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16
统一身份认证及访问控制技术方案1.方案概述1.1. 项目背景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政府、企业、机构等不断增加基于Internet/Intranet 的业务系统,如各类网上申报系统,网上审批系统,OA 系统等。
系统的业务性质,一般都要求实现用户管理、身份认证、授权等必不可少的安全措施;而新系统的涌现,在与已有系统的集成或融合上,特别是针对相同的用户群,会带来以下的问题:1)如果每个系统都开发各自的身份认证系统将造成资源的浪费,消耗开发成本,并延缓开发进度;2)多个身份认证系统会增加整个系统的管理工作成本;3)用户需要记忆多个帐户和口令,使用极为不便,同时由于用户口令遗忘而导致的支持费用不断上涨;4)无法实现统一认证和授权,多个身份认证系统使安全策略必须逐个在不同的系统内进行设置,因而造成修改策略的进度可能跟不上策略的变化;5)无法统一分析用户的应用行为;因此,对于有多个业务系统应用需求的政府、企业或机构等,需要配置一套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以实现集中统一的身份认证,并减少整个系统的成本。
单点登录系统的目的就是为这样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统一的身份认证,实现“一点登录、多点漫游、即插即用、应用无关"的目标,方便用户使用。
1.2. 系统概述针对上述状况,企业单位希望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资源认证访问入口,建立统一的、基于角色的和个性化的信息访问、集成平台的单点登录平台系统。
该系统具备如下特点:∙单点登录: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通过单点登录系统(SSO)访问后台的多个应用系统,无需重新登录后台的各个应用系统。
后台应用系统的用户名和口令可以各不相同,并且实现单点登录时,后台应用系统无需任何修改。
∙即插即用:通过简单的配置,无须用户修改任何现有B/S、C/S应用系统,即可使用。
解决了当前其他SSO解决方案实施困难的难题。
∙多样的身份认证机制:同时支持基于PKI/CA数字证书和用户名/口令身份认证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
网络信息安全的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网络信息安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的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网络数据的安全,许多组织和机构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最常见和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一、访问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访问控制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对访问请求者进行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以确保只有合法用户可以获取到系统或网络中的资源。
它是保护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访问控制能够确保只有经过身份认证的用户才能进入系统,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非法访问或篡改数据,从而保护网络数据的安全。
它可以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使用,确保系统只对有权限的用户开放。
二、身份认证的方式与技术1.用户名和密码认证这是最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之一,用户通过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自己的身份。
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与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匹配成功,则认证通过。
2.生物特征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是一种身份认证技术,通过识别和验证人体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声音等)来确认用户的身份。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抵制密码泄露和盗用的风险。
3.数字证书认证数字证书认证是一种基于公钥加密的身份认证方式,依赖于密码学技术和数字证书基础设施。
用户通过数字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确保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无法被篡改。
4.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是将两种或多种身份认证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方式,以提高认证的安全性。
常见的双因素认证方式包括密码加令牌、密码加指纹等。
三、网络访问控制的常用技术手段1.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常见的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它可以根据规则策略过滤网络数据包,限制网络访问。
防火墙能够保护网络内部的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2.网络隔离网络隔离是通过物理或逻辑手段将不同的网络环境分割开来,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
不同的网络环境可以根据安全级别的不同进行分割,确保敏感数据不被外部网络访问。
3.访问控制列表(ACL)访问控制列表是一种用于设置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访问权限的技术手段。
网站访问控制与身份鉴别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站的访问控制和身份鉴别变得越来越重要。
保护网站的安全性和用户的隐私,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敏感信息和功能,成为每个网站管理员和开发人员的首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网站访问控制与身份鉴别技术。
一、基本概念1. 网站访问控制网站访问控制是指通过设置权限和规则,对用户访问网站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管理的过程。
它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角色、IP地址、时间等条件来对用户的访问进行控制,从而保证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进行访问。
2. 身份鉴别技术身份鉴别技术是指通过验证用户提供的身份信息,确定用户的真实身份的过程。
常用的身份鉴别技术包括密码验证、双因素认证、生物识别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法用户冒充他人身份进行访问。
二、常用的网站访问控制技术1. 用户名和密码验证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是目前最常见的身份鉴别方式。
用户在注册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在登录时再次输入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
这种方式简单、快捷,但安全性相对较低,容易被破解。
2. 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是指在用户名和密码验证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身份验证的方式。
比如,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系统会向用户发送一条验证码,用户需要输入正确的验证码才能完成登录。
这种方式提高了安全性,但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步骤。
3. 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如指纹、面容、声纹等,来验证用户的身份。
这种方式比较安全,因为生物特征是独一无二的,不可伪造。
但是,生物识别技术还存在一定的误识别率和实施成本较高的问题。
三、网站访问控制与身份鉴别技术的应用场景1. 金融机构网站金融机构的网站通常涉及大量的敏感信息和资产,如用户的财务数据、交易记录等。
为了保护用户的利益和数据的安全,金融机构需要采用较为严格的访问控制和身份鉴别技术,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关信息。
2. 政府机关网站政府机关的网站通常包含着大量的公共信息和行政数据,如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等。
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为了确保网络中的信息能够得到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变得至关重要。
1. 安全认证的重要性网络信息安全认证是指通过身份验证和授权等方式,确保网络中的用户或者设备可信且安全地访问系统和资源。
安全认证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敏感信息,从而保护网络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 安全认证的方法(1)口令认证:用户通过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
这种方法简单且易于实施,但是容易受到暴力破解等攻击。
(2)生物特征认证:通过扫描指纹、面部识别或者声音识别等方式,将用户的生物特征与预先录入的特征进行对比来进行认证。
这种方法较为安全,但也存在技术成本高的问题。
(3)硬件令牌认证:用户通过携带的硬件令牌进行身份验证。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物理层面的保护,但容易丢失或者被盗用。
3. 访问控制的重要性访问控制是指对网络中的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够访问需要的资源。
通过访问控制,可以避免未经授权的用户进行恶意操作,从而保护网络的安全。
4. 访问控制的方法(1)身份验证:用户在进行资源访问之前,需要进行身份验证。
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用户才能够继续访问资源。
(2)访问权限控制:在用户通过身份验证之后,根据其所属的用户组或角色,为其授予相应的访问权限。
只有拥有访问权限的用户才能够访问指定的资源。
(3)访问审计:对用户的访问进行审计,记录其访问的时间、地点以及访问的资源等信息。
这可以帮助管理员对用户的操作进行监控和追踪,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总结: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在保护网络资源的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适的安全认证方式,可以确保用户的身份可信;通过访问控制,可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保护网络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在网络应用中,我们应该重视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为网络信息的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网络世界中,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是确保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网络信息安全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意义、现状以及相关技术和措施。
一、身份认证的意义身份认证是建立在数字身份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验证过程确认用户的真实身份。
身份认证的意义在于:首先,保护个人隐私。
在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容易泄露,身份认证机制能够降低身份被冒用的风险,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其次,预防犯罪行为。
网络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如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
通过身份认证,可以减少非法操作、降低犯罪活动的发生。
第三,维护网络秩序。
身份认证机制可以对用户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确保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二、身份认证的现状目前,网络中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密码认证、生物识别认证和数字证书认证等。
首先,密码认证是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之一。
用户通过设置独立密码来验证身份。
然而,单一密码容易被猜测或者被恶意破解,存在安全隐患。
其次,生物识别认证通过人体的特征信息(如指纹、虹膜等)来确认身份。
生物识别认证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成本较高,实施难度较大。
最后,数字证书认证通过公钥加密来验证身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然而,数字证书的申请和管理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知识。
三、访问控制的意义访问控制是指在网络中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和控制,对用户的访问进行限制和监控。
访问控制的意义在于:首先,保护敏感信息。
在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敏感信息,如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
访问控制可以限制非授权用户对敏感信息的访问,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其次,防止未授权入侵。
非法入侵是网络安全中的常见问题,通过访问控制可以对非法入侵进行监控和阻止,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第三,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访问控制可以限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使用,防止资源被滥用和耗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访问控制的技术和措施针对网络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目前有多种技术和措施可供选择:首先,多因素认证是一种提高认证安全性的有效方式。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作业指导书第1章信息安全基础 (4)1.1 信息安全概念与体系结构 (4)1.1.1 信息安全定义 (4)1.1.2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4)1.2 常见信息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4)1.2.1 常见信息安全威胁 (4)1.2.2 防护措施 (4)第2章密码学基础 (5)2.1 对称加密算法 (5)2.1.1 常见对称加密算法 (5)2.1.2 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 (5)2.2 非对称加密算法 (5)2.2.1 常见非对称加密算法 (5)2.2.2 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 (6)2.3 哈希算法与数字签名 (6)2.3.1 哈希算法 (6)2.3.1.1 常见哈希算法 (6)2.3.2 数字签名 (6)2.3.2.1 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 (6)2.3.3 数字签名的作用 (6)第3章认证与访问控制 (6)3.1 认证技术 (6)3.1.1 生物认证 (6)3.1.2 密码认证 (7)3.1.3 令牌认证 (7)3.1.4 双因素认证 (7)3.2 访问控制模型 (7)3.2.1 自主访问控制模型 (7)3.2.2 强制访问控制模型 (7)3.2.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7)3.2.4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 (7)3.3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7)3.3.1 身份认证 (7)3.3.2 权限管理 (7)3.3.3 访问控制策略 (8)第4章网络安全协议 (8)4.1 SSL/TLS协议 (8)4.1.1 SSL/TLS协议原理 (8)4.1.2 SSL/TLS协议功能 (8)4.1.3 SSL/TLS协议应用 (8)4.2 IPsec协议 (8)4.2.2 IPsec协议工作原理 (9)4.2.3 IPsec协议应用 (9)4.3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 (9)4.3.1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原理 (9)4.3.2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关键技术 (9)4.3.3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应用 (9)第5章网络攻击与防范 (9)5.1 网络扫描与枚举 (9)5.1.1 网络扫描技术 (9)5.1.2 枚举技术 (10)5.2 漏洞利用与攻击方法 (10)5.2.1 漏洞利用概述 (10)5.2.2 攻击方法 (10)5.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1)5.3.1 防火墙技术 (11)5.3.2 入侵检测系统(IDS) (11)第6章恶意代码与防护 (11)6.1 计算机病毒 (11)6.1.1 病毒的定义与特征 (11)6.1.2 病毒的分类 (12)6.1.3 病毒的传播与感染 (12)6.1.4 病毒的防护措施 (12)6.2 木马与后门 (12)6.2.1 木马的定义与特征 (12)6.2.2 木马的分类 (12)6.2.3 木马的传播与感染 (12)6.2.4 木马的防护措施 (12)6.3 蠕虫与僵尸网络 (12)6.3.1 蠕虫的定义与特征 (13)6.3.2 蠕虫的传播与感染 (13)6.3.3 僵尸网络的定义与特征 (13)6.3.4 蠕虫与僵尸网络的防护措施 (13)第7章应用层安全 (13)7.1 Web安全 (13)7.1.1 基本概念 (13)7.1.2 常见Web攻击类型 (13)7.1.3 Web安全防范措施 (13)7.2 数据库安全 (14)7.2.1 数据库安全概述 (14)7.2.2 数据库安全威胁 (14)7.2.3 数据库安全防范措施 (14)7.3 邮件安全与防护 (14)7.3.1 邮件安全概述 (14)7.3.3 邮件安全防护措施 (14)第8章系统安全 (15)8.1 操作系统安全 (15)8.1.1 操作系统安全概述 (15)8.1.2 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15)8.1.3 操作系统安全实践 (15)8.2 安全配置与基线加固 (15)8.2.1 安全配置概述 (15)8.2.2 安全配置实践 (15)8.2.3 基线加固概述 (15)8.2.4 基线加固实践 (15)8.3 虚拟化与云安全 (15)8.3.1 虚拟化安全概述 (16)8.3.2 虚拟化安全实践 (16)8.3.3 云安全概述 (16)8.3.4 云安全实践 (16)第9章物理安全与应急响应 (16)9.1 物理安全设施 (16)9.1.1 安全区域规划 (16)9.1.2 机房设施安全 (16)9.1.3 网络设备安全 (16)9.2 安全审计与监控 (16)9.2.1 安全审计 (16)9.2.2 安全监控 (16)9.2.3 安全审计与监控的协同作用 (17)9.3 应急响应与处理 (17)9.3.1 应急响应计划 (17)9.3.2 应急响应团队 (17)9.3.3 信息安全事件处理 (17)9.3.4 事后总结与改进 (17)第10章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7)10.1 信息安全策略与法律法规 (17)10.1.1 信息安全策略概述 (17)10.1.2 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17)10.1.3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7)10.1.4 企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遵循 (17)10.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17)10.2.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18)10.2.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8)10.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18)10.2.4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 (18)10.3 信息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8)10.3.1 信息安全培训的意义与目标 (18)10.3.2 信息安全培训内容与方法 (18)10.3.3 信息安全意识提升策略 (18)10.3.4 信息安全培训的实施与评估 (18)第1章信息安全基础1.1 信息安全概念与体系结构1.1.1 信息安全定义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资产,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避免由于非法访问、泄露、篡改、破坏等造成的信息丢失、损害和不可用的一系列措施和过程。
A.加解密算法B.数字证书C.数字签名D.消息摘要第一章电子商务安全的现状与趋势一、单项选择题K 以下关于电子商务安全的描述哪一条是错误的?() A. 应尽力提高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以达到绝对的安全。
B.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必须依赖整个网络的安全性。
C.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除了软件系统的安全,还必须考虑到硬件的物理安全。
D. 涉及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时必须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与应用性。
答案:A2、能够有效的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的是()A. PKIB. SETC. SSLD. ECC答案:A3、 在 PKI 的性能中,服务是指从技术上保证实体对其行为的认 可。
()A. 认证B.数据完整性C.数据保密性D.不可否认性答案:D4、 以下不可否认业务中为了保护发信人的是() A •源的不可否认性 B.递送的不可否认性5、确保发送者时候无法否认发送过这条信息是以下哪一个安全要素? ()A.保密性B.认证性C.完整性D.不可否认性 答案:D 6、保密性主要依靠以下哪种技术来实现()?C.提交的不可否认性答案:DD. B 和 C答案:A7、不可否认性主要依靠以下哪种技术来实现?() A.加解密算法答案:cB.数字证书C.数字签名D.消息摘要8、在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中,交易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的人 或实体指的是()A.可靠性B.真实性C.机密性D.完整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仁网络安全性要求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0A.保密性 D.可访问性答案:ABCDEB.认证性C.完整性E.不可否认性2、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A.密码安全 D.网络安全B.交易安全C.计算机安全E.信息安全答案:ACDEA ・接收客户机来的请求B.将客户的请求发送给服务器答案:ADE5、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包括()A.冒名偷窃D.虚假信息答案:ABCB.篡改数据C.信息丢失E.窃听信息3、网络交易的信息风险主要来自 ()4、Web 服务器的任务有() C. 解释服务器传送的html 等格式文档,通过浏览器显示给客户D.检查请求的合法性E. 把信息发送给请求的客户机A.不可抵赖性B.真实性C.机密性D.完整性E・有效性答案:ABCDE 三、判断题1、电子商务安全指的是整个计算机网络上所有有价值信息的安全问题,包括这些信息的泄露、修改、破坏等答案:错误2、信息安全是指对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安全商务活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