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拓展:钟表上的角度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2
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第1课时角的度量与计算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教学难点】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同学们,炮兵某部正在进行一场军事演习,炮兵在指挥员的指挥声中向目标发起了进攻,在前后做了两次射击并随即做了两次调整后,第三次终于击中了目标.请问:炮兵调整了大炮的什么使得最后击中了目标?【教学说明】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性,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自主预习教材P126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1度的角?如何表示?(2)周角是多少度?平角是多少度?(3)什么样的角是直角?锐角?钝角?2.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更精密的角度.因此我们把1度的角60等份,每份就是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份,每份就是1秒的角,记作1″即:1°=60′1′=60″1′=(160)°1″=(160)′3.角度进位制和其他什么进位制相类似?【教学说明】在对时、分、秒及其运算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运算.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126页例1、例2,教材P127页例3.2.已知∠α=18°18′,∠β=18.18°,∠γ=18.3°,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A.∠α=∠βB.∠α<∠βC.∠α=∠γD.∠β>∠γ3.下列各式成立的是(B)A.62.5°=62°50′B.31°12′36″=31.21°C.106°18′18″=106.33°D.62°24′=62.24°4.在8:30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夹的小于平角的角为(D)A.55°B.60°C.65°D.75°5.(18)°=______′______″;6000″=______°.答案:7 30 5 36.如图,直线AMB,∠AMC=52°48′,∠BMD=74°30′,则∠CMD=______.答案:52°42′7.把一张长方形纸条按图中那样折叠后,若得到∠AOB′=70°,则∠B′OG=______.答案:55°8.计算:(1)48°39′+67°45′.(2)180°-87°19′42″.(3)32°17′×5.(4)27°56′24″÷3.解:(1)48°39′+67°45′=115°84′=116°24′.(2)180°-87°19′42″=179°59′60″-87°19′42″=92°40′18″.(3)32°17′×5=160°85′=161°25′.(4)27°56′24″÷3=27°54′144″÷3=9°18′48″.9.如图,BD平分∠ABC,BE分∠ABC为2∶5两部分,∠DBE=21°,求∠ABC 的度数.解:因为BD平分∠ABC,所以∠ABD=∠CBD,因为BE分∠ABC为2∶5两部分,设∠ABE=2x°,则∠EBC=5x°,∠ABC=7x°,因为∠DBE=21°,所以2x+21=5x-21,解得x=14,所以∠ABC=14°×7=98°.10.如图,有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图中所示的方向爬行,最后又爬回到A点,那么蚂蚁在此过程中共转了多少度的角(为了帮助同学们分析,我们在图中作出线段PQ).解:观察图形,可知蚂蚁从出发到回到起点共旋转三个圆圈,所以360°×3=1080°.所以蚂蚁在此过程中共转了1080°的角.【教学说明】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布置作业:教材“习题4.3”中第4、5、10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角的计量单位除了度外,还有分和秒,并且知道度、分、秒是六十进制.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度、分、秒运算,但学生对于时钟上的时、分、秒却是非常熟悉的.两者恰恰都是六十进制.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利用学生的已有认识,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有关角的运算.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观察、讨论、归纳和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同时,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要大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第2课时余角与补角1.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3.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及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了解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教学重点】余角、补角的定义及性质.【教学难点】余角、补角性质的合情推理和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计算:(1)44°+46°(2)30°20′34″+59°39′26″(3)10°+25°+55°(4)96°+84°(5)58°45′+121°15′(6)50°+75°+55°学生计算并回答,总结它们的特点.【教学说明】通过计算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进一步促使学生寻求到答案,同时也为判断余角和补角做铺垫.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做一做:如图,量一量、算一算,∠1+∠2,∠3+∠4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归纳结论】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计算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互为余角、补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个概念,培养口语表达能力.2.探究:(1)如图,∠1与∠2互补,∠1与∠3互补,那么∠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如图,∠4与∠5互余,∠4与∠6互余,那么∠5与∠6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归纳结论】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教学说明】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128例4,教材P129页例5.2.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20°,则这个角的余角是(D)A.150°B.90°C.60°D.30°3.已知∠α小于90°,∠α与∠β互补,∠α与∠γ互余,则∠β-∠γ的值等于(C)A.45°B.60°C.90°D.180°4.如果∠1和∠2互余,∠1和∠3互补,∠2和∠3的和等于平角的23,则∠1,∠2,∠3的大小分别是(C)A.50°,40°,90°B.70°,20°,110°C.75°,15°,105°D.80°,10°,100°5.∠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的2倍大40°,则∠α=.答案:40°6.已知∠1=2∠2,∠1的余角的3倍等于∠2的补角,则∠1=,∠2=.答案:36°18°7.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12小12°,求这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为x°,则它的余角为(90-x)°,补角为(180-x)°.根据题意,得90-x=12(180-x)-12,解得x=24.所以90-x=66,180-x=156,即这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分别为66°,156°.8.如图,已知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M平分∠BOD,ON⊥OM,∠AOC=50°.(1)求∠AON的度数;(2)写出∠DON的余角.解:(1)因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所以∠BOD=∠AOC=50°.因为OM平分∠BOD,所以∠BOM=12∠BOD=12×50°=25°.因为ON⊥OM,所以∠NOM=90°,所以∠BON=∠BOM+∠MON=25°+90°=115°.所以∠AON=180°-∠BON=180°-115°=65°.(2)图中与∠DON互余的角是∠DOM和∠MOB.9.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折纸,然后回答问题:(1)∠2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2)∠1与∠3有何关系?(3)∠1与∠AEC,∠3和∠BEF分别有何关系?解:(1)∠2=90°.因为折叠,则∠1与∠3的和与∠2相等,而将这三个角加起来,正好是平角∠BEC,所以∠2=12×180°=90°.(2)因为∠1与∠3的和与∠2相等,且三个角加起来恰好是一个平角,所以∠1+∠3=90°,所以∠1与∠3互余.(3)因为∠1与∠AEC的和为180°,∠3与∠BEF 的和为180°,所以∠1与∠AEC互补,∠3与∠BEF互补.【教学说明】巩固所学的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一题让学生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和演绎推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布置作业:教材“习题4.3”中第6、7、8题.在本节课中要求有一半多的同学能回答老师所设的问题.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得出结论,有些同学也可通过简单推理得出结论,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中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获取知识,如在推导“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和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时,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最后在课堂末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
初一数学角度问题,详解钟表指针夹角度数本文讲解了如何计算钟表指针夹角度数,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是:一、分针每走过1小格用时1分钟,走过的度数是6°,时针每走过一大格用时1小时,走过的度数是30度;二、时针的速度是分钟的1/12,因此分针每走过1小格即1分钟,时针走0.5°;三、在计算角度时,可以从整点整分开始考虑,进行角度的加减运算,从而求出钟表实际的角度值。
举例来说,对于8点,8点15分,8点27分,8点30分,3点25分这几个时刻,需要计算时针与分针所夹的小于平角的角的度数。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对于8点,分针和时针之间有4个大格,每个大格是30°,因此夹角为4*30=120°。
对于8点15分,假设时针正好在8上,分针在3上,根据分针每走过1分钟,时针走0.5°,可得时针转动了15*0.5°=7.5°,因此真实的夹角为角1加角2的度数,即157.5°。
对于8点27分,假设时针正好在8上,分针在27分时刻处,根据每小格的度数是6°,可得角1的度数为2*30+3*6°=78°,再根据分针每走过1分钟,时针走0.5°,可得时针转动了27*0.5°=13.5°,因此真实的夹角为91.5°。
对于8点30分,假设时针正好在8上,分针在6上,可得角2的度数为2*30=60°,再根据分针每走过1分钟,时针走0.5°,可得时针转动了30*0.5°=15°,因此真实的夹角为75°。
对于3点25分,分针在时针的前面,因此需要计算角1减角2的度数。
假设时针正好在3上,分针在5处,可得角1的度数为2*30=60°,再根据分针每走过1分钟,时针走0.5°,可得时针转动了25*0.5°=12.5°,因此真实的夹角为47.5°。
《角的度量与计算(第1课时)》精品教案生:120°,30°,90°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预习了,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和计算问题师:那么一个周角多少度?一个平角呢?生:一个周角等于360°,一个平角等于:谁能告诉我还有什么角?生:平角的一半(即90°的角)叫做直角.生:小于直角(即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生:大于直角但小于平角(即大于90°但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师:恩,很好,那么我们怎样表示角的度数呢?上节课我们学了可以用量角器来度量,是吧,可是我们量出的角就一定是整数吗?生:我觉得不会,有可能不是整度数师:所以需要考虑用更小的单位来度量.那么有哪些比度还小的量呢?下面我来告诉大家:课件展示:1°的为1分,记作“1′”,即1°=60′.1′的为1秒,记作“1″”,即1′=60″.师:谁能更简洁的描述一下?生:1°=60′,1′=60″,1′=(160)°,1″=(160)'师:度、分、秒是角的基本度量单位.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是60进制,这与时间的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课件展示:例1用度、分、秒表示54.26°.练习:0.25°等于多少分?等于多少秒?例2用度表示48°25′48″.学生思考,解答,教师给予指导的共性,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提出探讨的目标,解决角度加减计算的难点.练习:把下列各题结果化成度(1)72°36′(2)37°14′24″师:通过例题与练习,能不能总结一下角的度数的换算规律呢?生:把度化成度、分、秒的形式,即从高单位向低单位转化时,一般都是把度的小数部分化成分,把分的小数部分化成秒,每级变化乘以60生:把度、分、秒化成度的形式,即从低单位向高单位转化时,一般都是先把秒分化成分,再把分化成度,每级变化除以60课件展示:例3计算:(1)37°28′+24°35′;(2)83°20′-45°38′20″.练习;计算:(1)72°12′+50°40′30″;(2)113°50′40″-57°48′42″.师: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角度数的运算生:进行加法运算时,先算秒,再算分,最后算度,够60″时,把60″化为1′,够60′时,把60′化为1°生:进行减法运算时,不够减,借1°化为60′,借1′化为60″课件展示:例4、21°31′27″×3师:把度、分、秒分别乘以乘数,满60,向前一位进1.例5、(1)63°21′39″÷3(2)106°6′25″÷5师:从“度”开始除,得数就是“度”值,把余数乘以60加到“分”里;再用“分”除,得数就是“分”值,把余数乘以60加到“秒”里;最后用“秒”除,得数4舍5入一下就是“秒”值.简单学生思考回答,试着解答例题及练习,同时也总结出一些关于角度数计算的规律.多角度的例题设计,加深学生对概念与换算关系的理解.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提高应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就是把度的余数化成分,把分的余数化成秒后再除.课堂练习1.从3时到6时,钟表的时针旋转角的度数是().A.30°B.60°C.90°D.120°答案:C2.将31.39°化成度分秒表示,结果是()A.31°3′9″B.31°23′4″C.31°23′24″D.31°23′答案:C3.若∠1=5.2°,∠2=312′,∠3=187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2B.∠2=∠3C.∠1=∠3D.∠1,∠2,∠3互不相等答案:A4.33°52′+21°54′=_____°_____′.答案:55,465.计算:(1)51°37′42″+29°58′53″;(2)75°28′33″-60°38′49″;(3)36°54′+143°6′;(4)90°-25°41′39″.答案:解:(1)原式=81°36′35″.(2)原式=14°49′44″.(3)原式=180°.(4)原式=64°18′21″.拓展提高景欣在周六下午六点多钟外出买东西时,看手表上学生自主解答,教师讲解答案。
一、概述时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常常需要根据时钟所指的时间来进行日常活动安排。
时钟上的指针可以用来计算角度,这也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上册数学中关于钟表上的角度计算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时钟上的角度计算1. 时针和分针指向的角度计算在时钟上,时针和分针指向的角度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得出。
在整点时刻,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角度是固定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角度 = |30 * 时针所指小时数 - (11/2) * 分针所指分钟数|当时钟指向3点时(15:00),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角度为:角度 = |30 * 3 - (11/2) * 0| = |90 - 0| = 90°2. 分针指向的角度计算分针所指的角度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公式计算得出:角度 = 6 * 分针所指的分钟数当时钟指向15分钟时,分针所指的角度为:角度 = 6 * 15 = 90°三、练习题示例1. 时钟指向6点,分针指向10分钟,求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角度。
解: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0,根据公式计算可得:角度 = |30 * 6 - (11/2) * 10| = |180 - 55| = 125°2. 时钟指向9点,分针指向25分钟,求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角度。
解: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25,根据公式计算可得:角度 = |30 * 9 - (11/2) * 25| = |270 - 137.5| = 132.5°3. 分针指向35分钟,求分针所指的角度。
解:分针指向35,根据公式计算可得:角度= 6 * 35 = 210°四、总结时钟上的角度计算题是中学数学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掌握时钟上的角度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通过介绍时钟上的角度计算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练习题示例,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周围的事物。
湘教版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精选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湘教版初中数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第1课时 角的度量与计算1.理解度分秒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难点)2.会计算钟表上的角度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小明每天7点起床,观察图片,并量一量时针与分针夹角是多少?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角度的换算(1)用度、分、秒表示48.26°;(2)用度表示37°24′36″.解析:(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根据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乘以60即可;(2)根据度分秒之间60进制的关系计算.解:(1)48.26°=48°+0.26×60′=48°15′+0.6×60″=48°15′36″;(160)(160)(2)根据1°=60′,1′=60″得36″=′×36=0.6′,24.6′=°×24.6=0.41°,所以37°24′36″用度来表示为37.41°.方法总结:用度、分、秒表示的角度和用度表示的角度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好相反: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而小单位化大单位要除以进率.探究点二:钟面角的计算(2015·涞水县期末)如图,下午2点30分时,时钟的分针与时针所成角的度数为( )A.90° B.120°C.105° D.135°解析:把钟面平均分成12份,可得每份的度数,根据时针与分针相距的份数乘以每份的度数,可得答案.下午2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相距3.5份,3.5×30°=105°.故选C.方法总结:钟表中共有12个大格,把周角12等分,每个大格对应30°,分针1分钟转6°,时针每小时转30°,时针一分钟转0.5°.三、板书设计1.度、分、秒的换算1°=60′,1′=60″,1′=(1/60)°,1″=(1/60)′.2.钟面角本节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点出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角的初步概念.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有针对性的设计例题、习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钟表上的角度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与钟表上的角度有关的数学问题,部分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感到困难大,若能仅从时针、分针转动所成的角度入手解决则较容易.
我们知道,时针、分针转动一周都经过12大格或60小格.因此,每小时时针转动30°,每分钟分针转动6°.这样我们可以分别计算时针、分针转动的角度,然后求解.下面就常见的类型加以说明.
一、求时针、分针的夹角.
例1 在5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夹角是多少度?
解:5点整时,时针转过了30°×5=150°,分针转过为0°,其度差为150°-0°=150° ∴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150°.
例2 6点4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解:6点40分时,时针转过了(6+60
40)×30°=200°,分针转过了40×6°=240°,其度差为240°-200°=40°,∴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40°.
例3 1点54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解:1点54分时,时针转过了(1+60
54)×30°=57°,分针转过了54×6°=324°,其度差为324°-57°=267°,(大于180°)∴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360°-267°=93°.
二、求时针与分针的重合时间.
例4 12点后,时针与分针何时首次重合?
解:时针与分针重合其度差为0°,若设x 时y 分时针与分针重合,则时针转了︒⨯+30)60
(y x ,分针转了6y 度,则有 30(x+60
y )-6y=0.整理得y=1160x ,当x=1时,得y=1160.∴时针与分针首次重合为1时11
60分. 例5 在3点至4点间,时针与分针何时重合?
解:设3点y 分时,时针与分针重合,则时针转过(3+60
y )×30度,分针转过6y 度,∴06)603(30=-+⋅y y 。
解得y=11
180,所以时针与分针在3点11
180分重合. 三、求时针、分针成一直线的时间.
例6 2点后,时针与分针最快要多长时间可成一条直线?
解:设再经过y 分钟,时针与分针成一条直线,则时针转过2
3060y y =︒⨯度,分针转过6y 度,故有6y-2
y =180.解得y=11360,再经过11360分,时针与分针成一条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