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 格式:docx
- 大小:12.16 KB
- 文档页数: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
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
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
如:《踏花归未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逃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
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
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
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
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模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
”花岛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
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
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
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下的时代精神。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孕育而产生已有各式的花叶、虫鱼等。
商周时,青钢器、玉石雕刻上出现了龙凤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
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
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表达艺术家的灵性。
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
宋代在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
一方面,“格物”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变化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在它的推动下,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
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造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地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
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
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
2024届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强化练习(含解析))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万紫千红。
然而,春风唤醒的不仅是红花绿叶,还有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
植食者对植物来说,常常被视为单一的取食关系,是非善意的访问者、掠夺者。
事实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
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的现象①,然而,它们之间并非只有势不两立的仇恨。
有的植食者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需求下,不会对植物赶尽杀绝,而是懂得“收敛”,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既然植食者做出让步,植物也懂得“妥协",往往不再斤斤计较,而是愿意做出一部分牺牲作为回馈。
双方做出的让步可以②,实现和睦相处,甚至双方还能③,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
头细蛾与叶下珠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
在叶下珠的种子成熟时,头细蛾幼虫也刚好从叶下珠的果实里孵化出来,并依靠取食种子成长。
此时,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而是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种子拿来饲养头细蛾的幼虫,直至其化蛹。
到了第二年开春,蛹破茧变为能够飞翔的头细蛾成虫时,又为叶下珠提供传粉服务,帮助其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1.请在文中横线外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收敛”一词所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荷兰素有“欧洲花园"之美誉。
B.这里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
D.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3.原文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它的一部分种子成为了头细蛾幼虫的食物,直至其化蛹。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花鸟画,是屮国画屮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类Z—其描绘对象包插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孕育而产生己有各式的花叶、虫鱼等。
商周时,青钢器、玉石雕刻上岀现了龙凤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
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 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屮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
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表达艺术家的灵性。
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
宋代在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
一方面,“格物”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变化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卬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 “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Z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在它的推动下,屮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
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造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屮,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地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屮的花岛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
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
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
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葫芦、蝙蝠等,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第三单元测评(B)(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国画的“气韵”①中国画的“气韵”之说,始自六朝南齐人物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
谢赫提出“画有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转移模写。
②从此,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根本性审美标准。
谢赫是人物画家,人物画之“韵”来自于所谓魏晋风度,也即当时的人伦鉴赏标准,指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种美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间,从形相中可以看得出来,把这种神形相融的韵,在绘画上表现出来,即是“气韵”的“韵”。
③六朝以后,原来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山水景物终于成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
山水画勃兴,产生了唐末荆浩的《画山水录》。
荆浩将谢赫的“六法”分析、整理,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六法”之“气韵”与“六要”之“气、韵”实际上打通了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界限,以人物画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山水画的价值标准,或者说以山水画的价值标准来深化人物画的价值标准。
荆浩《画山水录》:“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当代学者伍蠡甫在《中国画论研究》一书中解释:气——画家有度物取真的认识力或审美水平,它便随着笔墨的运使而指导着创作全程——这个贯彻始终的“心”力或精神力量,称为“气”;韵——风韵、韵致的表现,时常是隐约的、暗示的,并非和盘托出。
④中国诗歌、音乐、书法、雕塑等皆讲究“韵”。
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其《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中指出,“韵”是中国艺术最高之美,相对于“意境”,它更加贴近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和审美范畴。
中国古琴的音迹是抛物线型的,这种抛物线型的音迹不可分析、解剖,其运行轨迹牵引着你去追寻、去探究、去捕捉,但又总是捕捉不到,若有若无,若即若离。
正是在这种追寻、探究和捕捉中获得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
⑤刘承华先生关于古琴音迹的论述使我们想到了中国书画的“线条”。
【高中现代文阅读】《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阅读答案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成大利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
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
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
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
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主义,淡定冷静。
尤其是山水画家,离这个喧闹的社会越远越好,对未来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往的绘画理论提出了“清心”、“善读”、“早名”、“亲雅”和“无名利观”,即高尚的品格可以影响笔墨。
这是中国绘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西方美学。
中国画强调“人成为艺术”。
以往的绘画理论都讨论了人物与绘画的关系,这说明了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
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
端正绘画态度,注重个性的培养和训练,能够阅读和观察生活。
下一个终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钢笔和墨水。
在笔墨技术方面,前人讨论了很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文风穷尽求墨”,“文风过于简朴,就会失去广度”,“古人地位紧,文风拙劣,现代人地位松,文风束缚”,“学者在进入写作领域之前,如何在绘画之外寻求完美”。
北宋韩卓在《纯山水全集》中说:“笔定形质,墨分阴阳,山水由笔墨构成。
”这句话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几千年。
笔是中国画的肌肉和骨骼,墨是中国画的血肉。
关于魅力,我们应该先看看笔墨,而没有办法谈论魅力。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
花鸟画的中国精神作者:马新林来源:《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8年第05期生态美学的产物毋庸置疑,花鸟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协调自身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改变人们的审美情趣。
比如当代花鸟画,绘画语言形式与前人相比较有了很大的转变和发展,画家在构图形式上增加了构成意识,更加多变,色彩方面也向装饰性发展,其自身表现力进一步加强。
加上绘画材质和工具方面的进一步丰富,使花鸟画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它们当中不乏蕴含兼具书写性和主观意象表现的作品,在保持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同时,又创造了不少独特的新技法。
时代更新,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空间上的距离缩短,新科技的传播也让很多艺术形式不断冲击大家的视觉感受,但这并不妨碍花鸟画自身的发展。
中华各种文化艺术有许多共通之处,也由于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等不同,又自然地存在着各自的区别,而且这些不同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艺术发展规律的路径得到充分的发展。
花鸟画实际上是-种生态美学的产物。
画家以人与自然的生生之态和自然本身的生生之态为审美的原动力,以“写生”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在生态审美的精神主张上体现出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和同一性,倡導生命与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彰显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
《芥子园画传》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
而草虫之微细,亦加寓意焉。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自主的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精神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将自然中的花鸟变换为图腾。
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的一种原始崇拜。
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能够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
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了的崇拜对象。
直到人们逐渐形成了独立意识,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否定了自己同动植物的亲属关系。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中国山水画可谓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人教课标第一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画当体现时代精神陶小军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时代”成为决定绘画特质的因素之一,体现时代精神,也成为中国画创新发展的动力。
“画学不是一件死物,而是有生命能变化的。
每一时代自有一时代之精神的特质和经验”,岭南画派领军人物高奇峰曾以此概括中国画与时代的关系。
“笔墨当随时代”,石涛的这句名言,也成为许多画家不断追索、不断自省的重要命题。
回望历史,新石器的彩陶,简单的几何图案中便表现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充满神秘色彩。
两汉时期,朴拙之外,雄强自信的气息亦显著地体现在绘画等造型艺术之中。
在时局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感受到生命无常,纷纷归隐山林,于自然之乐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受这个时代自由又浪漫的精神影响,中国画不管是技法还是理论,都开始走向成熟。
隋唐时期,社会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繁荣景象,中国画也开始了分门别类的发展。
到了宋代,中国画已经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等多个绘画门类,中国画注重营造可居可游的画境,表现出多视角的艺术风貌。
至元,郁郁不得志的汉族文人转而投身艺术,文人画精神特质初步形成。
明代,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工商业繁荣,中国画艺术在世俗化和商品化的趋势中形成新的特色。
清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工商业新贵的崛起,艺术呈现多元化特征,绘画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微妙,越来越多的豪商大贾开始扶植画家,收藏作品,“扬州八怪”与“海派”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
历史规律显示,作为人们主观精神的体现,绘画集中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也折射着社会的精神面貌。
从这个角度看,能否体现时代的特征,即能否准确地传达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是评价绘画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曾几何时,中国画创作一度陷入对西方艺术的盲目推崇之中,许多创作者尝试在中国画中植入西方艺术元素,但大多数并未获得想象中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家在文化认知上的迷茫,在文化耕耘上的不深入。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
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
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
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
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文章,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2023届浙江新高考七彩阳光联盟8月期初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
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
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领航卷(五)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但有些人对“卧游”一词有误解,认为是年龄大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
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
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
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
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安静下来。
只有安静下来,才能走进山水画的世界。
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斗室”。
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见过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斗室”有更直观的感受。
在偌大的紫禁城内,位于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仅有五平方米大小。
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
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
再次,展卷也有讲究。
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
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
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
鉴赏这些作品,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有人要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条件,但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依然难以取得卧游的效果,怎么办呢?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画家对笔墨的锤炼上。
想要欣赏画家透过笔墨所传达的意境,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和书法知识。
通过欣赏画面中的运笔和用墨,观者不仅能判断出画家技法水准的高低,也能判断出画家的审美旨趣。
影响深远的画家,不仅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图式和笔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山东省高三年级适应性联考(一)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A“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呈现戏曲艺术的全貌”错。
(3分)2.C“在互学互鉴中保持文化定力”错。
(3分)3.C材料一第四段是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C项没有体现这一点。
(3分)4.①以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十二生肖为基础,通过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生肖形象的塑造,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将晨钟暮鼓、四季更迭等元素融入舞蹈和音乐中,还运用不同国家的打击乐器,使音乐和舞蹈更加丰富多样。
②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的表现手法,使其焕发出新的魅力。
这既保持了传统的精华,又展现了现代的创意。
评分标准:每条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作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例如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这些都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是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②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美学思想和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把这些传达给少年儿童,可以吸引他们深入探索传统文化。
③传统文化中富含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以及与儿童心性的紧密结合,使得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被少儿读者所喜爱和接受。
评分标准:每条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6.C(3分)7.C(3分)8.不能前移。
①匆忙跑出窑洞的小李满心的愧疚,根本无暇欣赏美景。
②老总站岗这件事成为了一种深刻的记忆,让小李时时回味,生活中的美好自然显现。
③家人们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貌,深受感染,自然能感受到细节的深刻。
评分标准: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两条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这表现了小李对老总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老总对小李的关心和照顾,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关爱。
②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朱德对小李的期望和鼓励,激励小李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更加出色。
③这句话也是对整个故事的升华。
2014-2019年全国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标点类)(2019年全国二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
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
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
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8.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18. B【解析】A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
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
引号的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
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
D项“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
分析可知,B项引号的作用符合要求。
故选B。
【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扣人心弦。
2024年浙江省名校高三语文2月模拟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
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
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而是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
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
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将中国画融入世界,摆脱中国画原有的笔墨语言乃至场所环境的限定,甚至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这能不能成为可能?其实这些实践已经成了现实,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年轻人离开电脑就不能创作。
那它还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画吗?它保留了中国画原有的形式吗?我认为它们不是中国画。
它们的确保留了中国画的某些技巧及笔墨语言,但脱离了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脱离了中国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脑创作、虚拟创作、实验艺术,但绝不能认同其为中国画。
新高考I卷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卷(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景和文化诗篇。
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及其人、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点滴笔墨转化成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无尽意蕴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辞赋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
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
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
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创作与诗词创作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
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
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
一旦山水画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
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浙江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题在浙江高考语文考试中十分要紧,为了协助同学们训练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浙江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训练。
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原文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着重天人合一。
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
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尤为重要的。
中国绘画无需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剖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
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领会天地大美。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己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领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无需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如何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
明代心学流派的要紧代表人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日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着重的是创作主体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
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
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
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
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
王维在《山水诀》此视为对山水画的需要,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需要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着重黑白间的比例,譬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
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
线做题网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
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芥子园画谱》有载:“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
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
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
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
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
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
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
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
如《宣和画谱》所描述:“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
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
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花鸟,大境界。
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