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6
七下文言《活板》【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文学常识积累:了解沈括与《梦溪笔谈》。
3.注意文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品读学习】(一)文学常识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内容丰富,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等多个方面,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关于“印刷术”: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
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
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
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二)把握文章内容1.掌握正确字音,朗读的节奏停顿。
2.结合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自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版印书籍。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在铁板上面。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模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第十六讲文言文阅读(四)【教师版】【知识梳理】《活板》一、作家背景二、重点字词句(一)重点字词解释皆为板本_______________ 布衣____________________冒之___________________ 持就火炀之______________ 字平如砥_______________ 一板已自布字____________ 则第二板已具___________ 更互用之________________ 瞬息可就_______________ 不若燔土________________ 用讫再火令药熔_________ 殊不沾污________________ 至今宝藏_______________【答案】:是平民覆盖烘烤磨刀石另外准备(好了)交替,轮流完成烧完毕根本珍藏(二)重点句子翻译1.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每个字做一枚印,用火烧使其坚固。
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他的活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子侄们得到三、文言文现象(一)通假字活板___________________ 已后典籍皆为____________药稍镕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版”同“以”同“熔”(二)古今异义薄如钱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嘴唇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模范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并列的连词【答案】边缘模子混合(三)一词多义为唐人尚未盛为之____________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_____________ 又为活板__________________ 每字为一印___________________ 满铁范为一板______________ 未为简易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韵为一帖________________ 不以木为之者_________________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__________做是发明刻成为算作做刻制,制作被若不若燔土__________________ 若止印三二本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像如果印五代时始印五经____________ 乃密布字印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雕刻印字模以不以木为之者______________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___________【答案】用用来就持就火炀之________________ 瞬息可就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靠近完成(四)词类活用板印书籍__________________ 则以纸帖之___________________ 火烧令坚__________________ 用讫再火令药熔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雕刻,名字作状语用标签标出,名作动用火,名作状用火烤,名作动(五)特殊句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__________ 火烧令坚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________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_____________判断省略省略被动【活学活用】【例题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板》知识点汇总作者简介沈括(公元1031-公元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写作背景活板是与唐代的雕版相比较而言的一种印刷技术,这可以说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梦溪笔谈》的记载,是有关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主题课文通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
通假字【例句】板印书籍。
“板”同“版”。
【例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例句】若止印三二本。
“止”同“只”。
【例句】文理有疏密。
“文”同“纹”。
古今异义词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古义:涂盖,敷上今义:向外透,冒失,冒充等2、一板已自布字【自】古义:另外今义:自己3、文理有疏密【文理】古义:木材的纹理质地今义: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4、药稍熔【药】古义: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药品5、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布衣】古义:平民今义:衣服的一种6、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范】古义:框子今义:规范词类活用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用雕版2、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名词作动词,印刷3、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用火4、再火令药溶【火】名词作动词,用火烤5、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一词多义【以】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用来)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用)3、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把)【为】1、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2、皆为板本(是)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4、未为简易(算是)5、又为活板(发明)6、每字为一印(刻)7、不以木为之者(刻制)8、满铁范为一板(当作)9、极为神速(助词,加强语气)【其】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毕昇的)【之】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指“铁板”)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指不用的字模)5、旋刻之(代指“奇字”)6、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7、以手拂之(代指字模)【已】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2、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
部编本语文《活版》知识点分类整理及课内外对比阅读汇总活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通假字】1.“活板”的“板”通“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的“已”,通“以”。
3.“若止印三二本”的“止”,通“只”。
4.文理有疏密:文,通“纹”。
【词类活用】1.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2.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3.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4.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一词多义】帖: 则以纸帖之:动词,用标签标出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就: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瞬息可就动词,完成以: ①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②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③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④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⑤以纸帖之,以草火烧, 不以木为之者, 以手拂之:介词,用?其:①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③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④其印自落:代词,那些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为:①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②皆为板本:动词,是③又为活板:动词,发明④每字为一印:动词,刻⑤满铁范一板:动词,成为⑥未为简易:动词,算是⑦极为神速:加强语气,没有实际意义⑧每韵为一帖:动词,做⑨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⑩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之:①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 ②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代指“铁板”③持就火炀之:代指“铁板” ④更互用之:代指“两块铁板”⑤则以纸帖之:代指不用的字模⑥旋刻之:代指“奇字” ⑦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⑧以手拂之:代指字模【特殊句式】(1)火烧令(之)坚: 省略“之”,代指字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板》知识点梳理作者沈括(公元1031-公元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写作背景活板是与唐代的雕版相比较而言的一种印刷技术,这可以说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梦溪笔谈》的记载,是有关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课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时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活板》一词多义⒈板(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板(名词作状语)(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雕板(名词)⒉印(1)若止印三二本。
(印刷,动词。
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2)每字为一印。
(字印,印章,名词。
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为群从所得”中“印”同此)⒊火1)持就火炀之。
用火(动词)(2)火烧令坚。
用火(名词作状语)(3)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⒋可(1)瞬息可就。
可以(能愿动词)(2)高可二黍许。
大约(副词)⒌若(1)若只印三二本。
如果(连词)(2)不若燔土。
像(动词)⒍帖(1)则以纸帖之。
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ě(2)每韵为一帖。
类、标签(名词)tiě⒎就(1)持就火炀之。
靠近(动词)(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完成(动词)⒏以(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3)以松脂、蜡和纸灰/以一平板按其面/用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以纸贴之介词,用,拿(4)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⒐为(1)唐人尚未盛为之/每韵为一贴(做,动词。
)(2)皆为板本。
是(动词)(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被(介词)(4)未为简易/极为神速算是(动词)(5)又为活板(动词,发明)(6)每字为一印(动词,刻)(7)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8)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⒑其(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⒒之(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指“铁板”(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指不用的字模(5)旋刻之代指“奇字”(6)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7)以手拂之代指字模⒓已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
《活板》知识点整理盱眙县官滩初级中学张玉公2018-1-1一、文学常识:1.《活板》选自《梦溪笔谈·技艺》,活板,就是活字版。
板,同“版”。
《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
《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2.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3.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1.其上以松脂.(zhī )、蜡和.( huò )纸灰冒之2.持就火炀.( yáng)之3.更.( gēng)互用之4.则以纸帖.( tiě )之5.兼与药相粘.( zhān)6.不若燔.( fán )土,用讫.( qì)再火令药熔7.以手拂.( fú)之8.木格贮.( zhù)之9.殊.( shū )不沾污10.其印为.(wéi )予.( yú )群从.( zòn g )所得三、重点句子朗读节奏: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5.持/就火炀之6.则以一平板/按其面7.每一字/皆有数印8.有/奇字/素无备者9.用讫/再火/令/药熔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四、重点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名词作状语,“用雕板”。
尚:副词,还。
盛: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为:动词,做。
之:指代“板印书籍”。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
2.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始:才。
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已:通“以”。
为:是。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活板》一词多义归纳1.为(1)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2)皆为板本动词,是(3)又为活板动词,发明(4)每字为一印动词,刻(5)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6)未为简易动词,算是(7)极为神速动词,算是(8)每韵为一帖动词,做(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10)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被动用法2.以(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3)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3.其(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4.之(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代指“铁板”(3)持就火炀之代指“铁板”(4)更互用之代指“两块铁板”(5)则以纸帖之代指不用的字模(6)旋刻之代指“奇字”(7)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8)以手拂之代指字模5.帖(1)则以纸帖之动词,用标签标出(2)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6.就(1)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2)瞬息可就完成7.若(1)不若燔土如,像(2)若止印三二本如果8.火(1)以草火烧名词作状语,用火烧(2)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烧9.印(1)每字为一印名词,字模(2)欲印动词,印刷10.自(1)已自布字另外(2)其印自落自己11.已(1)已自布字已经(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总结《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一、古今异义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
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
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
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二、通假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通“版”,雕版)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同“只”。
仅仅)4、则用纸帖之(“帖”通“贴”。
粘附)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板印书籍(名词“板”用作“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雕版”)火烧令坚(名词“火”用作“烧”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用火”)每韵为帖,木格贮之(名词“木格”用作“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木格)2、名词用作动词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火”受副词“再”修饰,用作动词,“用火烤”)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四、一词多义1、板(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板(名词作状语)(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雕板(名词)2、印(1)若止印三二本。
(印刷,动词。
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2)每字为一印。
(字印,印章,名词。
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3、火1)持就火炀之。
火(名词)(2)火烧令坚。
用火(名词作状语)(3)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4、可(1)瞬息可就。
可以(能愿动词)(2)高可二黍许。
大约(副词)5、若(1)若只印三二本。
如果(连词)(2)不若燔土。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
一、古今异义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
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
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
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二、通假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通“版”,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同“只”。
仅仅)
4、则用纸帖之(“帖”通“贴”。
粘附)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板印书籍(名词“板”用作“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用雕版”)
火烧令坚(名词“火”用作“烧”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用火”)
每韵为帖,木格贮之(名词“木格”用作“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木格)
2、名词用作动词
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火”受副词“再”修饰,用作动词,“用火烤”)
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四、一词多义
1、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雕板(名词)
2、印
(1)若止印三二本。
(印刷,动词。
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2)每字为一印。
(字印,印章,名词。
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
3、火
1)持就火炀之。
火(名词)
(2)火烧令坚。
用火(名词作状语)
(3)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
4、可
(1)瞬息可就。
可以(能愿动词)
(2)高可二黍许。
大约(副词)
5、若
(1)若只印三二本。
如果(连词)
(2)不若燔土。
像(动词)
6、帖
(1)则以纸帖之。
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ē
(2)每韵为一帖。
类、标签(名词)tiě
7、就
(1)持就火炀之。
靠近(动词)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完成(动词)
8、以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3)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
(4)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5)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
9、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
(做,动词。
)
(2)已以典籍,皆为板本。
是(动词)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被(介词)
(4)未为简易。
算是(动词)
(5)极为神速(动词,算是)
(6)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7)每韵为一帖(动词,做)
(8)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10)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10、其
(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
11、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代指“铁板”(3)持就火炀之代指“铁板”
(4)更互用之代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代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代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12、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
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13、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词)
其印自落(自己,代词)
五、句式
1、判断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粘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
(表原
因的判断,“者”字提示原因,译时要在“文理”前加“是因为”)2、定语后置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素无备”是中心词“奇字”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
(1)火烧令(之)坚省略“之”,代指字模
(2)持(之)就火炀之省略“之”,代铁板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置”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4、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用固定格式“为……所……”表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