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解读教育课件ppt模板
- 格式:pptx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27
第1篇一、引言大课间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质量,我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旨在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大课间活动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校初中大课间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
二、大课间校本教研的背景1. 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
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为我校开展大课间校本教研提供了政策保障。
2. 学生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心理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
大课间活动作为缓解学生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
我校学生也对大课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学校发展需求为了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积极寻求创新,将大课间活动作为突破口,开展校本教研,以期实现学校、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大课间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1. 明确大课间活动目标我校大课间活动以“健康第一,快乐成长”为宗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制定大课间活动方案(1)活动时间: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活动时间为40分钟。
(2)活动内容:包括体育活动、文艺表演、心理健康教育等。
(3)活动形式:分组进行,每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项活动。
3. 开展大课间校本教研(1)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大课间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研讨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大课间活动研讨,分享经验,共同探讨改进措施。
(3)观摩学习:组织教师观摩其他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学习先进经验。
4. 评价与反馈(1)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满意度。
(2)教师评价:对教师的大课间活动组织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学校评价:对大课间活动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2023学校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详细版)目录2023学校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详细版)...• (1)一、指导思想 (2)二、总体目标 (2)三、基本原则 (3)四、实施措施 (3)(一)因地制宜,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3)(二)赛训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三)评测并重,构建评价长效机制 (6)(四)多措并举,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6)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打造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体育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身体素质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推动学生职业技能与体质健康同向提升,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2023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到2024年,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条件更加完备,体育训练和竞赛体系更加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更加完善,体质健康水平达到国家要求;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规则意识、合作精神等意志品质显著增强。
到2025年,形成以艺术体操为特色,以篮球和足球为基础,以跳绳、踢建、田径、羽毛球等项目为支撑的校园体育文化格局。
三、基本原则(一)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二)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
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考题(2023年版)一、单项选择1.人体能量的直接来源不包括( B )A.糖B.淀粉C.脂肪D.蛋白质2.《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有关情况时,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B)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
A.10B.20C.30D.603.小学阶段以集体(B)为主练习 B.教学 C.游戏 D.表演4.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每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每(D)年开展一次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_()年开展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调研。
A.2、4B.3、4C.2、5D.3、55.下列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中核心素养内涵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运动能力B.健康行为C.体育品德D.竞赛公平6.“积极参与多种运动项目游戏,感受运动乐趣”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中( B )目标?A. 水平一B. 水平二C. 水平三D. 水平四7.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实现从“以教为主”转变为“(A)”。
A.以学为主B.以健康为主C.以快乐为主D.以玩为主8.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B)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A.半B.1C.2D.39.“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不怕困难、努力坚持学练的意志品质”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中( A )目标?A. 水平一B. 水平二C. 水平三D. 水平四10.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一二年级每周开展( C )节体育,三至九年级每周开展()节体育课。
A.3 4B.3 2C.4 3D.5 411.以下不属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内容健康教育的是( A )。
A.校园霸凌B.心理健康C.疾病预防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D.安全应急与避险12.以下不属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内容专项运动技能的是( C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六大新变化作者:陈雁飞周志勇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年第06期與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有六个方面的新变化。
变化一:明确了以健身育人为本质特征的课程理念“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上全面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并根据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明确了以健身育人为本质特征的学科课程理念。
具体体现在:第一,凸显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落实了“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思想;第三,加强了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思路;第四,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的路径。
只有在这样的课程理念统领下,体育与健康才能达到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的课程目标,从而为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其应有的学科价值。
变化二:凸显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表现。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
其中,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三个维度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运动能力是形成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发展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的核心,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改进健康行为的保证。
变化三:聚焦了核心素养统领下的课程内容结构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促进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在内容结构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五个方面(如图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一、为何颁布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课标(一)贯彻落实国家体育相关政策要求老师应该对政策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要明白这些政策要点需要老师做什么;每一个老师在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深入落实贯彻政策要点,使教育教学更有质量。
关于政策要点,首先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体育能促进健康教育,也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老师应在了解和把握政策要点的基础上,结合课标,从思想认识、技能方法出发,以教学实践指导学生,有效促进健康教育。
新课标也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对此,老师应有一个高度认识,要明白怎么做才能达成这四个目标。
修订课程标准后,大家可能会从中找到这一点的落细落实。
第三,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教会、勤练、常赛这三个概念。
这次课标修订落实了这三个概念,并具体阐述了该如何具体操作,帮助老师将政策要求运用到教学实施中。
第四,从2007年中央七号文件一直到今年的课程标准修订,都提到学生要掌握1~2项运动技能,这是一个明确的方向。
课标修订在这方面不仅提到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更强调了学生要掌握专项运动技能。
老师在具体落实时候也要更深入了解和把握这些反复提到的政策要点,最终使学生真正实现运动技能的掌握。
第五方面是体育课程一体化。
体育一体化建设涉及大中小幼多个学段,主要针对的关键问题是体育学科长期存在的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现象,学段与学段之间未能及时衔接起来。
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受到有内容反复低级重复,由此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下降,而且也很难牢固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课标修订过程中,不仅是体育学科,其他学科也一样,都要突出一体化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体现了义教课标和高中课标的有效衔接。
高中体育课堂“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作者:余长平来源:《天津教育·中》2024年第06期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往往只侧重某一方面的训练,缺乏全面而深刻的体育锻炼教学,导致学生在经过常年体育训练以后依旧缺乏基本的体育素养。
因此,本文研究一种新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旨在从体能和技能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研究表明,“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课堂中有良好的实施效果,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并在科学的体能训练下养成良好的运动品质。
教师应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广泛推广“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以提高新时期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进一步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
“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从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学习各种运动技能,还通过专项体能训练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不断强化他们的运动表现力,使技能与体能可以协调发展,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培养出科学的体育素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实现良好的发展。
一、高中体育课堂“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高中体育课堂“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在提高新时期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该模式将技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结合在一起,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技能训练计划,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和运动技巧,提高他们的运动表现力。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针对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为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可以制定体育评估标准,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运动实践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高中体育课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模式遵循人体运动规律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根据学生的身体状态,制定层次化的技能与体能训练计划,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