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二级医院创面修复科基本标准(2019年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95 KB
- 文档页数:2
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医疗美容门诊部建设标准
(2019年版)
一、床位
至少设有美容治疗床4张,手术床位2台,牙科综合治疗椅2张,观察床位2张。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美容咨询室、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可设置美容中医科、美容治疗室。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化验室、手术室。
三、人员
(一)每台手术床应至少配备2.4名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二)每张观察床、牙科综合治疗椅至少配备1.03名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和0.4名护士。
(三)至少有5名执业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具有相关专业副主任医师资格以上的主诊医师和1名具有护师资格以上的护士。
(四)每科目至少有1名本专业的具有主治医师资格以上的主诊医师。
四、医疗用房
(一)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二)每室独立。
(三)手术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
(四)诊室每美容治疗床、牙科综合治疗椅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五、设备
(一)基本设备
手术床和成套美容外科手术器械、无影灯、紫外线消毒灯、高压蒸气灭菌设备、电凝器、电动吸引器、离子喷雾器、多功能美容仪、皮肤磨削机、文眉机、激光治疗机、电冰箱消毒柜、牙科必备的消毒设备。
具有上网功能的计算机。
(二)具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范、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并成册可用。
七、注册资金到位,并保证门诊部的运营。
2019年6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共14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6月12日,国家卫计委下发了最新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的最新通知,替换了1994年的旧版标准。
《标准》对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血液病医院、皮肤病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等的设立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此外,《标准》还指出,少数地区执行本标准确有困难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某些指标,作为地方标准,报卫生部核准备案后施行。
尚未列入本标准的医疗机构,可比照同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执行。
民族医医院基本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一部分医院基本标准凡以“医院”命名的医疗机构,住院床位总数应在20张以上。
综合医院一级综合医院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20至99张。
二、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室、内科、外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房、化验室、X光室、消毒供应室。
三、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名卫生技术人员;(二)至少有3名医师、5名护士和相应的药剂、检验、放射等卫生技术人员;(三)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
四、房屋: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五、设备:(一)基本设备:心电图机洗胃器电动吸引器呼吸球囊妇科检查床冲洗车气管插管万能手术床必要的手术器械显微镜离心机X光机电冰箱药品柜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洗衣机常水、热水、蒸馏水、净化过滤系统(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床 1张床垫条被子条褥子条被套2条床单2条枕芯2个枕套4个床头柜1个暖水瓶1个面盆2个痰盂或痰杯1个病员服2套三)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六、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一. 康复医学科的设置应当符合«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能开展康复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活动。
(一). 按照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要求设置康复医学科。
有康复诊疗指南/规范。
康复医师对每个康复患者有明确诊断与功能评估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开展了临床早期康复介入服务。
C1.按照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要求设置康复医学科。
2.制定以疾病、损伤的急性期临床康复为重点的康复指南/规范。
3.康复医师对每个康复患者有明确诊断与功能评估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4.开展临床早期康复介入服务。
5.康复治疗计划由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病人及家属、授权委托人共同落实。
B.符合C,并1.科室对康复计划落实情况有自查、评价,有改进措施。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A.符合B,并满足临床患者康复的需要。
(二).住院患者康复治疗:C1.有住院患者康复治疗的相关规定。
2.住院患者的康复治疗由康复医师会诊,根据患者的病情与与主管医生共同商定治疗计划/方案。
3.康复治疗计划由康复专业人员实施。
B.符合C,并1.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临床科室,与科室建立协作的工作模式,为需康复治疗的患者,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
2.职能部门进行检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A.符合B,并1.满足住院患者的康复需要。
2.康复治疗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合格率100%。
二.康复治疗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实行康复评定,并给予规范的治疗、指导。
(一). 康复治疗训练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
C.1.有医院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和康复医疗专业设备,由康复医学科归口统一管理的规定。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二级医院一、科室、面积和床位(一)科室:独立设置门诊和病区。
至少应设置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支具与矫形器治疗室等,并具备相应的临床康复评定功能。
(二)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治疗室用房不少于500平方米。
(三)床位:至少为医院总编制床位数的2.5%,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1.2米。
二、人员(一)每康复医学科病床至少配备0.25名康复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二)每康复医学科病床至少配备0.5名康复治疗师;(三)每康复医学科病床至少配备0.3名护士。
三、设备(一)功能评定与实验室检测设备至少配备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定设备、平衡功能评定设备、语言评定设备、作业评定设备等,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设备(暂不具备者可与其他科室共用)。
(二)康复治疗专业设备1.运动治疗:至少配备训练用垫、肋木、姿势矫正镜、训练用棍、平行杠、楔形板、轮椅、训练用棍、砂袋和哑铃、墙拉力器、划船器、股四头肌训练器、前臂旋转训练器、滑轮吊环、助力平行木、功率车,治疗床(含网架),骨关节训练器、训练用阶梯、训练用球、踏步器、助行器、PT凳、平衡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功能性牵引设备、儿童运动训练器材等。
2.物理因子治疗:至少配备直流电治疗设备、低频电治疗设备、中频电治疗设备、高频电治疗设备、光疗设备、超声波治疗设备、传导热治疗设备、功能性牵引治疗设备等。
3.作业治疗:至少配备日常生活活动作业设备、木工作业设备、黏土或橡皮泥作业设备、编制作业设备、作业游戏设备等。
4.言语治疗:至少配备录音机或言语治疗机,言语治疗用具(实物、图片、卡片、记录本),吞咽治疗用具、非言语交流用交流板等。
5.传统康复治疗:至少配备针灸、推拿、火罐等创痛康复设备。
(三)急救设备至少配备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抢救车。
(四)信息化设备至少具备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科室、面积和床位(一)科室:独立设置门诊和病区。
至少设置具备临床康复评定功能的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工程室等。
(二)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治疗室总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
(三)床位:根据需求和当地康复医疗服务网络设定床位,应为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1.2米。
以收治神经科、骨科疾病患者为主或向康复医院转型的三级综合医院,其康复医学科床位数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二、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0.25名医师,其中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1名具备中医类别执业资格的执业医师。
(二)每床至少配备0.5名康复治疗师。
(三)每康复医学科病床至少配备0.3名护士。
三、设备(一)功能评定与实验检测设备。
至少独立配备运动心肺功能评定设备、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设备、肌力和关节活动评定设备、平衡功能评定设备、认知语言评定设备、作业评定设备等。
(二)康复治疗专业设备。
1.运动治疗:至少配备训练用垫、肋木、姿势矫正镜、平行杠、楔形板、轮椅、训练用棍、砂袋和哑铃、墙拉力器、划船器、手指训练器、肌力训练设备、肩及前臂旋转训练器、滑轮吊环、电动起立床、治疗床及悬挂装置、功率车、踏步器、助行器、连续性关节被动训练器(CPM)、训练用阶梯、训练用球、平衡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功能性电刺激设备、生物反馈训练设备、减重步行训练架及专用运动平板、儿童运动训练器材等。
2.物理因子治疗:至少配备直流电疗设备、低频电疗设备、中频电疗设备、高频电疗设备、光疗设备、超声波治疗设备、磁治疗设备、传导热治疗设备、冷疗设备、牵引治疗设备、气压循环治疗设备等。
3.作业治疗:至少配备日常生活活动作业设备、手功能作业训练设备、模拟职业作业设备等。
4.言语、吞咽、认知治疗:至少配备言语治疗设备、吞咽治疗设备、认知训练设备、非言语交流治疗设备等。
二级皮肤科医院基本标准(2023年版)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定二级皮肤科医院的基本标准,以提高医院运营质量,保障患者权益,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与有效性。
2. 医院设施2.1. 二级皮肤科医院应具备必要的临床设备和诊疗设施,包括皮肤科诊室、手术室、检验室、药房等。
2.2. 医院设施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配备充足的医疗用品,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医护人员3.1. 二级皮肤科医院应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和持有相关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包括专业皮肤科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等。
3.2. 医院应定期组织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4. 服务流程4.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就诊流程,包括预约挂号、接诊、诊断治疗、病历管理等环节。
4.2. 医院应提供便捷的就诊服务,包括合理的排班、病历电子化管理、医患沟通平台等。
5. 质量管理5.1. 医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流程文件、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等。
5.2.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管理机制,及时并妥善处理医疗事故和纠纷,保护患者权益。
6. 设备和药品管理6.1. 医院应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及时更新和采购需要的设备。
6.2. 医院应建立药品采购、使用和储存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7. 安全管理7.1. 医院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7.2. 医院应安装和维护安全设施并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环境卫生。
8. 网络和信息安全8.1. 医院应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护患者和医院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8.2. 医院应定期更新和维护信息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加强对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
9. 患者权益保障9.1. 医院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对患者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9.2. 医院应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回应和处理患者的投诉和意见,并采取措施改进服务质量。
二级皮肤病医疗机构基本标准(2023年版)本文旨在为二级皮肤病医疗机构制定基本标准,以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1. 医疗设施标准- 二级皮肤病医疗机构应具备适合进行皮肤病诊断与治疗的设施和设备。
- 医疗机构内的皮肤科诊疗区域应满足良好的诊疗环境要求,包括充足的采光、通风和清洁。
- 应建立相应的隔离区域,用于处理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患者。
- 医疗机构应设有相应的实验室,用于进行皮肤病相关的化验和检查。
2. 医疗设备标准- 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皮肤病诊断设备,如皮肤显微镜、激光治疗设备等。
- 医疗机构应配备适当的手术设备,用于进行皮肤手术和微创手术。
3. 医疗人员标准- 二级皮肤病医疗机构应聘请具备皮肤科临床经验和资格的医师,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 进行皮肤病诊断和治疗的医师应具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认证。
- 医疗机构应聘请足够数量的注册护士,以提供有效的协助和护理工作。
4. 医疗质量管理标准-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监督和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
-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医疗质量审核和评估。
- 医疗机构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医疗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5. 病历和信息管理标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历管理制度,对患者的病历信息进行安全和有效的保存。
- 医疗机构应保护患者隐私,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机密性。
以上是二级皮肤病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主要内容。
希望这些标准能够为该领域的医疗机构提供指导,提升皮肤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和质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11.29•【文号】国卫办医函〔2019〕865号•【施行日期】2019.1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提高诊治水平,保障患者安全与诊疗质量,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现提出以下要求:一、高度重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经1个月以上治疗未能愈合,也无愈合趋势的创面。
多发生于糖尿病、创伤、静脉曲张、血管硬化、截瘫长期卧床等严重慢性病和急性损伤患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除创伤、烧伤等引起的急性创面外,各种疾病导致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诊疗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创面修复专科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专业人才培训,提升创面修复诊治能力和规范化水平,丰富创面修复医疗服务内涵,提高创面修复诊疗效果和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二、加强创面修复科等相关科室能力建设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创面修复科等相关科室的能力建设,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控指标,加强质量控制和业务指导,规范创面修复诊疗管理,为保证创面修复诊疗质量提供政策支撑。
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参考我委制定的《医疗机构创面修复科基本标准(试行)》(附件1),建立创面修复科,使科室布局、人员要求、设备设施和支撑条件等与本机构开展的创面修复诊疗工作相适应。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科室、面积和床位(一)科室:独立设置门诊和病区。
至少设置具备临床康复评定功能的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工程室等。
(二)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治疗室总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
(三)床位:根据需求和当地康复医疗服务网络设定床位,应为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1.2米。
以收治神经科、骨科疾病患者为主或向康复医院转型的三级综合医院,其康复医学科床位数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二、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0.25名医师,其中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1名具备中医类别执业资格的执业医师。
(二)每床至少配备0.5名康复治疗师。
(三)每康复医学科病床至少配备0.3名护士。
三、设备(一)功能评定与实验检测设备。
至少独立配备运动心肺功能评定设备、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设备、肌力和关节活动评定设备、平衡功能评定设备、认知语言评定设备、作业评定设备等。
(二)康复治疗专业设备。
1.运动治疗:至少配备训练用垫、肋木、姿势矫正镜、平行杠、楔形板、轮椅、训练用棍、砂袋和哑铃、墙拉力器、划船器、手指训练器、肌力训练设备、肩及前臂旋转训练器、滑轮吊环、电动起立床、治疗床及悬挂装置、功率车、踏步器、助行器、连续性关节被动训练器(CPM)、训练用阶梯、训练用球、平衡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功能性电刺激设备、生物反馈训练设备、减重步行训练架及专用运动平板、儿童运动训练器材等。
2.物理因子治疗:至少配备直流电疗设备、低频电疗设备、中频电疗设备、高频电疗设备、光疗设备、超声波治疗设备、磁治疗设备、传导热治疗设备、冷疗设备、牵引治疗设备、气压循环治疗设备等。
3.作业治疗:至少配备日常生活活动作业设备、手功能作业训练设备、模拟职业作业设备等。
4.言语、吞咽、认知治疗:至少配备言语治疗设备、吞咽治疗设备、认知训练设备、非言语交流治疗设备等。
医疗机构创面修复科基本标准(试行)三级医院一、收治范围以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压疮、褥疮)、血管性(动脉、静脉)溃疡、癌性溃疡、放射性溃疡、药物性皮肤溃疡、结核性溃疡、特殊细菌感染性创面、痛风石创面,以及各种医源性创面等为代表的各类疑难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
二、科室和床位(一)科室。
独立设置门诊诊室、治疗室;独立设置门诊手术室,独立设置或相对固定的病房手术室;独立设置病区或相对固定的病床。
相关区域符合感染防控要求。
(二)床位。
创面修复科开放床位≥20张(建科初期不少于10张),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三、人员及要求(一)医师。
至少有8名医师,其中有1名医师具有创面修复相关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医院应当适当增加人员。
每增加5张床位,应当至少增加1名具有创面修复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科室主任应当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从事创面修复相关外科专业10年及以上,经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的创面修复培训机构培训并取得资质。
其他医师应当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并经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的创面修复培训机构培训,培训合格并达到基本技能要求(附件2),方能上岗。
(二)护士。
每床应当至少配备0.6名护士。
其中每5张床位至少有1名护士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护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创面治疗护士应当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经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的创面修复培训机构培训,培训合格并达到基本技能要求(附件2),方能上岗。
四、设备设施和支撑条件(一)专科设备和支撑条件。
医院应当具有独立的检验科、微生物室、放射科及病理科等,支持难愈合创面相关疾病的相应检查。
(二)基本设备和支撑条件。
病房应当具备供氧设备、吸引器、压缩空气、生命体征监护设备、消毒设施、基本抢救设备设施及无障碍设施。
二级医院一、收治范围以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压疮、褥疮)、血管性(动脉、静脉)溃疡、癌性溃疡、放射性溃疡、药物性皮肤溃疡、结核性溃疡、特殊细菌感染性创面、痛风石创面,以及各种医源性创面等为代表的各类疑难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
医疗美容二级诊疗科目开展标准
医疗美容二级诊疗科目的开展标准如下:
1. 机构设置:开展医疗美容二级诊疗科目的机构需要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并且具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手术室。
2. 人员资质:开展医疗美容二级诊疗科目的机构必须有具备相应资质的执业医师,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医师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其中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医师应具有6年以上从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
3. 技术要求:医疗美容二级诊疗科目项目要求操作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风险,需使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静脉全身麻醉等完成的美容外科项目。
4. 设备设施:开展医疗美容二级诊疗科目的机构需要具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手术室等设施,能够满足手术和治疗的需要。
5. 制度管理:开展医疗美容二级诊疗科目的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6. 法律规范:开展医疗美容二级诊疗科目的机构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得开展未经批准的医疗美容项目,确保合法合规。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开展标准可能因地区和机构而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具体了解当地相关规定和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一、科室、面积和床位(一)科室:独立设置门诊和病房。
至少设置具备临床,康复评定功能的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工程室等。
(二)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治疗室总使用面积不少于 500平方米。
(三)床位:至少为医院床位数的 2.5%,但不得少于10张床,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6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 1.2米。
二、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 0.25 名医师,其中至少有 1 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1名具备中医类,别执业资格的执业医师。
(二)每床至少配备 0.5名康复治疗师。
(三)每床至少配备 0.3名护士。
三、设备(一)功能评定与实验检测设备。
至少独立配备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定设备、平衡功能评定设备、语言评定设备、作业评定设备等。
配备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设备。
(二)康复治疗专业设备。
1.运动治疗:至少配备训练用垫、肋木、姿势矫正镜、平行杠、楔形板、轮椅、训练用棍、砂袋和哑铃、墙拉力器、肌力训练设备、前臂旋转训练器、滑轮吊环、电动起立床、功率车,治疗床(含网架)、连续性关节被动训练器(CPM)、训练用阶梯、训练用球、踏步器、助行器、平衡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儿童运动训练器材等。
2.物理因子治疗:至少配备直流电治疗设备、低频电治疗设备、中频电治疗设备、高频电治疗设备、光疗设备、超声波治疗设备、传导热治疗设备、牵引治疗设备等。
3.作业治疗:至少配备日常生活活动作业设备、手功能作业训练设备、模拟职业作业设备等。
4.言语、吞咽、认知治疗:至少配备言语治疗设备、吞咽治疗设备、认知训练设备、非言语交流治疗设备等。
5.传统康复治疗:至少配备针灸、推拿、中药熏(洗)蒸等中医康复设备。
6.康复工程:至少配备临床常用矫形器、辅助具制作设备。
(三)急救设备。
至少配备简易呼吸器、供氧设备、抢救车。
(四)信息化设备。
三级康复医院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 300 张以上,其中康复专业床位 75%以上。
二、科室设置(一) 临床科室:至少设骨与关节康复科、神经康复科、脊髓损伤康复科、儿童康复科、老年康复科、心肺康复科、疼痛康复科、听力视力康复科、烧伤康复科中的 6 个科室,以及内科、外科和重症监护室。
(二)治疗科室:至少设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工程室、心理康复室和水疗室。
(三)评定科室:至少设运动平衡功能评定室、认知功能评定室、言语吞咽功能评定室、作业日常活动能力评定室、心理评定室、神经电生理检查室、心肺功能检查室、听力视力检查室、职业能力评定室中的 7 个。
(四)医技科室:至少设医学影像科、检验科、药剂科、营养科、门诊手术室、消毒供应室。
(五)职能科室(部门):至少设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器械科、病案(统计)室、信息科、社区康复服务部门等科室(部门)。
三、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 1.4 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医师 0.2 名/床,康复治疗师 0.4 名/床,护士 0.3 名/床。
(二)医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数不低于医师总数的 15%。
临床科室科主任应当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临床各科室至少有 3 名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三)康复治疗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数不低于康复治疗师总数的 10%。
治疗科室科负责人应当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康复治疗工作 5 年以上。
(四)各临床科室医师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三级医师责任制等医疗核心制度要求。
四、场地(一)每床建造面积不少于 95 平方米。
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 6 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 1.2 米。
(二)康复治疗区域总面积不少于 3000 平方米。
(三)医院建造设施执行国家无障碍设计相关标准。
五、设备(一)基本设备:参照同级综合医院基本设备并结合本专业实际需要配置。
医疗机构二级医院创面修复科基本标准
(2019年版)
一、收治范围
以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压疮、褥疮)、血管性(动脉、静脉)溃疡、癌性溃疡、放射性溃疡、药物性皮肤溃疡、结核性溃疡、特殊细菌感染性创面、痛风石创面,以及各种医源性创面等为代表的各类疑难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
二、科室和床位
(一)科室。
独立设置门诊诊室、治疗室;独立设置门诊手术室,独立设置或相对固定的病房手术室;独立设置病区或相对固定的病床。
相关区域符合感染防控要求。
(二)床位。
创面修复科开放床位≥10张。
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三、人员
(一)医师。
至少有4名以上医师,其中有1名医师具有创面修复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经过三级医院创面修复专科培训半年以上。
每增加5张床位,应当至少增加1名医师。
设立独立创面修复科病区的创面修复科设科主任。
科主任应当具有中级以上创面修复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至少从事本专科5年以上。
其他医师应当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