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7课《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0
《舌战群儒》教案及练习【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器宇轩昂:形容人的精神饱满,外表、气度不凡。
躬gōng行:亲自实行。
佞nìng言:花言巧语。
猖chāng獗jué:凶猛而放肆。
沉疴kē:长久而严重的病。
粮不计日:意思是粮食缺乏,不能按天数计算供给。
社稷jì:国家。
帝胄zhòu:古代帝王的子孙。
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的词句,不深入研究。
皓首穷经:钻研经典一直到老。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载也互相抵牾。
现在一般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或谓无名氏作)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祖籍某某,在某某生活过。
贾仲明说他“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
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据此,可以知道他在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还活着。
另外,明人王圻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稗史汇编》),清人徐谓仁说他曾客于X士诚幕中(《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均不知何据。
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水浒传》作者之一,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杂剧作家,剧作存目三种,今传《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传世的《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署罗贯中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的刊本,二十四卷,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后来的各种版本,都是依据嘉靖本,在细节方面各有些改动,总的面貌未有变化,只是有一种假托的“李卓吾评本”将原书的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此书作了较大的加工整理。
他们修改了回目,对情节和文字也作了些增删,并削除了原书的论赞,逐回加上自己的评论。
经过这一番加工,全书在艺术上有所提高,但原书的正统道德色彩却也更为浓厚了。
这种简称为《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本就是后来通行的本子。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英勇胆识,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诸葛亮在辩论中的思维敏捷和逻辑严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简介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讲解诸葛亮在辩论中的思维敏捷和逻辑严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场景。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辩论练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精彩片段,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评论,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的背景、内容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理解其性格特点。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辩论能力,学习诸葛亮的辩论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的辩论策略和语言技巧。
(2)分析群儒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1)体会诸葛亮在复杂局势下的从容应对和坚定信念。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辩论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学常识,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辩论技巧,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演绎“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4、比较分析法将诸葛亮与群儒的辩论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一情节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何要舌战群儒。
2、知识讲解(1)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讲解“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发生的前因后果,包括孙刘联合抗曹的局势和东吴内部的分歧。
3、文本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文本内容,标注出关键语句和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诸葛亮在辩论中运用了哪些技巧?群儒的观点有哪些漏洞?从诸葛亮和群儒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授课时间月日星期八()班 姓名________课题:《舌战群儒》1 一、示标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弄清课文基本意思及写作思路。
2、领会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个性特点。
3、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习重点:1、领会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个性特点。
学习难点:1、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次备课案二、导学(一)情景体验:学好语文,学习经典,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疏通字词。
2、观看视频,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论战对象 论战内容 论战结果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三、反馈授课时间月日星期八())班 姓名________1.下列词语及相关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猖獗(juã) B、帝胄(zhîu) C、寰宇(huán) D、危羸(lãi) 云翳(yī) 儒家(rú) 剿灭(jiǎo) 鲜薄(xiǎn)匡扶(kuāng) 躬行(xíng) 衽席(rân) 篡逆(cuàn)稽考(jī) 佞言(nìng) 沉疴(kě) 语塞(sâ)2. 选词填空 (1)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 (2)读书要把学、思、用三者结合起来,而不能只是 寻章摘句) (3)孔明所言,皆 ,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强人所难 强词夺理) 。
(猖狂 猖獗) 。
(雕词琢句3、下列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②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③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④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四、巩固完成《课堂作业》基础部分。
五、反思。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
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3. 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专业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3. 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诸葛亮舌战群儒》。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辩论技巧讲解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僻词汇。
学生合作翻译课文,讨论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智勇双全。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
每组选取一个辩论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过程。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和辩论技巧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诸葛亮和群儒,进行现场辩论。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担任评委,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课后实践: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运用辩论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16舌战群儒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并掌握诸葛亮辩论的技巧和方法;(3)能够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辩论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善于辩论的品质;(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诵与理解;(2)诸葛亮辩论技巧的掌握;(3)课文中所涉及的重要词汇和句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诸葛亮辩论策略的深入理解;(2)课文中所涉及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翻译与运用;(3)学生辩论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2)引发学生对辩论的兴趣,导入本课《诸葛亮舌战群儒》。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和方法;(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辩论策略,并进行讲解。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景;(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指导。
5. 辩论赛:(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辩论技巧;(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辩论技巧的分析文章;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诸葛亮舌战群儒······罗贯中-粤教版说话的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探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诠释诸葛亮形象的方法及其技巧。
3.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付儒将的说话艺术特点,掌握聆听并发表意见的技巧。
二、课堂活动设计:1. 理解“舌战群儒”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了解“舌战群儒”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教师从收集的学生答案中选择2-3名学生分享并进行批判性讨论。
2. 探究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塑造学生开始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分组探究罗贯中在书中如何诠释诸葛亮这一角色形象。
通过学生自查,整理并展示,共同探讨罗贯中的创作技巧及其与诸葛亮的远近程度。
3. 学习“舌战群儒”艺术特点以诸葛亮与吕蒙的“吴会之战”为例,教师讲授诸葛亮对抗儒将的技巧,并鼓励学生对话模拟“舌战”,感受不同的说话策略。
4. 聆听与发表意见技巧训练学生以小组方式自由选择讨论话题,教师从中挑选一个话题进行全班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聆听、分析说话人的论点,并强化学生们在反驳或提出新论点时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要点:1.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及其影响。
2.创作技巧及其体现“舌战群儒”的方法手段。
3.探究“舌战”的基本技能,如引用、比喻、对比、转化等。
4.聆听和发表意见技能建立及其培养方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够清楚地阐述“舌战群儒”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地位,并能够正确解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具体体现;2.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手法,并进行批判性思考;3.学生能够理解“舌战群儒”这一说话策略的技巧性,并模仿它对话;4.学生能够提高聆听与发表意见技巧,更好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和更广泛的交流中。
八下传统文化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2课时)八下传统文化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2课时)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
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全书简介】《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 The roman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 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并欣赏诸葛亮辩论的技巧和智慧;(3)能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日常辩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提高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善于沟通的品质;(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与背诵,辩论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2. 教学难点:论证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角色扮演和辩论赛的开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掌握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辩论的技巧和智慧,总结论证方法。
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5. 辩论赛:组织辩论赛,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辩论。
6.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2. 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悟;3. 准备下一次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和辩论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表现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故事背诵、心得体会、辩论赛准备等;3. 课堂辩论赛:评价学生在辩论赛中的表现,如论证方法、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原文及其注释;2. 多媒体资源:故事情节相关图片、视频;3. 辩论技巧指导:相关辩论技巧的资料及视频;4. 角色扮演道具:如古代服饰、道具等。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3. 辩论教学法:组织辩论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激辩群儒【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
(3)认识作者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研究的方法,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觉作者对统治者的残暴和丑陋的斥责。
(2)理解混乱时代人民的难过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神往。
【教课重难点】1.认识作者的创作背景信息。
2.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感觉作者对统治者的残暴和丑陋的斥责,理解混乱时代人民的难过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神往。
【教课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课过程】一、导入。
《三国演义》中出色片断此起彼伏,很多地方让人耐人回味,“诸葛亮激辩群儒,鲁子敬据理力争”就是此中一场出色绝伦的激辩。
作者经过这场激辩,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智慧之星——诸葛亮的形象。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原籍太原,在杭州生活过。
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
他的平生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录也相互抵触。
2.要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率领学生过一遍本课要点生词。
(1)生词注音。
强弩之末,势不可以穿鲁缟(gǎo)邓禹、耿弇( yǎn)尪羸( wāng léi)沉疴( kē)衽( rèn)席寰( huán)宇猖( chāng)獗( jué)佞( nìng)言(2)生词释义。
尪羸:瘦脊、虚弱。
沉疴:大病。
衽席:衽、席同义,都是坐卧的铺垫物。
三、朗诵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感情语言。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习课文。
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以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明出来。
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觉课文内容。
(2)教师率领学生,细读课文,并联合学生掌握状况对要点字词进行解说。
(3)教师将本课的要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首文章,感觉文章。
诸葛亮舌战群儒博兴五中初二语文教师专用学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2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 2、20 使用教师姓名使用时间主备马玉玲审核教师周春霞参与教师姓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2、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熟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教学流程【一】预习导学教师活动1.熟读课文2.根据课下注释和手中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二】精彩课堂: 一、入境生趣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二、自学生疑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三、学习释疑 1.作家作品【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2.课文分析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1博兴五中初二语文教师专用学教案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
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
四、点难拨疑 1、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书香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喜爱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诸葛亮语言的感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诸葛亮的雄才伟略。
3、通过认真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白话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让学生学会前后练习自我理解。
4、通过角色朗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师:最近各大省市频道正在热播一部电视剧《三国》,一看到《三国》大家自然就会想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请学生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学生自由说)2、看来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那么在这些人物中你喜欢谁呢?能说说喜欢他的原因吗?(学生自由说)3、老师和有些同学喜欢的是同一个人物,那就是诸葛亮(板书课题)。
先前我们已经学过有关他的一篇课文那就是《三顾茅庐》,同学们还知道从这篇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有着雄才伟略的人。
(帮助回忆:不出茅庐而三分天下)。
4、师:对呀,可是同学们你们要知道这毕竟只是停留在诸葛亮的意想上,而最终诸葛亮确实是帮助刘备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大功绩。
但把自己的意想变为现实,这其间是经历了多少坎坷与挫折啊!同学们知道诸葛亮把自己的愿望变为现实的转折点是什么吗?(板书:赤壁之战)5、师:那同学们知道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点又是什么吗?(揭示课题:舌战群儒)6、师介绍舌战群儒的原因。
(课件出示关键词和关键人物:曹操、袁绍、官渡之战、刘备、江夏、孙权)揭示孙刘联合抗曹的原因。
7、师:同学们我们首先要了解此时孙刘的情况。
刘备败退江夏,兵士不过万人,而且都是些残兵败将,东吴此时有军队十万,曹操则号称拥有雄兵百万(实有八十万)可谓占有绝对的优势。
刘备想让孙权和他一起对付曹操,孙权能轻易答应吗?(不会)于是就得去劝说东吴的群臣答应一起抗曹。
二、领悟文章(一)领悟课题1、同学们课题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出示“战”在字典中的解释)。
《草船借箭》《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的智谋过人和妒贤嫉能。
【教学重点】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课前准备】主题阅读第五册《名著故事园》、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板题。
(1)“箭”是什么样子的?与“剑”有什么不同?各自怎样使用?(2)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你熟悉这部书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3)通过预习,你对《草船借箭》的背景有哪些了解?二、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一)复习巩固,理清脉络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个主要人物?2.他们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联系?(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的?)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板书。
周瑜妒忌诸葛亮,说说“妒忌”的原因,“妒忌”和造箭的联系。
周瑜和鲁肃。
派鲁肃探听,回来报告。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果然照办。
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用草船借曹操10万支箭。
(二)梳理课文段落借箭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借箭的结果。
1.精读“借箭原因”,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
周瑜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同桌分角色读,分别说说两人的话里包含的意思。
引导: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
仔细读读他们的对话,能否体会到对话里包含着的意思,能否体会到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想法。
(2)分角色逐句朗读,说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碧阳初级中学 舒晓燕老师这篇课文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2、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3、领会人物语言对刻画人物个性特点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物的论辩魅力和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教学难点】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1、关于作者及写作风格。
2、关于《三国演义》。
3、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三国演义》和作者。
3、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论战的主题是什么?2、分别与那些人展开了论战?3、论战的内容是什么?4、论战的结果怎样?三、品析课文。
1、辩论双方进行舌战的前提除了需双方辩手外还需要什么?2、诸葛亮七场舌战“辩题”是否一样?3、你知道辩论双方怎样才能取胜?4、诸葛亮究竟怎样战败东吴群儒的呢?(1)第一场辩论品析(见课件)张昭是怎么提出观点的?张昭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诸葛亮是如何守,如何攻的?(2)后面六场的辩论,群儒的观点,依据或意图何在,诸葛亮是如何守和攻的?(见课件)第二场与虞翻的辩论第三场与步骘的辩论第四场与薛综的辩论第五场与陆绩的辩论第六场与严峻的辩论第七场与程德枢的辩论四、归纳总结。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7课《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沪教版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
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
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
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
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
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
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
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
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
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
,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
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
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
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
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
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
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
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
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
步骘首先问难。
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
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
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
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
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
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
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
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
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
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
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
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
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
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
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
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
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
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
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
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
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
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
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
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
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
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
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
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
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
(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教学建议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太原人。
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
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