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叶挺生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新四军的杰出人物叶挺(1896—1946) 字希夷。
广东惠阳人。
曾任粤军第1支队副官,第l师少校参谋、工兵营营长,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警卫团第2营营长。
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同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回国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后升任第4军25师副师长、第11军24师师长。
1927年8月1日,参加领导南昌起义,所率24师是起义军的骨干力量。
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
12月11日,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起义失败后,流亡欧洲,与党脱离了关系,后到澳门隐居。
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北渡长江,在皖中庐江县东汤池主持建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初,指挥皖南部队将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的1万余日伪军击退,共歼敌近3000人。
在争取和扩大新四军兵员、装备、给养、防区等方面,多次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交涉与斗争。
皖南事变中,指挥部队战斗8昼夜。
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在上饶、重庆、恩施等地被监禁5年零2个月,坚持斗争,曾作《囚歌》明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
5日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中央于3月7日复电,决定接受他入党。
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因飞机失事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
项英(1898—1941) 原名项德隆。
湖北武昌人。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第三届至第六届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
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12月调赴中央革命根据地。
抗战英雄叶挺生平简介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著名的抗战英雄。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叶挺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叶挺,生于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叶挺与李秀文关系叶挺与李秀文二人是夫妻,叶挺是中国抗战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一生对中华民族贡献卓越。
叶挺李秀人二人结识很早,在李秀文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二人就认识了,并于1925年结婚。
李秀文是澳门的一个士绅家庭的女儿,家庭很富裕。
李秀文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叶挺已经在孙中山大总统警卫团的第二营担任营长了,李秀文就读于执信女子中学,这个中学很是有名,因为是孙中山在1921年为纪念朱执信先生人亲手创办的具有纪念意义和示范意义的学校,当时的李秀文是该学校的“校花”,可见,李秀文还是很漂亮的。
因为李秀文的爸爸李少村和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上任职的宪兵部队的司令李章达是好朋友,而叶挺又是李章达的好朋友,所以李章达成了叶挺和李秀文的月老,为二人牵针引线,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二人感情日渐深厚。
1924年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叶挺被派遣去苏联学习,但是当时也挺和李秀文又正在热恋的阶段,于是叶挺在去苏联前便向李秀文求婚了,李秀文虽然心里满是欢喜,但还是矜持地跟叶挺说,自己要回家问问老爸老妈,刘秀文的父亲认为婚姻要作为鼓舞彼此前进的动力,说白了就是刘秀文的父亲想等到叶挺做到团长的时候再风风光光的嫁女儿。
有关叶挺的资料材料一: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洵,字希夷,广东省惠阳人。
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军长。
早期生涯·1914年12月,叶挺到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
·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9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在福建漳州加入粤军,并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0年,孙中山命令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黄皮径一役,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
同年十月就任工兵营副营长。
·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期间·1925年9月,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材料二:叶挺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在皖中(安徽中部)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
有两种解释,你自己选一种。
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边同自己一起烧毁。
我虽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但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万古长青,永世长存的。
革命者所走的路被敌人紧紧地锁着,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却敞开着.反动派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投降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出卖革命获得自由! 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动派的监狱一齐烧掉,我应该再血与热火的斗争中得到永生.。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叶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名将之一。
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重点介绍叶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对国家解放事业的巨大贡献。
一、叶挺的早期经历叶挺于1902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镇江市,年轻的他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天赋。
他早年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通过优异的表现成为一名军官。
在中国国共合作初期,他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民族事业而奋斗。
二、叶挺的抗日战争征战在抗日战争初期,叶挺积极参与研究和实施抗日战略。
他组建并指挥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小股游击队的形式对敌人进行袭扰和破坏,有效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叶挺的作战风格勇往直前,敢于冲锋在前,并且他具备极高的军事智慧,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进行打击。
他在多次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抗日名将之一。
三、叶挺的突围战1940年,叶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困于云南瑞丽地区。
在日军的重重围追堵截之下,叶挺发扬顽强斗志,决心带领部队突围。
经过了一个月的准备和策划,他率部突围,穿越险恶山区和河流,最终安全抵达国民党控制区。
这次突围战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段壮丽史诗,彰显了叶挺的英雄气概和领导才能。
四、叶挺的牺牲与传承1944年,叶挺在贵州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以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
他的牺牲使许多人痛失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和军事家,但他留下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迹将永远激励和传承给后人。
叶挺的战友们始终铭记着他的奋斗精神,继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坚持战斗。
总结:叶挺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他英勇无畏、崇高牺牲的事迹鼓舞着亿万中国人民,他的光辉形象仍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闪耀。
他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历史中,他为国家的解放和独立事业付出了宝贵的一生。
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继续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叶挺简介叶挺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
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革命英雄叶挺的事迹介绍叶挺是我国的革命英雄,是开国军事家之一。
关于他的事迹介绍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革命英雄叶挺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革命英雄叶挺人物生平1.早期经历叶挺,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
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1911年入惠州府立蚕业学校。
因剪掉辫子反对清朝统治、支持广州黄花岗起义而被捕,获释后转入惠州府立中学。
同年10月在武昌起义的鼓舞下,立志走军事救国的道路,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4年12月,叶挺到湖北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
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在校期间刻苦攻读军事课程,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斗争,并广泛研读进步书刊,探讨哲学和社会政治学。
曾给《新青年》杂志写信,提出“道德根本之基”在于"觉悟",并表述其"振污世,起衰溺"的革命理想。
1919年,经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何贯中长兄)引荐,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国粤军,任支队副官,并加入中国国民党,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
1920年,孙中山命令建国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黄皮径战役,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
后任粤军第1师少校参谋、工兵营营附。
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他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信仰三民主义转而信仰共产主义。
2.北伐期间1925年9月,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参谋处处长(一说:12师36团团长),旋即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作出的重要努力。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英勇的抗日将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叶挺将军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他的事迹和贡献不仅彪炳史册,更为人们树立了战斗英雄的楷模。
叶挺,原名叶金华,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自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叶挺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同时也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叶挺考入黄埔军校,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
在军校期间,叶挺表现出色,凭借出众的军事才能和极高的政治觉悟,很快成为了学校的佼佼者。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对中国全面侵略的战争。
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抵抗。
叶挺自愿加入抗日战争,担任中国军队的指挥官。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善于运用兵力和灵活的战术,不断有效地打击日军,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捷报频传。
他率领部队参与了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出色的指挥能力。
叶挺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他还充分发挥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思想优势。
他积极于军政治工作和军队建设,在军队中不断宣传和教育士兵,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战斗精神。
他还与其他抗日将领积极沟通合作,形成了合力抵抗日本侵略的强大合围态势。
叶挺的领导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他被誉为“平型关的王牌”和“抗日英雄”。
然而,叶挺的抗日事业并未持续到胜利的最后一刻。
由于日军的猛烈进攻和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军队在长期战争中龟缩一隅。
1941年,叶挺在与日军作战时不幸阵亡,年仅36岁。
他的英勇牺牲使中国人民深感痛惜,纷纷为他送别并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叶挺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战斗英勇和无私奉献,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和光辉楷模。
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激发了无数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启迪了后来者的努力和奋斗。
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叶挺1896年生于广东惠阳,1988年被党中央确定为共和国的36位军事家之一。
1924年奔赴苏联学习,一年后回国,1926年率领独立团在北伐战阵中击退吴佩孚的主力部队,被称为“北伐名将”,1927年是南昌起义的敌前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毛泽东曾将当着叶挺的面说,叶挺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叶挺开始写起。
可见,首先,叶挺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军队作下突出贡献的人。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引发白色恐怖,全力逮捕共产党。
叶挺逃亡香港,但是在党内却遭受了半年的处分,1928年接到组织的通知,让其前往苏联休养,后来种种原因下,叶挺流亡国外,生活艰难无比,但是叶挺从来没有忘记过祖国,一直在为祖国的前途担忧不已。
1932年叶挺返回澳门,结束了流亡五年的生活,叶挺回国后就接到国民党的高薪高职的聘请,但是叶挺都没有答应,虽然叶挺生活清贫,但是也不想再为国民党卖命,可谓高风亮节。
后来接受周恩来的建议,主动通过国民党军官向蒋介石传达自己想出面把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建为新四军的想法。
新四军建成的初期,资金严重不足,叶挺都是变卖自己家里的细软,为新四军筹集军需品,一心一意为组织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叶挺在当上军长后也是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从来不为自己搞特殊,都是和将士们祸福与共,所以叶挺深得将士们的爱戴。
在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国民党囚禁,但是他严守情操,矢志不渝,在狱中写下《囚歌》表明心志。
毛泽东在叶挺遇难去世后,曾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叶挺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叶挺的军事才能叶挺从小就将爱国情怀深埋心中,在经历了武昌起义后,叶挺决定军事救国。
不仅报考军事学校,还在1924年前往莫斯科进一步学习军事技能与共产主义。
伟大建党人物素材——叶挺叶挺(1896—1946),字希夷,广东惠阳人。
保定军官学校毕业。
1922年任孙中山的卫队团营长。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苏联学习。
1925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中,率领独立团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获得了“北伐名将”的声誉,所部被称为“铁军”。
北伐军进入武昌后,任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总司令。
起义失败后去国外,失掉党的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战,任新四军军长,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
1941年皖南事变中负伤被捕。
在狱中坚贞不屈,在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严正交涉下,于1946年3月获释,同时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4月8日由重庆反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叶挺独立团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全团2100多人,叶挺担任团长,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
担任北伐先锋,被誉为“铁军”;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叶挺独立团是北伐战争中的左路军急先锋。
1927年8月,朱德、陈毅、叶挺、贺龙等率领北伐军三万多人,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
10月,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
随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队长是朱德,政委是陈毅。
1928年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师长仍然是朱德,政委仍然是陈毅。
1928年8月,改编为红四军28团,团长是林彪,政委是何挺颖。
1929年2月,又改编为红四军第一纵队,队长一直是林彪,政委是陈毅。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叶挺独立团也是开路先锋;1935年5月红二连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强渡乌江天险。
叶挺(1896-1946),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北伐时他连战连捷,从团长被破格提为少将■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当了两天的总司令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
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农家,父亲开过药铺,到南洋打过工。
他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养成勤俭朴实的作风。
7岁时,他上了刚由私塾改成的小学,15岁时考上了免费的惠州蚕业学校。
辛亥年受广州起义影响,他带头剪辫子而入狱一次。
此后,他感到救国应从军,于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五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
在校期间,他喜欢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黑暗的军阀式教育中向往新思想的光明。
1917年,叶挺回广东后不久参加粤军。
1922年,他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
翌年,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叶挺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
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
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影响。
翌年,他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
1925年秋,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一路攻下武昌。
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
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率部作为主力,部队受挫后潜往香港。
同年12月,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任总司令。
两天后,广州起义失败。
组织上对叶挺有不适当处分,调他到莫斯科学习后又对其进行批判。
叶挺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脱离关系。
■在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革命好比爬山……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叶挺脱党后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旅欧五年后回到澳门。
叶挺追悼会悼词
摘要:
一、叶挺简介
二、叶挺飞机失事经过
三、叶挺追悼会悼词
四、叶挺精神传承
正文:
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之父”。
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6年,叶挺在乘坐飞机前往重庆参加和平谈判时不幸发生空难,机组人员及乘客共13人全部遇难。
这场空难震惊了全国,各界人士纷纷悼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在叶挺追悼会上,悼词高度评价了他的丰功伟绩。
悼词中表示,叶挺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斗争、鞠躬尽瘁,他的逝世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
同时,悼词还回顾了叶挺一生的英勇事迹,对他的家属表示慰问,并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叶挺的精神,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而努力奋斗。
叶挺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他坚定信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斗争;他敢于担当,担任新四军军长,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部队树立了良好榜样。
叶挺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是
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如今,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更应铭记叶挺等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以叶挺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叶挺追悼会悼词不仅缅怀了这位民族英雄,更传递了一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拼搏。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中国抗日名将叶挺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奇——中国抗日名将叶挺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的一场武装侵略行动。
这场事变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在这场危机四伏的战争中,有许多英雄豪杰浴血奋战,其中中国抗日名将叶挺的故事尤为令人感动和值得回顾。
叶挺,原名叶楚伧,1892年生于江苏无锡。
他自小聪明好学,充满正义感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年轻时的叶挺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并被广东省政府选派到国外留学。
在留学期间,叶挺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坚定的信仰和对民族解放的追求。
1924年,叶挺回国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积极参与国共合作,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叶挺积极参与抗日斗争,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将领。
叶挺带领部队多次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战斗,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932年,他指挥的冀东防线在对抗日军进攻中英勇抵抗,保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所在的部队最终被国民政府解散,叶挺也被迫转入地下斗争,成为一名游击队领导人。
正是在地下抗战的岁月里,叶挺展现出了更加出色的领导才能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他秘密组织和领导了许多抗日斗争的游击队,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日军后方和救助被日军迫害的群众的战斗行动。
叶挺带领的游击队成为了日军的噩梦,他们用勇敢和智慧向侵略者发出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的声音。
然而,抗日战争中的斗争并不仅仅限于武装冲突。
叶挺深知要想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必须依靠全国人民的力量和团结。
他积极参与和推动各地的民族统一战线建设,以实际行动团结起来的各种力量,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1940年,叶挺被捕,并被关押在沪东监狱。
然而,就连在监狱里,他也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压力。
他通过各种途径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并继续指导抗日斗争,成为了一位精神上的旗帜。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记叶挺的革命精神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记——叶挺的革命精神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侵略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场战争中,许多英雄涌现,其中就包括了叶挺。
他以其勇敢、坚定的革命精神,成为了九一八事变中不可忽视的一位英雄。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叶挺的传记和他的革命精神。
一、早年经历叶挺于1902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年幼时,他就表现出聪明、勇敢的特点。
在长大后,他考入了湘乡的一所军校,并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
在军校期间,他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开始了他的政治觉醒之路。
二、投身革命1924年,叶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他投身革命,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受到了同志们的高度赞誉。
三、九一八事变中的英勇抵抗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
面对侵略者的铁蹄蜂拥而至,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抵抗。
叶挺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一员,毅然决定投身到抗日战争中。
他带领部队对抗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多次英勇的袭击。
在抵抗战斗中,他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赢得了战士们的钦佩和敌人的畏惧。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叶挺的革命精神体现在他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上。
他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英勇表现,无疑是他革命精神的最好诠释。
他不畏强敌,不惧困难,始终保持一颗为国家、为人民而战的初心。
叶挺的革命精神还体现在他对战士的爱护和关怀上。
他始终把战士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身体挡在敌人的子弹前,保护战士们的安全。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更是一个为战士们着想的领导者。
五、叶挺的影响叶挺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革命者。
他的行为成为了青年一辈学习的榜样,激发了更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叶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的事迹也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他的革命精神、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世界各国的人们,成为了全人类共同崇敬的英雄。
抗战英雄叶挺生平简介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著名的抗战英雄。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叶挺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叶挺,生于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叶挺与李秀文关系叶挺与李秀文二人是夫妻,叶挺是中国抗战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一生对中华民族贡献卓越。
叶挺李秀人二人结识很早,在李秀文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二人就认识了,并于1925年结婚。
李秀文是澳门的一个士绅家庭的女儿,家庭很富裕。
李秀文还是
中学生的时候,叶挺已经在孙中山大总统警卫团的第二营担任营长了,李秀文就读于执信女子中学,这个中学很是有名,因为是孙中山在1921年为纪念朱执信先生人亲手创办的具有纪念意义和示范意义的学校,当时的李秀文是该学校的“校花”,可见,李秀文还是很漂亮的。
因为李秀文的爸爸李少村和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上任职的宪兵部队的司令李章达是好朋友,而叶挺又是李章达的好朋友,所以李章达成了叶挺和李秀文的月老,为二人牵针引线,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二人感情日渐深厚。
1924年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叶挺被派遣去苏联学习,但是当时也挺和李秀文又正在热恋的阶段,于是叶挺在去苏联前便向李秀文求婚了,李秀文虽然心里满是欢喜,但还是矜持地跟叶挺说,自己要回家问问老爸老妈,刘秀文的父亲认为婚姻要作为鼓舞彼此前进的动力,说白了就是刘秀文的父亲想等到叶挺做到团长的时候再风风光光的嫁女儿。
叶挺与李秀文二人都接受了,并立下约定。
1925年叶挺回国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独立团的团长,所以不久后二人就甜蜜地在肇庆阅江楼成亲了。
叶挺贺龙关系叶挺贺龙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贺龙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
叶挺是新四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其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被称为是“铁军”,叶挺本来参与并指挥了南昌起义,担任的是前敌的总指挥。
贺龙原名贺文常,湖南桑植人,家境很贫寒,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于1914年贺龙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家乡附近的地区一直从事反封建的武装斗争,三次被捕入狱,但是都没有改变他的决心。
1916年贺龙仅仅凭借两把菜刀就去闹革命,关键还成功地夺取了反动派的武器,自己组织了一个农民革命武装队伍,并且逐渐壮大,在讨伐国和护法的战争中建立许多战功。
1926年的贺龙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的师长,在北伐军中是有名的左派,1927年又荣升第二十军的军长,在北伐战争中,贺龙的信仰发生了转变,由三民主义转为共产主义。
1927年的时候,贺龙率领部下和叶挺等人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在部队南下的过程中,贺龙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后,贺龙奉命前往湘鄂西领导发动了湘西起义,并与周逸群等人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随后一直为红军的建设作下突出贡献,在1936年贺龙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与朱德、刘伯承等人同张国焘的阴谋做斗争,促进了红军三大主力的成功会师。
抗日战争胜利后,贺龙对中共中央也做出不凡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虽然贺龙遭到林彪等人的残害,但是贺龙一直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原则,1969年6月9日,贺龙被迫害致死。
贺龙死后,毛泽东说“我看贺龙搞错了,我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