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父爱之舟》教案及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教案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与父亲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本篇文章安排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父爱的伟大,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但对于父爱这种抽象的情感,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悟。
此外,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从细节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
2.教学难点:通过细节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会从生活中感悟父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以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学生阅读感悟分享模板4.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理解作者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父爱。
《父爱之舟》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父爱之舟》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1.2 教学内容课文《父爱之舟》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父爱主题。
讨论父爱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课文《父爱之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分享对父爱的理解。
小组分享: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小组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公众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材料,评估学生的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中对学生的点评和反馈,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3.2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对学生的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鼓励和肯定,并提出改进建议。
对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进行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课文《父爱之舟》的文本。
分组讨论指导材料。
小组分享的评价标准。
4.2 教学材料学生阅读笔记本。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表。
学生小组分享报告。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1-2课时:引入课文《父爱之舟》,阅读理解。
第3-4课时:分组讨论,小组分享。
第5-6课时:教师总结,学生写作练习。
5.2 时间安排引入课文和阅读理解:2个课时。
分组讨论和小组分享:2个课时。
教师总结和学生写作练习:2个课时。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父爱之舟》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父亲的形象,体会父爱的伟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细节中捕捉情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形象,体会父爱的伟大。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孝敬父母、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父亲形象,体会父爱伟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细节。
(2)将课文中的情感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本课:介绍课文《父爱之舟》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并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体会父爱的伟大。
(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孝敬父母、珍惜亲情。
(2)情景演练: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家人。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父爱之舟》1. 父亲形象:慈爱、关心、付出、牺牲2. 情感价值观:孝敬父母、珍惜亲情七、作业设计1. 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表达对父母的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优秀教案第【1】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并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并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1.课件出示生词“蚕茧、考试、糖葫芦、暑、煮”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互相补充师总结:“我”在梦中,梦到了父亲卖蚕茧给“我”买枇杷、住旅店、给我买豆腐脑、给我做万花筒以及父亲雨雪天背我上学等事情,感受到父亲对“我”无声的爱,我对父亲也有说不尽的感激。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课文6-10小节1. 出示任务:1)默读课文6-10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还有哪些场景,让我泪洒枕边?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互学,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心酸的哭了。
1)这段文字,你喜欢哪些词句?简要说说原因。
2)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为什么心酸?我心底会有什么样的想法?3)这里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心酸的滋味,凑钱很艰难但是全家都愿意把钱花我身上;感受到父亲对我的关爱,也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沉重)4)为了回馈家庭,我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有怎样的收获?预设二:父亲划船送我上学。
1)为什么选择划船?这里第二次提到借船,你感受到了什么?2)这时候,父亲和姑父轮流为我摇船,却让“我”去睡觉,能睡着吗?你觉得“我”心里是怎么想的?3)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心,父亲又做了什么?(预设:船不靠靠近学校就停)4)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取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第【1】篇〗《父爱之舟》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是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全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呼应。
“父爱之舟”既指姑爹的渔船,也指父亲的爱,两者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意在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
本设计着眼于选材,从默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教学中紧紧抓住“小舟”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让父爱与小舟水乳交融。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随着“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我”和“父亲”的感情也层层深化,直到最后写出“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的感想,从而顺利揭示出文章主题。
在写作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感受文章的魅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作者资料并制作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1.设置情境:同学们,你们坐过船吗?坐过小渔船吗?见过有人坐小渔船去参加考试吗?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就是坐着渔船外出求学的,而一路保护他、给他撑船的就是他的父亲,所以本文的标题就叫做“父爱之舟”。
(板书:父爱之舟)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一看这条“父爱之舟”上到底承载着多少动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感情上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1.教师出示会认字的生字卡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生字词。
2.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比如:“冤枉”中的“枉”字,单字读wǎnɡ,在本词语中读轻声;“栈”读zhàn,不读jiàn;“跷”读qiāo,不读qiào;“茧”读jiǎn,不读jiǎnɡ;“偏僻”的“僻”读pì,不要读成bì;“枕、暑、煮、嘲”读翘舌音。
《父爱之舟》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父爱之舟》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1.2 教学内容课文《父爱之舟》的阅读与理解。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朗读和表达技巧的培养。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父爱之舟》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段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3 课文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朗读与表达3.1 朗读技巧指导教授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2 表达技巧培养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练习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表达的自信心。
3.3 小组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和交流。
第四章:拓展活动4.1 课文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续写或改编,发挥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4.2 父爱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父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反思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5.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确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检查学生对父爱主题的感悟和反思。
6.2 评估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学生朗读课文,评估其语音、语调和表达技巧。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8《父爱之舟》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父爱的伟大意义。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细节的把握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掌握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父爱的深刻内涵。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课前音乐或视频展示,引入课文《父爱之舟》,激发学生对父爱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新诗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讲解生字生词。
3.细读课文,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小组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1. 你们在课文中看到了哪些体现父爱的细节? 2. 你认为父爱是怎样体现的?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四、情感体验请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感悟父爱的伟大。
可让学生绘制父爱主题的漫画或写下感悟。
五、语言表达学生展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爱意。
六、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之舟》,注重学生对父爱的感悟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父爱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亲情的珍贵。
《父爱之舟》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设计理念】本案教学内容隶属于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19课。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可见,在执教本案时,抓住场景、细节两个关键词进行解读、助学,方可抵达目标。
《父爱之舟》写于吴冠中的晚年,以不同的生活场景、细节,回忆其父亲,不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感人至深的“情”取胜。
这样的散文,执教的难度在于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回避因文体特点而导致的连篇累牍。
设计上,采用“精讲”+“延展”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品味部分文字蕴含的情感,并获得方法后,自主迁移。
【教学准备】熟读课文。
【教学学段】第三学段五年级【教学时长】40分钟【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事1.了解作者2.简单了解作品3.谈论如何以画家的方式表达情感【解析:从作者入手,进入文字所营造的特殊环境。
创设学习应有的情境】二、初读课文1. 浏览全文,寻找“舟”的形象2.讨论:为何画家已经绘制多个“舟”的形象,却一再表达——难以言说,难以表达?3.寻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4.初步感受,场景中蕴藏的情感。
【解析:从整体切入,结合统编教科书课后练习,初步完成对场景的捕捉,对情感的体会。
确保本案中关于“场景品读”的目标达成。
】三、品味体会1.重点品味细节“铺床”2.提取品味的方法3.指导朗读,加深理解【解析:对细节的执教环节,可以做“过细”的设计,让学习的样本生成,构成延续时的先验组织。
同时也确保本案中“细节品读”的目标达成。
】四、拓展延伸1.比对相关经典中,相似的情感表达方法2.完成散文中其他细节的自主品读3.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互文【解析:促成迁移的发生,让学习增效。
】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做到“三抓”:抓态度:要求学习专心、细心,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书写要准确、工整、清洁,不能“虎头蛇尾”或“龙飞凤舞”。
抓技能:如想问题、做作业时,要求准确迅速,在质中求快;语言表达务求清楚、生动、手工操作、口头背诵务求熟练。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8《父爱之舟》公开课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吴冠中回忆童年时与父亲的一段难忘的往事,表现了父亲对作者的深沉的爱。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父母的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如父爱的深沉,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父母的关爱和付出可能还不够深刻理解,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深沉,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如父爱的深沉,学会珍惜父母的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感受父爱的伟大。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和感悟父爱。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音频:准备课文朗读的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内容。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父爱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课文。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是如何描述父爱的?”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重点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教案设计(公开课)一、教学背景•学段:五年级•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上册•教学内容:《父爱之舟》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父爱之舟》的内容和主题–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描述和情感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难点:通过文本描写来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深厚四、教学准备1.教材:《父爱之舟》课文2.录音设备和音响3.板书、彩色粉笔4.图书或图片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与父爱有关的图片或故事引入,引发学生讨论对父爱的看法。
第二部分:学习跟读(15分钟)1.听音:播放《父爱之舟》录音,让学生跟读。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停顿。
第三部分:深入理解(20分钟)1.分组讨论文中父爱的体现及情感描写。
2.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部分:语言运用(15分钟)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词语进行情感表达。
2.学生进行课文改写和情感表达练习。
第五部分:课堂互动(10分钟)•分角色扮演,学生根据父子对话情景展开表演。
第六部分:总结和展望(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望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情感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涵。
七、教学延伸•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爱的感恩?•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描写父爱的故事或文章。
以上是对《父爱之舟》公开课教案设计的概述,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父爱之舟》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父爱之舟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
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
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2)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
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
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设计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欲望。
】新课教学()分钟二、读文识字。
(出示课件3)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出示课件4)(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出示课件5)(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三、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6)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7)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出示课件8)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生总结,汇报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生字词,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设计意图:从整体把握课文,能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更深一步理解文章。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1.背写课文的生字。
2.继续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既能夯实基础,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一、用√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án() xiè() jià()蚕屑嫁chán() xuè() jiā()二、读拼音,写词语。
1.哥哥用玻璃、zhǐ xiè()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
2.是姐姐péi()我去的kǎo()场。
三、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参考答案:一、cán xiè jià二、1.纸屑 2.陪考场三、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具体描绘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11)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从而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为进行下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新课教学()分钟二、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
(出示课件12)板书:第一个场景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3)“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
(出示课件14)(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
“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3)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出示课件16)“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3.品读第三个场景。
(出示课件17)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生总结,汇报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4.品读第四个场景。
(出示课件18)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5.品读第五个场景。
(出示课件19)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生总结,汇报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三、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出示课件20)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
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设计意图:从各个场景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情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物感情,体会作者的中心意思。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的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这种方法进行习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深沉的父爱。
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
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五、作业布置。
(出示课件21)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在感受父爱的基础上,在把握文章写法的基础上完成写作,理论联系实际,能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内容第一个场景第二个场景场景描写第三个场景以小见大第四个场景第五个场景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辨字组词。
订()兼()陪()钉()廉()赔()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盛大----()珍贵----()领略----()轮换----()心酸----()启迪----()三、下列对父亲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爱儿子,处处为儿子着想。
B父亲溺爱儿子,家里条件那么差,还想方设法满足儿子。
C父亲非常懦弱,不懂得反抗儿子。
参考答案:一、订书兼顾陪着钉子廉政赔钱二、宏大珍惜领会倒换心痛启发三、A教学反思1. 从显眼的词句中深入:在研读时对字、词、句、段上是必须要下功夫细细体会的,不能轻易放过。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中,把握重点词句,同时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细读,从句子中落实到重点字上,都是值得推敲和品味的。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解读。
2.从熟知的知识点深入:在初读,研读后,从学生能够熟知的知识点切入课堂教学,那一定能给学生自信心,培养好整堂课的气氛。
在这篇文章的处理中,“父爱”这个主旨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知识点,以此作为解剖处,让学生自我概括文章,并围绕“父爱”的事件进行梳理就简单得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及时,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致有点低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全文以“舟”为线索,紧紧围绕父爱这一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
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但却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
【作者介绍】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茧子庙会春蚕 B比业主席不屑C启迪嫁妆上邀 D上榜兼职朝笑二、读拼音,写字词。
1.他xiān kāi()炕xí(),从下面拿出了一个小布包。
2.这里的sī chóu()非常漂亮,很多人下了订单。
3.他还没bì yè()就在这里做jiān zhí(),非常辛苦。
三、仿写词语。
千变万化(带数字)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结结实实(AABB)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阅读能力大提升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为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面,字里行间充满着父亲对儿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