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化评介
- 格式:docx
- 大小:16.56 KB
- 文档页数:5
文学翻译分析报告文学翻译,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是一项充满挑战与魅力的工作。
它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有精准的把握,还需要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从而在保留原作韵味的同时,使译文能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流畅自然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一、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通过文学翻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读者能够领略到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文学翻译还能够丰富目标语言的表达和内涵。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引入一些新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为目标语言注入新的活力。
二、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1、忠实性原则译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和意图。
这意味着不能随意增减或篡改原文的信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通顺性原则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读起来通顺流畅,没有生硬的翻译腔。
3、文化适应性原则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译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使译文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文学翻译中的难点1、词汇的翻译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
例如,中国文化中的“太极”“风水”等,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需要译者进行解释或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2、句子结构的处理不同语言的句子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源语言中的复杂长句,在翻译时需要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重组,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3、风格的再现每位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如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尽力再现这种风格,让读者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4、文化背景的传递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习俗、信仰、价值观等。
译者需要在翻译中巧妙地传递这些文化背景,避免读者产生误解。
四、文学翻译的策略与方法1、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特色,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译文难以理解。
2007年第5期总第105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2007,№5Serial№105翻译评估的一个探索———评《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李尚杰(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 1.引言马红军博士的新作《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翻译文学》)(2006)为上海译文出版社“译学新论丛书”之一。
如副标题所示,该书以在世翻译名家许渊冲为对象,多角度全面分析、评论他的翻译实践、理论以及围绕他展开的一系列论战,同时运用读者调查的实证法对其诗歌译作进行了个案研究。
这套丛书以推出译界新人新论为主旨,选入的著作中专门研究某一译者的,除了祝朝伟的《构建与反思———庞德翻译理论研究》之外,就只有马红军的这一本;而综观译学著作,以在世译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专著写作就更少了。
近年由于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对译界名家的研究陡然进入一个新的层次,理论视野和研究深度与以往的名家研究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这类研究可以遵循什么途径?同时,诗歌翻译评论历来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其实证方法的开拓也具有发展意义。
《翻译文学》正是在这几个方面颇具探索精神,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值得引起译界关注。
1.翻译研究的本体思路《翻译文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套用其他学科的某个理论框架,而是直接面对翻译现象本身。
作者从许渊冲本人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出发,进而阐述其理论渊源,然后详细评述翻译界围绕许渊冲现象所进行的三次论战,最后从读者调查的角度来关注最难解的问题:译诗质量问题。
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对许氏的理论观点或文本本身进行批评或赞扬,而是追根究底,从许氏从事翻译实践和研究的个人发展历程、脉络、渊源、性格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剖析,这就突破了简单地评论其观点对错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进入了一种比较严谨的翻译史研究范畴,从而也就能避免因为某一种理论立场而蒙蔽了对其诗歌译文的全面认识。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和思想得以传播和交流。
在翻译领域中,可以将翻译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两种类型。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翻译对象、翻译目的、翻译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
文学翻译指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
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将原作品的情感、风格、意境等方面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同时保持原作品的文学价值和风格。
而非文学翻译则是指对非文学类作品的翻译,比如科技、商业、法律、政治等领域的书籍、文件、合同等内容。
非文学翻译更注重对信息和专业术语的准确传达,以满足读者对具体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在翻译技巧方面,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也有所不同。
由于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文学翻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忠实保留原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感体验。
文学翻译者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以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美感。
而非文学翻译则更注重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和专业知识的运用,翻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文学翻译分析报告文学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传递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为了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特点,本报告将对文学翻译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文学翻译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使得文学翻译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1、语言的艺术性文学语言往往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形象表达和独特的文风。
译者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感,这要求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高超的表达能力。
2、文化的传递文学作品常常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习俗、价值观、历史典故等。
成功的文学翻译要能够准确传递这些文化内涵,避免文化误解。
3、风格的再现每个作者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或豪放,或婉约,或幽默,或深沉。
译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并在译文中尽量还原这种风格。
二、文学翻译的原则1、忠实原则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是文学翻译的首要原则。
这包括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准确传达,不得随意增删或歪曲。
2、通顺原则译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起来通顺流畅,没有生硬的翻译腔。
3、美学原则追求译文的美学效果,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体验。
三、文学翻译的方法1、直译在不违背目标语言语法和文化习惯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词句和结构。
例如,“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直译为“及时一针省九针。
”2、意译当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或会导致译文不通顺时,采用意译的方法,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而非形式。
比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意译为“下着倾盆大雨。
”3、音译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且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词汇的词语,采用音译的方法。
像“功夫”译为“Kung Fu”。
四、文学翻译中的难点1、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评介作者:宗蔚婷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8期摘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
在人类历史上,翻译活动可以说是同语言本身是同步发展着的学科,而翻译也有赖于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和它们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沟通。
本文通过阅读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一书来介绍西方翻译发展史在人类史上作出的贡献。
关键字:西方;翻译史;评介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70-01一、西方翻译活动的发展脉络翻译活动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出现过6次高潮,这里作者把它们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肇始阶段。
从广义上讲,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阶段:宗教翻译的大量涌现。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基督教教会十分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 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这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阶段:宗教交流促进翻译活动发展向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1-12世纪。
此时,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西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翻译及赏析原文:屈原列传汉·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
介
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策略,它将文化背景和语言因素考虑在内,有助于翻译者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信息。
这种翻译策略通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书籍、博物馆展览或社会调查等文化相关文本的翻译工作中,以确保正确无误地传达意义。
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核心要求是,翻译者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双方文化并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确保文本的正确传达。
例如,在翻译中文版本的《金瓶梅》时,翻译者可能会遇到一些文化障碍,例如节日、宗教、传统和习俗等,而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要素。
如果翻译者没有足够的了解,便很难把中国文化的要素正确传达给读者,从而影响翻译效果。
此外,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还强调了对双方语言的深入理解。
尽管翻译者可能熟悉双方语言,但只有充分理解双方语言的差异,才能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产生错误。
例如,英语和汉语在特定语义上有明显差异,而翻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并在翻译时灵活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意义。
此外,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还涉及到术语的翻译。
有些专业术语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翻译者必须根据上下文和双方文化的语义特征来确定术语的准确表达方式。
同时,为了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可以使用专业术语词典以及专业翻译人员的协助。
以上是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一般介绍。
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实施,有助于翻译者在进行文化相关文本翻译时,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从而确保翻译质量。
因此,翻译者应当充分了解这种翻译策略,并在进行文化相关文本翻译时加以运用,以确保翻译的正确传达和质量的保障。
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一、引言跨文化理解是当今世界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其中比较文学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的一门学科,因其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全球性而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文将讨论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
二、跨文化理解的概念跨文化理解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的相互理解的过程,涉及了语言、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跨文化理解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能力。
在文学理论中,跨文化理解指的是在翻译、评介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作品时产生的相互理解。
可以说,跨文化理解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比较文学的研究面向不同的文学体系,比如欧洲文学、东亚文学、非洲文学等。
这些文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差异,这就需要跨文化理解的能力。
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翻译翻译是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也是文学翻译的核心之一。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跨越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将原著中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理解的能力,通过对原著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转化为适应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翻译。
翻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文学作品的特殊性,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丢失原著的文学价值。
2. 评介文学作品的评介涉及到了文学理论、东西方文化传承和审美趣味等多方面的问题。
跨文化理解是进行评介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评介时需要对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进行透彻分析,并将其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审美趣味和文学传统进行对比。
评介者在进行跨文化理解时,也需要对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文化和历史差异有清晰的认识。
3. 比较分析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是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比较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的障碍,找到并阐述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化评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文学翻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拓宽我们的视野,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文化评介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本文将就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化评介展开探讨。
一、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速,文学翻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文学翻译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读者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名著,培养了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另一方面,文学翻译也促进了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发展,打破了地域与语言的局限,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二、文学翻译的难点然而,文学翻译也面临着一些难点。
首先,词汇语义的差异。
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语义可能存在着差异,有时候还存在文化差异。
此外,语言特征的不同以及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也是文学翻译的难点。
因此,文学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备深厚的语言学和文化素养,同时还需要了解原著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三、翻译文化评介的重要性翻译文化评介的作用在于对文学翻译进行评价,促进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的更好实现。
翻译文化评介是在翻译的文化背景下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分析评价翻译的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文学作品。
通过翻译文化评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四、翻译文化评价的方法在进行翻译文化评介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法。
首先,需要对原著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了解,了解原著中存在的文化、习俗和背景等方面的内涵。
其次,需要对译者的翻译方式和翻译理念进行评价,研究译者翻译文化的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需要对译本进行综合评价,从语言、风格、表达、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评判译本的优缺点和翻译水平。
五、翻译文化评价的意义翻译文化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的更加广泛和深入。
对彼得·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翻译的批判性评述摘要: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彼得·纽马克在他的代表作之一《翻译方法》中提出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
同时,彼得·纽马克根据其功能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并相应地从文本的主导功能的角度探讨了源文本的采用。
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翻译在缩小文化差异和促进文化传播方面是不恰当的。
本文旨在从融合文化因素的不同语言学观点对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进行介绍和批判性回顾。
关键词: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文化传播一、引言目前,当我们讨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时,总会提到尤金·奈达,他是其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
奈达的翻译理论,如“动态对等”学说,在译者中尤为流行。
相比之下,另一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却没有奈达那么出名。
事实上,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中也堪称独树一帜。
并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或技能。
本文将介绍彼得·纽马克,并回顾他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方面的主要论点,并重点关注他的理论中的一些不足。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他将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如功能语法、符号学和交际理论等应用于翻译研究。
他认为翻译更像是一门艺术或技能,而不是一门科学。
并在其代表作《翻译问题探讨》、《翻译教程》、《论翻译》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他们在翻译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纽马克是典型的实践理论家。
他研究翻译理论的目的是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
他的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翻译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我认为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扩展了直译和意译的传统概念,有助于提出新的思路,为翻译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综述本节包含对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综述。
在《翻译探索》一文中,彼得·纽马克将翻译分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方法,从语言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实现不同“对等”的翻译方法。
优秀文艺作品译介
优秀文艺作品译介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它有助于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向更广泛的受众,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以下是一些优秀文艺作品译介的例子:
1. 《百年孤独》: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百年孤独》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融合了现实与魔幻的元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
2. 《红楼梦》: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也被广泛译介到世界各地。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在封建社会里的命运和挣扎。
该作品的英译本由著名的汉学家霍克思翻译,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3. 《三体》: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该系列讲述了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和哲学思考。
4. 《哈利·波特》:英国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也被广泛译介到
世界各地。
该系列讲述了一个年轻男孩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的故事,充满
了奇幻和冒险的元素。
该作品的翻译版本非常多样化,并成为了全球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除了以上这些例子,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译介。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语言的翻译,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文艺作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互鉴。
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评介王晨溪
【期刊名称】《新校园(理论版)》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本文评介了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编写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一书.该书集录了自公元前106年到公元1931年之间的西方学者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与智慧,强调了翻译的历史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例和坚定的理论支持.本文首先指明了此书的参考价值,然后对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当前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论.
【总页数】1页(P190)
【作者】王晨溪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及其对当今翻译研究的影响[J], 吴博
2.翻译效应学视域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千禧年还是渊薮 [J], 王崧珍;刘瑞强
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J], 石春让
4.论翻译研究的文化新视角——探寻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实质 [J], 陈甜
5.翻译研究经典再现——《翻译论集》修订本评介 [J], 黄焰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化评介
孙艺风先生在04年8月出版了《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作为“翻译与跨学科研究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的主要目的是就文学翻译的本质进行探索,即探讨文学翻译的复杂性。
尤其对文学翻译的特质及所涉及的关键性理论问题提出准确的描述和展开详细的讨论,系统深入地研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重要理论,在话语、文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方面揭示文学翻译的规律和特质。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十二章,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绪论、翻译理论(第一至四章)、文学翻译(第五至八章)、翻译中涉及的文化问题(第九至十二章)。
孙艺风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视角转换的益处和必要性、阐释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在翻译过程以及阅读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处理策略。
可以说,这三项内容贯穿全书始末,相互交融,构成全书主线。
在绪论中,孙先生开门见山地对三个问题做出了评论。
一、转换视角可以改变心态与观念,相对单一的本土文化视角应借助它者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看待文化差异,“本土文化若要保持真正的个性化,必须要呈现多元化”。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以多元的视角,综合考虑翻
译中遇到的问题。
除译入语文化视角外,还应包括源语文化视角,以及源语文本作者的视角。
在翻译理论研究中,“更应该站在一个足够高远的视角,纵观、把握翻译活动的全局,并尽可能地将涉及的各种因素纳入研究视野之内”。
二、文学批评与阐释息息相关,既然是文学翻译,势必要诠释文本,而在诠释文本时,由于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因此,阐释不仅仅是意义的翻译,更有寓意模糊性与延伸的翻译。
三、翻译的真正挑战在于文化信息的交流,而不应仅仅关注语言间的差异。
许多翻译问题,尤其是争论不断的不可译性问题,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而不是语言差异。
不同文化需要经过嫁接才能相互通融,相互补充。
文化的互文关系是对文学翻译的最大挑战。
孙先生提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翻译规范问题:译者在受到翻译规范的约束后,如何协调原作的语言风格和阅读的审美视角,即是应该注重翻译规范,还是应该强化翻译的主体性。
翻译理论(第一到四章)经验总结可以是理论的基础,但不等同于理论,理论大于经验的总和。
就翻译而言,原作者的意图和动机以及译者的意图和动机难以用经验来解释清楚。
孙先生还提到中国翻译界的一个认知误区,就是希望建立所谓的中国翻译学。
翻译学没有什么国界可分,建立自我封闭式的所谓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只管外译中,不理中译外,那该理论的褊狭性就难以否认了。
关于翻译理论术语的问题,孙先生通过对“equivalence(对等)”、“sourcelanguage(源语、原语)”等词各方面的分析,充分说明了关键性术语可能涉及到的巨大复杂性。
对术
语不加以规范统一,可能利大于弊。
各种语言有各种语言的长处与特色,语言联合文化特色,使得该语言、文化中的读者及学者对某个词,包括术语,产生不同于其他语言、文化下的读者及学者的理解和细化,即不同语言文化促使人们看待学术术语时采用不同的视角,这样也就改进、细化了术语。
“多元”地翻译和使用学术语,可以增加学术的活力,有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
当然,充分利用术语灵活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术语的统一性。
译入语读者视角势必与源语读者的视角不同,因而产生译入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之间的距离。
距离和视角息息相关,视角的转换可以立即改变距离,从而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
人为地操纵距离给翻译提供了调整、取舍、变通与归化的空间。
翻译问题通常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客观距离造成的,而翻译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人为的距离方能解决。
视角的把握有助于距离的调整,其后便可以进行各类变通。
符号之间的有效交际关系是通过距离的不断调整来完成的,人为地制造翻译距离可以缩短客观上存在的语言距离。
关于意识形态,孙先生认为译者意识形态的存在会对翻译产生干预,但不应夸大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除了意识形态这一文学作品的审视角度之外,文化视角同样必不可少,二者关系互补。
文化冲突比意识形态冲突更为常见。
巴特(RolandBarthes)的“作者之死”不等于源语的意义尤其是文化内涵可以随意弃之不顾或任意宰割处置,因为代表其文化生态的源语文本有其文化意旨,可以规约意义。
过分强调忠实反映了对翻译活动认识的简单化。
翻译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妥协意味着接受某种程度或形式的异质。
翻译时,为了完整表达源语的意义,目标语本身必须不断扩展以与源语相匹配,这也会使目标语系统趋于完善。
翻译行为总是试图消除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异质,就算明知不可为,也不断地设法制造某种“假象”,让人真伪难辨。
异质的消除是徒劳无功的,文化交流的意义是通过对异质的了解和借鉴,更好地认识、丰富和发展自身。
翻译的前提是准确无误的理解,如果意义得不到准确的把握,风格的传递便无从谈起。
话语信息的传递不是自动的,需要解码,即释义。
所谓“不可译性”,除了在翻译转换时所遇到的难以逾越的障碍等因素外,还与源语文本的意义不确定性有直接关系。
阅读的寓意与语境有着直接的关联,语境对于意义的产生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点在该书中有进一步的论述,突出强调语境重构对于翻译的帮助。
译者应重视阐释道德,即不可依自己的好恶对源语文本任意删略、发挥,或者厚此薄彼。
文学语言与文学翻译(第五到八章)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到语
言的特质,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意思或意译。
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甚至可以说,简单地传递意义的基本信息并不是它的主要功能。
为了达到艺术目的,作者常常重新建立审美机制,通过独创更新而生出新的美感。
制订翻译策略时更应努力克服死板僵硬的翻译,使译文保持鲜活态势,在增加包容性的同时(可使读者从中受益,获得不同的视角),理清交错缠杂的互文和文化资源的关系,使得翻译语言同样具有强大而神秘的内驱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翻译时,应对原作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审视和挖掘,以更多样的方法阐释和复原,并充分考虑审美文化差异,小心谨慎地进行文化移植以及对意象结构的调整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