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738.00 KB
- 文档页数:185
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一、项目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运输业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时代。
随之而来的是对机场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
机场作为连接城市和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对于城市的经济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机场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机场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某地区机场可行性研究2. 项目地点:某地区3. 项目目的:评估机场建设的可行性,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4. 研究内容:包括市场需求分析、投资成本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等内容三、市场需求分析机场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即航空客货运输市场的发展潜力。
本报告采用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在近几年的数据统计中,某地区的旅客流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国际航线和地区航线的增长更为显著。
而且,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起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机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除了旅客需求外,货运市场也在经历着快速增长,特别是跨境电商的兴起,为机场货运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综合以上分析,某地区机场的市场需求较为旺盛,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投资成本分析机场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包括土地征用、设施建设、设备采购等等方面的费用。
在本报告中,将对某地区机场建设的投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是土地征用费用。
由于机场需要占地广大,因此土地征用费用将占到总投资成本的较大比重。
其次是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费用。
作为现代化的机场,设施和设备的投资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是人工成本和运营费用。
这些都将是机场日常运营中需要面对的成本。
在投资成本分析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如通货膨胀、市场变化等等,以确保投资预算的科学合理。
五、环境影响评估机场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
因此,在本报告中将对某地区机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机场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机场作为交通枢纽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机场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机场建设过程中的项目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进行全面分析,以提供决策支持和建设指导。
二、机场工程的项目可行性分析1. 项目背景机场是连接城市和国际的重要交通枢纽,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都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建设新的机场或扩建现有机场的需求逐渐增长。
现如今,机场扩建和新建项目是各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
新机场的建设不仅可以缓解现有机场的压力,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本报告将对机场扩建和新建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2. 市场需求首先,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机场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旅行需求,因此市场需求是决定项目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市场需求主要包括旅客流量、货运量和飞机起降量。
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未来趋势的预测,来确定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规模,进而确定机场建设的必要性和潜在盈利情况。
3. 技术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是机场工程可行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建设地点选择、建设规模、设施设备、航空交通管理和安全等。
建设地点的选择决定了机场的发展潜力和运营效益,需要根据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规划,结合地区的发展需求来进行选择。
建设规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期发展来确定,设施设备需要符合国际标准和安全要求,航空交通管理需要满足航空规章和安全要求。
4. 成本效益分析机场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决定项目可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本效益分析需要全面考虑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包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以及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设成本是机场工程的首要考虑因素,需要充分考虑各项设施设备的建设成本、土地收购费用、环保治理费用等。
运营成本包括人员成本、能源成本、设备维护成本等。
首都新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国内旅游、商务需求的增加,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已经逐渐显现出运能不足的问题。
为了满足未来20年的旅客和货运需求,提高中国首都机场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新机场建设方案正式启动。
新机场的庞大投资和长期效益考验了其可行性的需求。
二、项目概述新建首都国际机场项目的位置在中国首都北京市。
新机场总体规划面积为41.7平方公里。
总投资额为1300亿元人民币,理论总发展规模为四条跑道,设计年旅客吞吐能力大约为1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大约为300万吨。
首期工程计划先行建设一座航站楼、一条跑道和相关设施。
预计2022年建成通航。
三、可行性分析1. 市场需求分析首都国际机场已经出现了运能不足的问题,未来20年需求会更加猛烈增长。
入境旅客量将从2016年的1.08亿人次增长到2.78亿人次。
机场扩建后的吞吐能力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
因此,新机场建设完全符合市场需求。
2. 技术可行性分析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基础设施建设、航空交通管制和安全管理等技术条件满足新机场的建设。
未来新机场建设主要需要运用世界先进的机场建设经验和技术手段,这些已经可以达到可行性。
同时,新机场的建设将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并实现绿色建设。
3. 财务可行性分析根据初步推算,新机场完全具有投资价值。
根据航站楼的设计保护建定,该项目年投资回报率可达15%以上,对投资方具有非常良好的吸引力。
预计新机场达到设计规模后的盈利能力极为强劲。
4. 经济可行性分析新机场的建设将会带动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发展,如航空、旅游、物流、酒店等。
将大幅增加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并带动土地价值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同时增加了地方税收和就业机会。
这些都能为新机场的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5. 社会可行性分析新机场的建设将大大改善首都地区的交通压力,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
增强了市场活力和区域经济活力,也将对农民和周边居民带来收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机场改扩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前言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机场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门户,其改扩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针对某机场改扩建项目进行全面分析,旨在评估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行性,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背景介绍该机场位于某国首都,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陈旧,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需求。
改扩建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机场运行效率,加大旅客吞吐量,提升服务品质。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估。
三、市场需求分析1. 市场规模:分析该地区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及旅游需求等因素,综合测算机场改扩建后的市场规模。
2. 旅客吞吐量预测:借助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推断未来机场客流量的增长趋势,并做出合理的预测。
四、经济效益评估1. 投资成本评估:详细测算改扩建项目的总体投资、建设周期及投资结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 收益预测:预测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后的年均客流量和航班量,并结合票价、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等指标,计算项目未来可能获得的收益。
3. 投资回报率评估:综合权衡投资成本和收益,计算改扩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判断其是否具备经济可行性。
五、社会效益评估1. 就业机会:改扩建项目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分析其对当地就业率和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
2.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改扩建项目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考虑项目对物流、旅游业、酒店和相关服务行业的带动效应。
3. 减少拥堵:改扩建项目将有效减轻机场周边道路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
六、环境影响评估1. 噪音污染:分析改扩建项目对周边居民、野生动物及环境的噪音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空气质量:评估改扩建项目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环境规划和监测方案。
3. 生态保护:考虑改扩建项目对当地动植物栖息地及水源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确保生态平衡。
七、风险分析1. 市场风险: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等因素对机场改扩建项目的潜在影响。
北京新机场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北京新机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航空领域
的一大亮点。
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北京新机场已经初具雏形,为北京市民和全球旅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航空服务。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北京新机场建设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北京新机场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了未来的发展需求。
新机场的建设不
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容量瓶颈问题,更是为了适应未来中国航空业的快速增长和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
新机场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航空运输、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确保了新机场在未来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其次,北京新机场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了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
在建设过程中,
新机场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建设效率,降低了能耗和排放。
同时,新机场还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建设了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机场。
最后,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力量。
在
新机场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建设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了新机场的建设。
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北京新机场建设工作的总结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它为中国未来基础
设施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也为全球航空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典范。
希望北京新机场未来能够继续发挥其作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航空运输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兴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大兴机场是中国北京市规划建设的一座新的国际机场,作为北京市的第二座国际机场,其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大兴机场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建设与发展的优势、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 引言大兴机场作为北京市的第二座国际机场,将承担起分流首都机场的客流和货运流量的重要任务。
其规划建设和发展对于缓解首都机场航班量过大、航班延误问题,促进北京市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篇报告将从市场需求、运营模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2. 市场需求分析大兴机场所在地毗邻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区域,且距离首都机场较远,对于分流首都机场的客流和货运流量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根据数据统计,未来十年内,北京市航空客流量和货运方量预计将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
大兴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将满足这一强烈的市场需求,提供更多的航班和货运服务。
3. 运营模式分析大兴机场应采取先进的航空运营管理模式,提高航空运输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其中,推广并应用自动化登机、行李传输和安检设施,以及引入先进的航空数据网络技术,将提高机场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大兴机场也应注重发展航空货运,建设专门的货运专区和货运物流中心,提供便捷的货运服务。
4. 经济效益分析大兴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对于北京市航空运输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将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大兴机场的建设和运营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相关产业链的投资和消费,对于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有积极推动作用。
同时,大兴机场也将提高北京市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航空公司和旅客来京投资和旅游。
5. 问题和挑战大兴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地理条件和环境保护问题、公共交通网络问题、航空安全问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确保大兴机场的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6. 建议和措施基于对大兴机场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加强市场调研,进一步明确大兴机场的航空客流量和货运量,确保项目可行性;•推广先进的航空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大兴机场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建设完备的公共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机场接驳服务;•加强航空安全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大兴机场的安全运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大兴机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工程第一章机场总平面规划在第一篇总论中已明确本期机场建设工程采用首都机场扩建的方案,根据中远期规划研究,首都机场有扩建第三条跑道、建设规模达6,000万人旅客吞吐量的条件。
中远期规划中虽然明确推荐东扩方案,并已得到民航总局和北京市政府同意,但为了进一步保证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部分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北京市复函的要求,在本次预可行性研究中我们将对向东扩建方案和向北扩建方案从工程建设和运行角度再进行比较,以确定本期扩建的合理的方案。
以下称两个方案为东扩方案和北扩方案。
1.1 主要工作内容扩建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点:1)确定规划跑道的方向和位置。
2)确定平行滑行道、快速出口滑行道、联络滑行道等的数量、位置。
3)确定航站区、货运区和其它辅助设施的发展方向与大致构型。
4)确定机场进场道路和轨道交通系统以及机场场内道路交通和旅客捷运系统。
5)确定机场公用设施系统及与外部的合理衔接。
6)确定机场1号航站楼、专机区的改造方案。
1.2 预测参数预测汇总表1.3 机场总平面规划的原则首都机场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改扩建,形成了现有东、西两条跑道、中间为航站区的基本格局。
本次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首都机场航空业务量预测为基础,确定机场跑道构形、滑行道系统、航站区发展方向与机场功能分区,尽量挖掘首都机场的最大潜能。
1.3.1 周边环境及规划用地范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我国的门户机场,也是北京市重要的交通设施之一,把它建成为一座多功能、大容量的现代化综合性航空港,无论是对北京市乃至周边地区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首都机场总平面规划就以满足机场发展需要——建成综合性枢纽机场为原则,结合机场现状、周围环境及用地情况,按照预测数据进行规划。
首都机场周围分布有10余个村庄约4万多居民,分别是位于机场西侧的天竺、薛大人庄、小王辛庄、二十里堡、杨二营等以及位于机场北侧和东侧的枯柳树、回民营、冯家营、卸甲营、塔河村、岗山村和龙山村,首都机场的中、远期规划将对以上村庄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的主要方面是征地拆迁、居民安置和飞机噪音。
目录第一篇总论 (1)第一章预可研工作概况 (1)1.1 编制依据 (1)1.2 背景介绍 (1)1.3 工作内容 (4)1.4 工作进展和分工情况 (5)第二章首都国际机场的历史和现状 (7)2.1 机场的基本情况 (7)2.2 机场建设历程 (8)2.3 现有设施概况 (10)2.4 机场运行方式 (12)2.5 机场周边环境 (13)第三章民用航空业的发展形势 (15)3.1 世界航空运输枢纽网络的兴起 (15)3.2 枢纽机场 (16)3.3 亚洲枢纽机场的竞争 (18)3.4 我国的枢纽建设 (21)第四章北京机场的发展要求 (24)4.1 北京长远发展的需要 (24)4.2 北京建设枢纽的条件 (26)4.3 北京机场的战略目标 (28)第五章航空业务量预测 (29)5.1 概述 (29)5.2 首都国际机场航空业务量的现状 (29)5.3 首都机场年航空客、货运量预测 (38)5.4 航空业务量其他基本参数的预测 (44)5.5 基本设施的预测 (46)5.6 航空业务量预测汇总 (48)5.7 本期扩建工程目标年的确定 (49)第六章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1)6.1 满足航空市场的需要 (51)6.2 北京承办奥运会的要求 (53)6.3 建设大型枢纽机场的要求 (53)6.4 完善现有设施的需要 (55)第七章第二机场选址概况 (56)7.1 首都地区空域主要情况 (56)7.2 对现有机场场址评估 (57)7.3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 (59)7.4 对北京市预留场址评估 (60)7.5 新选场址 (61)7.6 初步结论 (68)第八章北京机场的建设方案——首都机场扩建和新建第二机场的方案比较 (70)8.1一个城市多个机场的情况介绍 (70)8.2北京机场设施本期扩建的几种方案胶比较 (72)第九章对首都机场中远期规划的再研究 (81)9.1 已完成的首都机场中远期规划研究工作概况 (81)9.2 现状条件的分析 (84)9.3 面临的问题与抉择 (87)9.4 对“中远期规划”中推荐方案的评价 (94)第二篇工程第一章机场总平面规划 (96)1.1 主要工作内容 (96)1.2 预测参数 (97)1.3 机场总平面规划的原则 (97)1.4 总平面规划方案 (100)第二章场道工程 (107)2.1 场道现状 (107)2.2 场道工程扩建方案 (108)第三章助航灯光工程 (120)3.1 助航灯光系统现状 (120)3.2 助航灯光系统扩建方案 (120)第四章航管、通信、导航、气象工程 (124)4.1 航管、通信、导航、气象设施现状 (124)4.2 扩建工程方案 (132)第五章旅客航站工程 (140)5.1 航站设施现状 (140)5.2 航站区扩建思路 (142)5.3 专机区及公务机区 (145)第六章货运区工程 (146)6.1 货运设施现状 (146)6.2 航空货运扩建方案 (149)第七章航空配餐工程 (152)7.1 机场航空配餐设施现状 (152)7.2 航空食品扩建方案 (153)第八章供油工程 (159)8.1 供油系统现状 (159)8.2 航煤耗油量预测 (161)8.3 油库建设总容量的确定 (163)8.4 供油工程本期扩建的项目及规模 (163)8.5 供油工程本期扩建的投资匡算 (167)第九章供电工程 (169)9.1 供电系统现状 (169)9.2 供电系统扩建方案 (171)第十章供水工程 (177)10.1 供水系统现状 (177)10.2 供水系统扩建方案 (178)第十一章供冷、供热、供气工程 (183)11.1 供冷设施现状 (183)11.2 供热工程 (185)11.3 供气系统现状 (189)第十二章消防工程 (191)12.1 机场消防救援设施现状 (191)12.2 机场消防救援扩建方案 (192)第十三章雨、污水、污物处理工程 (194)13.1 雨水工程 (194)13.2 污水管线 (195)13.3 污水处理厂 (196)13.4 污物处理工程 (198)第十四章机场辅助生产设施及其它服务设施 (200)14.1 首都机场辅助生产设施现状 (200)14.2 辅助生产设施及其它服务设施规划方案及扩建规模 (202)14.3 关于机场辅助生产设施拆建工程 (204)第十五章首都机场进场交通与城市公用设施保障 (207)15.1 机场周边道路网及交通现状 (207)15.2 机场外部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210)15.3 机场外部道路交通组织方案 (212)15.4 机场内部交通组织方案 (217)15.5 机场轨道交通组织方案 (219)15.6 工程数量及投资匡算表 (223)15.7 城市公用设施保障系统 (226)第十六章征地拆迁 (228)第十七章环境保护 (229)17.1 影响机场飞机噪声的主要因素及控制对策 (229)17.2 机场大气污染控制对策 (230)17.3 机场水污染治理对策 (230)17.4 机场垃圾染治理对策 (231)第十八章首都机场本期扩建方案比较 (232)18.1 东扩方案与北扩方案对比表 (232)18.2 结论 (234)第十九章项目工期安排 (236)第三篇经济第一章本期工程投资匡算 (238)1.1 扩建工程投资匡算总表 (238)1.2 投资匡算表 (238)第二章资金筹措及安排 (257)2.1 资金筹措计划 (257)2.2 资金年度安排计划 (257)第三章经济效益评价 (258)3.1 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258)3.2 基础数据 (258)3.3 财务评价 (259)3.4 国民经济评价 (261)3.5 经济评价结论 (262)结论与建议 (275)结论 (275)建议 (277)附件附件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关于征求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远期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意见的函”——民航机函[2001]679号附件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远期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意见的复函——京政函[2001]114号附件三: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关于开展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航规函[2002]39号附件四: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指挥部筹备组有关开展首都机场扩建工程预可研工作的委托函附图附图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现状图附图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与周边村庄相对关系图附图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与周边机场相对关系图机场可研报告附图四:北京第二机场预选场址相对位置图附图五: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总体布置图(东扩方案)附图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规划图(东扩方案)附图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飞机运行示意图(东扩方案)附图八: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净空障碍物限制图(东扩方案)附图九:首都机场东扩方案外部交通系统条件图附图十: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总体布置图(北扩方案)附图十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规划图(北扩方案)附图十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飞机运行示意图(北扩方案)附图十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净空障碍物限制图(北扩方案)附图十四:首都机场北扩方案外部交通系统条件图结论与建议结论: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我国最大的门户机场,也是我国航空运输网中重要的中心机场,机场的业务量每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一、编制依据1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建筑工程A-1合同段》施工招标文件;2 工程实地踏勘对施工现场条件及周边环境的了解;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4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8)》;5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6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7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手册》8 《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91SB3、4)》9 类似工程的施工要求与技术装备要求二、工程概况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T3A,地下二层,地上五层,总建筑面积280000m2。
建筑物高度为45m。
建筑物主要功能有机电用房、行车走道、乘客到达值机大厅、航空公司办公用房、公共走廊及大厅、候机厅、接机大厅、办理登机手续大堂、行李提取大厅、海关检查大堂、零售及餐饮、贵宾设施、旅客捷运月台、行李处理用房及登机桥。
本工程是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航站楼,为NFA设计联合体所设计,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施工图设计,造型与周边建筑协调,体现世界上最具有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的设计理念,辅以外墙玻璃幕墙装饰,造型新颖独具特色,具有极强的现代特色。
本工程为一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
三、现场布置1.临时围挡布置现场全部用围墙封闭,围墙采用环保节能砌块砌筑,高2m,内外抹灰,围墙上涂刷业主认可的统一标志。
围墙沿建筑物周圈布置,其中北围墙距离建筑物边线63m,西围墙北侧距离建筑物边线133m,东围墙距离建筑物边线73m。
考虑到T3A航站楼南侧有一大型停车楼,其具体位置和开工时间不明确,因此,南围墙暂定设置在距离建筑物边线20m处,以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根据有利于现场交通运输的原则,沿围墙四周设置1#、2#、3#、4#、5#五个出入口,其中西侧2#出入口作为主出入口。
2.临时道路布置根据施工需要,沿建筑物外边线四周铺设封闭的循环道路,采用重型沥青混凝土路面,宽8m,西、北、东三侧距离建筑物25m,南侧距离建筑物10m设置(此路根据地下停车场具体位置及施工计划决定如何修建)。
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机场是现代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新建机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包括市场需求分析、项目投资评估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市场需求分析1. 市场规模根据区域经济增长趋势、人口增长预测和旅游业发展前景,预测未来五年内该城市的航空客流量将呈指数增长态势。
2. 竞争环境分析已有机场和近距离机场的情况,评估竞争压力和市场占有率。
3. 航空公司合作意愿调查航空公司的意向,了解是否有航线或航班资源愿意投入新机场。
三、项目投资评估1. 建设成本详细测算新机场的土地购置、平整和设施建设费用,并结合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预估报价。
2. 运营成本包括机场维护费用、设备更新费用和人员开支等方面的评估。
3. 现金流量分析利用预测的航空客流量和收入水平,综合考虑建设和运营成本,计算投资回报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指标。
四、社会经济效益分析1. 经济增长效应新机场建设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2. 区域发展带动效应吸引国内外投资,提升区域的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 交通运输效益新机场将改善航空运输网络,提高城市与其他地区的连接度和交通效率。
五、风险与对策1. 政策风险当前政策环境对新机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将对项目的顺利推进产生影响。
2. 市场风险预测航空客流量的准确性、竞争对手的反应和经济波动等都是项目面临的市场风险。
3. 建设风险土地征收、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等都是建设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
4. 运营风险运营过程中的航班延误、设备故障和安全问题等都是需要考虑的运营风险。
5. 相关对策针对以上风险,可以采取灵活的管理和运营措施、加强合作与沟通、规避法律和政策风险等措施。
六、结论综合分析市场需求、项目投资评估和社会经济效益,新建机场的可行性被充分证实。
民航机场扩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民航机场扩建成为满足航空运输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
本报告旨在对民航机场扩建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研究和评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项目背景民航机场作为重要的航空交通枢纽,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交通运输网络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旅客流量的增加和航空运输需求的不断上升,现有机场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扩建机场成为当务之急。
三、市场需求分析1. 旅客流量增长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航空业的发展,预计未来5年内旅客流量将稳步增长。
2. 空运货物需求增加:随着电商行业的崛起和全球贸易的加速,航空货运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3. 航空公司需求:航空公司对于更大规模机场的需求将不断提高,以满足扩大航班网络的需求。
四、现有机场状况评估1. 基础设施状况:分析现有机场跑道、航站楼等设施容量,评估其是否能满足未来需求。
2. 运行效率:考察现有机场的航班准点率、候机时间等指标,探讨扩建对运营效率的影响。
3. 航班网络:分析现有机场的航班网络,评估其扩建后对航班网络拓展的帮助程度。
五、扩建方案设计1. 基础设施扩建:设计扩建方案,包括新增跑道、航站楼、机坪等,以提高整体运营能力。
2. 设施改造优化: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和优化,提高航站楼、跑道等设施的功能性和效率。
3. 空管系统优化:完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提升航空交通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六、可行性分析1. 技术可行性:对扩建方案的技术实施进行评估,包括土地利用、施工工艺等,确保技术可行性。
2. 经济可行性:制定项目投资和收益预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3. 社会影响评估:分析扩建项目对周边环境、生态和社会影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案。
七、风险评估1. 政策风险:政策环境变化对项目实施的影响。
2. 土地取得风险:土地征用和开发过程中的风险。
3. 竞争风险:其他机场或交通方式的竞争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
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运输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一座新的机场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二、机场选址经过综合考虑,拟将机场选址于_____地区。
该地区具有以下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距离主要城市和经济中心较近,交通便利,能够有效地辐射周边地区,为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提供便捷的条件。
2、地形地貌适宜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机场跑道和航站楼等设施的建设,减少工程难度和建设成本。
3、气象条件良好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相对稳定,有利于飞机的起降和飞行安全。
4、土地资源充足有足够的土地可供机场建设和未来的发展扩展,同时避免了与其他重要设施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冲突。
三、市场需求分析1、客运需求近年来,本地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居民出行需求不断增加。
预计未来几年,客运量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货运需求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和电商行业的崛起,对航空货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3、航线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周边机场的航线布局,拟规划开通国内主要城市以及部分国际航线,逐步形成完善的航线网络。
四、建设规模与设施规划1、跑道建设一条_____米长、_____米宽的跑道,能够满足大型客机的起降要求。
2、航站楼设计一座现代化的航站楼,建筑面积为_____平方米,具备完善的旅客服务设施,如值机柜台、安检通道、候机区、商业设施等。
3、停机坪设置多个停机位,能够满足不同机型的停放需求。
4、货运区建设专门的货运区,包括仓库、装卸设备等,提高货物处理能力。
5、配套设施建设机场道路、停车场、供油设施、消防救援设施、通信导航设施等配套工程,确保机场的正常运营。
五、工程建设方案1、施工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工程进度预计工程建设周期为_____年,分阶段进行施工和验收。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新航站楼一、工程概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国际航空港,工程总投资250亿元,是国家重点工程,同时也是2008奥运会最重要的配套工程,其规模宏大、举世瞩目。
T3航站楼分为T3A、T3B和T3C三部分,其中T3B工程主楼建筑面积约38.7万m2,平面布置呈“Y”字形,为大面积、大跨度抽空三角锥钢网壳结构,屋面为双曲面外形,呈飞行体状。
南北方向长约958m,东西方向宽约775m,其投影面积约为11万㎡,屋顶顶标为42m。
3号航站楼南北两座建筑(T3C和T3E)由于距离过长,两座楼之间会建造旅客捷运系统以方便乘客。
旅客捷运系统(APM)是一套无人驾驶的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
捷运系统采用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轨旁和中控传递信号控制车辆的运行。
行车路线单程长2080米。
分别设置在T3C、T3D、T3E共有3个车站。
3号航站楼行李系统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自动分拣和高速传输系统,行李处理系统由出港、中转、进港行李处理系统和行李空筐回送系统、早交行李存储系统组成,覆盖了T3C、T3E及连接T3C与T3E 行李隧道的相应区域,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系统总长度约70公里。
航空公司只要将行李运到分拣口,系统只需要4.5分钟就可以将这些行李传送到行李提取转盘,大大减少旅客等待提取行李的时间。
交通中心(GTC)位于3号航站楼前,地下有两层总面积为30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可停车7000辆。
旅客从停车场下车后,乘坐电梯可直达候机楼内。
在交通中心的地面上,是轻轨交通车站,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椭圆形玻璃壳体结构。
旅客可从城内乘坐轻轨交通直到航站楼。
东直门至首都机场的轻轨线路会分岔后分别达到2号和3号航站楼,3号航站楼与原有2号航站楼之间也会建立轨道连接。
第二机场高速路、机场南线高速路、机场北线高速路、机场轨道交通等场外配套工程的建设,为旅客来往首都机场提供了方便通道。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投入使用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第三条跑道在3号楼投入使用之际完工。
北京新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评估北京新机场的可行性,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北京新机场是中国政府重要的战略规划项目,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需求和提升北京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二、背景2.1 项目背景中国航空业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已经超负荷运营。
为解决日益增长的航空需求,政府决定建设北京新机场。
2.2 项目目标新机场建设旨在满足未来二十年内北京地区航空交通的需求,并提升航空运输的效率和安全。
三、可行性分析3.1 市场分析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未来十年内中国航空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需求。
北京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城市,新机场的建设将进一步促使北京成为亚洲航空中心。
3.2 技术可行性新机场的建设涉及航空运输、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经过初步技术评估,新机场的建设可行性较高,并能满足未来航空需求。
3.3 财务可行性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是评估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
根据财务预测模型的分析,新机场的收入将能够覆盖建设和运营成本,并获得一定的盈利。
3.4 环境可行性新机场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过环境评估,新机场的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并且采取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3.5 社会可行性新机场的建设将带动就业增长,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新机场的运营也将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给旅客,提升乘客满意度。
四、项目实施计划4.1 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包括论证报告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工作。
4.2 建设阶段建设阶段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工作。
预计建设周期为五年。
4.3 运营阶段运营阶段包括新机场的运营和管理,预计运营期为二十年。
五、风险与对策5.1 市场风险未来航空市场的波动性较大,需要制定灵活的市场应对策略。
5.2 技术风险新机场建设的技术难度较高,需要合理安排技术风险管理措施。
5.3 财务风险新机场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管理将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机场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名称:机场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机场选址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研究,通过综合考虑经济、地理、交通、环境等因素,为机场选址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报告内容:1. 引言:介绍机场选址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2. 目标与方法: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等。
3. 地理条件分析:评估候选地区的地理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
4. 经济评估:分析候选地区的经济条件,包括人口、产业、市场等因素,评估机场建设后的经济效益。
5. 交通条件分析:考虑候选地区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铁路、水路等,评估机场建设对交通连接的改善。
6. 环境评估:对候选地区的环境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噪音、生态系统等,分析机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7. 社会影响评估:考虑机场建设对当地居民和社会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旅游业发展、社会福利等。
8. 风险评估:评估机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9. 结论与建议: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得出对机场选址决策者的建议,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报告结论:通过对地理条件、经济评估、交通条件、环境评估、社会影响和风险评估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候选地区X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适合建设机场;2. 经济评估表明,在当前人口和市场需求下,机场建设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3. 交通条件分析表明,机场建设将大大改善当地交通连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4. 环境评估显示,机场建设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可通过相应措施有效减轻;5. 社会影响评估表明,机场建设将带动当地就业和旅游业发展,提升社会福利水平;6. 风险评估显示,机场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土地征用、资金筹集等风险,需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报告建议:1. 建议机场选址决策者选择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潜力大、交通条件良好的候选地区;2. 提出针对环境影响的管理措施,确保机场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3. 建议制定详细的社会福利计划,确保机场建设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实际利益;4. 提出风险管理的策略,制定应对土地征用、资金筹集等风险的具体措施。
目录第一篇总论 (1)第一章预可研工作概况 (1)1.1 编制依据 (1)1.2 背景介绍 (1)1.3 工作内容 (4)1.4 工作进展和分工情况 (5)第二章首都国际机场的历史和现状 (7)2.1 机场的基本情况 (7)2.2 机场建设历程 (8)2.3 现有设施概况 (10)2.4 机场运行方式 (12)2.5 机场周边环境 (13)第三章民用航空业的发展形势 (15)3.1 世界航空运输枢纽网络的兴起 (15)3.2 枢纽机场 (16)3.3 亚洲枢纽机场的竞争 (18)3.4 我国的枢纽建设 (21)第四章北京机场的发展要求 (24)4.1 北京长远发展的需要 (24)4.2 北京建设枢纽的条件 (26)4.3 北京机场的战略目标 (28)第五章航空业务量预测 (29)5.1 概述 (29)5.2 首都国际机场航空业务量的现状 (29)5.3 首都机场年航空客、货运量预测 (38)5.4 航空业务量其他基本参数的预测 (44)5.5 基本设施的预测 (46)5.6 航空业务量预测汇总 (48)5.7 本期扩建工程目标年的确定 (49)第六章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1)6.1 满足航空市场的需要 (51)6.2 北京承办奥运会的要求 (53)6.3 建设大型枢纽机场的要求 (53)6.4 完善现有设施的需要 (55)第七章第二机场选址概况 (56)7.1 首都地区空域主要情况 (56)7.2 对现有机场场址评估 (57)7.3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 (59)7.4 对北京市预留场址评估 (60)7.5 新选场址 (61)7.6 初步结论 (68)第八章北京机场的建设方案——首都机场扩建和新建第二机场的方案比较 (70)8.1一个城市多个机场的情况介绍 (70)8.2北京机场设施本期扩建的几种方案胶比较 (72)第九章对首都机场中远期规划的再研究 (81)9.1 已完成的首都机场中远期规划研究工作概况 (81)9.2 现状条件的分析 (84)9.3 面临的问题与抉择 (87)9.4 对“中远期规划”中推荐方案的评价 (94)第二篇工程第一章机场总平面规划 (96)1.1 主要工作内容 (96)1.2 预测参数 (97)1.3 机场总平面规划的原则 (97)1.4 总平面规划方案 (100)第二章场道工程 (107)2.1 场道现状 (107)2.2 场道工程扩建方案 (108)第三章助航灯光工程 (120)3.1 助航灯光系统现状 (120)3.2 助航灯光系统扩建方案 (120)第四章航管、通信、导航、气象工程 (124)4.1 航管、通信、导航、气象设施现状 (124)4.2 扩建工程方案 (132)第五章旅客航站工程 (140)5.1 航站设施现状 (140)5.2 航站区扩建思路 (142)5.3 专机区及公务机区 (145)第六章货运区工程 (146)6.1 货运设施现状 (146)6.2 航空货运扩建方案 (149)第七章航空配餐工程 (152)7.1 机场航空配餐设施现状 (152)7.2 航空食品扩建方案 (153)第八章供油工程 (159)8.1 供油系统现状 (159)8.2 航煤耗油量预测 (161)8.3 油库建设总容量的确定 (163)8.4 供油工程本期扩建的项目及规模 (163)8.5 供油工程本期扩建的投资匡算 (167)第九章供电工程 (169)9.1 供电系统现状 (169)9.2 供电系统扩建方案 (171)第十章供水工程 (177)10.1 供水系统现状 (177)10.2 供水系统扩建方案 (178)第十一章供冷、供热、供气工程 (183)11.1 供冷设施现状 (183)11.2 供热工程 (185)11.3 供气系统现状 (189)第十二章消防工程 (191)12.1 机场消防救援设施现状 (191)12.2 机场消防救援扩建方案 (192)第十三章雨、污水、污物处理工程 (194)13.1 雨水工程 (194)13.2 污水管线 (195)13.3 污水处理厂 (196)13.4 污物处理工程 (198)第十四章机场辅助生产设施及其它服务设施 (200)14.1 首都机场辅助生产设施现状 (200)14.2 辅助生产设施及其它服务设施规划方案及扩建规模 (202)14.3 关于机场辅助生产设施拆建工程 (204)第十五章首都机场进场交通与城市公用设施保障 (207)15.1 机场周边道路网及交通现状 (207)15.2 机场外部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210)15.3 机场外部道路交通组织方案 (212)15.4 机场内部交通组织方案 (217)15.5 机场轨道交通组织方案 (219)15.6 工程数量及投资匡算表 (223)15.7 城市公用设施保障系统 (226)第十六章征地拆迁 (228)第十七章环境保护 (229)17.1 影响机场飞机噪声的主要因素及控制对策 (229)17.2 机场大气污染控制对策 (230)17.3 机场水污染治理对策 (230)17.4 机场垃圾染治理对策 (231)第十八章首都机场本期扩建方案比较 (232)18.1 东扩方案与北扩方案对比表 (232)18.2 结论 (234)第十九章项目工期安排 (236)第三篇经济第一章本期工程投资匡算 (238)1.1 扩建工程投资匡算总表 (238)1.2 投资匡算表 (238)第二章资金筹措及安排 (257)2.1 资金筹措计划 (257)2.2 资金年度安排计划 (257)第三章经济效益评价 (258)3.1 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258)3.2 基础数据 (258)3.3 财务评价 (259)3.4 国民经济评价 (261)3.5 经济评价结论 (262)结论与建议 (275)结论 (275)建议 (277)附件附件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关于征求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远期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意见的函”——民航机函[2001]679号附件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远期总体规划研究报告意见的复函——京政函[2001]114号附件三: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关于开展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航规函[2002]39号附件四: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指挥部筹备组有关开展首都机场扩建工程预可研工作的委托函附图附图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现状图附图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与周边村庄相对关系图附图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与周边机场相对关系图机场可研报告附图四:北京第二机场预选场址相对位置图附图五: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总体布置图(东扩方案)附图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规划图(东扩方案)附图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飞机运行示意图(东扩方案)附图八: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净空障碍物限制图(东扩方案)附图九:首都机场东扩方案外部交通系统条件图附图十: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总体布置图(北扩方案)附图十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规划图(北扩方案)附图十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飞机运行示意图(北扩方案)附图十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净空障碍物限制图(北扩方案)附图十四:首都机场北扩方案外部交通系统条件图结论与建议结论: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我国最大的门户机场,也是我国航空运输网中重要的中心机场,机场的业务量每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2001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2,417万人次,现有的设施容量即将饱和。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国内航空运输的需要,为提高我国民航在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力,保证我国民航可持续发展;为配合北京市现代化的大都市的建设和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会,北京需要一个现代化的大型航空枢纽港,机场设施的扩建是十分必要的和紧迫的。
二、本期扩建工程建设的目标年为2015年,根据预测2015年北京地区的航空运输量的需求为:年旅客吞吐量为6,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为180万吨,年飞机起降架次50万架次,以此作为本期机场设施建设规模的依据,本期工程建设必须在2007年6月前投入运行。
三、通过对扩建首都国际机场和着手建设第二机场不同组合方案的论证,从有利于大型枢纽机场的建设、符合服务市场客观规律、工程建设投资、建设工期的保证和今后运行管理方便和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本期机场建设工程应集中在首都机场扩建,北京第二机场的建设约于2010年后启动。
四、首都机场扩建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归结成两个代表性的方案:东扩方案和北扩方案。
通过方案论证,认为东扩方案从长期来看更具发展余地,从近期来看无论从本期工程的征地拆迁(含场内、外)、工程投资、运行与施工的交叉,过渡期措施保障,工期保证还是今后运行的合理性,东扩方案比北扩方案更具优势,因此首都机场本期扩建采用向东扩建的方案。
五、首都机场本期扩建方案具体为:在满足2015年目标年的有关业务量的要求下,在现东跑道东侧1,500m左右建设第三条跑道,跑道长定为3,800m,飞行区按满足今后可能运行的F类飞机的要求进行设计,主降方向配备III类精密仪表进近。
在东跑道与第三条跑道之间开辟新航站区,新建30万㎡的航站楼,117个机位,满足枢纽功能和需要进行规划和建设。
其他各项工程和公用设施将配套建设。
在现航站区立即着手改造1号航站楼,尽快启用。
迁建专机坪和公务机坪,在现东跑道西南侧新建6个专机位的专机坪、1万㎡的专机楼和30个机位的公务机坪,0.6万㎡公务机楼。
本期工程需征地10,082亩,拆迁居民1,749户。
六、本期机场扩建工程总投资为125.0亿元。
其中:机场工程120.6亿元航管工程2.1亿元供油工程2.3亿元七、资金组成机场工程:国家投资35% 42.21亿元企业自筹65% 78.39亿元(其中:商业贷款20% 24.12亿元)航管工程:国家投资100% 2.1亿元供油工程:企业自筹100% 2.3亿元八、经济效益评价本项目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增量全部投资)为6.52%,高于设定基准内部收益率5%,投资回收期14.60年,借款偿还期8年,财务效益可行。
从宏观社会效益来看,通过本期扩建提高了机场运输能力,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良好的运输保障,大大改善了首都机场形象,与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社会效益显著。
建议:1、本次机场扩建工程是一项国家重点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扩建工程涉及空域的调整、城市配套设施和征地拆迁等工作的落实,希望尽快组成高层领导小组进行领导和协调,有力推进扩建工程的进展。
2、本期扩建工程能享受上一期扩建工程或奥运工程的同等优惠政策,如减免进口关税、增值税、城市公用设施贴费、增容费等。
3、征地拆迁是保证工程进度的重要关键之一,建议该项工作由地方政府组织专门机构负责落实,确保2003年年底前交付场地,保证航站楼主体工程如期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