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425.84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电气化铁路发展史
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历程十分漫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
代初期。
当时,全国铁路的运力严重不足,同时燃煤火车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中国开始研究电气化铁路的建设。
1948年,中国铁道部的电气化铁路研究小组成立。
1950年,北
京至沈阳铁路首次成功试车,标志着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开端。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铁路建设面临了许多困难,但是
电气化铁路的建设仍然在不断推进。
19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国产
化的电气化铁路设备,这使得电气化铁路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气化铁路的建设也在不断加速。
2002年,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高速
电气化铁路。
此后,中国铁路的高速电气化铁路建设持续发展,相继建成了北京至广州、上海至昆明等多条高速电气化铁路。
现在,中国电气化铁路的总里程已经超过3万公里,占铁路总里程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电气化铁路不仅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降低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1 -。
铁道电气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1 铁道电气化的现状
铁道电气化是指在铁路线路上采用电力驱动铁路机车、车辆的一
种技术手段。
在我国,铁道电气化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
多年的发展,我国铁路电气化线路不断扩展,电气化运营里程已经达
到13.5万公里,占了我国铁路总线路长度的56%。
目前,我国铁路电气化已经实现了城际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地铁、城市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电气化运营。
其中,高速铁路电气化
率达到100%,普速铁路电气化率超过60%。
2 铁道电气化的优势
铁道电气化与传统的机车燃油动力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电力机车的动力效率更高,能耗更低。
其次,电力机车噪音小、污染少,对环境影响较小。
此外,电力机车还可以与风力、太阳能等可再
生能源结合使用,实现绿色能源的利用。
3 铁道电气化的趋势
铁道电气化的发展,未来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1.培育电气化实施的技术和能力:铁道电气化的推广需要技术和
人才支持,未来需要加强培训、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2.提高电气化的智能化水平:在铁路电气化的发展中,智能化技
术将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需要不断提高电气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3.推广绿色能源的利用: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将成为铁路电气化的一个发展方向,未来将进一步推广绿色能源的利用。
总之,铁道电气化的发展,是追求节能环保的时代潮流,也是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其在能源、环保等方面的优势,未来将持续不断地得到推广和应用。
电气化铁路运输的发展及其对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铁路运输行业也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近年来,电气化铁路运输逐渐成为了铁路运输领域的新宠,其成为了国家发展铁路运输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电气化铁路运输的发展现状、未来前景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电气化铁路运输的发展现状电气化铁路运输作为一种高速、高效的铁路运输方式,取代了以往的燃油动力方式,大大提高了其运输效率。
目前,我国的电气化铁路运输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2021年,我国已经建成了3.93万公里的电气化铁路,这些铁路连接了各个区域,形成了完整的电气化铁路网。
另外,随着智能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电气化铁路运输设备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高速动车组、地铁、城际铁路等,这些铁路设备不仅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而且也使得铁路运输人性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
二、电气化铁路运输的未来前景电气化铁路运输已经成为国家运输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未来五年,国内的铁路运输将会加快电气化的进程,集中优化电气化铁路的布局、完善电气化铁路的硬件基础、推动电气化铁路的技术创新,这些措施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电气化铁路运输的健康有序发展。
另外,随着中国高铁科技的不断提升,高速磁悬浮列车也逐渐成为了电气化铁路的未来趋势。
相比于普通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具有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运量,更高的运行安全性等显著优势。
未来,随着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普及,电气化铁路运输的效率将会更高,未来的电气化铁路运输将会更加便捷、快速、高效。
三、电气化铁路运输的发展对策虽然目前电气化铁路运输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目前我国电气化铁路的设备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电气化铁路技术的研发,推广更新电气化铁路的硬件设备,同时还需要增强铁路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个层面。
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气化铁路技术已经成为新时代铁路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在新的一段时期,电气化铁路技术不断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各国铁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发展1. 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发展历程电气化铁路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最早应用于货运列车的牵引。
20世纪初,电气化铁路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始应用于客运列车。
而在中国,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应用则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电气化铁路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成为高速铁路等铁路交通领域的重要技术。
2. 电气化铁路技术的特点电气化铁路技术是指使用电力驱动铁路运输,这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高效节能:电气化铁路技术采用电力作为能源,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
(2)环保低碳:电气化铁路技术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国际环保标准。
(3)安全可靠:电气化铁路技术采用先进的电力设备和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精准的运行控制,确保列车的运行安全和稳定。
(4)快速高效:电气化铁路技术采用高效的电力驱动技术,能够实现列车的高速运行,达到快速高效的运输目的。
二、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应用1. 电气化铁路技术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高速铁路是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典型应用,电气化铁路技术不仅是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高速铁路出行的关键保障方式之一。
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应用,为高速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 电气化铁路技术在城际铁路中的应用城际铁路的建设也是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际铁路已经成为衔接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
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创建绿色城市。
3. 电气化铁路技术在地铁中的应用地铁作为城市快速交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电气化铁路系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纷纷加速发展现代化交通系统。
其中,铁路交通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成为了各国政府在发展交通时特别重视的一种方式。
同时,电气化铁路系统作为铁路交通的重要子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其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本文将从电气化铁路系统的技术发展、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电气化铁路系统的技术发展电气化铁路系统是指通过将电能传送到铁路车辆和堆场中,为铁路交通提供动力和能量的一种技术。
电气化铁路系统是在传统机械式铁路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使用电能替代传统的燃油燃气等能源,从而实现了绿色环保的铁路交通。
电气化铁路系统可以分为交流电气化和直流电气化两种。
交流电气化,即交流电传输给铁路车辆和堆场。
交流电气化是电气化铁路系统中最常用的方式,其分为两种:单相交流电气化和三相交流电气化。
其区别在于三相交流电气化采用一个干式变压器将电能转换为三相电,单相交流电气化则需要进行双重变压器转换。
交流电气化的系统成本相对较低,可靠性较高,通常被应用于轻轨、高铁等大型铁路系统。
直流电气化,即直流电传输给铁路车辆和堆场。
直流电气化是在发展交流电气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直流电气化的最大优点是其能够在高速行驶的铁路车辆中保持连续的功率输出,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
二、电气化铁路系统的应用随着电气化铁路系统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目前,电气化铁路系统已经成为各国高速铁路和地铁等城市轨道系统的主流技术,并在其它铁路交通系统中逐渐应用。
其中,中国的高速铁路系统,作为世界上铁路里程最长、网状化程度最高的一种铁路系统,采用的是交流电气化系统。
其系统使用了世界上最大的交流干变电站,能够满足整个高速铁路系统的功率需求。
另一方面,日本的铁路系统,主要采用直流电气化系统,其坐落于日本的各个城市,总里程超过2500公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交通系统之一。
高速发展的中国电气化铁路引言中国的电气化铁路系统是全球最庞大、最先进的铁路网络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气化铁路系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国家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发展历程中国的电气化铁路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铁路系统仍然主要依赖蒸汽机车牵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铁路运输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电气化铁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迅速崛起。
在19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直流电气化技术,首先在京沪铁路上进行试验并逐渐推广。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中国的电气化铁路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中国相继开展了北京铁路局、上海铁路局、广州铁路局等电气化铁路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气化铁路网。
到了19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交流电气化技术。
交流电气化技术相比直流电气化技术具有更高的运行效率和更大的输电距离,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
2008年,中国推出了首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高速电气化铁路——京沪高铁,标志着中国高速电气化铁路时代的到来。
技术特点中国电气化铁路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技术特点:高速化中国的电气化铁路系统拥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目前,中国的高速铁路列车时速已经超过350公里,部分线路甚至可以达到时速400公里。
高速化的电气化铁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缩短了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提升了人民的出行便利性。
线路密度高中国电气化铁路系统的线路密度也是全球最高之一。
该系统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城市,连接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各大区域。
这种高密度的铁路线路网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先进的信号控制技术中国电气化铁路系统采用了先进的信号控制技术,实现了列车运行的精确控制和安全保障。
通过智能信号系统,列车可以实现精确定位、自动控制和调度。
这种先进的信号控制技术有助于提高列车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环保可持续中国电气化铁路系统采用了绿色、环保的能源供应方式。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西成客专(陕西段)指挥部第二项目部西成客专二项目部1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概况我国电气化铁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高铁改变世界23目录第一章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概况•电气化铁路的起源•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发展•电气化铁路供电制式的演变3的发展概况法拉第:电磁现象斯蒂芬逊:蒸汽机车自从1821 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现象的机电性能以来, 在社会生产中对这种特性的应用就已经开始了。
1825 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 开创了铁路运输事业。
之后, 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对用电能作为铁路运输的牵引动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的发展概况电力牵引的实用化:•1834 年美国的托玛斯•达文波特利用电磁铁制作了往复式电动机, 驱动车辆在轨道上运行, 供游人参观。
•1842 年英国的罗伯特•戴维森在爱丁堡至格拉斯哥的线路上利用玻璃槽式电池作为动力源,制作了1 台5 t 重的电动车辆, 用整流子式电动机驱动车辆运行。
•美国的霍尔于1850 年开始利用地面上的电源作动力, 驱动车辆运行进行试验。
不过这些方式, 无论是在车辆上的, 还是在地面上的, 基本上都是利用电池作动力源。
•1861 年德国的维尔纳•冯•西门子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发电机。
•1866 年他又制造成功了直流电动机, 从而开创了不用电池作动力源的新路。
•就这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最后终于达到了实用的目的。
的发展概况世界上第一条电气化轨道交通诞生于1879年德国柏林世博会:基本参数:线路:轨距1m、全长300m、椭圆形;电力机车:2.2kW直流电机、总重945kg;供电制式:外部DC150V第三轨供电;编组:3节敞开式“客车车箱”,每节“车箱”可乘坐6人;最高时速:13 km。
在4个月的展览期间共运送8万多乘客。
这条电气化铁路看起来比今天的儿童铁路还小,但它却是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先驱。
的发展概况•1881年,西门子和哈尔斯克公司又在柏林近郊的利希特菲尔德车站至军事学院之间修建了一条2.45km长的电车线路。
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简介我国的电气化铁道建设工作始于50年代,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1957年决定采用单相交流工频25千伏的牵引供电制式,当时这种制式只在法国刚投入运行,效果明显,可以说我国从一起步就跨入了世界先进制式的行列,起点是高的。
我国从1958年开始修建宝鸡—凤州电气化铁路,到1978年,20年间建成电气化铁路1033公里,年均仅51公里。
“九五”期间,我国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十五”期间,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
2007年先后建成京沪、武嘉、郑徐、胶济、沪杭、浙赣等电气化铁路,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建成开通49条电气化铁路,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突破24000公里,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二大电气化铁路国家(俄罗斯现有电气化铁路44526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位,德国现有电气化铁路21102公里,位居中国之后)。
目前,我国铁路电气化率已经达到27%,承担着全铁路43%的货运量,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标准统一的电气化铁路运营网络,特别是胶济、大秦、京沪等线的电气化,是加快我国铁路现代化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铁道部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工程。
胶济、大秦、京沪电气化改造工程都是实行施工总承包模式完成的,从而提高了我国电气化铁路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缓解了运输瓶颈的制约。
因此,有关方面对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有“五个创举”,并将会成为“四个之最”: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是既有线工程改造的创举,工程总承包模式是个创举,一年完成是个创举,多项工程同步进行是个创举,工程和运输紧密配合是个创举;京沪线经过改造是既有线综合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线路,是综合能力和运输效率最高的线路,是既有线经济效益最好的线路,是生产力布局调整最见效的线路。
在我国近50年的电气化铁路建设历程中,经过了学习前苏联建设经验、结合国情自力更生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等三个阶段,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奋斗,基本形成了一套兼收各国之长,又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模式,现在我们已做到建设规范和标准配套、供电方式齐全、设备全部可以自给、建设能力强、检测手段先进,目前从建设能力和技术标准来进行综合评价,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对电气化铁路的认识电气化铁路是指使用电力作为动力源的铁路系统。
相比传统的蒸汽机车或内燃机车,电气化铁路具有更高的运行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环保的特点。
本文将从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历程、优势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历程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最早的电气化铁路问世于英国,此后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也相继建成了自己的电气化铁路系统。
在中国,电气化铁路的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建设。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电气化铁路网,连接了全国各大城市。
二、电气化铁路的优势1. 环保节能:相比传统的燃油动力源,电力作为动力源更加环保,不会排放废气和废水,减少了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
此外,电气化铁路的能源利用效率更高,节约了能源消耗。
2. 运行效率高:电气化铁路采用电力机车牵引列车,相比蒸汽机车或内燃机车,具有更高的起动加速度和更大的牵引力。
这使得列车能够更快速地启动、加速和减速,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列车的运行速度。
3. 运营成本低:电气化铁路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电力作为动力源,价格相对稳定,不受燃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此外,电气化铁路的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因为电力机车相比内燃机车结构简单,维修更加方便。
三、电气化铁路的应用领域1. 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铁路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如地铁、轻轨等。
电气化铁路的高运行效率和环保特点,使得它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选择。
2. 高铁:电气化铁路也是高铁系统的基础。
高铁的快速运行速度要求列车具备较大的牵引力和加速度,电力机车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目前,中国的高铁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电气化铁路系统之一。
3. 山区铁路:对于地形复杂的山区,传统的蒸汽机车或内燃机车在牵引力和能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电气化铁路由于具备较大的牵引力和较低的能耗,能够更好地应对山区铁路的运营需求。
四、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挑战1. 基础设施建设:电气化铁路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设施和供电线路,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电气化铁路的技术与发展铁路交通是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铁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为了提高铁路的安全和速度,我国开始了铁路电气化的建设和改造。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电气化铁路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电气化铁路的基本特征电气化铁路就是利用电能来驱动列车,取代了传统的蒸汽机车,可以减少排放,提高列车的速度和运行效率。
电气化铁路与传统铁路相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电气化铁路使用电能来驱动列车,相比较传统的蒸汽机车,更节约能源,环保。
2.电气化铁路可以实现列车的自动化控制,提高列车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
3.电气化铁路利用电网供电,可以节约能源成本,降低铁路运营成本。
4.电气化铁路的电能输入乘车车厢中,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和乘坐舒适性。
二、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发展1.交流电气化技术我国铁路电气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那时我国采用的是交流电气化技术。
交流电气化技术的特点是电能在电网中传输,通过电子设备变频,最后输入乘车车厢中,利用三相交流驱动列车。
这种技术波动小,噪声低,同时由于输出的是佳电流,可以为车辆提供更稳定的力。
2.直流电气化技术在实际运营中,交流电气化技术的维护和管理成本较高。
基于这个原因,我国先后开展了直流电气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直流电气化技术的特点在于,利用电缆将电能输送到动车组的牵引系统中,电能最终驱动列车前进,这种技术充电过程简单,起始力较大,能够克服很多排山倒海的高山路段。
3.混合电气化技术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列车运营的需求,人们开始研究混合电气化技术,即将交流电气化技术与直流电气化技术相结合,以最优化能源利用。
这种技术既兼备了交流电气化技术的实时性和稳定性,又继承了直流电气化技术的强力驱动优势。
三、电气化铁路的应用场景1.城际高速铁路高速铁路的开通,使得我国之间的交通距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流方式。
2024年电气化铁路市场发展现状概述电气化铁路是指铁路系统中使用电力供电来驱动列车行驶的一种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燃油动力铁路,电气化铁路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在近年来,电气化铁路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铁路交通领域的热点。
市场规模根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全球电气化铁路的总里程达到了约400,000公里。
其中,欧洲地区是最为发达的地区,其电气化铁路的里程数约占全球总里程的60%。
亚洲地区的电气化铁路市场也在迅速增长,特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的数据,中国的高铁列车电气化比例已经超过90%,电气化铁路的总里程在全球占比超过50%。
市场驱动因素电气化铁路市场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多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加是电气化铁路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电气化铁路相比于传统燃油动力铁路具有更少的尾气排放,对减少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能源效率的提升也推动了电气化铁路市场的发展。
电力供应的高效转化使得电气化铁路在能耗方面更为节约,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此外,高铁网络的建设也是电气化铁路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电气化铁路在长距离运输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运输能力。
市场前景电气化铁路市场在未来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技术进步,电气化铁路的能源来源将更加清洁和可持续。
这将进一步提升电气化铁路的环境友好性,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交通需求不断增长。
电气化铁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环保的交通方式,将在城市间和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电气化铁路市场的发展。
智能化列车控制系统、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够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进一步推动电气化铁路市场的发展。
总结电气化铁路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简介
我国的电气化铁道建设工作始于50年代,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1957年决定采用单相交流工频25千伏的牵引供电制式,当时这种制式只在法国刚投入运行,效果明显,
可以说我国从一起步就跨入了世界先进制式的行列,起点是高的。
我国从1958年开始修建宝鸡—凤州电气化铁路,到1978年,20年间建成电气化铁路1033公里,年均仅51公里。
“九五”期间,我国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十五”期间,电气化铁路运营里
程突破2万公里。
2007年先后建成京沪、武嘉、郑徐、胶济、沪杭、浙赣等电气化铁路,
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建成开通49条电气化铁路,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突破24000公里,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二大电气化铁路国家(俄罗斯现有电气化铁路44526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位,德国现有电气化铁路21102公里,位居中国之后)。
目前,我国铁路电气化率已
经达到27%,承担着全铁路43%的货运量,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标准统一的电气化铁路
运营网络,特别是胶济、大秦、京沪等线的电气化,是加快我国铁路现代化的重点工程项目,
也是铁道部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工程。
胶济、大秦、京沪电气化改造工程都是实行施
工总承包模式完成的,从而提高了我国电气化铁路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缓解了运输瓶颈的制约。
因此,有关方面对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有“五个创举”,并将会成为“四个之最”: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是既有线工程改造的
创举,工程总承包模式是个创举,一年完成是个创举,多项工程同步进行是个创举,工程和
运输紧密配合是个创举;京沪线经过改造是既有线综合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线路,是综合能力和运输效率最高的线路,是既有线经济效益最好的线路,是生产力布局调整最见效的线路。
在我国近50年的电气化铁路建设历程中,经过了学习前苏联建设经验、结合国情自
力更生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等三个阶段,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奋斗,基本形成了一套兼收各国之长,又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模式,现在我们已做到建设规范和标准配套、供电方式齐全、设备全部可以自给、建设能力强、检测手段先进,目前从建设能力和技术标准来进行
综合评价,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电气化铁路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有着显著的优越性。
第一,电气化铁路运输能力强,电力机车功率大、加速快,有利于提高列车牵引定数、缩短
区间运行时间。
第二,电力机车使用的电能可以从煤炭、水力、核能等多种初级能源中取得,并且有着60%至70%的热效率,电气化铁路能源消耗少。
第三,电力牵引能够减少机车维
护工作量,延长检修周期,可以降低电气化铁路的运营成本。
第四,电气化铁路环境污染较小,电力机车本身不产生污染。
此外,电气化铁路可以减少铁路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铁路采
用电力牵引,将对国家消费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政策的执行产生积极的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长期存在的运输紧张状况得到改善,
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截至2007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近年来,我国铁路每年投产新线都超过1000公里。
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
资逐年增长,2007年达1772.1亿元;完成旅客发送量13.6亿人 ,旅客周转量7216亿人公里;完成货物发送量31.4亿吨,货物周转量23797亿吨公里;运输密度为39760万换算吨公里/公里。
1997、1998、2000、2001、2004、2007年,中国铁路分别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
1997年4月1日零时中国铁路第一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全面实施,拉开了铁路提速的序幕。
这次提速调图,提速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了140公里;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旅行速度由1993年的时速48.1公里,提高到时速54.9公里;首次开行了快速列车和夕发朝至列车。
1998年10月1日零时第二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
这次提速调图,快速列车最
高运行速度达到了时速160公里;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到时速55.2公里,直
通快速、特快客车平均时速达到71.6公里;首次开行了行包专列和旅游热线直达列车。
2000年10月21日零时第三次大面积提速在陇海、兰新、京九、浙赣线顺利实施,初
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四纵两横”提速网络。
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时速达到
60.3公里。
新的列车车次将传统的快速列车、特快列车、直快列车、普通客车、混合列车、
市郊列车、军运人员列车七个等级调整为三个等级,即特快旅客列车、快速旅客列车、普通旅客列车。
2001年10月21日零时第四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铁路提速延展里程达到13000公里,使提速网络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区市。
这次提速调图,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
达到时速61.6公里;进一步增开了特快列车,树立了夕发朝至列车等客货运输品牌的形象。
2004年4月18日零时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
这次提速调图,几大干线的
部分地段线路基本达到时速200公里的要求;提速网络总里程16500多公里;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到时速65.7公里。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实施了第六次大提速:
120km/h及以上线路延展里程 2.4万公里;
160km/h及以上提速线路延展里程 1.6万公里;
200km/h线路延展里程达到6227公里,其中250km/h延展里程1019公里。
140对“和谐号”动车组投入运行。
从这一刻起,除原有的列车大部分提高速度外,将新增“D”字头的动车组。
北京、
上海、广州等城市将开行“D”字头的动车组城际快车。
乘坐“D”字头列车,将比原有班次更为快速的到达目的地。
北京至哈尔滨,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最快的旅客列车全程运行16小时22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运行7小时50分,压缩8小时32分;北京至上海,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全程
运行17小时26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运行9小时59分,压缩7小时27分;上海至长沙,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全程运行25小时50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运行7小时30分,压缩18小时20分;上海至南昌,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前全程运行15小时49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运行5小时08分,压缩10小时41分。
经过六次大提速,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铁路列车速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适应市场
需求的局面。
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可以看出,电气化将成为铁路牵引动力的发展方向。
铁道部十分重视电气化铁路的发
展,据有关信息显示,未来几年,电气化铁路的建设和改造将继续加速。
在实施第六次大提
速的重要干线上,开行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形成快速电气化铁路网。
到2020年,全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要达到5万公里。
这种建设速度和规模在世界铁路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正在建设中的京津、武广、郑西等客运专线,在最高运行速度、供电负荷等方面,都达到世
界一流水平。
今后,电力牵引将承担铁路的主要运输任务。
根据2004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将会达到全国铁路营业里程
的一半,承担的铁路运量比重将超过80%。
图1-1-4 我国“十一五”电气化铁路网规划图图1-1-5 我国2020年铁路网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