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分析

一、整体评价

今年全省统一中考化学试卷综合考虑考试时间和题量,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和适度“综合性”。试题重视实验考查,有助于认识化学原理的客观性、体验“真实的化学”,有助于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试题设置相关问题,检测微观思维水平,体现化学思维“独特性”,考查学生“宏微结合”与“模型认识”等素养水平。

二、试题的具体特点

1.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本卷所涉及的考点均为《课标》和《大纲》的核心知识,体现了立足基础,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加强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考试说明》中的C级目标水平的知识内容全部覆盖,B级目标水平的内容覆盖90%,A级目标水平的内容覆盖70%以上。试卷坚持基础启蒙题和能力提升题相结合,试题综合考虑考试时间和题量,在强调知识覆盖的同时,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和适度“综合性”。如第10题,综合考查热效应、溶液pH、溶解度、置换反应等;第14题,将金属活动性、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等主干知识融入其中。

2.联系实际,体现学科价值

命题的素材基本来源于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鲜活的试题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化学在生产与生活、能源与环境等

方面有广泛应用。试题密切联系实际,揭示学科应用与育人价值。如第11、12题,通过“用棉花代替肉松制‘肉松饼’”消息的辟谣、“神奇溶剂”溶解农业废弃物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感悟“身边的化学”“有用的化学”,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重视实验,考查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试题重视实验考查,检测操作掌握情况与实验探究能力。如第6、15题,考查溶液配制、气体制取等实验操作及碘化钾变质原理探究的实验设计与评价、获取与处理信息的探究能力。此外,碘化钾变质原理的探究,有助于认识化学原理的客观性、体验“真实的化学”,有助于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4.凸显学科思维,考查核心素养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研究物质及其应用的科学,用微粒观点审视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的思维方式。试题设置相关问题,检测微观思维水平,体现化学思维“独特性”。如第8、13题,设置反应微观过程、原子结构和分子运动等情景,检测对化学反应微观本质的理解、原子结构微观意义的认识、微粒运动规律与影响条件的把握等,考查学生“宏微结合”与“模型认识”等核心素养水平。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重视化学用语教学,提高使用化学用语能力

化学用语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造成初中学生化学

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要低起点、严要求,要加强必要的理解与记忆,一定要过好“三关”:元素符号关、化学式(化合价)关、化学方程式关。要加强日常作业书写规范,深化要求,对于一些犯错成习惯的学生进行重点纠正。防止形成不规范的思维定势,养成学生良好的使用化学用语习惯。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必须确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要千方百计争取做,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内容比老教材多,教学中更要切实加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验的过程,学生绝不能以“读文字”、“看课件”、“背实验”代替“做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学会观察现象、描述现象,根据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杜绝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资料查阅的方式收集证据以及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整理,学会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实验与探究能力。

3.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在复习阶段,应以梳理基础知识,紧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化学)》的内容,对每章、每单元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归纳和比较,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好课本上的重点基础知识。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必要的理

解记忆,提高熟练程度,但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要指导学生审题方法,学会获取有效新信息,并将新信息跟相关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加以迁移运用;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对题目“新信息”的恐惧心理,提高审题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