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7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第一篇:《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还记得学过哪些写秋的诗句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寂忧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壮阔)二、复习旧知识:(一)词: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2、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又叫“曲词”“诗余”“长短句”。
词牌决定词的格式,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律,与词的内容无关。
根据字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3、《沁园春·雪》(二)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三、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释词常识,掌握诗歌阅读技巧。
2.品味文字的语言,揣摩文字的形象,体会文字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形象,理解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形象,理解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以各种形式阅读课文,掌握单词的发音和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风景?(见板书)]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一、教学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写的一篇诗歌,反映了毛泽东对故乡的深情之感,以及他对革命和未来的豪迈自信。
这篇诗歌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被收录于高中必修一语文教材中,是必须要教授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沁园春·长沙》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2.学生能够分析《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所表述的情感和思想;3.学生能够理解《沁园春·长沙》与毛泽东生平及历史背景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的能力,深入理解《沁园春·长沙》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沁园春·长沙》与毛泽东生平及历史背景的关系,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热爱和浓厚兴趣;2.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重点1.《沁园春·长沙》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2.《沁园春·长沙》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3.《沁园春·长沙》与毛泽东生平及历史背景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沁园春·长沙》中复杂的修辞运用;2.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诗歌中的语言与情感,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现代文学;3.如何帮助学生将诗歌中的观念与个人体验相结合,做到情感与思考的共通,达到真正的心灵呼应。
1. 探究法通过分组讨论、课堂提问、学生发言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自己发现文本中的语言和思想特点,并进行诠释。
2. 演示法教师通过PPT等讲解方式,将《沁园春·长沙》的语言和思想特点进行解析和分析,并对困惑的地方进行说明。
3. 归纳法教师通过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概括,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特点,并且将诗歌与毛泽东生平及历史背景进行结合,在此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连接和思考。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9月4日第1周)第1课时(总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沁园春长沙一、理解词的上片中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壮志;二、感知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讲读式诵读式一、由作者导入新课: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
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师生互动:简介-了解)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
“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
“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为何以“长沙”为题?(师生互动:自读-简介-了解)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
这首词写于1925年。
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检查预习:(师生互动:诵读-纠正)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怅廖廓峥嵘遏五、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教读词的上阙:(师生互动:读读-问问-答答--讲讲)a)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答:时间:深秋;地点:橘子洲头;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
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明确: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篇一第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精选6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3.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复印诗歌原文和习题。
2. 提前准备有关毛泽东和长沙的背景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划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并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主题产生思考。
2. 展示与“沁园春·长沙”有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长沙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先默读诗歌原文,然后组织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和解读诗歌的意思。
2. 选择几个小组进行分享和汇报。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和澄清。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整首诗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对表达的影响。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第四步:写作训练(15分钟)1. 提问学生对长沙的感受和印象,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长沙的情感和思考。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五步:反思与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和分析其他与长沙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精选6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古文,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秦始皇的统治;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解析古文中的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都是高中生了,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应该积累了很多诗词名句,那老师想请大家在记忆中搜寻一下,你学习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以上这些描写秋天的诗词有什么特点?这些诗词中的秋天都是悲伤的,萧瑟的,凄凉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自古文人多悲秋”,我国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天大多充满了悲情色彩,但是,近代却有一位伟人反其道而行之,赋予了秋天别具一格的意味,这位伟人就是革命领袖毛泽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沁园春·长沙》,看看毛主席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二、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就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同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大家注意“气势磅礴”这个词,其实这一个词就概括了《沁园春·长沙》的一大特点,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气势读出来,老师这里有一段朗诵的录音,大家仔细听一听,怎么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三、播放录音,大家听完录音之后又什么收获啊,怎样才能读出气势磅礴来?语速要快要慢?语调要高要低?声音要大声还是小声?好,那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读出气势磅礴的感觉来。
四、大家读的非常好啊,好,现在我们就正式开始对整首词进行鉴赏分析,我们先看到前三句,这三句包含了哪些信息?明确:寒秋——时间橘子洲头——地点独立——人物,只有作者一个人这三句开头给出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寒秋,作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缓缓向北流去。
大家能给这三句所描写的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吗?独立寒秋图五、那么,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第四句开头是一个“看”字,这个“看”字统领了哪几句?明确: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六、这几句就是描写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象,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番景象的。
在分析之前,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个文学名词“意象”,大家知道这个吗?“意象”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作者写他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景色就采用了很多意象来写,大家能找出这些意象吗?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意象的?抓住具有表现力的字词。
提示:抓住意象搭配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水之满,江水满溢之状透→水之清,江水碧绿清澈之状百——船之多争→争先恐后、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有力度,雄鹰矫健翱翔翔→形容鸟,鱼在水中游动轻自如八、作者在描写这些景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静)百舸争流(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视:鱼翔浅底(动)红、碧两种相对的颜色,对比鲜明总结: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动静交错、对比鲜明九、“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什么句?明确:总结句,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十、上片最后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提示:从情感表达和内容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哪位同学能把这三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这旷远迷茫的大地,谁能来主宰盛衰兴废?结合写作背景,这里说的是谁来主宰大地的盛衰兴废,实际上是指国家的盛衰兴废,或者说革命的领导权应该由谁来掌握,当时的毛泽东能发出这样的感慨,正是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这是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
内容结构上是承上启下,承的是上文对大自然秋景的描写,启的是下文对豪情壮志的抒发。
十一、最后大家看一下,作者描绘的从“看万山红遍”到“谁主沉浮”这一段可以拟一个什么标题?明确:湘江秋景图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上阙,在上阙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作者有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下阙。
二、下阙大家首先来看第二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字,大家认为“忆”这个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提示:结合上阙中“看”的作用分析。
明确:1.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
2.由景入情,开始回忆,领起下面七句。
三、接下来的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哪位同学能来翻译一下,结合下面的注释?明确: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大家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四、这些就是作者在少年时和同学们一起做的事,那你们能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作者和他的同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吗?明确:蔑视权贵,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革命情怀和战斗精神。
五、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段内容能拟一个小标题吗?明确:峥嵘岁月图。
六、最后三句,谁能来翻译一下?明确: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七、这三句仅仅是在回忆当年作者和同学在江里游泳的场景吗?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明确: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同学们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任,表达了革命青年立誓振兴中华的英雄豪情。
八、这三句能拟一个小标题吗?明确:中流击水图。
九、通过这首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提示:词作表现词人形象,可实写也可虚写,实写即直接刻画,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虚写则通过描写景物、事件、情感等来表现词人形象。
上阙是实写还是虚写?实写的话具体是什么描写?圈出几个动词明确:独立——词人高大鲜明的形象。
看——表现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的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满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
怅、问——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总结:上阙表现了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形象。
下阙是实写还是虚写?通过什么来表现的?明确:以“忆”字总起,点明下阙都是“忆往昔”的内容。
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
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十、赏析作品艺术特色明确: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
主要描写湘江秋景,但在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抒发了作者的志向。
下片抒情,但在抒情中也有写景和叙事,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在写“同学少年”的特点和赞美他们的才华与斗争精神后描绘出来的。
2.巧妙对比,形象鲜明。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颜色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被压迫的人民——暗比3.用词精当,语言生动。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有发现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和其他的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了吗?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的,事实上,毛泽东的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这种风格的,豪迈大气,斗志昂扬,课后练习这里就有三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十一、拓展延伸欣赏毛泽东诗词和书法作品《采桑子·重阳》“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
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
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七律·长征》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浪淘沙·北戴河》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
以上就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
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