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竞技体育对大众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后奥运中国”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91.66 KB
- 文档页数:1
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群众体育是指广泛普及和参与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健身和娱乐等多种形式;而竞技体育则是指专业性、竞争性较强的体育项目。
这两者在功能、目标和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然而,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群众体育注重普及和参与,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预防和控制疾病。
而竞技体育则通过高水平的竞赛和表演,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和潜力,促进体育技能的提高。
两者相辅相成,群众体育为竞技体育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而竞技体育的精彩赛事也为群众体育带来了更多的参与动力。
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可以进一步激发全民健身的热情,推动人们积极参与运动,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其次,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塑造国家形象。
体育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上的较量更加引人注目。
中国以世界冠军居多的成绩在奥运会、世界杯等大赛中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成为中国体育的骄傲。
然而,光彩背后也需要群众体育作为基础支撑。
只有群众体育大众普及,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和参与才能更加持久,更加有力地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既能展示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也能让中国体育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影响力。
此外,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群众体育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和参与为体育场馆、健身器材、专业培训等体育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同时,竞技体育作为精英体育的代表,也能够通过商业化运作、品牌推广等手段获得较高的收益。
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可以促进体育产业链条的完善,推动各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吴 尚(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警体部,河南郑州450000)摘 要: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的盛会,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鼎盛时期,被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分水岭”。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后奥运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同时从我国的体育发展现状,推断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关键词:后奥运;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90(2008)05-0126-03收稿日期:2008-05-06作者简介:吴尚(1971-),男,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
1 竞技体育释义及其历史回顾1.1 竞技体育的释义现代人把竞技体育称“竞技运动”、“运动”,即按照一定规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人或集体在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达到提高竞技能力水平,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竞技体育的内容包括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组织的运动竞赛,以及为保证训练与竞赛顺利进行的场地、设备、器材等物质条件和科学理论研究[1]。
1.2 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经历了旧中国和新中国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总体上讲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滞后于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旧中国,竞技体育的总体水平大大落后于世界,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的运动员无法与世界各国运动员同场竞技,他们留给新中国的是奥运会上的“零”。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竞技体育有了飞速的发展,在排除各种政治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新中国派队参加了第十五届奥运会,第一次进入了奥林匹克大家庭。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干扰,中国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的竞技体育开始引起世界竞技体育的观注。
2009.12体育文化导刊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潘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成都 610041)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综合分析法等,初步探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优越条件,竞技体育适度发展的必要性,大众体育加速发展的紧迫性及“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可行性。
结论认为,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后,我们有理由期待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分水岭,成为中国大众体育真正繁荣的新起点。
关键词:群众体育;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已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创纪录的金牌收获,展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的长足进步和不菲实力。
我们为竞技体育的成就欢呼雀跃,更期待这辉煌的成就加速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竞技展现了体育的魅力,然而体育不仅仅是赛场之争。
正如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所说:“体育为大众”。
民众更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内涵,还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准。
在后奥运时代,如何借奥运东风推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无疑是奥运会后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优越条件“两个奥运 同样精彩”之后,中国体坛真正进入了“后奥运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必须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个领域齐头并进,方能真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中国将更加重视大众体育。
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透露,中国政府将会在北京奥运会后,花更大的力气关注、推动大众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工作。
发展大众体育,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投入。
中国奥委会每年还有大约8亿元的彩票公益金收入,这中间60%主要用于全民健身,包括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等等[1]。
据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场馆群从2008年9月24日起将陆续对社会开放。
这些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各项体育活动的价格将和市场均价持平,并对中小学生和老年人提供半价。
这些场馆是指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训练局、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单位的所属奥运场馆和北京体育大学所属奥运场馆。
后奥运期中国竞技体育与民间体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引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竟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世界竟技体育史上的奇迹,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和肯定.至此,理论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戴永冠通过走访国家体育总局、部分项目管理中心以及部分高校体育令家,研究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状况越好,竟技体育成绩越好,举国体制更是倾向十渐进式改革[00.随着时一代的变迁,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针对国内竟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结合“后奥运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宏观背景的变化与构建和谐体育的新任务,我们在己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发展思路,保证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1“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是体育发展的历史必然“后奥运时代”(也称后奥运或后奥运期)一词,出自何时尚无具体考证,体育学术界也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人们都清楚,这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概念,似乎意味着是对中国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发展政策某些转变的一种期盼.因为,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以后和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以后,都迎来了一个大众体育发展的热潮。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改革的里程碑,中国民众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调整体育格局和发展方向,为体育转型提供契机,我国体育制度的社会转型必须通过竟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广泛的、长期的互动来实现.互动是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互,是双向、相互.动,是指运动、动态.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存在的,是自然社会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3].互动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创造、延续,没有终点的永续过程.“后奥运时代”的来临,竟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己经初见端倪,我们应以创造竟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互动条件为出发点,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意识为归宿,这样才能保证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一在互动的过程中关系更为密切,也不可否认难免引起竟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竟争、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二者一的顺应,从而达到新旧文化之间的融合,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只有通过长期的、有效的社会互动,才能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新旧更替,为中国体育改革提供创新动力,纵横观览,二者一之互动,历史之必然。
论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作者:王秀艳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3期[摘要]旨在为推动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符合现代体育及新时期国家和谐、科学的发展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踏步发展,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得以凸显。
开展体育运动和培养体育精神,有利于全民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进程中,体育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19-02引言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纵观我国际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
第十一届大众体育的召开是一个好的征兆为全国人民奠定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促进了人民与大众体育和对竞技体育的认知,只有在和谐社会背景下两者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一、和谐社会概念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党和政府有责任,各单位和组织有责任,每个社会成员也有责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要做到关心民生,古人语:“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拥有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优良民风,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引导民风,优化民风摆在重要位置。
社会是否和谐,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关联,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系。
如果每个人都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违法乱纪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欺压他人的事不做,而且能善待别人,同情和帮助弱者,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还能不和谐?二、和谐社会背景下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一)大众体育的和谐理论与和谐精神促进竞技体育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小康生活的前提,事业发展的依托,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研究摘要: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之路将面临以奥运为核心的体育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的转变,从竞技体育强国的目标指向向着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转变,从体育利益单一主体向社会化多元化发展观的转变。
体育工作的发展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因此,北京奥运会后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时机,其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通过实际调研和分析,立足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结合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征,对北京奥运会后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促进奥运会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研究1北京奥运会前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北京奥运会前,我国群众体育的组织形式虽然已由单一的行政组织向家庭、社区、辅导站、俱乐部等多种形式发展[1],但是参与群众体育的人数比例还是不均衡,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热情较高,但对正确锻炼方法的认识较差,体育场地开放程度较低。
1.1 体育人口较少,体育人口比例不均衡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因此,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较多。
而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地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较少。
在体育活动占闲暇时间的比例调查中,上海市为38.3%,山东省为33.3%,而四川省为29.8%[2]。
由此可看出各地区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2 我国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意识、热情高涨,但对正确锻炼方法的认识较少我国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活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
有调查表明,个人今后打算参加体育锻炼所占比例为80.2%。
这说明体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然而,从统计结果来看,87%以上的人认为,对体育知识及价值的宣传还不够,不知道采用何种练习方法和手段能取得更好的健身效果。
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活动。
有43.7%的人认为群众体育法规文件很少,这说明群众体育职能部门对有关体育知识和体育法规文件的宣传是一个空白[4]。
第28卷第3期2009年7月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Jour nal of PL AI ns ti t ut e of Phys i cal E duc at i onV01.28N o.3Jul.2009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对策周华(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广西柳州545004)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群众体育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以奥运为核心的体育发展现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转变,体育工作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消费观念等将大大增加,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得到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的大众体育管理体系逐渐得到完善。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群众体育;趋势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00(2009)03-0004-03T he D evel opm ent T r end and C ount erm eas ur es of M a ss Spor t si n C hi n a af t er O l ym pi c G am es of B e i j i ngZ H()U H ua(Li uz hou Tea cher C ol l eg e,L i uzh ou545004,C hi na)A b st r a ct:T he nⅡI s s s po r t s i n Chi na w i ll f ace aB e w per i od of devel opi ng af t er O l ym p i c G am e s of B e i j i ng.The cor e ofs por t s i n C hi na w i l l change f r om t he O l ym p i c t O t he hum a ni t y a nd t he m a i n em ph asi s w i l l t r an s f er t O t he m ass sport s.T he peopl e w i ll t ake m or e t i m e f or sport s.T he com pet i t i ve sport s w i l l dev el op i nt egr at e w i t h m aS s sport s.T h e C h i n ese uni q ue f eat ur e ofnK I s s spor t s nl anagem e nt syst e m will be per f ec t ed.K e y w or ds:af t er O lym pi c G am e8of B ei j i ng;nK l ss sport s;devel opm ent t r en d a nd count e rm e asureS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的成功,实现了国人多年来的梦想。
标题:由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摘要:大众体育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必需品;竞技体育是整个体育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国外有人把体育运动看成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礼仪化的战争”。
体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舒适的生活,只是一种游戏,记住所谓的“比赛第二”,让体育回归本位,让人民群众参与到体育中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国民体质,这才是体育的最高境界!关键词: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北京奥运会正文:体育自产生以来,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人们为了追求更加美好、舒适的生活,不惜倾注心血寄厚望于体育,期待着它能给自己带来健康、力量、和谐与美。
“体育”这一术语先后有多种称谓,比如“体育”或“体育运动”(Sport)、“文化·娱乐”(Culture·recreation)、“身体文化”(physical culture)等。
随着体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本质属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社发展中,体育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其实质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缎炼三个方面的内容,体育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既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现代体育可分为三大块——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学校体育是现代体育的基础;大众体育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必需品;竞技体育是整个体育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国外有人把体育运动看成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礼仪化的战争”。
所以作为体育的重要部分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在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时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Sport),源出于拉丁语cisprt,其含义原指“离开工作”而进行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以竞技体育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群众体育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竞技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基础,对于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影响、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带动和竞技体育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三方面探讨竞技体育如何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首先,竞技体育的积极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体育活动。
人们受到竞技体育的启发,体验到了运动员的兴奋和实力的快感,增强了他们对运动的兴趣,有助于促进群众体育的普及和推广。
其次,竞技体育还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体育产业的繁荣使得大量的运动器材、场馆等设施出现,这些设施对于群众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竞技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体育文化的代表,它以运动为核心,包含了体育技能、美感、协作和竞争等多方面的元素。
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对于基础体育普及程度不高的地区或人群来说,竞技体育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广手段。
在国家或地方体育政策的引导下,竞技体育可以成为群众体育的引导者和启示者,带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先,竞技体育在人员培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量的竞技体育人才在群众体育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和指导,促进了基层体育人才的培养。
其次,竞技体育在技术、管理、组织、营销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也可以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为群众体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最后,竞技体育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全世界的目光都将会聚焦在它身上。
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成就也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国家创造了强大的声誉和号召力。
总之,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竞技体育具有人员培养、技术、管理、组织和营销等多方面的积累和经验,可以为群众体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如何看待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关系?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相辅相成的双翼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如同鸟类的双翼,看似独立,实则密不可分。
纵观体育发展史,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体育事业繁荣的轨迹。
教育专家应从几个角度去理解二者的关系:一、竞技体育为大众体育提供“灯塔”指引竞技体育代表着人类体能和技能的巅峰,其极致追求,不断突破人类极限,吸引着无数人关注。
观看比赛,大众可以学习到高水平的运动技术、理念和精神,为自身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向和动力。
奥运会和世界杯的盛况,释放了无数人对运动的兴趣,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大众体育为竞技体育提供人才“沃土”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源源不绝的人才支撑,而大众体育则是挖掘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
通过广泛的参与,大众体育能发掘出具有高潜力的运动苗子,为竞技体育储备后备力量。
同时,大众体育也能够为竞技体育运动员提供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支撑,使他们拥有更健康和积极的成长环境。
三、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实力竞技体育的辉煌成就能够激发大众参与体育的热情,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
而大众体育的群体壮大,能够为竞技体育提供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支持,促进竞技体育的更深层次发展。
例如,足球、篮球等项目的普及,为职业联赛提供了庞大的球迷群体和市场,也为国家队提供了更多优秀的球员。
四、教育的视角: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融入教育体系教育专家应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有效融入教育体系,实现“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水平进阶”的双赢。
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健康意识,帮助和鼓励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
注重体育人才培养:加强学校体育训练和比赛,以及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建设,发掘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国家队储备后备力量。
积极倡导体育文化:将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勇于挑战的精神,并鼓励学生积极组织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作者:李磊王涵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了解我国关于大众体育发展的形式政策,在北京奥运会的圆满落幕掀起的运动热,以及现阶段我国建设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转变的体育国情为契机,结合我国经济、文化等因素,探索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前景。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奥运史上的最好成绩,充分展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北京奥运会前后有更多的人参与体育,对体育的认识逐渐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大众体育在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更多关注且参与到大众体育当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大众体育的特点,分析奥运会后对我国大众体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对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一、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大众体育发展产生的影响因素(一)对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积极因素1.增强了全民体育健身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生命在于运动”,抛弃了“玩物丧志”的旧思想。
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获得的优异成绩,我国大众迅速掀起了一场以“参与体育运动”的健身热潮,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进击国外的“广场舞”在中国“大妈”之间盛行,到现在是经久不衰。
2.经济水平的提升是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日俱增。
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由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导致中国上班一族体质、精神状态逐渐下降。
因此,在人们经济水平满足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加体育运动,所以是促进现阶段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后奥运时代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大众体育的发展发挥出了基础性的作用,为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