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地层不整合的发展及其地质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84.34 KB
- 文档页数:7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红树林的演化及其环境意义翁毅;张伟强【期刊名称】《应用海洋学学报》【年(卷),期】2011(030)002【摘要】广州番禺东涌剖面样品的AMS(磁谱仪)年龄及红树林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存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红树林,红树林是海侵的标志之一.按照检出红树属花粉的9个剖面的分布以及5处埋藏红树林腐木的分布,可以描绘出全新世海侵的边界.根据东涌剖面的沉积旋回、样品年龄、红树林花粉含量曲线、半咸水-淡水硅藻及热性-温性硅藻含量曲线的综合分析,可将沉积环境的变迁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海侵有利于红树林的发展,第二阶段不利于红树林的发展,第四阶段的晚全新世,红树林的生长频繁.显示人为因素的影响.%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the Late Quaternary an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in the climate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serial sampling and the results of sporo-pollen analysis of mangroves and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dating of samples. The profile of Dongchong in Panyu, Guangzhou is taken as a representative and associated with-correlative profil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mangroves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mangroves are an indicator of transgression. The boundary of Holocene transgression can be trac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nine profiles for which the content of Rhizophora sporo-pollen is observed and five locations of buried rotted mangrove wood.Changes in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cycle, dating of samples and the three curves of the contents of mangrove sporo-pollen, brackish fresh water diatom and hot warm species diatom in the Dongchong profile. The first stage was the Last Subinterglacial Period of MIS3, before 25 000 aB. P. , and the lithology was a coarse bottom grain layer of the sedimentary cycle with depth from 24.8 to 29.8 m. The mangroves flourished, with the increase in mangrove abundance peaking at 6. 5%. The brackish fresh water diatom content was only 20.0%, while a higher hot warm species diatom content indicated a warmer climate. This stage of transgression was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groves. The second stage was the final phase of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and Deglacial Period, from 25 000 to 11 000 aB. P. The lithology was a granule layer with depth from 16.0 to 24. 8 m, and the mangrove sporo-pollen content decreased to 2. 0%. No brackish fresh water diatom was detected, and the hot warm species diatom content decreased from 26. 1% to 12. 2%, and the climate became colder. This environment of the regression was unfavorable for mangroves. The third stage was the Early Holocene and Mid-Holocene, from 11 000 to 2 500 aB. P. , and the lithology was a sedimentary cycle of the bottom with depth from 9.1 to 16.0 m, which predicate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transgression. The mangroves again transitioned from a state of decline to a state of flourishing, with the sporo-pollen content increasing to 3.7%. The brackish fresh water diatom content decreased from 48.1% to 13.0%, while the hot warm speciesdiatom content increased to 36.8%. This stage with wanner climate favored the growth of mangroves. The fourth stage was the Late Holocene, after 2 500 aB. P. , and the lithology was piebald clay of the sedimentary cycle of the top of the middle part with mantle rock, with the mantle rock depth ranging from 7.4 to 9.1 m, indicating a contaminate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top was a sedimentary cycle. The proportion of brackish fresh water diatom was as high as about 57.9%, and later decreased sharply to 19.2%, while the hot warm species diatom content changed rapidly from 1.8% to 25.1%. The content of mangrove sporo-pollen increased to 7.3%, which was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profile, and the content then quickly became very unstable.During the fourth stage of the Late Holocene, the mangrove growth varied frequently, and the continual alteration of the contaminative environment indicates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factors.【总页数】5页(P264-268)【作者】翁毅;张伟强【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福州,350108;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相关文献】1.珠江三角洲东部晚第四纪微体动物群的古环境意义 [J], 吴洁;刘春莲;张素青;杨婷婷;殷鉴2.黄河三角洲ZK1孔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序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J], 李国刚;胡邦琦;毕建强;宋卓利;布如源;李建敏3.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化的沉积响应 [J], 陈双喜;赵信文;黄长生;孙荣涛;曾敏;刘凤梅;陈雯4.基于珠江三角洲ZK13孔年代和微体古生物重建的晚第四纪环境演化历史 [J], 赵信文;罗传秀;陈双喜;黄长生;曾敏;刘凤梅;陈雯5.珠江三角洲北部晚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古环境意义 [J], 郑卓;王建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东北部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事件
黄慈流;钟建名
【期刊名称】《热带海洋》
【年(卷),期】1994(013)001
【摘要】南海东北部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白垩纪末-古新世早期,始
新世中期,始新世晚期-早新世,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和上新世末-更新世中期发生的5次事件,它们在区内表现明显,伴有不整合,地层缺失和岩浆,断裂,褶皱等活动,同一构造事件在不同构造单元发生的时间可以有早有晚,程度有强有弱,性质有张有压,或造陆造山或造海造盆,但是这些表现却互有联系且可在全区追踪对比。
【总页数】8页(P55-62)
【作者】黄慈流;钟建名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11
【相关文献】
1.越南东北部早中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 [J], 陈泽超;林伟;Michel FAURE;Claude LEPVRIER;褚杨;王清晨
2.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J], 郝天珧;黄松;徐亚;李志伟;
胥颐;雷受旻;杨金玉
3.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及邻区新生代火山活动时序与分布 [J], 邹和平
4.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来自不整合面和裂变径迹的约束 [J], 马静辉;何登发
5.南海东北部深部构造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J], 王平;夏戡原;张毅祥;黄慈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8卷第2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18,No.2 1998年5月 MARINE GEOLOGY&QUAT ERNARY GEOLOGY Ma y,1998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及构造意义姚伯初(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摘 要 研究发现,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陆架、陆坡至深海平原呈阶梯状减薄。
上地壳薄,下地壳厚,上地壳厚度占整个地壳厚度的百分比在16.0%~44.9%之间,约为15~13。
下地壳下部存在高速地壳层,陆缘东部普遍存在,中部和西部则零星出现;推测这种地壳层在新生代前的地壳中已存在,但厚度较薄,在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中,熔融的上地幔基性岩浆侵入到地壳底部,或进入下地壳,冷却后形成高速地壳层。
陆缘地壳结构存在横向变化,反映了改造陆缘地壳结构的新生代张性构造运动强度之横向变化。
还发现陆缘地壳结构和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它们可能是由不同陆块经碰撞、缝合而形成的,所以,香港—南澳断裂是一条古缝合线。
关键词 地壳结构 高速地壳层 地壳减薄 张性构造运动 缝合线 南海北部 关于南海北部陆缘及广东大陆的地壳结构之研究工作,已进行二十余年。
胡瑞贺(1979)首先用地壳测深方法研究了广东陆地的地壳结构,他发现广东地壳的平均纵波速度为6.03km/s,平均横波速度为3.64km/s,莫霍面平均纵波速度为8.13km/s,地壳厚度在28~30km之间¹。
滕吉文等(1979)利用地壳测深、重力、磁法等资料,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结构的基本轮廓,他们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力布格异常为±50×10-5ms-2;郯—庐断裂以东地区的地壳厚30km,局部地区厚38~40km;陆坡区地壳厚18~19km。
在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地区,地壳厚29~30km,但其间的海域,地壳厚19km左右[1]。
邵学钟等(1983)用地震转换波法研究了广东大亚湾地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发现大亚湾地区的地壳结构比较简单,莫霍面埋深在27~30km之间,等深线呈北东走向;地壳内部C界面埋深在14~16km 范围内,有小断层存在;下地壳厚度的变化幅度在4~5km之间[2]。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早渐新世末破裂不整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宫越;林畅松;何敏;张忠涛;张博;舒梁峰;冯轩;洪芳浩【摘要】珠江口盆地破裂不整合(T7)是南海北部边缘海盆地内一系列重要不整合界面之一,界面上下的物源与沉积环境等都有显著变化,其形成与盆地的动力学演化、海平面变化及油气聚集具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依托地震数据和井资料,对研究区早渐新世末期T7(32~ 30 Ma)不整合的分布与结构特征,以及不整合分布进行了描述,对破裂不整合形成机制以及其体现的盆地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T7界面是具有破裂不整合面的明显特征,大部分断裂在T7终止活动,或经过T7界面后断距大幅度减小;而不整合面下伏的恩平组整体呈楔状,地层厚度明显受控于断裂活动.T7不整合在珠江口盆地范围内的分布划分为3个区带,分别是北部的角度不整合带、局部不整合带和上超带以及整合带,并与强剥蚀带,弱剥蚀带和无剥蚀带相对应.3个区带内的不整合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角度不整合带主要以断块旋转、肩部削蚀为特征,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以珠海组上超和局部剥蚀为特征,且局部剥蚀面积与北部角度不整合带相比明显减少,整合带(南部隆起带以南)主要以整合和上超特征为主.这种展布模式说明不整合的分布样式与不同区带的构造作用和古地貌的差异有关.北部角度不整合带主要受控于断裂旋转和抬升作用,而在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内,剥蚀由底辟或局部隆起导致,整合带位于当时凹陷中心的水下环境.这样的模式反映破裂不整合面的形成与裂谷期盆地边缘的肩部隆起削蚀有关.【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9(040)004【总页数】13页(P851-863)【关键词】破裂不整合面;断块;古地貌;恩平组;珠海组;早渐新世末;珠江口盆地;中国南海【作者】宫越;林畅松;何敏;张忠涛;张博;舒梁峰;冯轩;洪芳浩【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南海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边缘海盆地,特殊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其成为近一、二十年来国际地球科学和石油工业界高度关注的研究前缘和热点领域[1-2]。
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摘要:在过去数十年里,尽管中国对黄河三角洲的调查研究工作倾注了大批人力和物力,并获得了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
深入地研究了该区域内晚中第四纪晚期以来形成的古地层构造将有助于我们人类更深入地了解晚全新世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质发育演变过程及其与环境演化,以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了该区域范围内的晚中第四纪晚期古地质环境演化。
第四纪时期,特别是在晚第四纪时期由于持续不断发生的海洋大气候型的海平线的抬升,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海底浅地层产状结构和残留地形与现代地貌相互叠置的特殊情况。
所以,深入分析中晚第四纪海洋古环境演化规律和沉积地貌空间分布变化规律,是掌握中国海洋地质灾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地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海洋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在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测得的较浅地层剖面的调查,分别探讨了该区的地层构造和地质种类、分布等特点。
明确了自氧同位素五期以来研究区域沉积物地层的划分范围和分布规则,确定了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域的主要沉积物地层构造,并根据大量前人研究,系统归纳出了黄河三角洲海域内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
一、地层单元及其分布特征(1)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一八五零年开始沉积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处于反射边界T0和T1中。
该单元的最常见1~2个次级反射面,被该单元分割为2~3期亚层,表示了2~3期三角洲垛体的发育。
层内反射与月相连续、清晰,为平缓倾斜的进积式S型斜交结构;反光层朝北、东北方向偏斜,表示着黄河入海的方位。
也常见于较大潮道(横断面长300~600m)的充填堆积,在潮道下切界面切割邻区反光层和次级反射界面。
在局部发育的畸形处,和海底穿刺。
(2)冰后期海侵沉积本单元处于反射边界的T1和T2中。
层内反射相位持续、清晰,大致上形成近乎水平的层状反光系统。
在向离岸角度偏斜的T二反光边界上,可见光反照层沿其方位上超。
HB负一孔的岩心研究发现,该单元的底部为潮平~滨岸沼泽堆积,上层则为新时代中后期的大陆架堆积。
南黄海中部隆起晚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刘 健,段宗奇,梅 西,刘青松,张训华,郭兴伟,吴志强,王 红,王飞飞,陈 彬,张 欣,安郁辉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late Neogene to Quaternary sequence on the Central Uplift of the South Yellow SeaLIU Jian, DUAN Zongqi, MEI Xi, LIU Qingsong, ZHANG Xunhua, GUO Xingwei, WU Zhiqiang, WANG Hong, WANG Feifei, CHEN Bin, ZHANG Xin, and AN Yuhui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10.16562/ki.0256-1492.2021101701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北康盆地基底卷入断层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Features of the basement-involved faults in the Beikang Basi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4): 116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信息DOI: 10.16562/ki.0256-1492.2021101701南黄海中部隆起晚新近纪—第四纪沉积序列的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刘健1,2,段宗奇3,4,梅西1,刘青松5,张训华1,郭兴伟1,吴志强1,王红1,王飞飞1,陈彬1,张欣1,安郁辉61.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237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7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4. 中国地理学会,北京 1001015.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海洋磁学中心,深圳 5180556.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 266100摘要:CSDP-2孔位于南黄海中部隆起,其孔深超过2 800 m 。
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邵磊;尤洪庆;郝沪军;吴国瑄;乔培军;雷永昌【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07(53)2【摘要】南海东北部潮汕坳陷发现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由泥岩、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鲕粒灰岩及火山岩构成.岩石组合及沉积特征反映出,从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沉积水深经历了由浅到深,然后又转为陆地的一个完整旋回,沉积环境则经历了由滨浅海相到深海相,又到滨海过渡相和陆相河湖体系的演变过程,在深海相与滨海陆地过渡相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环境突变,为沉积环境缺失所致.与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相伴,则夹有玄武岩(细碧岩)层.沉积反应的气候条件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温暖湿润气候环境过渡到晚白垩世的炎热干旱气候环境.这套海相中生代地层的存在对解释南海北部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以及古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6页(P164-169)【作者】邵磊;尤洪庆;郝沪军;吴国瑄;乔培军;雷永昌【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6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67;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粤东和南海东北部陆坡区中生界及烃源岩特征 [J], 钟广见;易海;林珍;金华峰;刘振湖2.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 [J], 黄元辉;蓝东兆3.南海东北部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的矿物-地球化学记录 [J], 杨群慧;张富元;林振宏;周怀阳4.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 [J], 林珍;张莉;易海;韦振权5.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J], 黄元辉;蓝东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东北部居里面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赵俊峰;施小斌;丘学林;刘海龄【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0(029)001【摘要】居里面是岩石中铁磁性矿物因温度升高达到居里点而由铁磁性变为顺磁性时的温度界面,在这个面以下的岩石由于温度超过居里点而被认为几乎无磁性.1985年中美双船地震扩展排列东剖面(ESPE)和1993年中日合作海底地震仪剖面(OBS93)均穿越南海东北部各主要构造带和盆地,获得了完整的地震及重、磁资料.通过上述剖面的磁测异常反演出其磁居里面,同时由热流探测资料计算其地温场并从中获取了热居里面(575℃等温面)数据(热居里面是笔者相对于磁居里面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指由海底热流探测资料经地温场模拟而获得的居里面).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居里面深度在很多地区并不一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丰要原因在于,在有可能存在未知热事件的地区,计算稳态地温场的前提条件并不成立,因而由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热居里面在这些地区并不能真正反映居里面的深度,从而形成了它与磁居里面的显著差异.通过计算研究区磁及热居里面并根据其差异可以快速判定该区下部是否存在10Ma以来的热侵事件以及是否有浅层热源,这对于研究南海东北部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深部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烃源岩成熟生烃作用以及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等,均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和地球科学意义.【总页数】6页(P126-131)【作者】赵俊峰;施小斌;丘学林;刘海龄【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8;P744【相关文献】1.封闭系统中的白云石化作用及其石油地质学和矿床学意义——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为例 [J], 黄思静;QING HaiRuo;胡作维;邹明亮;冯文立;王春梅;郜晓勇;王庆东2.南海东北部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分布及其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J], 王平;夏戡原;黄慈流3.南海东北部陆缘区新近纪早期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J], 尚继宏;李家彪4.南海东北部GMGS2-16站位自生矿物特征及对水合物藏演化的指示意义 [J], 赵洁;王家生;岑越;苏丕波;林杞;刘佳睿5.近15000年来南海东北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 [J], 段威武;陈芳;魏国彦;姜仕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15000年来南海东北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段威武;陈芳;魏国彦;姜仕军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1998(18)1
【摘要】采用小珠标准法统计研究了南海东北部海盆边缘RC26-16站孔的钙质超微化石含量和组分丰度的变化特点,结合再沉积化石含量变化、分异度和溶解指数以及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资料,确认新仙女木期发生于11.44~10.49ka,其结束时间的再沉积化石丰度具有高峰值后突然下降的特点;全新世中期升温期或大暖期的出现时间为7.80~5.25ka,具有化石丰度低而波动,分异度小,溶解指数高的特点;沉积速率由冰期向冰后期逐渐下降,就超微化石而论,其最高丰度值出现在沉积速率骤减处,而最低丰度值则可出现在沉积速率最大或最小期间。
【总页数】10页(P13-22)
【关键词】钙质超微化石;晚第四纪;南海;古海洋学;古环境
【作者】段威武;陈芳;魏国彦;姜仕军
【作者单位】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台湾大学地质系;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21;P736.222
【相关文献】
1.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特征 [J], 段虓;陈芳;彭学超;聂鑫
2.有关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古海洋学意义综述 [J], 张拭颖;刘传联
3.西太平洋边缘MIS6期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的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赵京涛;李军;常凤鸣;李铁刚
4.西沙海槽末次盛冰期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 [J], 段虓;陈芳;庄畅;张欣
5.南海北部海盆晚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初步研究 [J], 黄永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