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施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64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2016—2017年度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实践研究子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之前,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好像走了样。褚宏启教授说:“现在教育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学生发展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相对而言,我们的孩子睡眠都不足,身体发展受到损害;精神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在考试中考不出来,教师不重视。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和能力,中国孩子高分低能现象比较突出。”进入21世纪的课改十年以后,从理念到实践基础教育做了大胆尝试,教育界审视走过的路,2011年又进一步完善课标,很快六年转瞬即逝。这六年,各地从学校到教育行政部门,从家长到校外培训机构,课改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社会发展到当下,未来生活愈来愈不确定,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生命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现实一方面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家长的焦虑包括课外辅导机构(比如学而思)都成了孩子生命的绞索;另一方面却是各种炮制出来新概念新名词满天飞,教育越发浮躁。

究其原因我们因为走的太远,却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我们到底要实现怎样的教育目的?在不确定的未来社会发展现状面前,应该培养哪些恒常不变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设置课程,再去

选择教材,再去设置教法。

因此,本课题研究试图解决教育“不忘初心”的问题。在核心素养基本教育目标的引领下,梳理和反思我们十多年课改的探索,科学构建新时期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系统,让核心素养在学校在课堂落地生根,形成教育新的生长点。

同时作为陕西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实践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就是要从学校层面研究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新常态”,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给我们怎样的“大视导”。因此,我们将继续以我校大爱教育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作科学的理论回归和实践探索,使之更加完善,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不可多得的教育品牌。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二)课堂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三、国内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现状。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我们主要介绍几个代表性国际

组织和美国(西方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文化背景)两国所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

1.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该框架对于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12月,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

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2.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3.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

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培育这些素养,最后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

(二)国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