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酶工程
- 格式:ppt
- 大小:8.61 MB
- 文档页数:70
第一章绪论酶工程:酶的生产、改性和应用的技术过程。
酶的生产(enzyme production):通过各种方法获得人们所需的酶的技术过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发酵产酶、动植物培养产酶和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等。
酶的改性(enzyme improving ):通过各种方法改进酶的催化特性的技术过程,主要包括酶分子修饰、酶固定化、酶非水相催化和酶定向进化等。
酶的应用(enzyme application):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获得人们所需的物质或者除去不良物质的技术过程,主要包括酶反应器的选择与设计以及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
酶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细胞和原生质体固定化,酶的非水相催化,酶反应器和酶的应用等。
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经过预先设计,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充分发挥其催化功能。
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亦称生物催化剂。
酶的分类:1、氧化还原酶(oxidoreductase)2、转移酶(transferase)3、水解酶(hydrolase)4、裂解酶(或裂合酶lyase)5、异构酶(isomerase)6、合成酶(synthease)或连接酶(ligase)酶的催化特性: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且活力可调节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底物浓度的影响,酶浓度的影响,pH、温度的影响,抑制剂的影响,激活剂的影响米氏方程式:[S]:底物浓度V: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V max:最大反应速度(maximum velocity)Km: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米氏常数Km的意义:☐重要特征物理常数,与酶浓度无关。
不同的酶具有不同K m值☐物理意义: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值只是在固定的底物,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一定的缓冲体系中测定的,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Km值。
☐K m值近似等于[ES]的解离常数,可表示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K m值大表示亲和程度小,酶的催化活性低; K m值小表示亲和程度大,酶的催化活性高☐从k m可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绪论1.何谓酶工程, 试述其重要内容和任务。
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
酶工程的重要内容涉及: 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 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酶分子修饰, 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 酶非水相催化, 酶定向进化, 酶反映器和酶的应用等。
酶工程的重要任务是通过预先设计, 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 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的催化特性得以改善, 充足发挥其催化功能。
2.酶有哪些显著的催化特性?酶是生物催化剂, 与非酶催化剂相比, 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和作用条件温和等显著特点。
3.简述影响酶催化作用的重要因素。
酶的催化作用受到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激活剂浓度、克制剂浓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5.简述酶活力单位的概念和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酶活力单位: 在特定条件下(温度可采用25℃, pH等条件均采用最适条件), 每1min催化1μmol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 这个单位称为国际单位(IU)。
在特定条件下, 每秒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卡特(kat)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振荡测定法, 酶柱测定法, 连续测定法, 固定化酶的比活力测定, 酶结合效率与酶活力回收率的测定, 相对酶活力的测定。
或者测定方法:化学测定法、光学测定法、气体测定法其它.酶的发展历史: 4000数年前的夏禹时代——酿酒技术。
3000数年前的周朝——制造饴糖、食酱等食品。
1833年——佩恩和帕索兹从麦芽的水抽提物中得到淀粉酶。
19世纪中叶——巴斯德对酵母的乙醇发酵进行研究。
192023——米彻利斯和曼吞根据中间产物学说, 推导出米氏方程。
1926年——萨姆纳得到脲酶结晶, 并证明它具有蛋白质的性质。
1960年——雅各和莫诺德提出操纵子学说。
1982年——切克发现核酸类酶。
1983年——阿尔特曼发现核糖核酸酶P的RNA部分M1RNA具有核糖核酸酶P的催化活性。
酶的专一性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
一、绪论1、生物催化:利用酶或有机体(细胞或细胞器)等)作为催化剂实现化学转化(通常是加快)的过程。
2、生物催化与发酵:1、发酵:用活细胞,将原材料转化成更复杂的目标产物。
2、前体发酵:发酵过程中添加前体物质,并有活细胞将其转化为目标产物。
3、生物转化:用酶或静息细胞经过一系列步骤,将前体转化成目标产物。
4、生物(酶)催化:提取酶或部分纯化的酶,将底物转化成目标产物。
3、酶工程: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有用的物质。
是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形成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边缘科学。
4、酶工程研究内容:(一)酶的生产(二)化学酶工程(三)生物酶工程(四)酶反应器(五)酶反应介质(六)酶的应用5、酶反应器:活塞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膜反应器二、酶学概述6、酶的分类:(一)按酶催化反应的类型分类1、氧化还原酶2、转移酶3、水解酶4、裂合酶5、异构酶6、连接酶(合成酶)1.氧化还原酶: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转移氢或加氧。
主要包括脱氢酶(dehydrogenase)和氧化酶(Oxidase)、过氧化氢酶、氧合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例如,乳酸(Lactate)脱氢酶催化乳酸的脱氢反应2、转移酶: 转移酶催化基团转移反应,即将一个底物分子的基团或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的分子上。
参与生物物质的代谢.(例如,谷丙转氨酶催化的氨基转移反应。
) 3、水解酶:水解酶催化底物的加水分解反应(或逆反应)。
主要包括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及脂酶等。
例如,脂肪酶(Lipase)催化的脂的水解反应。
4、裂解酶:裂合酶催化从底物分子中移去一个基团或原子形成双键的反应及其逆反应。
5、异构酶:此类酶为生物代谢需要对某些物质进行分子异构化,分别进行外消旋、差向异构、顺反异构等,分为差相异构酶、消旋酶、顺反异构酶等。
6、连接酶(合成酶):能够催化C-C、C-O、C-N 以及C-S 键的形成反应。
酶分子修饰定义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特性的过程称为酶分子的修饰。
为什么酶经过长时间的进化,长期在生物内存在和引起催化作用,对生物体内环境较为适应,而人们对酶应用时,其环境条件并非与生物体内环境条件一致,导致酶的稳定性差,催化效率不够,应用受到限制。
作用:通过酶分子修饰,可以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某些合理的改变,就可以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强酶的稳定性,降低或消除酶的抗原性,改变酶的底物专一性等,同时研究和了解了酶分子中主链、侧链、组成单位、金属离子和各种物理因素对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影响。
方法:主链修饰、侧链修饰、金属离子置换、物理方法、化学方法金属离子置换作用:提高催化效率稳定性,改变动力学特性,阐明金属离子的作用物理修饰:高温高压高盐低压失重极端ph用盐酸胍使胰蛋白酶原有构象破坏。
透析除去变性剂,使酶重新构建新的空间构象。
50摄氏度下构建的酶比天然酶稳定性提高五倍。
酶的固定化为什么:酶的稳定性差。
一次性使用,催化产物分离纯化较为困难定义固定在不溶性载体上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缺点:酶活有损失,不适用于大分子底物酶。
方法吸附固定化载体100-20um有点操作简便条件温和不会引起酶或细胞的变性失活,载体廉价易得可以反复使用缺点物理吸附力,结合力较弱,结合不牢固易脱落。
包埋技术凝胶包埋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结合固定化技术共价键或离子键结合一起的技术交联固定化技术双功能试剂使酶分子发生交联,结成网状的固定化酶半透膜包埋热处理固定化使酶固定在菌体内。
葡萄糖异构酶生产规模最大的固定化酶采用热处理法固定在菌体上青霉素酰化酶:多种方法延胡索酸酶:聚丙烯酰胺凝胶包埋角叉菜胶包埋天冬酰胺-β-脱羧酶凝胶包埋固定酶非水相催化酶在非水介质中催化作用,通过反应介质的改变,使酶的表面结构和活性中心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进酶的催化特性非水介质:有机溶剂解质超临界流体气相介质离子液介质特点热稳定性提高催化活性有所降低水解酶可以在非水介质中催化水解反应的可逆反应非极性底物或产物的溶解度增加底物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有所改变有机介质应用最广泛有机介质反应体系微水介质微量的水主要是酶分子的结合水,他对维持酶分子的空间构象和催化活性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