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 中国古代史部分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18
阶段总结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全面理解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1)概念。
①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指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
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②中心集权制度:主要指地方听从中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需严格听从中心政府的吩咐,一切受制于中心。
(2)历程。
(3)形成并长期维持的缘由。
①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爱护小农经济。
②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须要。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新兴地主阶级须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来爱护封建土地全部制,镇压人民的抗拒,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理论。
(4)基本特征。
①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相统一。
②中心和地方官员由皇帝干脆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③君权和相权、中心和地方的冲突伴随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直至废除;中心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
④借助神权和思想限制来巩固君主专制,加强中心集权。
(5)历史影响: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主动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渐渐增大。
详细表现在:主动消极2.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心机构。
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
中心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听从专制君权的须要。
(2)加强对地方的限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减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可以干脆限制地方官吏。
(3)注意对官吏的监察。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汇总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文书,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你有准备自己的教案吗?下面是本店铺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
高三历史二轮单元复习讲座《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考点回眸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高考在本章的命题较为集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淝水之战(出过材料题、选择题)、士族制度、江南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南北朝一些朝代的地理位置等。
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考虑,加之高考提前,新出台的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作了大面积的删减。
本单元内容复习只需关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两大内容即可。
主干知识整合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
还包括江南经济的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势力膨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表现出官僚门阀的特色。
(1)形成分裂的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和中央政局的混乱、军事割据集团的形成和混战是形成分裂的历史原因。
(2)分裂的表现①战乱频繁。
从东汉末年以来,黄河流域就陷入了战乱不息的局面。
②政权交替频繁。
(3)分裂中形成统一的因素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流,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便处在大分裂时期,也同样蕴含着走向统一的因素。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所以走向隋朝的大统一,主要是因为:①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向边地的扩展,已具备走向统一的经济基础。
②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已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④局部统一的出现。
实际上局部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量化的过程,也是实现统一的条件。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三国、前秦、北魏、北周等北部黄河流域的统一和西晋的短期统一。
这些都足以说明,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民族融合形成高潮(此处末列入今年考试内容,可不掌握。
)(1)整个国家出现了大流动、大迁徙的局面,汉民族活动区域扩大,大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2)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和抚”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第一编中国古代史教案新人教版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讲先秦史※【时空定位】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打败夏桀,建立商朝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476年,战国时代结束;公元前475年,进入春秋时期。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时代到来。
①②③④⑤⑥【知识网络整合】一、远古社会1、经济:(1)原始农业:距今一万年左右,①农耕经济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分别出产粟麦和水稻;②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社(土神)稷(谷神),“社稷”被代指为国家象征,农耕文明的反映。
)(2)手工业:①陶器:有彩陶、黑陶、白陶;②纺织:麻布麻衣,距今四五千年学会养蚕缫丝;(3)生活:迁徙生活(寻找肥沃土地),穴居。
(4)社会:氏族公有,集体劳动,历经母系、父系社会。
2、传说时代:(1)三皇五帝,可能是部落联盟首领,三皇通常包括伏羲、神农及其他;五帝通常包括黄帝、尧、舜等(※炎帝神农,黄帝轩辕)。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
中国古代史部分
◆学法指导——以文明史观把握古代史专题
主线: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
着眼点: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如政治制度等。
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专题学习的价值:
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体会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掌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各时期政治和文化领域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四大发明、文学艺术等的产生发展历程,探究其原因、影响、规律,有助于辩证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批判传承。
◆整体感悟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难点提醒: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轨迹,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对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科学评价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制度因素。
◆整合
梳理:
一、中国
古代早期
的政治制
度
1、分封制和宗法制: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二、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回顾:
1、(07广东卷)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解析】属于容易题。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文物“看”历史,材料获取信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2、(07广东卷)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C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课堂演练:
1、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B )
2、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
”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B )
3、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一材料只能说明
A.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职能B.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
C.唐朝依据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来行使权力D唐朝的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4、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B )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
5.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B
A.皇权高度加强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D.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6.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这表明()D
A.秦朝以后设相制度都是错误的B.明太祖不希望重蹈
秦朝灭亡的覆辙
C.要提防丞相专权的现象D.明太祖意欲废除丞
相
7、《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
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
事( C )
8、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三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都是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制度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地方长官都通过任命产生D.都为历代统治者的持久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D )9、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什么矛盾的激化?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
10.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希腊雅典代表的政治文明成果的看法。
它对近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留下了什么有益的启示?
积极:开创了集体管理国家政权的新形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局限:是小国寡民状态下部分人的民主,忽视了对非公民、妇女等群体的民主,造成社会不公。
启示: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