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民陪审员制度之比较及完善
- 格式:doc
- 大小:59.10 KB
- 文档页数:11
人民陪审员工作总结2篇_人民监督员年终总结人民陪审员工作总结一在担任人民陪审员的一年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司法的权威与公正,也领略到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本着公正、廉明的职责,我认真履行了人民陪审员的职责和义务。
在陪审评议、案情审查、庭审等工作中,我体悟到了审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坚定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法律的严肃性的信念。
在陪审评议的工作中,我认真听取了主审法官的指导,详细查阅了涉案人员的相关材料,认真审查了各种证据,特别是听取了当事人的口供,采取了询问、质证等方法,逐条分析、比较、研究注册资本的合法性、合同的法律效力、商品质量的缺陷以及会计制度的逃税等问题。
在确定各项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我按照国家法律和司法程序的规定,以理智和客观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案件审判结果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案情审查的过程中,我认真了解了案件的背景和各方的诉求,详细听取了当事人的陈述和辩护,认真审查了相关机构调查的报告,并结合法律规定,从事实、证据、法理等方面进行论证和研究,认真审核了案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时,我充分考虑了案件的各种因素,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诉求,力求合情合理合法。
在庭审过程中,我认真按照程序的规定进行,注意记录案件的过程和内容,对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律师辩护等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估,提出适当的问题和观点。
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社会的责任,认真听取各方的问题和意见,积极向法官提供帮助和建议,以便早日解决纠纷和受害人的权益得到公正的保护。
本人担任人民陪审员期间,通过对司法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陪审评议、案情审查、庭审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就和经验。
在工作中,我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司法程序的规定工作,以公正、理性、客观、独立的态度,积极为人民服务,为公正、公平、公开的司法制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陪审评议是人民陪审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在陪审评议中,我严格遵守司法程序,按照法律规定与主审法官一起审查证据、判断事实,推断出合理的结果。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价值及完善(1)论文提纲结合当前检察工作实际,保证检察权特别是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正确行使,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据有关法律,制定并颁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接受外部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体现宪法关于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原则精神。
本文从人民监督员制度对于被追诉人、公众和司法三方面的积极意义来理解其价值,指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价值在于维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创造一个民主、公平的法治环境。
并提出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人员组成、任职期限,监督案件,是否能够调阅与案件有关的材料和证据,人民监督员表达意见书的效力,监督方式,人民监督员监督工作的保障几个方面,由于人民监督员制度还处于试点过程,缺乏实证资料,本文从学理的角度对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技术层面上提出完善意见,针对其缺陷提出完善措施。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不断深入总结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国家立法机构出台相关法律,落实相关配套制度,实现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化、法定化,才能在司法实践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文摘要: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了保证检察权特别是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正确行使,依据相关法律,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决定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接受外部的监督。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精髓在于强化司法的民主性,其价值在于维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创造一个民主、公平的法治环境。
本文从人民监督员制度对被追诉的价值,对公众的价值,对司法的的价值,三方面分析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价值,并指出人民监督员制度在人员组成,任职期限方面,监督案件范围方面,调阅与案件有关的材料和证据方面,表达意见书的效力方面,监督的方式方面,监督工作保障方面存在设计缺陷,并引发了关于完善我国现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思考,认识到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我国一种新型制度,它的完善和发展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深入总结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实现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化、法定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监督制约作用。
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参照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建立起一种新的司法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
人民监督员制度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参照,两者具有相似的本质,都是以普通民众参与司法活动,增强司法透明度和公正性。
本文将探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论述三个与人民监督员制度相关的案例。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人民监督员制度自2013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国共选任了30万名人民监督员,涉及的法院和检察院也相应增加。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原则是政治性、群众性和法制性,保证了司法公正和民主参与的效果。
但是,人民监督员制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人民监督员的权利和职责不够明确,有些司法机关对人民监督员的身份和权力认识不够,常常忽视他们的监督作用。
其次,一些人民监督员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也不够完善,选任程序不够公开透明,监督的实质也没有得到充分保证。
最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制保障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规范和法律监管。
未来,人民监督员制度应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积极完善制度机制。
加强对人民监督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法律素养。
同时,建立规范的选任程序和专业化的选拔标准,确保人民监督员的身份和权力合法有效。
加强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规范,加强对监督机制的法律保障,增强其监督作用和权威性。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典型案例1. 杨锐案杨锐案是一起重大贪污案件,也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典型案例之一。
2017年,一名农民在拾荒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关于杨锐贪污的情况报告,随后成功将情况报告给了最高检。
此次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也印证了人民监督员的监管作用。
通过人民监督员制度,普通群众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法律监督中来,有效增强了司法透明度。
2. 河南洛阳“裸官”案河南洛阳“裸官”案是一起涉及较大影响的贪腐案件。
通过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管部门成功查出了涉案人员通过其父亲名下进行的贪污行为。
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参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监督员制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机制,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出现为我们建设法治社会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制度保障。
本文将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为参照,探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异同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一样,都是为了增强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利而创设的一种客观监督机制。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在法院审判程序中设立的一种代表群众意愿、参与司法决策的人民监督制度。
而人民监督员制度,则是一种独立于司法机关的监督制度,旨在增强司法公正和监督司法活动。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应用往往与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如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设立,人民监督员可以作为法院程序的重要监督者,加强对法官、检察官的监督。
同时,人民监督员还可以在具体的案件调查、取证、庭审等程序中参与,发挥监督作用,确保司法公正。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案例1、2018年6月,江苏省南通市人大代表建议设立人民监督员制度,永凡区法院积极响应,通过选人、培训等方式,全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
在案件审判、庭后调解、执行活动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
2、 2019年,安徽省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印发通知,正式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
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被授权在各自辖区内选聘一定数量的人民监督员,对于核准填报的并严格审查后的普通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人民监督员参与程序实施,做到案件横向监督制度覆盖率100%。
3、 2020年,广西南宁市人民法院推行“阳光司法”工程,在法官、检察官、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四者中间相互协作。
人民监督员在各自执法领域内广泛征询公众意见,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司法标准的决策,整个司法过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掌握和帮助,确凿罪犯公平受审,司法公正得到了提高。
四、结语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有益于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法治建设的制度。
人民陪审员工作总结2篇_人民监督员年终总结人民陪审员工作总结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推行使得人民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法律审判过程中来,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担任人民陪审员一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制度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我认真履行了职责,认真听取庭审过程中的各方意见,及时提出质疑和疑问,努力推动案件的公正审判。
在庭审过程中,我积极参与讨论,与其他陪审员进行交流和讨论,不断完善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决策水平。
在对被告人的判决上,我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始终坚守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底线,力求确保案件的公正审判。
担任人民陪审员一年来,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能够继续不断进步,为法律的适用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民监督员年终总结
我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倡导法治精神。
作为人民监督员,我们不仅要监督社区的公共事务,还要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在社区公益活动方面,我积极主动参与,并争取更多的人民监督员参与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精神,为社区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我努力完善监督工作机制,推动社区的民主监督实践。
在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对社区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和意见。
我也积极与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共商共治的方式推动社区的民主监督实践。
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思考陪审制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后被英、美、法、德等国家继承和发展,虽然其在各国呈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其体现了公正、民主、监督、公开等永恒的价值观念,这正是陪审制历经风雨而经久不衰的原因。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虽然在名称上称为“陪审”,但与英美国家的陪审制完全不同。
多年来,人民陪审员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陪审员参与审判大多流于形势,陪而不审,成为了威严法官的陪衬,这是我们的司法制度所面临的尴尬。
另外,对陪审员的选任和管理方式不合理,外界对陪审员的压力难以消除等现象也一定程度的存在。
总体来看,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仍在逐渐淡化。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出于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还是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一环,都离不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参与。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使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行之有效,真正实现民主、公正等价值与功能的崇高追求。
一、完善人民陪审员的工作机制现行法律都只笼统的规定了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独立行使表决权,但对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具体细节问题均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由于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案件审理时,其相对于职业法官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在诉讼活动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如不对人民陪审员在审判中如何进行审判活动作出细致入微的规定,其难免会沦为职业法官的傀儡,以至于人民陪审员在审判中无法真正做到独立行使审判权。
笔者建议在具体审理案件时将人民陪审员的工作具体化:例如可以要求人民陪审员于庭前准备时介入诉讼,此举有利于保证人民陪审员在正式开庭时所掌握的资料与职业法官大致相同,从而帮助人民陪审员能够更方便的投入庭审,更充分的了解诉讼当事人的诉讼理由,判断真伪。
另外可以允许人民陪审员在庭审时自由记录,并在法官的指导下对当事人发问。
对人民陪审员如何进行庭审所进行的必要指导,相对于英美的陪审员只能听、看,不能发问、记录而言,该种规定显然更符合参审制的特点,也更利于陪审员就自己的角度了解案件事实。
对完善我国陪审制的认识与建议陪审制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一定数量的公民通过在庭审中听证,审查案件事实和法律证据,并最终作出合法裁决的一种诉讼制度。
它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保障公正、公平和合法的司法决策。
然而,我国的陪审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通过完善措施来提升其效能和公信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陪审制度的价值和作用。
陪审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参与形式,有助于提高法庭裁决的公信力和广泛认可度。
陪审员的参与能够增加案件的多元视角,减少裁决的偶然性和个体主观意志的影响。
因此,加强陪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应对司法公信危机、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
其次,需要加强陪审员的专业能力培养。
陪审员是陪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依法行使监督司法权力。
因此,陪审员的选任和培训应更加精细化、专业化。
建议可以通过增加陪审员的选拔条件,如年龄、教育背景、社会经验等,筛选出具备较高素质的公民作为陪审员候选人。
同时,加强陪审员的培训,提高其法律和审判知识水平,增强其对案情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此外,应建立健全陪审员的激励制度,使其真正成为法庭上公正、公平、有质量的裁判力量。
第三,要加强陪审制度与法官制度的协调和配合。
陪审制度与法官制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为提升陪审制度效能,应加强陪审员与法官的沟通和配合。
建议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交流经验,加深彼此的了解和理解,形成良好的工作合作氛围。
同时,陪审员在庭审过程中的发言权和权力应得到充分保障,以确保其发挥主动作用,促进合理、公正的裁决。
第四,要加强陪审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开程度。
陪审制度作为公众参与司法的一种形式,应该更加透明和公开。
建议可以加大对陪审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陪审制度的认知度,增强其对陪审过程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应加强对陪审员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审判活动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最后,要加强陪审制度与社会个体的关系。
陪审制度的完善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工作心得:新时代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最新)人民监督员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在解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历史难题。
人民监督员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工作,到2018年,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是为了促进了人民检察院正确行使检察权而实行的的监督保障机制,该项制度的实施,从很大程度确保了检察机关依法依规履行检察权,从而确保了检察机关监督执法的公平正义。
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监察制度的正式实施,如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人民监督员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完善,彰显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该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体系的有益补充。
弥补了检察机关作为监督机关如何接受外部监督的空缺。
随着我国法治中国进程的不断深入,它对促使和制约检察机关正确行使监督权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和其它监督方式相比,都具有独特的特征,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其自身的价值功能也不断彰显。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可以促进检察机关正确行使检察监督权,防止司法腐败的发生。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将产生腐败。
因为检察机关本身是监督机关,所以必须要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力加以监督和约束。
“作为公权力,自产生开始就是与公民个体的私权利相对,它一方面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所必需的社会保障。
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恣意行使而侵犯私权利的危险。
”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讲到:“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会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我国检察制度的设置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制约公安机关和法院在行使其司法权力过程中的不正当、不合法的行为。
而检察机关本身也受人大监督,同时与公安机关和法院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体现了宪法和刑诉法中关于公检法三机关既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分工协作原则。
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把职务犯罪侦查权又赋予了检察机关,这体现了司法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也符合中国的国情。
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是司法公正、科学、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陪审员制度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践。
但是,当前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一、现有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1、制度安排不合理当前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中,陪审员的选拔和监督机制并不是十分完善。
目前,陪审员的选拔由司法机关来负责,但是,其选拔程序、标准等并不是十分透明和公正。
此外,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很难保证陪审员的行为符合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
2、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目前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虽然已经实行多年,但是其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很多陪审员对自己的职责和权利并不十分清楚,并且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导致很难有效地履行职责。
另一方面,很多法官对陪审员的作用并不重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3、司法公正性问题在实践中,一些地区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虽然设立了,但是由于民主监督和公正表决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案件判决结果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陪审员的作用,进而影响了司法公正性。
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措施1、优化选拔机制关于人民陪审员的选拔,可以加强公开透明,并且在区域设立选民考试中心,进行所有参选者的统一考试。
同时,在考试瑕疵的情况下,应严格遵守选拔程序及标准,确保司法质量。
还可以建立区域性的陪审员候选名单,以便司法机构及时选任合适的陪审员。
2、提高培训水平针对当前陪审员培训不足的问题,可以建立全国性的培训中心,在全人口梦幻岛实行陪审员必须参加的培训课程,增强陪审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对案件本质的理解和审判精度。
通过这样的培训措施可以提高陪审员对司法活动的参与度和质量,也能进一步保证司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优化服务保障为使陪审员工作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需要在服务保障上做出相应努力。
工作心得: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民陪审员制度之比较及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表明构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工作的重要性,而对司法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这一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现行作为司法监督的重要形式存在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和人民陪审员制度也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事实证明,这两种制度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法制效果,赢得了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同。
本文就两种制度进行必要的比较,并就进一步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作一简要探求。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和人民陪审员制度简述
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诉讼制度,指国家审判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吸收非职业法官与职业法官一起审判案件的一种重要司法制度。
人民陪审员在具体履职过程中是以审判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案件
的审理过程中,在审判活动中“同审判员享有同等权利”(《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三十八条)。
新中国建立以后,陪审制作为体现司法的大众性、群众性的重要标志的人民陪审制度在法律上被确认下来。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第6条规定:“为便于人民参与审判,人民法院应视案件性质,实行人民陪审制。
” 1954年颁布的宪法第75条确认“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从而将人民陪审员确认为一项宪法制度。
同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规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
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并于次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
该制度体现了我国司法的民主,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是人民群众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途径。
相对于人民陪审员制度而言,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种崭新的监督形式,它是强化对检察权行使外部监督制约的一种重要机制创新,增设了人民群众直接参与行使对检察权进行监督的新渠道。
虽然人民监督员制度尚是一个新制度,但它的
确立既符合人民主权理论,具有宪法等法律上的依据,又符合权力制衡理论,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要求,为加强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
实践中人民监督员一般是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民主推荐并征得本人同意而产生,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的拟撤销案件的和拟不起诉的案件(以下简称“两类案件”)以及人民检察院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有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超期羁押的,违法搜查、扣押、冻结的,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的,检察人员在办案中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违纪的情形(以下简称“五种情形”)进行监督。
最高人民检察院自2003年8月在部分省市启动该项制度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该制度先后被写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
2010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检察机关全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电视电话会议,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