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84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基本情况介绍:

徐某,男,12岁,双亲家庭,五年级学生。

主要问题概述:

调皮好动,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作业不认真,好与同学闹矛盾。

背景资料:

因为从小母亲特别溺爱,凡事都依着李某,养成他调皮好动,任性、骄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错不承认,不肯吃亏的性格。不会与同学相处,别的同学不能碰他,只要谁碰了他一下,就说别人打他,非得再去找机会还他一下。他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如果看到同学玩游戏,他认为有趣,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他都要玩。否则,就给捣乱。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保护意识更强,故意与别人不一样,作业不认真,上课乱动,闹出动静,作业乱画等等。

原因分析:

1、家长从小对他溺爱,告诉他不能吃亏,所以跟同学相处时,他不会忍让。

3、因为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又不肯吃亏,所以,即便别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他会认为是打他,必须得找机会回打他,直至他认为不吃亏为止。对别人的敌意较强。

4、也许是小时候只要任性,家长就会满足要求,所以养成固执、任性的性格,显得没太有规矩。

具体做法:

1、作为教师,不去冷落他,少用白眼看他,而是多给他一些关心,多给他谈心,沟通,尽量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2、少批评,多冷静与感化。当他不交作业作业时,不去批评他,只要问他作业做没做,让他交上来就可以了。嘱咐他把作业放好,交给组长。作业书写差时,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找出写得相对认真的字,让他照样子写。如果他的抵触情绪强烈,那就暂时不让他写,等他冷静后再写。

3、当该生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竭力使自己冷静。如果孩子情绪激动难以控制,让他先站一站,调节一下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批评教育。

4、跟其他孩子沟通好。因为同学们在一起相处久了,彼此比较了解,当有人和李某发生矛盾时,以此为契机,让同学讨论,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可以避免矛盾,怎样与李某相处可以减少摩擦。毕竟朝夕相处,如果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麻烦天天不断。渐渐同学也摸清了他的脾气,努力接纳他,反而能够比较和睦相处。

5、给他表现的机会。每天上课提问,都要喊他回答问题。因为这个孩子智力相当好,非常聪明,看他上课漫不经心,但遇到难一些的问题,往往只有他能打得出来。所以,每到这时侯,我都会叫他,然后表扬他爱动脑筋思考,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与关注,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督促他向积极一面发展。

1,简述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区分与联系

联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为学校心理学奠定理论基础,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心理学是从教育心理学基础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科学,所以称“应用的教育心理学”。

区别: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来自教育实际,但不少原理来自动物的实验,而学校心理学的原理则都来自学校的实践和学校的课题研究。二、教育心理学尽管也涉及到问题儿童青少年,但主要还是偏重正常学生的心理研究,学校心理学主要是研究问题学生,尽管它也研究正常学生,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辅导与矫正问题学生服务。三、教育心理学家从事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做干预或培养,对学生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行实验研究,而学校心理学家去学校,他们或是在工作,或是更直接地为学校服务,带有更强的应用性。

2,简述学习动机激发的外部条件

学习动机的激发,除了受自身内部条件的制约之外,还要取决于外部的诱因。对于学生而言,最主要的诱因是学习任务的性质、学习结果的反馈、学习的奖励与惩罚以及课堂活动的结构等。

3,请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两难问题做出判断,并依据儿童回答问题时的推理反应划分阶段。

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和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其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准则,而在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前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自我色彩,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和他人的希望和要求。其道德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持社会的传统秩序。它包括第三、四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个体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此种要求进行思维。如对“偷东西”的看法,他们认为:好孩子不该偷东西,偷东西的就不是好孩子。

如此等等。

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能够广泛地注意到维持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应当遵守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能自觉地遵守某些行为公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开始考虑在全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它包括第五、六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个性,不再将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死板、一成不变的、不可变更的条文,而认识到了它的人为性和灵活性。

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因而更为理智地看到了社会公则和法律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