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风菜。
下面是中国名菜的典故,欢迎阅读!(1)开水白菜四川传统名菜。
“开水白菜”原系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
后来黄敬临将此菜制法带回四川,广为流传。
30多年前,川菜大师罗国荣调来北京饭店掌厨,又将“开水白菜”的烹调技术带回北京,从而成为北京饭店高档筵席上的一味佳肴,“开水白菜”烹制不易,其关键在于吊汤,汤要味浓而清,清如开水一般,成菜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见,但吃在嘴里,却清香爽。
(2)东安子鸡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路边小饭店用餐。
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
那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炒,再喷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
客人吃得赞不绝口,到处宣传此菜绝妙。
从此小店专营此菜,名噪远近,竞传千年,成为湖南名菜。
,鲜美异常。
(3)西湖莼菜汤据《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又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后人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可见莼菜之迷人。
莼菜与鸡丝、火腿同烹,碧翠鲜醇,清洌爽口。
乾隆游江南,也必尝莼菜汤,有“花满苏堤抑满烟,采莼时值艳阳天”之诵。
(4)沛公狗肉汉高祖刘邦在家乡沛县嗜食狗肉,故此得名。
以狗肉、甲鱼与酒、葱、姜、硝腌渍后,加酒、糖、盐、酱油、八角、花椒及水焖制,狗肉酥烂腴香,甲鱼软嫩鲜美。
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区的名馔。
(5)奶汁肥王鱼肥王鱼又称淮王鱼、回王鱼,国内罕见,产於安徵凤台县境内峡山口一带数十里长的水域里,为鱼中上品。
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肥王鱼,一次刘宴众大臣,因人多鱼少,厨师以其它鱼混充,被刘安识破,大发雷霆:“吾一日不能无肥王,”可见肥王鱼受宠之程度了。
后此菜流入蚌埠、合肥一带民间,并以奶汁鸡汤煨煮,成为徽菜一绝。
(6)龙井虾仁传说,龙井虾仁与乾隆有关。
10道中国名菜的美食典故,涨姿势了!1.东坡肉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2.水晶肴肉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
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肴肉传说】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
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
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3.腊味合蒸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
吃时腊香浓重、咸甜适口、柔韧不腻。
【相关典故】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
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
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
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
揭秘东北菜背后的菜式典故东北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闻名于世。
然而,很多人对于东北菜的起源和菜式背后的典故了解甚少。
本文将揭秘东北菜背后的菜式典故,带您一探这些美味菜品的来龙去脉。
一、水饺——独特的东北年夜饭东北人民非常热爱吃水饺,并将其作为年夜饭的必备菜品。
水饺的制作过程繁复,需要将肉馅包裹在面皮中,并进行煮沸或蒸煮。
水饺是东北人民用来庆祝春节的重要食物,而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据传,古代有一个叫张仲景的医生,他发明了中医中的“解表”疗法,即通过发汗来治疗感冒等病症。
而临床实践中,张仲景发现,这种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病情,无法根治。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主意,将药材制成馅料,包入面皮中,让人们吃下去,通过内外双重手段来治疗疾病。
这就是传说中的水饺。
后来,水饺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东北民间的传统食品。
二、锅包肉——满满爱意的美食锅包肉是东北菜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浓厚的东北风味。
它的制作步骤相对繁琐,需要将切成薄片的猪肉均匀裹上面糊,再炸至金黄色。
最后,将炸好的猪肉片和炸好的葱姜蒜末用调料爆炒,使肉片均匀地裹上酱汁。
锅包肉的典故与一位东北的厨师有关。
相传,在清朝末年,一位名叫阿一的厨师为了让自己的妻子爱上自己,特意用心制作了锅包肉。
通过锅包肉这道美食,他向妻子表达出自己浓浓的爱意和心意。
后来,妻子果然被他的厨艺所打动,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由于这则美丽的爱情故事,锅包肉成为东北菜中备受喜爱的菜式。
三、松子桂鱼——寓意丰收和财富的象征松子桂鱼是东北菜中的一道传统名菜,以其香脆可口的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它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将新鲜的鱼片切块,裹上面粉,然后煎至金黄色。
最后,将煎好的鱼块加入炖汤中,再撒上炒香的松子和桂花,使菜品更加美味。
据传,松子桂鱼的典故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村庄的人们平时生活贫困,但是他们都非常勤劳。
在一年的最后一天,村庄的年轻人们都会去河里捕鱼,希望能够有个丰收的年景和好运气。
川菜的美食典故川菜是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闻名于世。
川菜的美食典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每道菜品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将以川菜的美食典故为主题,介绍一些著名的川菜及其背后的故事。
第一道菜是麻婆豆腐。
这道菜起源于四川地区的一家小餐馆。
相传,有一位名叫陈麻婆的女子,她是这家餐馆的厨师。
由于她制作的豆腐麻辣可口,因此得名麻婆豆腐。
后来,这道菜因为其独特的味道和口感而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川菜中的经典之一。
第二道菜是宫保鸡丁。
相传,清朝时期有一位宫廷御厨,他烹制的鸡丁菜品极其美味。
有一次,他在烹制鸡丁时,无意中将一些花生米放入其中,结果出乎意料地增添了菜品的风味。
于是,这道菜就被称为宫保鸡丁,成为川菜中备受欢迎的一道菜品。
第三道菜是回锅肉。
相传,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张云龙的将军,他在征战中发现士兵们力竭无力,于是他命厨师将猪肉切成薄片,加入辣椒和花椒等调料,烹制出一道口味鲜美的肉菜。
这道菜上桌后,士兵们食欲大增,精神焕发。
从此,这道菜就被称为回锅肉,成为川菜中的经典菜品。
第四道菜是水煮鱼。
相传,古代有一位渔民,他每天都会将新鲜的鱼携带到市场上出售。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鱼卖得很慢,于是他决定将鱼煮熟后再出售。
没想到,这样煮熟的鱼非常鲜嫩可口,引来了众多食客的赞赏。
于是,这道菜就被称为水煮鱼,成为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品。
第五道菜是夫妻肺片。
相传,古代有一对夫妻在川菜馆工作,他们创造了一道以牛肺为主要材料的菜品。
由于这道菜口味独特,制作精细,后来成为川菜中的一道名菜,并以夫妻肺片的名字而闻名。
以上只是川菜的一小部分美食典故,川菜的美食典故还有很多。
每一道菜品背后都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为川菜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通过了解这些美食典故,我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川菜,还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沉淀。
让我们一起享受川菜的美食典故吧!。
鲁菜中的菜式典故及其文化内涵鲁菜,是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以山东省为代表,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鲁菜以其独特的烹调技法、丰富的口味和严谨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鲁菜制作过程中,有许多菜式与典故息息相关,这些典故除了为我们带来美味的味觉享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深入探讨鲁菜中的菜式典故及其文化内涵。
一、传世经典之“东坡肉”在鲁菜的菜肴中,东坡肉无疑是备受推崇的一道传世经典。
相传,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位于山东的曲阜,临安时下定决心要打造一道美味佳肴,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烹制出了东坡肉。
这个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东坡肉也因此得名。
东坡肉不仅在制作上注重猪肉的选材、切割和烹调技巧,更在其菜名中蕴含着苏东坡豪放多情的精神。
东坡肉的烹饪过程需要齐全、周全,象征着对人生的态度。
菜中入味的猪肉皮象征韧性和毅力,肉质的软嫩象征情感细腻。
通过制作和品尝东坡肉,人们可以领略到苏东坡豪情激昂的文化内涵。
二、红烧肉与宴席文化红烧肉是鲁菜中一道备受争议的菜品,同时也是一道富有文化内涵的经典菜品。
红烧肉在山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成为了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
红烧肉的烹制方法独特,需要控制火候和炖制的时间,让肉烂而不散,入味而不腻。
红烧肉在文化上代表了富贵和喜庆的象征。
在传统的山东宴席上,红烧肉往往是贵宾桌上的招待之一。
红烧肉的红颜色寓意着幸福和吉祥,品尝红烧肉时,人们可以感受到富贵繁荣的氛围,领略到鲁菜文化中对于喜庆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鱼香肉丝与中华饮食文化鱼香肉丝是鲁菜中的一道经典川菜,虽然起源于四川,却在山东的鲁菜中被广泛接纳并发展成独特的鲁菜风味。
鱼香肉丝是一道以猪肉丝和豆瓣酱为主要配料,并加入葱、姜、蒜等调味品制作而成的菜肴。
鱼香肉丝在视觉上色彩丰富,口味鲜香,体现了山东鲁菜“味道至上”的烹饪理念。
鱼香肉丝以其鲜美的风味和独特的调料搭配,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它既在传统川菜中承载了丰富的川菜文化,同时也借助山东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独创的鲁菜风味,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和融合的魅力。
回锅肉,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
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
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
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
因为久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
自此,名噪锦城的久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饺子是我国南北通食的一种食品,它又名粉角,饺饵,交子、扁食、馄饨等。
据《通雅》一书中的《饮食》一节说,因为它是由浑氏、屯氏发明的,故转音取名“馄饨”。
这种食品,早在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所著《广雅》一书中就已提到,到了南北朝时就更已成为“天下通食”。
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成为我国南北广大地区春节必备食品。
明代的刘若愚编纂的拥宫史·火集》记载过年吃饺子情况时说:“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那偏食也。
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卜一岁之吉。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描述道:“每届初—……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留面而食之,谓煮修悻,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很及宝石等藏于悻悻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年大吉。
”由此可见,大年初一吃饺子是为了一年交好运,这一食俗一直沿袭下来,据有关史料考证,饺子作为辞旧迎新的食品始于明代,盛于清代。
美食典故“八大碗”的由来相传八仙过海惹怒龙王,久战难胜,劳累疲惫,退踞海滩稍憩,颇觉腹中空空,饥饿难忍,便分头寻食充饥,哪知一眼望去的海滩薄地,荒无人烟。
除曹国舅一人未回其余个个扫兴而归。
曹国舅一人不辞劳苦,腾云驾雾,行至内地,一股奇香扑鼻,不觉垂诞三尺,立即寻香进入凡间一庄上,乔装农家村夫在庄主宅院窥视,只见四方桌上八人围座、猜拳行令、畅怀痛饮、诱人的菜肴一个接一个地上。
国舅寻思道:我原乃朝廷国舅,宫廷菜肴我享用得发腻,农家菜肴我未曾见过,何不先让我大饱口福,忽想众仙友腹空我不可独享,继而采带了七样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荤,所以又为其独带了—素菜—青菜豆腐,计八大碗并留言: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
有关川菜的美食典故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口感,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川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典故,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与川菜相关的美食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宫保鸡丁。
相传,这道菜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丁宝桢的官员。
丁宝桢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辽宁人,他曾任职于四川成都的川军将领府中,后来因府中改为军火库,他便辞职回到家乡开了一家餐馆。
为了纪念他曾在川军将领府中工作的时光,他特意在餐馆中创造了一道以宫保鸡丁为主要食材的新菜肴。
宫保鸡丁以鸡肉丁和花生米为主要材料,加入辣椒、葱姜蒜等调料炒制而成,色香味俱佳。
丁宝桢的这道宫保鸡丁迅速走红,成为了川菜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水煮鱼。
相传,水煮鱼的发明者是一位四川成都的厨师。
这位厨师在一次烹饪中,意外将鱼放入了热油中炸煮,结果鱼肉变得酥脆可口。
他随即将鱼肉捞出,再用辣椒和花椒等调料炒制,最后加入清汤,将鱼肉放入煮熟。
这样一来,鱼肉酥脆又入味,色香味俱佳。
这道菜由于烹饪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水,所以被称为水煮鱼。
这道菜以其麻辣鲜香的口感,成为了川菜中的一道经典之作。
第三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肴——辣子鸡。
相传,辣子鸡的发明者是一位四川成都的厨师。
这位厨师在烹饪鸡肉的时候,意外将辣椒和花椒等调料放入热油中炒制,结果调料的香味充分释放出来,烹制出来的鸡肉非常香辣可口。
他随即将炒制好的鸡肉撒上辣椒和花椒,再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炒制,最后将鸡肉炒熟。
这样一来,鸡肉辣味浓郁,香气四溢。
辣子鸡以其辣味浓郁、香气四溢的特点,成为了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肴。
第四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麻婆豆腐。
相传,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一位四川成都的老婆婆。
这位老婆婆在烹饪豆腐的时候,意外将花椒和辣椒等调料放入热油中炒制,结果调料的香味充分释放出来,豆腐入味香辣可口。
她随即将炒制好的豆腐加入辣椒和花椒等调料炒制,最后加入牛肉末等调料炒熟。
淮扬菜的菜名典故与故事淮扬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刀工技艺而闻名于世。
淮扬菜的菜名,往往富有诗意和典故,不仅可以为菜品增添一份文化底蕴,也能够让人对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围绕淮扬菜的菜名典故与故事展开探讨。
一、狮子头——品味豪情狮子头,是淮扬菜中备受喜爱的一道菜品,得名于其造型酷似雄狮子头的形象。
在这个名字背后,还有一个充满豪情的故事。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徐州人郑德潜为抗击倭寇,募得义勇军。
军中食品储备匮乏,郑德潜便请来厨师用猪肉等食材烹制了一道大肉丸,并将其取名为“狮子头”,代表勇猛无畏之意。
后来,该菜品由军中传入民间,流传至今,成为淮扬菜中的经典之一。
二、福寿全鱼——寓意吉祥福寿全鱼是淮扬菜中的招牌菜之一,以其形态逼真、色香味俱佳而备受赞誉。
与其他鱼类菜品不同的是,福寿全鱼外形完整、身体翘起,给人以鱼跃龙门、福寿绵长之感。
这道菜的名字蕴含着对福寿双全的美好祝愿,寓意着人们希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长命百岁。
三、蟹壳黄——隐喻奋发向上蟹壳黄是淮扬菜中备受推崇的一道传统菜品,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鲜嫩的蟹肉,因此得名。
这道菜虽然看似简单,但寓意却十分深远。
蟹壳黄讲究制作过程中的火候和技巧,暗喻着在生活中,只有经历煎熬和修炼,才能焕发自己的潜力,脱胎换骨,变得更加光彩照人。
四、烤鸭——风味独特的代表在淮扬菜的海派风味中,烤鸭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佳肴。
烤鸭这一菜名简洁明了,没有太多典故和故事,但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了淮扬菜的代表之一。
烤鸭的特色在于外皮酥脆、肉质鲜嫩多汁,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浓郁的风味。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烤鸭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俘获了众多人的味蕾。
五、蟹粉小笼——精致剁面的艺术蟹粉小笼是淮扬菜中的代表性面点之一,以其酥脆可口的外皮和香甜的蟹肉馅料而倍受好评。
这道菜的名字恰如其分,清晰地表达了菜品的特点和原料的使用。
蟹粉小笼将鲜美的蟹黄调成糊状,再搭配细致而均匀的面皮,制作出小小的包子。
京菜名菜解读背后的文化故事京菜,又称北京菜或宫廷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调方式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道京菜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京菜名菜背后的文化故事。
1. "糖醋里脊":背后的故事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
当时,杭州知府经常赴京奏事,他非常喜爱吃酸菜脆鳝,但是因为酸菜资源有限,无法长期到北京供应。
于是,宫廷厨师采用糖醋的味道来模仿酸菜的味道,制作出了糖醋里脊。
这道菜色香味俱佳,成为了宫廷中的一道经典菜肴。
2. "宫保鸡丁":源于清朝光绪年间。
据说,有一位姓宫的官员非常喜欢吃辣食,他私下里告诉厨师要制作一道既辣又香的菜品。
于是,厨师巧妙地将鸡丁、花生米等食材结合在一起,加入剁椒等辣椒调味,烹制出了宫保鸡丁。
这道菜不仅口感独特,更成为了当时宫廷中的御膳珍品。
3. "狗不理包子":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天津。
相传,包子铺的老板杨铭宇因为长相像“狗不理”,大家就给他取了这个外号。
他的包子制作工艺独特,味道鲜美,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不久,他的包子走红京城,成为了京菜中的特色小吃。
4. "酱爆肥肠":出自明朝嘉靖年间的一道宫廷菜品。
传说当时宫廷有一名侍卫,他患有胃肠道病,只能吃软和易消化的食物。
晚上,侍卫找到一个吃不完的卤肠,无可奈何之下将卤肠切成小块,再加入酱油和辣椒烹制而成。
食用后,这种酱爆肥肠既解决了侍卫的问题,又因其独特的口感而备受宫廷人士喜爱。
5. "扬州炒饭":作为京菜中的一道经典小炒,其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故事。
相传,扬州炒饭起源于明朝末年,当时刘备在夷陵战结束后撤退至扬州。
他将积累了多年的米饭、蛋黄等食材混合在一起炒制而成,以应对军营中物资匮乏的情况。
后来,这道炒饭传入宫廷,并成为了一道备受宫廷高官喜爱的菜品。
以上只是京菜名菜中的几个例子,每道京菜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故事。
淮扬菜的文化传承菜肴中的典故与寓意中国传统菜系中,淮扬菜以其独特口味和精致工艺而享有盛名。
淮扬菜源于江苏淮扬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中,淮扬菜不仅形成了独特的烹饪风格和技艺,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淮扬菜的文化传承,重点着眼于菜肴中的典故与寓意。
一、名菜的典故淮扬菜以其独特的菜名而闻名于世。
这些菜名大都与典故或历史人物相关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狮子头狮子头是淮扬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由猪肉为主要原料制成。
传说,在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浙江温州作战期间,曾为缓解士兵的胆怯心理而创作了“狮子战风暴,立功守山巅”的曲子。
狮子头菜肴因此得名,象征着勇气和坚毅的精神。
2. 红烧狮子头红烧狮子头是狮子头的一种变种,它以烧煮的方式制作而成,色泽红亮。
这道菜肴采用了多种辅料和调料,味道鲜美,口感丰富。
它的菜名并不仅仅是因为菜肴呈红色,更因为其与红烧狮子的典故相关。
3. 油爆大虾油爆大虾是淮扬菜中的经典海鲜菜肴,以大虾为主料,调味后再爆炒。
这道菜肴的菜名典故与明代江海防线有关。
相传,明代江苏松江府的靖康县长左史双勋智勇双全,他带领百姓抵抗外敌入侵。
一次,左史双勋率军进攻,敌军溃退,只留下一些船只。
而他的居所恰好是一家饭馆,于是他命人抓来大虾,煮好以后,用油炸爆,给士兵们增加了壮胆的勇气。
因此,这道菜被命名为“油爆大虾”。
二、菜肴的寓意淮扬菜在其独特的烹饪技艺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寓意,使每一道菜都有其特定的涵义。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松鼠桂鱼松鼠桂鱼是淮扬菜中的一道名菜,以桂鱼为主料制作而成。
菜名中的“松鼠”形象来源于松树上跳跃嬉戏的松鼠,所以在菜肴的装饰上,经常使用松树枝和松籽来装饰。
这道菜肴除了色香味俱佳外,还具有寓意富贵、幸福和吉祥的含义。
2. 翡翠黄瓜翡翠黄瓜是淮扬菜中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凉菜,以黄瓜为主料,搭配多种佐料而制成。
这道菜的名称“翡翠”寓意着美丽和纯洁,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最早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食品,因为把羊肉连骨头剁成块煮熟,吃时一手抓肉,一手用锋利的刀帮助割,把羊骨头上的肉吃的净光,故名“手抓羊肉”。
据说,清朝前,两位皇帝在打胜仗,常常用手抓羊肉犒赏士兵,后来清朝入关后此菜也随之被带进了宫,成了宫廷传统名肴,后有文人写诗曰:“麦浪风掀舞,柴门雨磕敲,盘中烂羊肉,主客手齐抓。
”生动的描绘了吃手抓羊肉的情景。
乾隆慈禧与燕窝
燕窝在中国历代宫廷膳食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据《清宫老档》记载,乾隆一生曾几次下江南,每日清晨御膳之前,必空腹吃冰糖燕窝粥,此习惯一直被延续到清末的御膳。
每天都少不了燕窝。
在西宫太后慈禧执政期间,宫廷饮食之风更是极尽奢华,慈禧更是每餐都离不了燕窝,就以光绪十年十月十七日慈禧早膳为例,一桌三十多样的菜点中,用燕窝的就有十几样之多,可见燕窝在清宫御膳地位已非同一般。
锦州什锦小菜
锦州什锦小菜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当时在锦州城南,靠近渤海湾,有个叫硝盐锅的村子,村里住着一家姓李的以打鱼、捕虾为生。
有时他将卖剩下虾倒在缸中撒上盐,日久便从缸中散发出一股虾香味,剩下便成了虾酱。
每到吃饭时他就舀上虾酱下饭,并送给邻居品尝,吃到的人都夸虾酱味道鲜美。
后来,他便精心管理,增加日晒和搅拌的次数,虾酱的味道更可口了,拿到市上出售,备受人们喜爱。
有一天,李家忽然发现虾酱缸里浮现薄薄的一层油尝一尝挺鲜,于是就盛了一些,将所切的芹菜放到里面。
几天后取出来一尝,非常可口,不久,他又在虾油中放入小黄瓜、豆豉、油椒作成四样虾油小菜,取名“虾油小菜”。
清康熙二十一年九月(1682年),康熙皇帝到沈阳祭祖路经广宁镇,锦州府尹特将虾油小菜送到广宁镇行宫南面旷观亭,康熙皇帝品尝后连声赞好,并挥笔写下对联:“名震塞外九百里,味压江南十三楼”,横批:“什锦小菜”。
至此虾油小菜取代了贡虾成了锦州的贡品。
锦州什锦小菜主要以小黄瓜、油椒、豇豆、芹菜、、茄包、芸豆、地梨、姜丝、杏仁等十多种蔬菜和虾油配置而成。
满汉一家亲
此菜源自孔府,孔子后代承袭衍圣公在明清两代封爵为当朝一品官衔,清朝历代皇帝经常到孔府举行祭孔活动,乾隆皇帝曾七次到孔府祭祀,还把自己女儿下嫁到孔府,在饮食上也常有往来,还赐给孔府“满汉全席”银制餐具一套,孔府的厨师也常进宫制作孔府的菜肴,请皇太后、皇帝和娘娘品尝。
孔府为了更好的体现满族和汉族的亲密关系,特别制作了“满汉一家亲”这道菜。
受到了皇帝的赞赏。
这道菜被御膳房保留了下来,成了皇帝宴请各族官员必用的菜品,后来被收录到满汉全席食单中。
帝王宝鼎聚八珍
古代鼎为煮食物用的三足二耳的器具,并有“钟鸣鼎食”之说,《诗经》中有“兄弟同心,其力断金”的佳句,天地间生灵各具其性,性异同心,只有巧妙的配伍才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帝王宝鼎聚八珍就是以鱼翅、鲍鱼、等为君,以松茸、羊肚、等为臣。
以南瓜汁咸蛋黄,秘制汤汁为子民调和熬炖而成。
天地,君臣,子民,众生和合,尽在其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