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通过背诵诗歌,让学生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背诵法: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吗?他们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卖炭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 ◦ ◦ ◦2. ◦ ◦ ◦ ◦3. ◦ ◦ ◦ 1. ◦ ◦ ◦ 2. ◦ ◦ 1. 2. 3.4.5. 1. ◦ ◦ ◦讲授新课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卖炭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卖炭翁》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现的卖炭翁的艰辛生活;(2)领悟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卖炭翁》;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卖炭翁艰辛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卖炭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卖炭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培养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语言的能力。
3、学习通过外貌、心理、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卖炭翁的形象。
(2)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2、难点(1)理解“宫使”掠夺的本质。
(2)体会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唐朝,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终年以砍柴烧炭为生,生活十分艰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走进这位老人的生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精读诗歌,分析人物形象1、诗歌中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一句写出了卖炭翁怎样的形象?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满脸灰尘,两鬓花白,十指乌黑。
2、诗歌中描写卖炭翁心理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一句反映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明确:反映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他身上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寒冷,这样炭就能卖个好价钱,表现了他生活的艰难。
3、诗歌中描写卖炭翁动作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几句写出了卖炭翁怎样的遭遇?明确:写出了卖炭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去卖炭,直到日头高照,牛累了,人饿了,还在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突出了他的辛苦劳累。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卖炭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卖炭翁》。
2.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作者白居易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3.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特殊的职业,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卖炭翁》。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诗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诗句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4. 分析古诗意境b.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通过卖炭翁这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现实。
c.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 例题讲解a.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意象。
b. 分析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如“一车炭,千余斤”与“身上衣,裳下裙”的对比。
6.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卖炭翁》2. 内容:a. 作者:白居易b. 诗句内容概括c. 意象分析d. 表达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卖炭翁》。
b. 分析《卖炭翁》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答案:a. 背诵内容见课本。
b. 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分析、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卖炭翁》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了解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介:《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
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1、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
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
《卖炭翁》)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
《卖炭翁》教案教案:《卖炭翁》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卖炭翁》。
该课文描绘了一个卖炭翁辛勤劳作、生活艰辛的形象,通过卖炭翁的故事,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酸历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分析卖炭翁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2. 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和运用、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劳动人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课主题——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卖炭翁是什么样的人?3. 合作探究(15分钟)分组讨论,分析卖炭翁的形象特点,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 讲解分析(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卖炭翁的形象和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5. 朗读练习(5分钟)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培养语感。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卖炭翁勤劳善良艰辛劳动生活困苦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卖炭翁的短篇故事。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劳动的认识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卖炭翁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卖炭翁》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感情。
2、分析卖炭翁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设计1、导入“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以邀以驴送至内……”─《顺宗实录》宫:皇帝。
市:采购中唐时宦官专权,宦官以“宫使”身份购买物品,横行无忌,对老百姓公开掠夺。
当时白居易在长安做官,面对官吏的强取豪夺面对百姓的沉痛灾难,白居易写下了以表达“宫市”为主题的《卖炭翁》2、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他主张“文章合为是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诗以讽喻诗最为著名,语言通俗易明,连老婆婆都能读懂。
代表作品《长恨歌》《琵琶行》。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整体探究本诗是篇叙事诗,到底叙述了什么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一车炭,被官吏以极低价格买走。
5、思考探究(1)、用一个字来形容卖炭翁的生活。
苦(2)作者是怎样描述卖炭翁的苦?(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工作环境:伐薪烧炭南山中。
终南山山深林密,人迹罕至。
烧炭伐薪披星戴月凌霜冒雪才得来千斤炭。
难道很容易吗?外貌: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生活环境: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假如那位老者是经营木炭的商人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扣人心弦的名句。
身上衣单自然希望天气暖,然而老人的衣食收入全部寄托在炭上担心天气变暖炭就卖不出去,即使冻得发抖也一心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社会环境: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3)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卖炭翁的苦?卖炭翁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以卖炭翁为例深刻揭露了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对老百姓的无限同情。
6、再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中老百姓的苦难生活。
《卖炭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能被称为“老妪能解”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白居易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
二、一读---纠错
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鬓bìn 辗niǎn
骑qí敕chì系jì
三、二读---感知
自由朗读思考:
1、本篇叙事诗,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伐薪烧炭---心忧炭贱---晓架碳车---宫使掠夺
2、说说标题下“小序”告诉你什么?
揭露宫市的罪恶
四、三读----品析
1、卖炭翁的“苦”表现在哪里?文中如何通过形象描写来表现的?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卖炭翁“苦”的根源在哪里?文章是如何形象地表现的?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3、合作探究:
为了鲜明地表达主题,诗文中或明或暗多次运用了对比写法,请找出来,品析其表达效果。
链接----宫市资料:
宫市,本指宫中所设立的买卖货物的场所,后来变为皇室于集市中公开掠夺民间财物的一种弊政。
这一弊政到唐德宗贞元末年时愈益变本加厉,宦官(宫使)和宫中派出的数百名“白望”,到京城长安的东、西两市,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付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变相的公开掠夺。
五、四读----悟情
(一)《卖炭翁》结尾戛然而止,虽然没有“卒章显其志”,但是字里行间处处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到此,你读出作者的情怀了吗?
对百姓的同情、对宫使的痛恨,揭露“宫市”的罪恶、统治者的残暴。
(二)链接材料--白居易讽喻诗
1、“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2、“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而作,不为文而作。
”----《新乐府序》
3、“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体会白居易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苦
白居易:忧国忧民
宫使: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