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4
唐雎不辱使命从前有一位年轻人,一心想得道成仙。
便风尘仆仆,千里迢迢,不辞劳苦的奔赴峨眉山拜会一名智真长老!大师,我想皈依佛门,得道成佛成仙,您老可一定要收留于我啊!阿弥陀佛!这么大的事情,你和你的父母亲商量过了吗?没有,长老。
孽畜!这么大的事情,你敢私做主张。
徒儿们,拉出去打他40大棒。
打完后,被轰了出去!谁知,这位兄弟锲而不舍,养了几个月伤,又来了!大师,我要遁入空门,成佛成仙,您老一定要收下我!你和父母亲商量了吗?商量了,早商量了!学生迫不及待。
孽畜!你这个孽畜,这么一点点这么一点点小事情,自己都做不了主,要你何用,徒儿们,接着打!又是四十大棒后被轰下山去!谁知,这家伙第三次又来了:大师,我一定要遁入空门,您老一定要收留我!那你和父母说了吗?我敬仰大师的为人和学识已经非常久了,我把自己的建议和父母一讲,他们听说是您,非常赞同啊!嗯!孺子可教!大师微笑着收留下了他!故事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当时中美两国隔膜很深!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尼克松问道:这里每天会经过多少人?这显然是一个不怀好意的问题!周总理机智的回答到:五个人。
士农公商学。
故事三:一位美国的记者问周总理,中国一共有多少钱?周总理稍微一沉思,答到:十八元八角八分!故事四:一位美国记者在周总理的办公室采访他。
看到他桌子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这位记者来劲了,得意的问道:总理先生,作为一名大国的总理,您的桌面上摆着我们美国产的名牌钢笔,请问:您有什么想法?周总理常常叹了一口气:哎,说来话长,这支钢笔大有来历啊。
它是抗美援朝时,朝鲜士兵从一个被俘虏的美国士兵那里缴获来的,他们觉得很有纪念意义,送给了我,我就摆在这里了好,听完了这些故事,大家来说说,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口才非常重要!对,口才非常重要。
在当今这个社会里啊,总有这样一群人,能把无说成有,黑说成白,死说成活!而本课中,我们可敬的唐雎先生,显然比这些鬼才更厉害!好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大家一起听录音范读一遍!(完)录音里一些轻重音,还有停顿等都不敢读得太夸张,老师来范读一片,笔拿起来,不会读的,读错的,轻重音的都注好了!(师读,学生记)大家一起读一遍(生读)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公元前230年,秦国已经陆续灭了好多个大国,里面包括韩国,魏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鲁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鲁教版《唐雎不辱使命》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资料链接1.作品资料《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2.背景资料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第一课时二、初读文章1.给加横线字注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色挠()寡人谕矣()聂政()2.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
方法链接: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三、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
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② 唐雎不辱使命③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④ 长跪而谢之⑤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⑥ 岂直五百里哉⑦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⑧ 否,非若是也⑨ 请广于君⑩ 大王加惠第二课时2.疏通课文大意,试翻译下列句子。
唐雎不辱使命的教案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弘扬忠诚、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要词汇和短语的学习。
3. 唐雎形象特点的讨论。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唐雎不辱使命》。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词汇和短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一个人在完成任务时,最重要的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进行标记。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如忠诚、勇敢、智慧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唐雎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美德?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唐雎的形象特点和课文中的美德。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分析并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道德观念。
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美德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深入分析(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深入分析,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唐雎的形象和课文的主题。
活动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雎的行为和言语,探讨其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具体表现。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不同文言文风格的认识。
(3)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文中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大致内容。
2. 新课内容展示:(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2)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用十分钟的时间。
(3)对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用十五分钟的时间。
3. 课堂互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十五分钟的时间,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用十分钟的时间。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文章。
2. 让学生找一些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3. 让学生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是否顺利,学生的反馈如何等等。
根据反思的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唐雎不辱使命》全文;(2)能够分析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能够运用文中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唐雎不辱使命》全文;(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思想;(3)运用文中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词多义、句式复杂的句子理解;(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把握;(3)古典文学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难点、重点句子;(2)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中词句进行口语表达;(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写作训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背诵和鉴赏古典文学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2. 分析并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3. 运用文中词句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古代使者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演讲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忠诚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使命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古代使者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性。
(3)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
(3)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忠诚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使者的好奇心,引出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故事。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
2. 回家向家长讲述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如何?3. 学生合作探讨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使者的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代入感。
唐雎不辱使命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信息,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和习俗的理解。
2. 对唐雎勇敢和智慧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唐雎不辱使命》。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使命的重要性和如何履行使命。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讨论分析(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雎如何履行使命。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雎的行为和品质。
四、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总结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唐雎不辱使命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雎的行为和品质。
2.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唐雎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三、小组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
2. 各组汇报分析成果,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思考。
四、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唐雎不辱使命的理解和感悟。
二、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履行使命。
2.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联系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这里是白话文的本店铺为您带来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最新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优秀7篇《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
作者整理了7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3、积累文言词语。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3课时。
一课时教学要点:复习《陈涉世家》,解题,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陈涉世家》。
a、本文的作者是谁?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谈一谈你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情况。
b、课文中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写法上你有何体会?2、引出新课。
明确:《史记》在文学史上非常出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其影响之大。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哪一本书呢?学本文又能给我们增加一点什么知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及文下注释。
二、解题1、按要求默读课文。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目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你在前面的默读中读到一些什么?(要求: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告诉给大家。
教师可以从语态、语气、语速、层次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可以由同学互相解决,老师点评。
要强调学生做好笔记。
)三、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1、了解课文内容。
2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解决以下字音: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寝缟素色挠四、整体感知: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五、研读赏析: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3.讨论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
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
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
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
《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