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之 占位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9
占位现象经济学分析首次分享者:天使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删除摘要:大学的连年扩招,造成了大量教学基础设施的沉重的压力。
其中图书馆的现象尤其的突出。
占位现象的存在,给本来资源已经不足的图书馆造成更大的压力和浪费。
为什么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座位情有独钟呢?我将从供给与需求,混合物品,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博弈论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供给与需求混合物品先发制人博弈研究背影: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录取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增至2001年的260万、2002年的290万,直至今年,报考人数已经突破1000万。
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件天大的喜讯。
但事实表明,高校扩招不能太猛。
如果在学校设施及师资等方面未做好充分准备的话,种种弊端便会接踵而至。
现在社会上已出现文凭贬值,就业率不高等现象;校园内部也会出现种种矛盾,而大学生自习占位现象无疑是高校所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此外,占座现象的出现,跟学校硬件设施不足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受宿舍环境的影响。
因为大学生自由时间较多,而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宿舍里,但宿舍人多事杂,并非学习之地。
在西南和桂桂庙的自修室,同学们在埋头苦学的同时,外面却时而嘈杂,再加人没有人为因至少的压制,造成有些学生在自修室大声说话,严重的影响了学习者的效率。
而图书馆因为有管理人员的约束以及在人们心里面已形成的保持安静的理念,因此图书馆为学子们提供了相对安静的环境,这是学生之所以对图书馆情有独钟的原因。
具调查,70%的同学对图书馆自修情有独钟,80%的同学有过占位的现象,75.3%的同学都认为虽然觉得占位是不太道德的,但也是迫不得已。
占位现象一直存在,造成一方面座位资源的稀缺,而另一入面是占位对资历源的浪费严重。
几点假设前提:1.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我利益追求者。
2.人们都是机会主义倾向,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已的利益,自私且不惜损人,只要有机公就会损人利已。
案例:关于占位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适用范围:导论考核的知识点:市场配置资源问题:用经济学的知识对此行为进行分析“占位“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烈日酷暑,总有一帮”占位族“手持书本忠实的守候在教学楼或图书馆门前,大门一开,争先恐后的奔入,瞅准座位,忙不迭的将书本等物置于桌上,方才松了一口气不无得意的守护着自己的”殖民地“。
后来之人,只能望座兴叹,屈居后排。
上课的视听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免牢骚四起,大呼”占座无理‘。
解答参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实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即是一项合理的制度。
下面笔者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位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可以不必伸长脖子穿过重重障碍捕捉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可以不必端起眼睛费神的辨认黑板上的板书,可以不必伸长耳朵怕漏掉听什么,而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力,活的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你占了个好的座位。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需要为占位付出一定的代价。
你可能无法在床上多躺一会,可能无法迟钝悠闲地早餐,他们是你为占位付出的机会成本,关键是在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而上述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期有益于健康,精力充沛,二八事件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
这么看来,你为占位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收益却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那么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替他人占位——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我们发现那些占位的同学往往不仅为自己占位,还会为自己的室友占位。
大学生“占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所谓“占座”就是提前去教室或图书馆等一些公共场所占领座位的意思。
“占座”是现代大学里产生并流行的一个新词汇。
“占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意味着当你和你的同学一样用心是,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你占了个好座位。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代价。
你可能无法在床上多躺一会儿,可能无法悠闲的吃顿早餐,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是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
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
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实际生活中,占座的同学往往不仅为自己占座,还会为自己得室友占座。
当然,这可能表现这些同学比较体贴周到。
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包含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原理。
如果你已经提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
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你的室友可能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
这种情况,通俗地将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同是行为,但依据占座目的的不同可将占座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听课有关的占座,一类是与自习有关的占座。
区分这两种类型占座的意义在于,二者在实际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约束条件——或者可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占座市场。
在为听课的占座中,教室——某种意义上就是市场——提供的座位实际上是不同质的,不同的座位对占座者的需求有实质意义的影响。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多少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现象。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市场竞争:购物时,我们往往通过比价来寻找最优惠的商品,并且不同的商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这表明市场竞争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机会成本: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权衡利弊,考虑做出某种决策的机会成本。
例如,如果选择看电影,那么不能去逛商场,因为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
3. 利他主义:有时,我们会帮助朋友或者陌生人,这种行为被称为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减轻社会负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4. 媒体效应: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极为方便,这对商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销途径。
通过晒照片、推广信息等方式,商家可以更好地把商品和服务推销出去。
5. 性格特点: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节约,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消费。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控制自己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有助于维持个人经济状况的稳定。
6. 非理性行为:生活中有些消费选择是非理性行为,比如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过度消费等。
理性的消费行为有助于控制支出,增加储蓄,提高生活品质。
7. 逆向心理:逆向心理是指通过反着来劝说他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技巧。
例如,商家通过设置限时特价,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适当运用逆向心理,有助于商家提高销售量。
8.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做某件事情的收益随着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的投入逐渐减少。
因此,在做某个决策前,我们需要精算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比较,以便在边际效应最大化时停止投入。
这些经济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我们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合理运用它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轨迹。
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摘要:“占座”现象在大学校园内非常普遍,无论是教室、自习室还是图书馆都有学生早早的等候,希望抢到一个满意的座位。
本文希望通过对占座现象的分析,究其原因,并找到合适的对策,以缓解因“占座”带来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提高座位这一资源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占座、资源配置、成本与收益、对策一.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现状现在,很多学生并不选择需要看书的时机去占座位,因为那时占不到座位的几率很大,他们往往选择提前占座,将物品放在座位上以示“主权”,随后离开,在需要看书时再回来。
这就使得其他需要当下看书的同学没有座位可坐。
举一个例子,假如A同学下午有空,打算去图书馆看书,为了早占先机,上午便将书本放在座位上,尽管下午姗姗来迟,却可以拥有自习的座位,而那些上午需要自习的同学,例如B早已被占座者的书本拒之门外。
对于先到者B来说,当他看到桌上放着书本却没有人时,往往有两个选择:一是挪开书本,径自坐下;二是避而远之,重新找座位。
在我们生活中,同学们往往选择第二种。
从经济学角度看,选择第一种的成本往往高于受益。
首先,我们无法确定A是暂时离开还是很长时间后才回来,这就存在博弈的风险。
如果很长时间才回来,那么选择坐下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A只是因事暂时离开,等到回来时,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人所占,那么争执在所难免,严重的甚至发生拳脚之战。
这样一来,对B来说既浪费了时间,有影响了心情,也会给周围的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个人的形象也会受损(毕竟是自己占他人的座位在先)。
这种选择需要付出的成本较受益来说实在太大,倒不如重新找一个座位。
当然也有可能B 坐下后A不与之争吵,另寻座位,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这也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博弈,结果不能确定,如果B愿意承担博弈带来的风险,那么选择坐下也是可以的。
当B经历了多次因他人占座而找不到自习的座位,无法享受学校提供的资源时,作为理性人的B不禁会思考:不占座就意味着处于劣势,既然如此,为何我不选择占座呢?于是一个个不占座者慢慢加入占座者的行列,以往“自习者得座”的规则被打破,“占座者得座”的规则开始生效。
占座的经济学原理
占座的经济学原理主要涉及利益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首先,座位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效用来选择是否占座。
当座位资源充足时,人们通常不会占据额外的座位,因为这样做没有额外的利益。
然而,当座位资源紧张时,人们可能会占座来确保自己有一个座位,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提高自己的效用。
其次,占座行为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当座位被占据而没有实际使用时,其他需要座位的人就无法享受到这些资源,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并没有根据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最大效益来进行决策,而是只考虑了自身的利益。
因此,对于占座行为,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可以制定合理的座位规则,加强对占座行为的监督,或者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如收取座位费用或者限制占座时间,以鼓励人们更加理性地使用座位资源。
经济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1. 购物决策:经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购
物决策。
例如,在购物前要考虑商品的价格、品质和可替代性。
经济
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商品是否不计其价值,是否为可替代的,以及是否在我们的预算之内。
2. 食品选择:经济学原理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食品选择,我们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用的平衡。
例如,在购买坚果时,我们要考虑它的价格、热量和营养含量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从而
选择最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和预算的食品。
3. 投资理财: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投资和理财决策中。
例如,我们需要考虑投资安全性、回报率和风险水平等因素来选
择最合适的投资产品。
4. 运输和出行:在日常运输和出行中,经济学原理也可以指导
我们如何最大化效用,并优化我们的行程。
例如,在选择交通工具时,我们需要权衡时间、成本和舒适程度,以选择最适合我们需求的出行
方式。
5. 儿童教育: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儿童教育。
例如,在学
校选择时,我们需要考虑学费、教学质量和环境等因素来评估一个学
校的价值。
同时,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时间与金钱的投资,以确定最好的教育计划。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使用科学,它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经济学对我们生活影响甚大,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始终推动着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
下面我将论述一些有关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吃的第一个面包要比吃第二个面包感觉美味得多,而吃第二个面包要比吃第三个面包感觉更好……当他吃到第四第五个面包时,便再也吃不下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可以分析为:其一,消费者的这种对食物的感觉,这种满足程度,就是经济学中讲的效用,它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因此效用有无或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评价同,因人而异。
其二,面包的效用随消费者的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种情况就是普遍存在于一切物品消费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某种商品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减少,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一些大中型餐馆,一到,周末便生意火红,但工作日五天里,餐馆的生意就比较惨淡了,客人很少。
不过即使是工作日,他们为什么不关门,等到周末再开门呢?这是因为餐馆的成本主要是固定成本,即门面费等,它已经支出了,如果关门歇业的话,照样会折旧,不如开门营业,只要收入能支出可变成本就行了。
此外,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手机店、文具店等,也有比这更大的淡季与旺季之分,其原因也不外乎以上内容。
还有在现在生活最为火热的团购现象,团购需求量的增加,引起商品价格的下降,因而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成本会下降。
我们知道加入团购队伍的人都是需要购买商品的顾客。
团队就把这些顾客聚集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数量,而且这个数量是相当庞大的,显然比平常要增加许多。
假设我们把整个商场当作一个市场,那么各个团队就是商品的需求量,我们很清晰的可以看到,当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时,价格就会下降。
而这正是消费者所要的结果,且卖方也达到了薄利多销的目的,促进了资金的流通。
摘要:校园占座现象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抢占现象,它的背后折射出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
本文通过对占座现象的层层深入地分析,得出一条结论,垄断能提高共有资源配置的效率。
希望对解决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抢占共有资源成本收益供求分析市场结构。
占座现象是校园里的特色事物之一,它貌似简单,却反映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
座位作为一种校园里的共有资源,是通过学生的占座行为完成自发配置的。
那些没有明确或无法明确分配规则的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类抢占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讨论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
一、关于占座的一些概念和假设所谓“占座”就是在一次活动开始前占有活动场地内某个或某些位置在活动期间的使用权,并以放在该位置的物品作为标识或是直接守在那里。
这是狭义的占座概念,校园里的占座现象就属于此类。
如果把“座”的含义推广到资源概念上,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就得到广义的“占座”概念。
广义的“占座”是一种抢占资源的行为。
被抢占的资源一般非单个物品,它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用权让渡给使用者时没有明确或者无法明确分配规则,所以使用者可以采取抢占行为,在抢占过程中不涉及所有权的问题,因而不是违法的。
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只是抢占行为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动机是被抢占资源的稀缺或是由质量优劣差异导致的优者的稀缺。
稀缺性加上不明确的分配规则,使使用者获利不确定,于是引发了抢占行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类可抢占的资源实质上是共有资源,而且是那些产权难以界定、收费难、分配规则无法明确的稀缺的共有资源。
我在这里称其为“可占的共有资源”。
比如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等。
这类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都会遇到抢占问题,而且会由抢占行为在各自系统内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抢占市场”上,资源的使用者作为买方形成需求,资源的存在状况构成供给,抢占者支付的抢占成本(此概念,下一部分有详细阐述)形成了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