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学生学习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7.83 KB
- 文档页数:3
培养孩子克服拖拉的好习惯拖拉是指行动迟缓,拖延时间,不按时完成任务的行为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拖拉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还会培养出一种懒散的态度。
因此,培养孩子克服拖拉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时间管理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孩子克服拖拉的好习惯。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环境缺乏规律和纪律,孩子就容易养成拖拉的习惯。
因此,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序、规律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长要树立榜样。
孩子是模仿的动物,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行为。
如果家长经常拖延任务,不按时完成工作,那么孩子也会学会拖拉。
因此,家长要做好自己的榜样,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按时完成任务。
其次,家长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要求。
家庭中应该有明确的规则和要求,孩子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
家长可以制定一个时间表,规定孩子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安排,让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最后,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有时候,孩子拖拉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始或者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务。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效率。
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时间管理是克服拖拉的关键。
孩子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以下是一些帮助孩子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首先,制定计划。
孩子可以制定一个每天的计划表,将任务按照优先级和时间安排好。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
其次,设定目标。
孩子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目标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再次,分解任务。
有时候,孩子会觉得任务太大,不知道从何开始。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逐步完成。
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任务的完成并不是那么困难,增加他们的信心。
最后,制定奖励机制。
孩子完成任务后,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他们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奖励可以是一些小礼物、表扬或者其他形式的肯定。
拖延症的成因分析与治疗对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拖延症似乎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有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却总是拖拖拉拉,无法按时开始或者高效完成。
拖延症不仅会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还可能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
那么,拖延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有效的治疗对策呢?一、拖延症的成因1、害怕失败很多人拖延是因为害怕失败。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担心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因此选择拖延来逃避面对可能的失败。
这种心理往往源于过度的自我期望和对失败的恐惧,认为如果不做就不会失败,而一旦开始做却没有做好,就会证明自己的无能。
2、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当我们对要做的事情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时,很容易陷入拖延的状态。
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清楚每个步骤该怎么做,所以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从而选择拖延。
3、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者常常希望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在准备阶段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总是觉得还没有准备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善,结果导致拖延。
4、缺乏内在动力如果对要做的事情缺乏兴趣或者内在动力,就会觉得没有积极性,不愿意主动去做,从而产生拖延。
比如,对于一些枯燥乏味或者不喜欢的任务,我们往往会找各种借口拖延。
5、外部环境的干扰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和干扰,比如手机、电视、社交媒体等。
这些因素很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无法专注于手头的任务,从而导致拖延。
6、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或者过大的压力也可能导致拖延。
当人们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时,往往会缺乏行动力,通过拖延来暂时逃避现实的问题。
二、拖延症的治疗对策1、改变思维方式要克服害怕失败的心理,我们需要认识到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从失败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同时,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要给自己过高的要求。
2、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并为每个小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时间表。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完成,从而减少拖延的可能性。
小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杨静;傅丽萍【摘要】The investigation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of the primary students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A total of 400 primary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reformulated procrastination scale and EMBU.The results showed that:(1)Parental rearing styl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of the primary students.(2) Emotional warmth,punishment and severe factors of parents could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of the primary students.%采用自我修订的拖延调查量表和中文版EMBU对400名小学生进行测试,旨在研究小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拖延行为存在显著相关;(2)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的惩罚和严厉、母亲的惩罚和严厉因子对小学生的拖延行为都有着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名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5页(P82-86)【关键词】小学生;拖延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作者】杨静;傅丽萍【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1拖延[1]是个体在执行任务和决策时推迟或者延期的一种行为倾向和特点,是一种人格特质下的外在行为表现,是一种具有个人倾向性或特质的行为延迟,并且与某些人格特质存在相关,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学业拖延行为及其成因分析首先,学业拖延行为的成因之一是缺乏时间管理能力。
许多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时往往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导致任务堆积,产生拖延行为。
这可能与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不足、容易被琐事干扰等有关。
此外,学生可能存在对时间的错误估计,认为完成任务所需时间远远小于实际情况,进而导致学习拖延。
其次,学业拖延行为的成因之二是缺乏目标设定和计划能力。
学生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规划,从而导致学业拖延。
缺乏目标设定和计划能力使得学生无法清楚了解需要完成的任务,无法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步骤,最终拖延学习。
第三,学业拖延行为的成因之三是缺乏自律和动力。
面对学业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坚持性,因而容易出现拖延行为。
学生可能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学习任务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拖延。
最后,学业拖延行为的成因之四是缺乏应对焦虑的能力。
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和困难时,常常产生焦虑情绪,缺乏应对的能力。
焦虑情绪会产生拖延行为,学生倾向于通过逃避和拖延来减轻焦虑情绪,而不是积极面对问题。
缺乏应对焦虑能力会使学业拖延问题更加严重。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学业拖延问题。
首先,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制度,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增强事前的时间估计能力,避免任务堆积和拖延。
其次,培养目标设定和计划能力,学生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将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子任务,以达到更好的规划和管理。
第三,培养自律和动力,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控能力,增强学习动力和兴趣,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最后,培养应对焦虑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调整心态等方式,减轻焦虑情绪,并找到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学业拖延行为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缺乏时间管理能力、缺乏目标设定和计划能力、缺乏自律和动力,以及缺乏应对焦虑的能力。
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关键词:学业拖延、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父母教养方式拖延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对个人的状态及表现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偶尔的拖延成为一种惯常的行为时,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将作为暗示,与个人由拖延中所得奖赏结合,构成习惯回路。
学术拖延(academic procrastination)是近年来自主性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是指学习者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按时完成学业任务,却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习任务延后或推迟到临近截止日期的行为或倾向。
这一行为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还有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了解导致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预防学业拖延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章旨在阐明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以及提供可能有助于减少学业拖延的方法。
一、学业拖延的影响因素1.学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主观判定,是自信心在某种任务中的具体表现。
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挑战性较大的学习任务,并能够合理地规划时间以及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确保学习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在遇到困难时,自我效能感较高者大多选择坚持下去,因此拖延行为的出现相对较少。
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则大多避免选择具有挑战性或困难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倾向于推迟任务的开始时间,甚至放弃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拖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学业自我效能感(academic self-efficacy)是在自我效能感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学习相关活动的具体阐释。
它指的是学生应对特定学习问题的能力以及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完成度的判断,即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自信程度。
在冯文珍等人201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为了探究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拖延、孤独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他们对400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学业拖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拖延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明显负向预测作用。
拖延症的家庭治疗方法分享拖延症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心理障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而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和支持系统,可以积极参与拖延症的治疗和改善。
本文将分享一些家庭治疗拖延症的方法,帮助患者克服这一困扰。
1. 建立明确的目标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明确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帮助患者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约定完成目标的时间表。
通过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患者的责任感和动力,减轻拖延的倾向。
2. 制定详细的计划拖延症的患者通常在开始一项任务时容易感到困惑和焦虑。
家庭可以帮助患者制定详细而逐步的计划,将任务分解为小步骤,使患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和实施。
同时,家庭成员可以鼓励患者将任务分配到具体的时间段,以避免拖延和无效努力。
3. 提供支持和鼓励家庭的支持与鼓励对于拖延症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应当学会理解和关注患者的困扰,给予积极的回馈和肯定。
患者在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时,家庭应给予鼓励和奖励,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4. 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拖延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时间管理不当。
家庭可以协助患者进行时间规划和管理,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可以与患者一起制定每日或每周的计划表,将任务和活动分配到适当的时间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通过时间的规划和合理安排,患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时间,减少拖延的可能性。
5. 鼓励有效沟通和求助家庭成员在治疗拖延症时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
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尽可能了解其拖延的原因和背后的隐忧。
同时,家庭也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包括为患者提供信息、资源和专业建议等。
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
6. 培养积极的习惯和兴趣拖延症患者常常陷入消极和拖沓的状态中,难以主动展开活动。
家庭可以帮助患者培养积极的习惯和兴趣,鼓励其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并予以支持和陪伴。
适当的体育锻炼、阅读、书法等兴趣爱好,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和注意力,降低拖延的倾向。
大学生拖延症调查报告摘要:本文对大学生拖延症的现状及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拖延症,且其主要原因为缺乏自律能力与认知偏差。
同时,拖延症也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大学生拖延症问题。
一、研究背景拖延症是指在面临需要完成任务或目标时,无故推迟、拖延行动的行为特征。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拖延症对个人学习与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因此,研究大学生拖延症现状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回收94份,其中男性47人,女性47人。
调查对象均为大学生,涵盖各专业及各年级。
三、调查结果1.大学生拖延症现状调查结果显示,96%的大学生存在拖延症状,其中53%的人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拖延行为,47%的人则表示在生活中存在拖延行为。
2.大学生拖延症成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拖延症的主要成因为缺乏自律能力(60%)和认知偏差(40%)。
其中,自律能力不强是大学生拖延症的最主要原因。
3.大学生拖延症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拖延症对学习与生活带来的主要影响为焦虑(80%)、效率低下(70%)和时间管理混乱(50%)。
四、对策建议1.提升自律能力加强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启发学生自觉培养时间管理的观念,并尝试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方法。
2.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完善课程安排,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3.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和心理问题。
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五、结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拖延症状,缺乏自律能力是最主要的原因。
同时,拖延症也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大学生拖延症问题,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律能力,提高学生对未来的竞争储备。
我国高校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1、学术背景拖延(Pr(K~ra.Min&re)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7O年代术,由Ellis和Knaus 等人提出。
在我国,关于拖延的实证研究是近2、3年玎始的。
拖延在学术领域十分普遍,Ellis 和Knaus(1977)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美国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 和Rothblum[2]的研究则表明,有50%的学生报告他们长期有拖延行为,38%的学生报告偶尔拖延。
甘良梅等的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达到中等程度的拖延。
2、相关概念拖延是尽管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但仍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行为。
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3、研究目的基于国内外关于拖延的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日前人学生拖延的现状,分析在大学生中拖延的普遍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2、从大学生白我报告的13个拖延理由入手,通过因子分析探讨大学生拖延的土要原因以及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和学科等)对其原因的影响3、研究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以探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二、主题1、学业拖延的特征1.1 学生有执行学习任务的想法,但是没有与意向相符合的行为表现1.2 学习拖延容易产生不符合标准的学习结果(如潦草的家庭作业、不合格的论文、考试成绩低下)1.3学习拖延还往往伴随着焦虑不安、抑郁、失落等消极情绪体验。
2、学业拖延的成因2.1 内部因素2.1.1 学业拖延与人格特质用大三人格模型,MeCown发现拖延和外向性是线性关系,与神经质是曲线关系,低的和高的神经质都在拖延上得分较高。
国外有关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责任感与拖延行为之问呈现较高的负相关。
2.1.2 学业拖延与完美心理倾向完美心理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它代表一种核心为高标准的行为。
如何教授学生拖延症的克服方法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拖延症是一个常见且颇为棘手的问题。
作为教育者,帮助学生克服拖延症,培养他们良好的时间管理和任务执行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战胜拖延。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拖延症的本质和危害。
拖延症并非单纯的时间管理不当,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逃避和自我设限。
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或者故事,向学生展示拖延带来的负面后果,比如作业堆积导致成绩下降、项目延迟错过机会等。
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拖延症不仅会影响当下的任务完成,还可能对未来的发展造成阻碍。
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是关键的一步。
鼓励学生将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子任务,并为每个子任务设定合理的时间节点。
例如,如果学生要写一篇长篇论文,可以先让他们确定论文的主题和大纲,然后规定每天完成一定的字数或段落。
在制定计划时,要确保目标具有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这样学生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展,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强继续前进的动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导他们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日历、待办事项清单等。
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花几分钟时间列出当天的任务清单,并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
同时,提醒学生合理分配时间,避免任务之间的重叠和冲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可以设置一些时间限制的小练习,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短文写作或一组数学题。
创造一个有利于专注和高效的学习环境对于克服拖延症也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空间应该整洁、安静,没有过多的干扰因素。
例如,减少电子设备的诱惑,关闭不必要的通知和社交软件。
此外,鼓励学生采用一些专注技巧,如番茄工作法,即集中精力工作 25 分钟,然后休息5 分钟,循环进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积极的自我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克服拖延的内在动力。
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适合他们的激励方式,比如完成任务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吃一块巧克力等。
拖延症的家庭因素与解决方案探究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拖延症已经成为很多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拖延症是指一个人无法有效地安排时间和管理任务,总是不断地推迟或延迟完成任务。
虽然拖延症看似是一个个体的问题,但实际上其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究拖延症的家庭因素以及一些解决方案。
一、家庭因素对拖延症的影响1.1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和行为的塑造者。
如果一个家庭以严苛和过分要求为主,孩子可能会形成拖延的行为方式。
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太高,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因此会选择将任务推迟,以避免失败。
同时,家长经常对孩子厉声喝斥,会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导致拖延症的形成。
1.2 家庭气氛家庭的紧张和争吵也是导致拖延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一个气氛紧张的家庭中,孩子可能因为过于疲劳或心情低落而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任务,从而选择将任务拖延。
1.3 家庭例行习惯家庭的例行习惯也会对孩子形成的意识层面造成影响。
如果家庭普遍存在着将任务或事情拖延的倾向,孩子很容易模仿并形成拖延的习惯。
此外,家庭成员互相之间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长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互相传染拖延习惯。
二、解决方案2.1 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家庭应该以宽容和温暖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应过分要求他们完美。
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适度给予奖励和惩罚,让孩子懂得及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2.2 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家庭应该创造一个积极乐观的氛围,鼓励孩子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避免家庭的争吵和冲突,减少孩子的压力,帮助他们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2.3 培养良好的例行习惯家庭成员应共同努力,树立良好的例行习惯,如准时完成任务、按时休息等。
这样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就可以接受到正确的引导,并逐渐摆脱拖延的习惯。
2.4 增加时间管理技能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学习时间管理的技巧,如制定详细的计划表、设定合理的目标,以及分解任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