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模拟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2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一、名解1.天命史观: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
夏、商、周三代的史籍中便有所谓“夏道遵命、殷人尊神”之类记载。
到西汉,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和历史根据。
及至宋朝朱熹宣扬“天理”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为封建统治秩序披上了神圣的、合法的外衣。
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论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的理论,把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看作土、木、金、火、水五德的循环。
他认为,五德循环反映的是天意,每一转变关头,天必显示种种迹象予以昭示。
同时,天命史观往往也是帝王英雄史观。
它宣扬“君权神授”,把君王看作天意的执行者。
中国的封建正史,几乎大都是以帝王将相的活动为中心编纂而成的,很少反映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
中国封建社会中正统的历史观,便是这种以天命为本、以历史循环论为形式、以帝王英雄为中心的史观。
2.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是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具有示范意义的一部历史著作。
它贯串了今文经学与近代西方社会进化论相结合的历史进化观点。
还按进化论观点,依据考古学等方面的成就,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大时代,“传疑期”“、化成期”、“极盛期”“、中衰期”、“复盛期”、“退化期”、“更化期”七个时期,把中国历史放在连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考察,试图展示中国社会历史的进化规律。
《中国古代史》突破了传统史学编年、纪传和纪事本末三大体例的限制,采用篇、章、节的历史编纂体例,以年代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变化为纬,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简明扼要而又完整明晰地描述出来3历史知识主体:广义:就是现实的人类。
人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和空间中,每个人在日常活动都是以他对自己历史的认识为根据的,根据这种认识来安排和规划他现实的活动和将来的方向。
对于个人历史而言,以往所发生的事情给自己提供认识经验。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史学要论》《史学要论》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1924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
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2.《历史哲学教程》翦伯赞在书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反映、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旨在系统地展示二十世纪的史学成果,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的著作奉献给读者。
读者将会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中国历史学怎样沿着一条崎岖的道路从传统走进了现代,将会看到中国历史学的转型、创新、继承、探索的历程,将会看到一百年间众多的学者怎样用心血汗水浇灌润泽了祖国的历史学园地。
3.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该书是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一本史学名著,它突破了以历史文献为国故的局限,将其拓展到地下出土实物,把《诗》、《书》、《易》里面的的纸上史料,与甲骨卜辞、周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于一炉。
最早提出殷周之际是中国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观点。
4.“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古史新证》提出的,倡导在研究古代文史时运用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释证,两者结合以论证古史之说。
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拓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5. 计量史学计量史学是运用现代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产物。
它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诸如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军事史、人口史等等,在当代史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6.历史研究的比较方法比较史学方法又称历史比较方法,指的是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异同比较(又称历时性比较或垂直比较)或空间系列上的同一阶段的横向异同比较(又称共时性比较或水平比较)的一套历史研究方法。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史学的社会功能1.史学的“借鉴”功能“鉴戒”史学政治借鉴社会成员群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政治避免过失道德垂训社会成员个体明辨是⾮弃恶扬善道德⾃律2.史学促进经济建设的功能3.史学的娱乐、休闲功能4.对个⼈的作⽤和其他功能(1)培养历史感和历史的眼光。
(2)转⾏较快,对新⾏业也易上⼿。
(3)充实完善知识。
(4)提升⾃⾝对外形象。
(5)教育功能。
史学⾯临困境的原因1、史学不能产⽣直接的经济效益。
2、史学的政治功能逐渐衰退。
3、当代史学失去了取鉴的唯⼀性。
4、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借鉴历史的效果不同。
史学的出路⼀、需要制度保障。
1、保证史学研究者的地位和待遇。
2、改善⽬前史学⼈才培养模式。
3、改善⽬前对史学⼈才的考核制度。
⼆、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型。
1、重视史学的⼈⽂功能。
2、重视史学的经济功能。
第⼆章什么是历史?⼀、“历史”⼀词的三个基本含义通常所说的“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
⼀是指⼈类过去的经历,⼆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三层含义既有联系⼜有区别。
忽视他们之间的区别,就会产⽣许多误解,引起不良后果。
⼆、历史记录与历史著述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分析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记事、记物,⽽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
历史著述属于较⾼层次,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整套理论和⽅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鉴别、分析⽽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三、对“历史”⼴义和狭义的理解“⼴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然史和⼈类社会史两个⽅⾯。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类社会发⽣、发展的过程,即⼈类社会史。
”——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然史⼈类社会史狭义⼈类社会史四、⼈类社会史的特点(1)客观实在性。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一、填空题(5空10分)课上笔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和中国马克思史学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课时,正式提出的历史研究新方法。
即把文献分析和考古证据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用来解决古史研究的重大问题。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首先,王国维明确体现了近代学者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体系性的要求,肯定近代学术方法的发展方向,其次,二重证据法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者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再次,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成功范例,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扩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2.历史广义的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生活史。
历史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人们不能从某种主观愿望出发使历史重演或凭主观意志将其任意改铸,但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着一种延伸的过程,历史有它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而发展,人们可以认识历史、描述历史、诠释历史、探究历史。
狭义的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的记录和研究。
前者含义是客观的,后者含义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因为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
3.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学的任务是描述历史和揭示规律,其根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规律。
历史学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
理论部分是对历史、历史学的理论思考,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理论,主体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等。
史学结构中各部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们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发展。
《史学概论》试题库一、填空题:1、《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2、意大利史学家贝奈戴▪克罗齐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3、史的初意是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4、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5、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6、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基础.7、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天命史观、五德史观、圣人史观。
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梁启超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1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1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1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13、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4、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15、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
16、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17、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复古与反神学为主题.18、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理性和进步为主题。
19、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20、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21、当代西方新史学各流派大多是在年鉴学派学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2、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
23、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24、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25、史书的体例包括史书序言的设置、标题的设计、引文、附录、注释的编纂方式和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在内.26、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今人编纂史书多用公元纪年法。
史学概论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历史意识: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胜过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2、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人类过去的经历:二,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3、兰克学派:十九世纪西方主流史学的突出代表。
它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根本否认历史的发展演变有任何规律,否认历史学能够活着应该称为科学。
在史学方法论上,他们强调不能运用任何实证科学方法去理解和揭示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只能运用“移情式领悟方法”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
4、年鉴学派:近代西方史学的重要流派,它认为决定普通大众物质和精神状态的“长时段”结构才是决定历史面貌的根本因素,在史学方法论上主张运用法则归纳式方法或实证归纳方法对群体性史料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揭示出群体行为和现象的结构、模式或总体趋势。
二、复习思考题:1、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简答:(1)、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在动物和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须向先辈学习,就产生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2)、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后辈既不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生活,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供后辈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启动基金。
(3)、人们的历史观点对现实有重要的影响。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是人们普遍的需要,因为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承发展和演变,每一个人都必然要在先前隔代人奠定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
正是人们普遍需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和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历史学有什么社会价值?简答: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历史学的社会供用或社会功能。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史学概论中,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
A. 收集史料B. 整理史料C. 考证史料D. 解释历史2. 历史学与历史的区别在于()。
A. 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学是研究方法B. 历史是主观认识,历史学是客观记录C. 历史是过去事件,历史学是未来预测D. 历史是个人记忆,历史学是集体记忆3. 史学研究方法中,实证主义主张()。
A. 历史研究应以事实为依据B. 历史研究应以理论为指导C. 历史研究应以假设为出发点D. 历史研究应以预测为目的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个人意志B. 社会制度C. 经济基础D. 文化传统5. 历史学研究中,史料的分类不包括()。
A. 原始史料B. 次级史料C. 口述史料D. 虚构史料二、多项选择题6.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 比较研究法B. 历史分析法C. 逻辑推理法D. 统计分析法E. 田野调查法7. 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客观性原则B. 全面性原则C. 系统性原则D. 批判性原则E. 创新性原则8. 史学研究中,史料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A. 来源考证B. 真实性考证C. 可靠性考证D. 完整性考证E. 逻辑性考证三、简答题9. 简述史学研究中的“历史解释”与“历史叙述”的区别。
10. 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11. 论述史学研究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2. 论述历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13. 请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研究中如何运用比较研究法。
六、材料分析题14.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其来源、真实性、可靠性,并给出你的评价。
[此处应附上具体的史料材料]七、综合应用题15.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者,你打算研究20世纪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请列出你的研究计划和方法。
八、结束语通过上述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史学概论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回顾,更是一种对历史研究方法、原则和理论的深入探讨。
第一章历史认识的过程和层次问题一、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就是现实的人类。
除了那些还不能将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昨日之事与今日之事区分开来的婴幼儿之外,任何人,当他抱着某种目的或为某种需要所驱使去回顾以往、思索过去时,他就进入了一种历史认识活动,就成为一个历史认识的主体。
这种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的历史认识主体,可以称为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认识的意义:根据历史认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1.对人类群体进行历史认识的必要性。
历史认识就是使我们能够架设一座从过去通向现在的桥梁,促使人们不仅对今天的,而且对明天的任务有所了解。
一个群体的现实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2.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在人类群体中,在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专门关心和记忆群体历史的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可以称为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问题二、历史认识的客体包含哪几个层次?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1)作为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2)作为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3)隐藏在历史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问题三、历史认识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一、历史认识的第一层次及其与现实活动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不是出自无缘无故的好奇心的驱使去认识和研究历史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某种困惑或需要,驱使他们到历史中去寻求答案,才去认识和研究历史。
在历史认识的开始阶段,社会历史观的制导主要表现在促进认识主体确定历史认识的主题和主旨,提出可能的结论假设,从而确定搜集史料和史实的方向和范围第二,他从现实社会中感受到他觉得特别需要从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的某些领域或问题,从而初步确定他要着手研究的领域或课题,甚至形成某种极初步的假设。
《史学概论》总复习题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第一节什么是历史;第二节什么是历史学;第三节历史观一、名词解释1、历史: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
历史是一种狭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
是关于人的历史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想的科学”。
恩格斯:“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2、历史学: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历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
3、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理论认识,即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
历史观同时也是人们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4、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
二、问答题1、历史的根本属性?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人类存在发展的历史。
客观实在性是其根本属性。
2、历史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历史学研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举凡以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具体事件、人物等等,均在探讨范围。
史学不仅研究各个组成部分,而且注意到不同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予以综合,力图得出统一的概括性、规律性的认识,(2)写实性:历史学不仅对研究对象予以总结和概括,还必须记述客观史事的真情实况。
(3)动态回顾性:历史学将既往的人类活动,视为前后相承、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已经消逝的史实,是一种动态的回顾。
这有助于找出事件的前因后果。
动态的回顾,是通古今之變,是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站在当今时代的思想高度上回顾历史,这种回顾是向前展望结合一起的。
3、历史学的主要功能?(1)认识功能:在历史——现在——未来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这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社会发展规律。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
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
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5、何谓“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⑦训诂学;⑧史料学。
史学概论复习模拟一、填空题。
1、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认识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体验开始的。
2、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中国辨别伪书的工作早在汉代已经开始。
4、编年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历史容编排、叙述的一种体裁。
5、史学工作者的基本责任是阐明历史真相。
6、《欧洲文明史》具体体现了历史学家基佐的阶级斗争史观。
7、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历史过程部的矛盾性。
8、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兴起是以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
9、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是结绳、刻木、口耳相传。
10、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1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者要坚持把唯物史观转化为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
12、垣在校勘学释例一书中提出了校法四例。
13、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主流是章节体。
14、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凝聚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和信念。
15、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方面。
16、校勘的基本依据有善本、它书、他人意见。
17、伪事的产生,主要根源在于史学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其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
18、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历史容的一种史书体裁。
19、史学论文的结构大体包括引论、论证、和结论三个环节。
20、近代以来的史学家在运用历史指导现实方面,更多的是将它建立在对历史的因果联系和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
21、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2、目录学是研究文献图书著录的学科。
23、明清时期倡导史学经世致用的史学家有贽、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
24、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梁启超、夏曾佑、和王国维。
25、历史认识主体的理论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26、中国史学形成于先时代。
27、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8、历史认识客体有三个层次,原形客体、遗存客体和现实社会。
史学概论复习提纲名词1.王国维简介: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史学成就:(1)甲骨研究: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
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他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
(2)二重考据法:即以地下的材料与纸上的材料相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象。
这种考证方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顾颉刚简介: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代表作品《古史辨》、《当今中国史学》等。
史学成就:3.梁启超简介: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代表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新史学》。
史学成就:(1)五四运动前从理论上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史学的主张(2)提出新史学应以进化论为指导,来探索人群的进化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历史要求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即研究历史要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历史广义的历史: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
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狭义的历史:指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的历史。
2、什么是历史学广义的历史学:是以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为全部研究内容的学科。
狭义的历史学: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即在历史纪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鉴别、分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所做的判断、解释、说明。
3、历史认识主体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现实的人类。
说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认识水平和历史意识的强弱问题。
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
4、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的客体,又称历史研究的客体,是历史认识主体的研究对象,即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中,被历史学家所设定、选择和研究的那一部分。
有原型客体,即真实的客观历史;遗存客体:实物、文字、遗迹历史认识客体是相对于历史认识主体而言的,并与历史认识主体构成了历史认识论中对立统一的一对基本范畴,两者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之中。
5、古典史学希腊、罗马时代的史学,称为古典史学,是西方史学的源头。
从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到罗马的李维、塔西佗,西方古典史学经历了一千年的繁荣,形成了人本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
6、基督教史学基督教史学是一种以基督教神学观点解释历史的神本主义史学。
它致力于构建以基督教普遍主义为基础的世界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在整个中世纪欧洲史学中占支配地位。
7、人文主义史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资产阶级史学。
反对基督教的神学观点,否定以教会史为中心的编史体系,以希腊、罗马时代的史学传统为楷模,把历史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为近代西方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8、浪漫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是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大地上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史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
它反映了欧洲社会各阶层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和反感,同时又是自拿破仑战争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从19世纪初开始就取代了理性主义史学而占据西方史坛的主导地位。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名词解释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 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宂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祌,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宂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屮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历史的本来面目。
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宂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宂。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屮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一一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节)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 被汄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史学概论复习模拟一、填空题。
1、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认识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体验开始的。
2、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中国辨别伪书的工作早在汉代已经开始。
4、编年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历史内容编排、叙述的一种体裁。
5、史学工作者的基本责任是阐明历史真相。
6、《欧洲文明史》具体体现了历史学家基佐的阶级斗争史观。
7、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历史过程内部的矛盾性。
8、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兴起是以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
9、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是结绳、刻木、口耳相传。
10、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1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者要坚持把唯物史观转化为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
12、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一书中提出了校法四例。
13、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主流是章节体。
14、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凝聚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和信念。
15、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方面。
16、校勘的基本依据有善本、它书、他人意见。
17、伪事的产生,主要根源在于史学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其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
18、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体裁。
19、史学论文的结构大体包括引论、论证、和结论三个环节。
20、近代以来的史学家在运用历史指导现实方面,更多的是将它建立在对历史的因果联系和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
21、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2、目录学是研究文献图书著录的学科。
23、明清时期倡导史学经世致用的史学家有李贽、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
24、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梁启超、夏曾佑、和王国维。
25、历史认识主体的理论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26、中国史学形成于先秦时代。
27、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8、历史认识客体有三个层次,原形客体、遗存客体和现实社会。
29、历史认识的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属性。
30、历史资料主要包括:文字资料、遗存资料、口碑资料、风俗习惯。
31、中国近代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著名史学家有: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等。
二、单选题、1、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社会历史观的史学家是(B)。
A、司马谈B、司马迁C、司马炎D、司马昭。
2、观念形态的文化具有(C)。
A、独立性B、绝对独立性C、相对独立性D、相对性。
3、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持有(C)。
A、人性决定论B、精神决定论C、地理环境决定论D、阶级斗争决定论。
4、专供解释疑难或翻检资料的书籍是(C)。
A、目录B、索引C、工具书D、类书。
5、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指示门径的重要工具书是(D)。
A、《十二经索引》B、《汉书·艺文志》C、《书目答问补正》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胡应麟把辨别伪书的方法归总为(B)。
A七点B、八点C、九点D、十点。
7、有“史学之父”称号的是(A)。
A、希罗多德B、修昔底德C、孔德D、比德。
8、《汉书》的体裁是(C)。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专门史C、纪传体断代史D、纪传体研究史。
9、“历史使人明智”这句名言出自(B)。
A、卢梭B、培根C摩尔D、伏尔泰。
10、汤因比撰写《历史研究》前后历时(C)。
A、20年B、30年C、40年D、50年。
11、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物质利益的需要和欲望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科学技术D、自然环境。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是指(C)。
A知识分子B、普遍大众C、劳动人民D、农民群众。
13、我国规模最大的丛书目录是(B)。
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B、《中国丛书综录》C、《古今图书集成》D、《崇文总目》。
14、梁启超提出了辨别伪书的(C)。
A、八条公例B、十条公例C、十二条公例D、十四条公例。
15、现在理解的善本,一是指清代学者的精校精注本,二是指(D)。
A、宋明刻本B、唐宋刻本C、元明刻本D、宋元刻本。
16、在西方国家中,计量史学发展最突出的是(B)。
A、英国B、美国C、法国D、意大利。
17、《史记》的体裁是(A)。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专门史C、纪传体断代史D、纪传体研究史。
18、章节体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在()。
A、17世纪末18世纪初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中期。
19、总结秦朝灭亡教训为汉初统治提供借鉴的《新语》的作者是()。
A、贾谊B、陆贾C、晁错D、主父偃。
20、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政治就是当前的历史这句话出自(D)。
A、博林布鲁克B、李维C、沃尔D、傅里曼。
2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C)。
A、直接动力B、间接动力C、根本动力D、重要动力。
22、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是()。
A、正确的B、不正确的C、既正确又不正确的D、说不清的。
23、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进行深刻论述的著作是(A)。
A、《神圣家族》B、共产党宣言C、资本论D、费尔巴哈。
24、能够提供所需要的专题研究论文篇目,指示材料来源的工具书是(C)。
A、目、B、录C、索引D、目录。
25、部分伪者的伪书是(C)。
A、孔子家语B、鬼谷子C、列子D、春秋左氏传。
26、最高级也是最难用的校勘方法是(D)。
A、对校法B、本校法C、他校法D、理校法。
27、二十四史被钦定于(D)。
A、清顺治年间B、康熙年间C、雍正年间D、乾隆年间。
28、我国开始使用年号是在(C)。
A、汉文帝时期B、汉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汉成帝时期。
2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C)。
A、顾炎武B、王夫之C、林则徐D、李大钊。
30、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贡献巨大的是(C)。
A、吴泽、B、翦伯赞C、吴晗D、白寿彝。
31、持有阶级斗争历史观的史学家基佐是(C)。
A、英国人B、德国人C、法国人D、美国人。
32、文化基因论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B)。
A、一致的B、相违的C、不相违的D、既相违又不相违的。
33、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代史学说的古史辩派的代表人物是(D)。
A、胡适B、王国维C、陈寅恪D、顾颉刚。
34、对史料进行辨伪、校勘,总体上属于(B)。
A、内考证B、外考证C、正考证D、反考证。
35、汤因比把世界历史划分的单元或文明形态是(C)。
A、八个B、20个C、21个D22个。
36、加拿大口述史学研究的突出成就是(D)。
A、政治史B、经济史C、文化史D、移民史。
37、《资治通鉴》的体裁是(A)。
A、编年体B、纪传体C、纪事本末体D、典志体。
38、我国的干支纪年开始于(B)。
A、汉武帝时期B、王莽时期C、光武帝时期D、西周时期。
39、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出自(C)。
A、诗经B、左传C、易经D、春秋。
40、史德说的提出者是清代史学家(D)。
A、赵翼B、钱大昕C、段玉裁D、章学诚。
41、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B)。
A、严复B、梁启超C、夏曾佑D、王国维42、中国史学形成于(A)。
A、先秦时代B、商周时代C、原始社会D、战国秦汉时代43、史学著作《通志》的作者是(A)。
A、郑樵B、杜佑C、马端临D、司马光。
44、希腊史学诞生于(B)。
A、公元前4世纪B、公元前5世纪C、公元前6世纪D、公元前9-8世纪。
45、在中国首次将历史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学家是(C)。
A、李大钊B、范文澜C、郭沫若D、吕振羽。
4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C)。
A、《史记》B、《汉书》C、《资治通鉴》D、《通志》。
47、提出“古代、中世纪、现代”三个阶段划分历史的意大利史学家是(A)。
A、比昂多B、布鲁尼C、奎昔亚蒂尼D、马基雅维里。
48、我国以文字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史料学产生于(A)。
A、先秦B、秦汉时代C、唐代D、清代。
49、19世纪西方史坛,流派纷呈,19世纪下半叶兴起(C)。
A、兰克学派B、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C、实证主义史学D、马克思主义史学。
50、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是(C)。
A、人类B、人类社会C、历史研究者D、群体。
51、被后人称为“史学之父”的希腊史学家是(A)。
A、希罗多德B、李维C、修昔底德D、塔西佗。
52、中国史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是在(B)。
A、两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代D、宋元时期。
53、中国古代的正统历史观是(A)。
A、天命观B、历史循环论C、帝王英雄史观、D、历史进化论。
54、西方史学发源于(C)。
A、古代埃及B、古代巴比伦C、古代希腊D、古代罗马。
55、据考古资料推测,人类历史大约有(C)。
A、200万年B、200多万年C、300万年D、400万年。
56、史学著作《文献通考》的作者是(A)。
A、马端临B、杜佑C、郑樵D、司马光。
57、18世纪理性史学的中心和发源地是(A)。
A、法国B、美国C、意大利D、德意志。
5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体制完备的目录学著作产生于(B)。
A、秦代B、西汉C、东汉D、唐代。
59、19世纪的西方史坛,流派纷呈,19世纪中后期兴起(A)。
A、兰克学派B、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C、实证主义史学D、马克思主义史学。
60、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是(A)。
A、人类B、人类个体C历史研究者D、史学工作者。
6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是(A)。
A、李大钊B、范文澜C、郭沫若D、吕振羽。
62、中国典章制度史受到高度重视是在(A)。
A、唐宋时代B、南北朝时期C、元代D、明朝。
63、中国近代在翻译和介绍西方学术思想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历史学家是(A)。
A、严复B、梁启超C、夏曾佑D、王国维64、古代欧洲第一部时间跨度久远的通史著作是(C)。
A、希罗多德的《历史》B、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C、李维的《罗马史》D、塔西佗的《历史》。
65、历史学是否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A)。
A、有和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性B、没有和自然科学同样的C、具有一定的科学性D、在一定程度上有和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性。
6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B)。
A、《左传》B、《史记》C、《汉书》D、《三国志》67、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拉法格是(A)。
A、法国人B、英国人C、德国人D、俄国人68、中国古代民族史学的蓬勃发展在(B)。
A、汉代B、魏晋南北朝C、唐代D、宋元时期。
69、我国校勘学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A)。
A、战国B、秦代C、西汉D、东汉。
70、20世纪西方新史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费弗尔和布洛克是(A)。
A、法国人B、英国人C、德国人D、俄国人71、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A)。
A、历史是历史著述B、历史和现实有不可分的关系C、历史发生于过去D、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现象。
72、《通典》的作者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