源自于共同的天,所以,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来源和本性,在根本上是平等的。
其二,自然万物有自己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规律。
在朱熹看来,人与物虽有共同的来源和本性,但是,由于人与物的“气”的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乃至物与物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各有不同的“道”,即人有人的生存方式、物有物的存在方式。
因此,人与自然万物相处,必须依照它们各自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规律,而不是依据人的主观想象,更不是违背自然万物各自的存在方式和规律,以至于造成对于自然的破坏。
自然生态(资料图图源网络)其三,在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中,人处于主导地位,但必须尊重自然。
在朱熹看来,人与物的最大差别在于人是万物之灵。
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并不是可以任意宰割万物,掠夺自然,破坏自然。
朱熹说:“人为万物之灵,自是与物异,若迷其灵而昏之,则与禽兽何别?”人如果将自己视为高于万物而任意宰割万物,就会将自己等同于禽兽。
也就是说,在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中,人处于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人不仅对自己,而且对自然万物都负有责任,必须给予同样的对待、同样的关心、同样的尊重。
其四,尊重自然,就是要认识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对待自然、顺应自然。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如果说,在孔子学说中,天还保留着神秘性的一面,人对天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表现了一种宗教精神;那么,在孟子学说中,天被进一步自然化了,同时,其价值意义却又更加突显了。
这种发展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孟子上距孔子只有一百多年,他的最大愿望是“学孔子”,即以继承孔子的事业为己任;他确实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作出了重要发展。
这就引出了现代人常常争论的一个问题,即所谓存在与价值,即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究竟有没有矛盾的问题。
其实,在孟子那里,这样的“矛盾”是不存在的。
因为孟子所理解的天,既是自然界,却又不是纯粹科学意义上的自然界,它不是受机械因果律所支配的物理世界,而是不断创造生命的有机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永无停息的生命过程。
因此,天即自然界有一种生命的目的性,并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而实现出来,这就是孟子的天人之学。
问题还不在于从事实判断中能否得出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事实”与“价值”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以二者的区别为前提的,是二分法的思维方法。
按照这种思维方法,自然界只是存在而无价值,只有人才创造了价值,才有资格谈论价值。
孟子却承认自然界不仅有价值,而且有“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人的生命又是不能分开的,因此,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关系,而不仅仅是外部的依存关系。
当孟子对天命作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以下只注篇名)这样的解释,是将自然与人、存在与价值联系在一起说的,“莫之为”、“莫之致”即是自然,它有先在性、本原性,也有存在性;“为”与“至”却是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创造活动,正是这种生命创造使存在具有价值意义,其价值的承担者当然是人。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及“存心养性事天”之学就是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的,不只是现代人所说的所谓主体性问题。
我不想过多地讨论孟子关于天的学说,我想通过孟子关于具体问题的讨论以表现其基本的哲学观念:生态伦理的观念。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价值探究之一——论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论文摘要】孔子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中包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蕴。
其中,以敬畏天命为理论基石的生态伦理智慧教导人们要遵循自然、敬畏自然;以融入自然为理想境界的生态伦理思想向人们展示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情怀;以节用资源为伦理实践的生态伦理意识教导人们坚持取之有度、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源泉。
【论文关键词】孔子;生态伦理;敬畏天命;价值。
在生态伦理学还没有成为显学之前,伦理学只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地球的生态环境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
于20世纪初萌芽的生态伦理学,就是直接针对现代化和科学技术对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而提出的。
一个世纪以来,诸多思想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寻找解决生态困境的答案,提出了许多可行之道。
为了更好的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有必要探究孔子生态伦理思想,汲取丰富理论智慧,为人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生态伦理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源泉。
一、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智慧孔子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吸取了《周易》智慧,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在《论语》中,主要体现为敬畏生命、融入自然和节用资源。
1.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敬畏天命。
孔子谈论天命,在《论语》中仅见于以下两句。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第二》)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第十六》)在这里,孔子两次提到“天命”,即“知天命”和“畏天命”。
湖南师范大学任俊华博士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中指出:孔子使用的“天命”概念,主要吸取了周文化的敬畏天命和重德修德思想,亦即“天命”是自然规律,如四季更替、万物自身生长的规律性等。
试论“仁民而爱物”——孟子生态伦理思想新探(一)论文关键词:性善论时养制用生态爱护生态审美论文摘要:孟子充分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非常关心自然环境,并在此基拙上表达了“爱物”、“时养”和“制用”的生态爱护情怀,倡导“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意识,追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审美情趣。
我国古代思想家盂子的“性善论”主张、“仁政”和“王道”的政治学说以及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实,孟子的思想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为“爱物”、“时养”和“制用”的生态爱护情怀、“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意识,以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审美情趣。
一、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历史生成1.理论前提一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盂子思想的理论根基,也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
孟子以水性来比喻人性,肯定人有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类“善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人的“善端”是人类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正是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善”的本性,任何人看到“孺子将人于井”,都会产生担心害怕和怜悯别人的同情心理。
“善”的本性使人不仅拥有道德情感,而且能够“扩充”其道德情感,既施之于人类,又施之于动物,从而以同情心对待动物,以善心对待万物,做到“仁民而爱物”。
2.哲学基础—生态内在价值。
在孟子看来,不仅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万物都是有价值的。
禽兽虽然没有人的道德情感,但是同样是有生命的。
从生命的尊严来看,人与禽兽是平等的。
禽兽作为天地之一“物”,应当存在于仁的范围之内,受到尊重和关怀。
浅谈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作者:苗田野朱艳霞来源:《商情》2010年第28期[摘要]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关于生态伦理的思想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关注的对象是“天人合一”,它理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应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实践具有积极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生态伦理生态文明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那么,如何理解“生态文明”这一观念呢?生态,即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文明则是指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所以“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一、儒家“仁民爱物”的伦理学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然而,“仁”除了讲“爱人”,还要进一步推广出去,讲“爱物”。
《论语•述而》讲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孟子•尽心上》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然而,儒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如:“(孟春之月)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
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猎置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孟夏之月)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季夏之月)入山行木,毋有斬伐”。
儒家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砍伐和田猎的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是对儒家“仁”的思想的推广;同时,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二、儒家“以时禁发”的生态观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早期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文明三“观”作者:潘俊杰于露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5年第1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蓬勃兴起。
很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基础之上,沿袭了西方的相关理念而来。
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文化中就已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许多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方式,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
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自然生命观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曾论及人与天地、自然之关系。
笔者将儒家从生命的角度对自然和万物以及人的认识,称之为“自然生命观”,以区别于大约同时代产生、流传的老庄道家“生命哲学”观。
孔子在《论语》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天何言哉!”其基本意思是说,四季有规律地运行和更替,万物化生,是自然(“天”)的基本功能和规律。
这里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自然。
孔子认为是自然之天生养了有生命的万物和人类,其中一个“生”字暗含只有有生命的自然之天,才可以生育有生命的万物和人类的意思,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
可以看出,孔子的天之“生”与人的“生”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天”和“人”的关系就像是母和子的关系。
到了孟子时代,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思想盛行起来。
“天”被理解为最高的存在——宇宙及其主导者,“地”则是指大地上的万物及自然生存的环境,“人”就是我们本身。
这种划分较之于孔子的春秋时代在时间、空间上的立体层次更加分明,其逻辑顺序一般理解为“天”主宰“地”和“人”,“地”则影响“人”。
由此,以父母来象征天地的角色及其作用。
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更进一步,提出:“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之事也。
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餧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这其中不仅包含一定的“制天命而用之”的人的能动性思想,也提倡了要遵循寒暑时节、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思想,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君王将相才能称之为贤能。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一)如果说,在孔子学说中,天还保留着神秘性的一面,人对天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表现了一种宗教精神;那么,在孟子学说中,天被进一步自然化了,同时,其价值意义却又更加突显了。
这种发展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孟子上距孔子只有一百多年,他的最大愿望是“学孔子”,即以继承孔子的事业为己任;他确实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作出了重要发展。
这就引出了现代人常常争论的一个问题,即所谓存在与价值,即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究竟有没有矛盾的问题。
其实,在孟子那里,这样的“矛盾”是不存在的。
因为孟子所理解的天,既是自然界,却又不是纯粹科学意义上的自然界,它不是受机械因果律所支配的物理世界,而是不断创造生命的有机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永无停息的生命过程。
因此,天即自然界有一种生命的目的性,并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而实现出来,这就是孟子的天人之学。
问题还不在于从事实判断中能否得出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事实”与“价值”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以二者的区别为前提的,是二分法的思维方法。
按照这种思维方法,自然界只是存在而无价值,只有人才创造了价值,才有资格谈论价值。
孟子却承认自然界不仅有价值,而且有“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人的生命又是不能分开的,因此,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关系,而不仅仅是外部的依存关系。
当孟子对天命作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以下只注篇名)这样的解释,是将自然与人、存在与价值联系在一起说的,“莫之为”、“莫之致”即是自然,它有先在性、本原性,也有存在性;“为”与“至”却是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创造活动,正是这种生命创造使存在具有价值意义,其价值的承担者当然是人。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及“存心养性事天”之学就是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上的,不只是现代人所说的所谓主体性问题。
我不想过多地讨论孟子关于天的学说,我想通过孟子关于具体问题的讨论以表现其基本的哲学观念:生态伦理的观念。
一、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孟子很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生存条件的最亲近的保障和来源。
他也谈到事实判断的问题,比如天地之运行,四时之变化,以至“千岁之日至”(即千年以后的冬至),也是能够推算出来的(见《离娄下》,以下只注篇名),这是孟子所能理解的最直观的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变化,也是人类认识能够达到的。
这里所说的认识,当然是事实认识。
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其四时的变化,必有其“故”,即所以然的原因,有原因便有结果,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最基本的形式,不仅在西方早就提出来了(见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篇”),中国古代的孟子也认识到这一点。
孟子还认识到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问题,他用夏禹治水的故事阐述了这个道理。
他认为,人的智力是能够认识事物的,但人在用智的时候不能“凿”,即不能刻意设置框架使事物服从,而是要顺应事物本来的性质和规律行事,就是说,要按照自然法则行事,而不能用“人工”的方式改变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离娄上》)作任何事情都事如此。
这里既有存在的问题,又有价值的问题。
人类不能乱用智力,如果乱用智力,就会出现“凿”。
对于这样的用智,他是讨厌的,反对的。
水的性质是流动的,液态的,其运行规律是向下的。
夏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能够按照水的性质和规律疏导之,而不是用填塞的方法使之改变其性质,这样的用智,就是“行其所无事”即不要人为地制造出许多方案企图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规律,反而将事情办坏。
这才是大智慧。
有人则不然,他们自以为很有智,用人工的办法改变自然界的秩序以显示人的力量,其结果是恰恰把事情办坏了。
孟子对自然界的灾害也有清醒的认识。
水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害之一,中国古代有许多治水的传说,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孟子进行了总结,认为禹的方法是最正确的。
他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曰:‘洚水惊余。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腾文公下》)当自然界的灾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就应当消除这些灾害;但是,决不能以破坏自然的办法去消除,而只能按照自然界本身的法则去治理。
而不可任意筑堤,使之改变其方向;鸟兽害人者可驱逐到适宜其生存的沼泽地带,却不可用杀害的办法消灭之。
这样,人兽各得其所,既保存了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又保证了人类生活的安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凡是讲到猛兽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孟子都使用“驱”字而不是用“杀”字。
或许有人认为,在古代,猛兽太多,人类不具备消灭猛兽的能力,因而只能驱赶。
这恐怕不是唯一的理由。
人类文明开始之后,便能够使用各种工具,包括金属工具,对自然界的动物完全有能力消灭之,但是却没有这样做,这恰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因为如此,直到殷、周之际,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北方,森林茂密,虎豹出没。
“周公相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同上)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驱而远之”是指使其远离人群,回到森林之中。
这就是“各得其所”。
这与杀尽斩绝的做法是决然不同的。
人们不一定在一次或几次大规模杀戮中便可消灭所有猛兽,但是如果大开杀戒,不断地杀下去,用不了很久,就会将这些动物消灭。
这里有文化的问题,有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问题。
但是,人类文明还有另一面,这就是有些文明(或全部文明?)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
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点。
有一篇介绍美国学者乔纳森·韦纳所著《地球的奥秘》的文章说:“大量事实与研究表明,人类创造美好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人类改变着地球,地球也改变着人类。
历史终于让人类开始懂得,只有使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决策层了解地球,懂得人类只有和地球和谐共处,使关爱和保护地球成为行为准则时,人类才真正摆脱愚昧和无知,才可能创造最美好的人类文明。
”①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破坏就更加严重,很多动物已经灭绝,有些则濒临灭绝。
动物的灭绝意味着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土地的被破坏,水土流失而造成沙漠化,水资源跟着减少,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形成一系列的危机,最终将是人类文明自身的灭亡。
通过孟子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记载和论述,便可知道,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能够延续和发展,与这种尊重自然的生存方式是分不开的。
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明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这是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现在要重新发现“新大陆”是不可能了,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人类生存,或留下了人类的足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孟子对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是非常重视的。
他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源都来源于自然界,人类是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生活的。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人们只注意到社会政治层面的内容,即统治者对人民要实行仁道。
其实,它还包括对自然界的所有生命的爱护,对自然生命法则的尊重。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撼也。
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不违农时”是农业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生产活动所应当遵守的。
孟子很重视自然界的生长之道而反对“堰苗助长”。
庄稼的生长需要自然条件,除了土地,还需要雨水,“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
”(同上)但是天怎样才能下雨呢?这就需要自然界的良好循环。
当时并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既不能靠人工降雨,也不能靠别的任何方法,只能靠自然界的“赐予”,但是,按照孟子的理解,只要遵循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而不要过分索取、掠夺与破坏,就能够得到这样的“赐予”。
至于“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是关系到如何向自然界索取的问题。
孟子反对用细网打鱼,反对在树林生长期入山砍伐,正是避免造成生态的破坏,使鱼类和树木能够正常生长,这样就可以经常有鱼可捕,有树可伐。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但又有很深刻的含义,即不仅要为目前利益着想,而且要为长远利益着想;不仅要为人类自身的利益着想,还要为自然界的生命发展着想。
这后一点更是孟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古代的规定,鱼网在四寸(古代尺寸)以下就是密网(“数罟”),禁止用密网在湖泊中捕鱼,其目的是为了保留鱼种,使小鱼能够生长。
古人绝不允许“竭泽而渔”。
这里不仅有法律禁令,而且需要公共意识。
古人也很重视对山林的保护,有很多具体的规定。
比如《逸周书·大聚解》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在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禁止砍树的斧子进到山林。
又如《礼记·王制》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即冬季树叶凋落之后再进山林。
即使进了山林,是否可以任意砍伐呢?不能。
古代也有市场交易,木材、禽兽鱼鳖之类都可以上市,但“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同上)意即树木不到砍伐的年龄尺寸,便不能上市交易,禽兽鱼鳖不到足够的年龄体积,便不能上市交易。
诸如此类的规定还有很多。
《记记》中的《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玉藻》、《祭义》、《坊记》等篇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孟子只是将这些规定加以理论化的解释,使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地对待自然界,并且认为这是“王道”的真正开始。
“养生送死”与儒家所说的孝有关。
如果能够作到细网不入湖泊,斧斤能以“时”入山林,那就能够作到鱼鳖不可胜食而木材不可胜用。
鱼鳖不可胜食而木材不可胜用就能够作到“养生送死而无憾”,即人人能够安居乐业而尽孝道,这就是“王道”了。
保护森林,保护动物,这时儒家的一贯主张。
过去学术界只看到儒家在社会政治方面的主张,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
现在由于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传统文化,重新发掘这方面的精神资源,对于进一步认识儒家的本质及其价值时很重要的。
《礼记·祭义》记载曾子论孝时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非以其时,非孝也。
’”这里的“夫子”时指孔子。
在孔子和曾子看来,乱砍乱伐乱捕杀,就是不孝。
上面所引孟子的思想与此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山林只有保护而后取之,才能“取之不尽”,对于禽兽只有保护而后用之,才能“用之不竭”。
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和谐相处。
如果把孝扩大到对天地自然界的范围,那么,其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礼记》中也有这样的思想,比如《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