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口服预防佝偻病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64.60 KB
- 文档页数:2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3-6245.2009.08.040【疾病控制与临床】小剂量维生素D 注射预防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效果观察范圣化,徐进波,谢修娟,仲巍,张永飞【摘要】 目的 观察小剂量维生素D 注射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效果。
方法 我院采取小剂量维生素D 注射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3年。
结果 观察组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率(5.01%)较对照组(11.17%)明显下降,而且没有发生中重症病儿。
结论 应用小剂量维生素D 注射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维生素D ;佝偻病;发病率中图分类号:R 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245(2009)08-0635-02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o f L o w-d o s e I n j e c t i o no f V i t a mi nDt o P r e v e n t V i t a m i nDD e f i c i e n c y R i c k e t s E f f e c t F A NS h e n g-h u a ,X UJ i n -b o ,X I EX i u -j u a n ,e t a l .L i z h u a n g H o s p i t a l i nG a nY UC o u n t y ,J i a n g S u 22212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l o w -d o s e v i t a m i nDi n j e c t i o nt op r e v e n t i n f a n t s a n dy o u n g c h i l -d r e nl a c kv i t a m i nDr i c k e t s i n c i d e n c e .Me t h o d s I h a v eu s e di nh o s p i t a l s t o p r e v e n t l o w-d o s e v i t a m i ni n j e c t i o n s i n f a n t s a n d y o u n g c h i l d r e n v i t a m i nd e f i c i e n c y r i c k e t s f o r 3y e a r s .R e s u l t s O b s e r v e r G r o u p i n i n f a n t s v i t a m i n d e f i c i e n c y r i c k e t s i n -c i d e n c e (5.01%)t h a nt h ec o n t r o l g r o u p(11.17%)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d e c r e a s e d ,b u t n o t i nc h i l d r e nw i t hs e v e r ed i s -e a s e .C o n c l u s i o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l o w-d o s ei n j e c t i o no f v i t a m i nDi ni n f a n t s t o p r e v e n t v i t a m i nd e f i c i e n c yr i c k e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w o r t h y o f p r o m o t i o n .【K e y w o r d 】 V i t a m i n D ;R i c k e t s ;I n c i d e n c e作者单位:赣榆县厉庄中心卫生院,江苏省222121 儿童尤其婴幼儿“缺钙”问题一直受到儿童家长的关注。
佝偻病的治疗误区及早期预防[关键词] 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病;预防[中图分类号] r591.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佝偻病也叫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导致的全身性的钙、磷代谢异常,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一常见的慢性营养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家长重视,可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易并发肺炎、腹泻等疾病。
经过20多年来临床观察,有些家长对佝偻病的治疗产生一些误区,现将佝偻病治疗误区及早期预防阐述如下:1 佝偻病的治疗误区1.1 不重视母乳喂养有些母亲为了保持体型且听说母乳中的钙、磷含量比牛乳低,就采用人工喂养,以牛奶作为主食,这是非常片面的。
她们忽视了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还忽视母乳中含各种免疫因子,可增强婴儿机体的免疫力,减少婴儿发病率;母乳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还能增进母婴感情,母乳喂养的婴儿即使患佝偻病也很轻微。
1.2 隔着玻璃晒太阳由于怕孩子着凉或住高楼等原因,多数家长都不愿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只是抱着孩子在室内,隔着玻璃晒晒太阳,这样太阳中的紫外线是不能充分透过玻璃而进入人体的,因此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1.3 把佝偻病称为缺钙一些家长认为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存在。
只重视补钙,不补维生素d,或者不能正规补充,导致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由于这样的误解,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一些家长十分重视补钙,给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钙而不补充足量的v-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能有效利用,从大便中排泄,不但浪费药源,还导致孩子便秘,影响胃肠功能,造成孩子厌食。
1.4 预防佝偻病和治疗佝偻病分不清预防佝偻病是在小儿未患佝偻病前,给预防性用药,维持小儿每日生理需要,防止佝偻病发生。
预防佝偻病
预防佝偻病
佝偻病如果发生在儿童身上,对儿童健康成长有不少的影响,做好佝偻病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预防佝偻病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进行:
1、注意母亲的孕期保健:母亲在孕期里,需要加强营养,平时多补充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D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及动物肝脏等,同时也要注意适当晒太阳,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制剂。
2、母奶喂养:母乳不仅含有抗体,能提高宝宝身体免疫力,同时,母乳中所含的钙、磷比例适当,使奶中的维生素D及钙均易于被宝宝吸收,减少宝宝患佝偻病的可能性。
3、适当晒太阳:晒太阳用于防治佝偻病既经济又有效。
一般如每天坚持晒太阳2小时左右,就能满足小儿对维生素D的需要。
因此孩子满月后就可以开始晒太阳,并且每天逐渐增加晒太阳的时间。
但要注意:夏天晒太阳时最好在树荫下,避免日光直晒;冬天不可隔着玻璃晒太阳,以防紫外线被吸收。
4、补充维生素D:小儿每天的维生素D的生理需要量为400-600单位每天如能保证供给这一剂量,多可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混合喂养的孩子宜在生后2周开始添加维生素D,家长应仔细计算每天经配方奶或强化奶粉摄入维生素D的剂量后,予以补充;或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须补充的剂量。
此外,对营养不良、体质较弱及生长发育过快的孩子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以防发生佝偻病。
维生素D治疗儿童佝偻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 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70-01【摘要】目的:探讨肌内注射与口服维生素d治疗儿童佝偻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54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肌内注射给药,对照组采用口服给药。
比较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儿童佝偻病的疗效。
结果:balp活性测定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维生素d肌内注射,330万iu/次或240万iu/次,2周后重复1次。
对照组:采用维生素d口服,每口服5000-10000iu。
1.3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种方式给予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以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
balp活性测定值≥250u/l为佝偻病,200~250u/l为可疑病例,<200u/l为正常。
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痊愈是指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等症状消失;好转是指颅骨变硬、枕秃等减轻或消失;无效是指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等症状,枕秃、肋外翻、手镯、脚镯等症状体征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的比较,检验水准为0.05,当p<0.05时,认为两组患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观察组与对照组balp活性测定值比较:治疗后观察组balp 活性测定值<200u/l的患儿25例,200~250u/l的患儿2例,无≥250u/l的患儿。
治疗后对照组balp活性测定值<200u/l的患儿18例,200~250u/l的患儿7例,≥250u/l的患儿2例。
以balp活性测定值为指标,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6.7%。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见表1。
第7卷第6期2005年12月中国当代J乙科杂志ChinJContempPediatrV01.7No.6Dec.2005・临床经验・如何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浅谈美国儿科学会维生素D摄入量新指南向伟1,丁宗一2,郑维3,蒋湘玲1(1.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海南海口570311;2.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北京100045;3.美国芝加哥大学医院胃肠营养科,美国芝加哥60637)[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8—8830(2005)06—0530—03维生素D(vitaminD)缺乏性佝偻病(以下简称佝偻病)系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骨骼钙化不良而致骨骼病变,多见于婴幼儿,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1o。
研究表明在出现佝偻病典型临床表现之前,患儿可出现长达数月的维生素D缺乏。
佝偻病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近年来佝偻病的发生率明显回升心J。
2003年4月,美国儿科学会提出了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摄人量新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基本点是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所有的婴儿、儿童、青少年每天维生素D摄人量不低于200IU,母乳喂养儿亦应常规补充维生素D,不推荐日光浴作为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的手段‘3。
1维生素D缺乏与佝偻病的定义佝偻病是指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所造成的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营养代谢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系指体内维生素D含量不足。
维生素D缺乏与佝偻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维生素D缺乏先于佝偻病的发生,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的最终阶段。
41;二是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仅仅影响钙磷代谢,而且具有广泛的生理和病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细胞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如影响免疫、神经、生殖、内分泌、上皮及毛发生长等。
维生素D不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Ddeficiencyrickets),这是儿童常见病,占总佝偻病的95%以上。
这种疾病是由体内维生素引起的D缺乏导致全身钙磷代谢异常,导致钙盐不能正常沉积在骨骼生长部位,最终骨畸形。
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由于发病缓慢,容易被忽视。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身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疾病。
一、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是本病开门见山的主要原因。
VitD来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源性,从阳光波长296~310μm紫外线照射储存在皮肤基底层的紫外线7-脱氢胆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转化为胆骨化醇(cholecalciferol)即维生素D3(VitD3)。
另一种方式是外源性,即摄入地食物中含有VitD,如肝类含15~50IU/kg,牛奶3~40IU/L,蛋黄25IU但是在这些食物中VitD含量很少,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紫外线照射后,麦角固醇可形成维生素D2(骨化醇,Calciferol)。
VD2与VD3人工合成对人的影响是一样的。
二、紫外线照射不足紫外线照射不足也是如此VitD缺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北方。
紫外线照射皮肤,你可以得到足够的东西VitD3。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尤其是日照时间长短不同,南方合照时间长,佝偻病发病率低,北方日照时间短,发病率高。
然而,紫外线在阳光下很容易被灰尘、烟雾、衣服和普通玻璃覆盖或吸收。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建筑较多,在一些地方也带来了空气污染。
高层建筑的灯光和休眠生活都会影响阳光和紫外线的照射。
三、其它因素1.生长过快,所需VitD也有很多。
因此,生长迅速的儿童容易患佝偻病,早产儿钙磷储备不足,生后生长迅速,如缺乏VitD,佝偻病很容易发生。
2.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合适也会导致佝偻病。
如果人乳中钙磷比例合适,比例为2:1,易于吸收;虽然牛奶中钙磷含量高,但磷含量高,吸收率差,因此牛奶喂养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高于人乳喂养儿童。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患儿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治疗佝偻病患儿时联合使用布拉氏酵母菌、维生素D的效果。
方法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筛选出62例佝偻病患儿,根据随机数值表法分为2组。
其对照组用单独用维生素D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再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
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6.77%)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佝偻病患儿时联合使用布拉氏酵母菌、维生素D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佝偻病;维生素D;布拉氏酵母菌;患儿佝偻病属于常见的一种慢性病,是因骨化障碍、钙磷代谢异常等导致的骨骼病变,多出现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人群中,患病初期患儿会出现夜间经常醒、烦躁、多汗、夜间睡不安稳等现象,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会出现鸡胸、颅骨软化、O型腿、方颅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1]。
临床上常使用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患儿,但随病程的延长,单独用药治疗会出现控制不良或耐药等现象,进而影响各骨代谢指标恢复。
据资料显示,肠道微生物会产生代谢相关的酶类与产物,进而影响钙吸收,以及骨代谢。
为此,本文将分析治疗佝偻病患儿中应用维生素D、布拉氏酵母菌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筛选出62例佝偻病患儿,根据随机数值表法分为2组。
其对照组内有男孩17例,女孩14例;年龄6-27个月,平均(16.23±3.24)个月。
观察组内有男孩16例,女孩15例;年龄6-28个月,平均(16.19±3.22)个月。
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后进行试验分析。
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所选患儿符合《儿科学》里面佝偻病的诊断标准,并通过血生化检验、X线检查、体格检查等确诊为佝偻病;②所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排除先天畸形的患儿;②排除对维生素D、布拉氏酵母菌等药物过敏的患者;③排除未经家长同意的患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摘要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使体内钙、磷代谢异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生长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骨骼畸形,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是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病也同时有骨质软化症,长骨于生长板同时受损。
关键字佝偻病;维生素D一般资料与方法1.病因分析: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1.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如母亲严重营养不良、母亲患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胎均可使婴儿的体内储存不足。
其次是日光照射不足,使人体内源性维生素减少,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如:室外活动过少;冬、春季节紫外线照射不足,尤其是我国北方,冬季时间较长,更较明显。
1.2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而喂养不当,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剂或鱼肝油,易导致维生素缺乏。
1.3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少或比例不当,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合适或肠内容物过于碱性,影响钙、磷的吸收。
牛乳的钙、磷含量虽较人乳高,但钙、磷比例不适宜,钙的吸收率较低,而淀粉类食物含钙少,含磷多,比例更不适宜,钙的吸收尤少。
故人工喂养儿,尤其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者更易患佝偻病,患病程度也较重。
1.4需要量增加婴幼儿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所需维生素D和钙量相对较多,尤其是早产儿体内钙、磷及维生素D储存较少,生长发育又快,故最易患佝偻病。
1.5其它疾病影响如: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或肝、胆疾病等都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2 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发育快,户外活动少,日光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故患病多见于婴幼儿。
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高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高原地区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03月——2012年05月接收并治疗54例高原地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相应临床资料,本次试验是将高原地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及时记录随访数据,并归纳总结,最后的出价结果与结论。
结果经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后其中32例痊愈,47例患儿获益,总有效率为87.03%。
结论高原地区维生素d缺乏初期佝偻病采用肌注与口服维生素d3联合口服铁锌钙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注与口服维生素d3治疗,并且经随访资料显示本次试验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病例,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高原维生素d;佝偻病;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人群,主要是因为长期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磷代谢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
我院于2008年03月——2012年05月接收并治疗54例高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经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后均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做如下详细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03月——2012年05月接收并治疗54例高原地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相应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仅分布在06月至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岁,患儿入院后按其随机自愿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组结果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患儿。
所有患儿入院后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儿的长骨钙化带消失,行血液常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血磷上升,血钙正常或下降,血碱性磷酸酶升高,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1986年公布的《全国佝偻病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经比较两组患儿的差异性较小,对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本次试验是将高原地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及时记录随访数据,并归纳总结,最后的出价结果与结论。
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效果探析摘要:目的:探析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来我院体检的60名儿童及60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名儿童分为2组。
对照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常规教育,观察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比健康教育效果。
结果:观察组儿童及其家长对维生素D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表明,观察组儿童骨碱性磷酸酶和维生素D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对维生素D健康知识的掌握,有利于预防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被成为骨软化症,是由于患者缺乏维生素D导致体内钙、磷代谢紊乱,钙盐不能沉积在骨骼内,从而出现的骨组织矿化不全疾病[1]。
该病常见于3岁以下儿童,对患儿生长发育极其不利。
为了预防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我院总结出了一套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来我院体检的60名儿童及60名家长纳入研讨范围,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名儿童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
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2.71±1.03)岁。
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2.71±1.03)岁。
两组儿童一般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儿童及其家属进行常规教育,包括宣传手册、展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关知识等。
观察组儿童及其家属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具体方案如下:(1)定期开展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专题讲座,详细介绍该病的发病原因、危害、预防及治疗方法等,提高儿童家长对该病的认知;(2)开通健康咨询专线,以便及时为患儿家属解答疑惑;(3)对儿童的健康教育需分年龄段进行,年龄稍大的儿童可采取发放宣传手册以及面对面教育等方式进行,年龄稍小的,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进行沟通,将健康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既清晰明了又容易记住;(4)指导儿童家长每天坚持让其孩子接受2小时以上的光照,以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5)指导儿童家长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规范喂食,确保维生素D能满足儿童日常所需;(6)定期检测儿童维生素D水平,对维生素D缺乏儿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充。
肌内注射维生素D2预防婴幼儿佝偻病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注射维生素D2预防婴幼儿佝偻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佝偻病婴幼儿,共8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维生素AD滴剂治疗,观察组采用肌内注射维生素D2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客观比较。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8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预防婴幼儿佝偻病时,通过肌肉注射维生素D2的方式能够取得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肌内注射维生素D2;预防;婴幼儿佝偻病;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092-01佝偻病的发病季节集中在冬春两季,早期症状以烦躁、多汗和夜惊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婴幼儿出现诸如骨骼畸形(X或O型腿、肋骨外翻和方颅)等多系统生长发育障碍[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预防婴幼儿佝偻病时采用肌内注射维生素D2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佝偻病婴幼儿为分析对象,现进行随机分组并给予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接收的佝偻病婴幼儿,共80例,男42例、女3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全部患儿在临床上的症状初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如多汗、睡眠不安、夜间哭闹以及易惹怒等。
现按照入院时的数字编号随机进行随机分组,每组40例。
观察组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1±0.6)岁;对照组年龄7个月到3岁,平均年龄(1.0±0.6)岁。
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统计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可开展组间对比研究(P>0.05)。
1.2 方法对照组:每天口服1粒维生素AD滴剂,1岁以下的患儿口服维生素A1 500U和D2 500U,1岁以上的服用维生素A1 2000U和D2 700U。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0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由骨样组织增生所致的骨骼改变为( )A.方颅B.肋隔沟(赫氏沟)C.鸡胸或漏斗胸D.“O”形腿或“X”形腿E.脊椎后突或侧弯02.3-6个月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骨骼改变最常见的表现为( )A.颅骨软化B.方颅C.前囱增大D.腕踝部膨大E.肋骨串珠和肋隔沟0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最早出现的骨骼改变是( )A.方颅B.颅骨软化C.肋骨串珠D.鸡胸或漏斗胸E.手镯或脚镯0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生颅骨软化的年龄多见于( )A.1~2个月B.3~6个月C.7~9个月D.10~12个月E.1~2岁05.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7~8个月婴儿多见的骨骼改变是( )A.颅骨软化B.肋骨串珠C.方颅D.鸡胸E.肋隔沟0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血生化的特点是( )A.血清钙正常,血清磷降低,碱性磷酸酶降低B.血清钙降低,血清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C.血清钙降低,血清磷正常,碱性磷酸酶增高D.血清钙降低,血清磷增高,碱性磷酸酶降低E.血清钙正常,血清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0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的主要表现为( )A.肌肉松弛B.语言发育迟缓C.骨骼系统的改变D.低热、盗汗 E突然惊厥或喉痉挛08.佝偻病恢复期长骨X线片改善的特点是( )A骨临时钙化希重新出现 B.临时钙化带消失 C.干虧端增寬1D骨质稀疏、密度减低 E干骼端呈毛刷驶9.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是( )A.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病史B.烦躁不安、夜惊、多汗等神经精神症状C.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异常D.长骨X线检查异常及骨骼畸形E.血25-(OH9D3与1.25(OH)D,水平下降10.维生素D缺乏病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是( )A.血钙降低B.血磷降低C.血镁降低D.血1.25-(OH)2D3降低E.血碱性磷酸酶增高11.治疗佝偻病活动早期给予维生素D.口服法给药时间( )A.半月后改预防量B.1月后改预防量C.2月后改预防量D.3月后改预防量.E.4月后改预防量12.为预防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小儿每日口服维生素D的课题是( )A.1600~20001UB.400-800IUC.1300~1500IUD.200 300IUE.900~1200IU13.关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措施,不正确的是( )A.及时添加辅食B.足月儿生后2周即应补充维生素DC.提倡母乳喂养D.增加户外活动E.每日补充维生素D1000IU1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正确的预防措施是( )A.适当多晒太阳B.提倡母乳喂养C.孕母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D.及时添加辅食E.早产儿2个月开始补充维生素D1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的临床表现是( )A.肌肉松驰B.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C.运动减少D.免疫力低下E.语言发育落后16.女孩,10个月,多汗,烦躁,睡眠不安,可见肋隔沟,下肢轻度“O”形腿,血清钙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其佝偻病应处于( )A.前驱期B.初期C.激期D.恢复期E.遗症期17.冬季出生一男婴,足月顺产,现已4个月,体重5.8kg,只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日来,婴儿多烦躁,易激惹,夜惊,多汗,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A.惊吓B.营养不良C.佝偻病活动期 D狗偻病早期 E.先天性佝偻病18.小儿11个月,方颅,多汗,胸骨肋隔沟,血钙正常,血磷低,X线可见骨软骨增宽,干端临时钙化带模糊,并呈毛刷状改变,诊断为( )A.佝偻病初期B.佝偻病激期C.佝偻病恢复期D.佝偻病后遗症期E.先天性佝偻病19.4个月女婴。
第三章病例分析——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概念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维生素D的来源及代谢1,25-(OH)2D3的生理功能病因(1)日照不足(2)维生素D摄入不足(3)生长过速(4)疾病因素(5)药物影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本病最常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
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如下:(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激惹、烦闹、睡眠不安、夜间啼哭,汗多且与室温无关,可出现枕秃。
骨骼改变不明显,血清25-(OH)D3下降,血清PTH升高。
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头部: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也称“乒乓头”。
8~9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出现方颅。
也可以表现为前囟闭合延迟,或乳牙萌出延迟。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表现为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肋膈沟。
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可有佝偻病手、足镯。
下肢畸形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的患儿,形成严重膝内翻(“0”型)或膝外翻(“X”型腿)。
此外,可有脊柱后凸畸形,严重者甚至骨盆畸形等。
2)肌肉改变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呈蛙腹。
3)其他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和贫血。
4)血生化及骨X线改变部位名称好发年龄头部颅骨软化方颅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出牙迟3~6月8~9月迟于1.5岁1岁出牙,2.5岁仍未出齐胸部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1岁左右四肢手镯、脚镯O形腿或X形腿>6个月>1岁脊柱后突侧突学坐后骨盆扁平(3)恢复期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
维生素D口服预防佝偻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22T16:23:33.3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李银飞
[导读] 对临床采用维生素D口服对佝偻病进行预防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长沙县妇幼保健院湖南长沙 410100
【摘要】目的:对临床采用维生素D口服对佝偻病进行预防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某院1内收治的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122例佝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葡萄糖酸钙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维生素D3滴剂治疗。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磷酸酶活性测定值。
结果: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89%,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有
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儿磷酸酶活性测定值正常率为65.57%,观察组患儿磷酸酶活性测定值正常率为91.8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采用维生素D3联合葡萄糖酸钙片对佝偻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磷酸酶活性测定值,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维生素D;佝偻病;葡萄糖酸钙片
临床将佝偻病亦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婴幼儿时期较为多发,尤其2岁以内的婴幼儿,更是佝偻病的高危人群。
婴幼儿患有佝偻病后会对其自身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威胁。
对于佝偻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通过摄入较充足的维生素D。
为了对临床采用维生素D口服对佝偻病进行预防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本次研究选取了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122例佝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122例佝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
所有患儿中,男患儿72例,女患儿50例,年龄1~24个月,平均年龄(14.38±4.41)个月。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治疗方法:临床采用葡萄糖酸钙片对本组患儿进行治疗。
葡萄糖酸钙片为广东三才石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
H44023279。
使用方式为口服,1-4片/次,3次/d。
观察组患儿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费昂发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滴剂进行治疗。
维生素D3滴剂为国药控股星鲨制药(厦门)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H35021450。
使用方式为口服,用量为1-2滴/d。
两组患儿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
1.3疗效判定
临床治疗效果:患儿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患儿颅骨软化、鸡胸、枕秃、肋外翻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减轻或者逐渐消失为有效;患儿上述诸多临床症状均无好转为无效。
磷酸酶活性测定:患儿骨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值<200为正常。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
由上表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的磷酸酶活性测定值正常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儿,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因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佝偻病是小儿较为常见的疾病,对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患有佝偻病的患儿,初期会出现烦躁、易怒、枕秃、夜惊、常摇头、多汗等诸多临床症状,患儿家长没能及时发现,没带患儿就医,患儿极有可能会出现方颅、手腕与足踝出现手镯和足镯、胸部会出现“鸡胸样”、下肢呈“O”形或者“X”形、骨质较为稀松、骨皮质变薄等[1]。
若长期不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患儿则会出现偏瘦、发育迟缓、贫血、手足易抽搐等症状。
导致小儿出现佝偻病的因素,主要为围生期的日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其他疾病影响等。
患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所引发的佝偻病,会引发患儿提升的磷、钙等代谢发生混乱,进而导致佝偻病演变成为慢性的、全身性的营养性疾病[2]。
针对上述情况,患儿家长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在发现之初便及时就医,避免影响婴幼儿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健康。
此外,维生素D能够有效的促使机体骨骼钙化,加速其生长,促进牙齿健全,对于骨发育不全、手足抽搐症、骨质疏松等疾病均具有比较明显的疗效[3]。
对佝偻病患儿进行治疗,不仅应该重视对维生素D3滴剂的使用,更应爱保证婴幼儿的膳食较为合理与科学。
在日常生活当中,婴幼儿应当多摄入海产品、脱脂牛奶等含钙量比较多的食物,并且要适当的多晒太阳,加速对钙营养的吸收[4]。
通过上述多种治疗与预防方法,能够促使小儿在获取充足的钙质基础上,健康且快速的成长。
临床对于佝偻病患儿进行治疗,除了给予葡萄酸钙片以外,亦会辅以维生素D3滴剂。
维生素D3滴剂属于维生素D当中具有较高生物代谢率的一种活性物质,能够有效帮助人体进行钙质的补充,加速人体对钙营养的吸收,有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5]。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仅采用葡萄糖酸钙片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亦采用了维生素D3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89%,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对照组患儿磷酸酶活性测定值正常率为65.57%,观察组患儿磷酸酶活性测定值正常率为91.80%,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维生素D3联合葡萄糖酸钙对佝偻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磷酸酶活性测定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使患儿恢复健康,加速成长,该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晓峰,高武红,张丽红,等.维生素D滴剂预防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房,2014,03(46):4366-4368.
[2]许典粤.30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分析与保健[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09(02):26-27.
[3]张会娟,鲁玉霞,孟丽.90例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05(19):2675.
[4]杨仙红.维生素D2对婴幼儿佝偻病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1(05):60-61.
[5]朱玉英.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及治疗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7(1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