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分析题
- 格式:doc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近现代史试题汇总中国近现代史1、简述《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复旦1997,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2、简述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人大2000,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3、左宗棠收复新疆述略。
(人大1999,中国近现代史)4、简述李鸿章出面签署的五个不平等条约及其时间、地点。
(复旦1998,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5、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清朝皇帝先后有哪几个?(年号、庙号、姓名)(厦大1997,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地区史、国别史)6、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人大2000,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7、太平天国北伐述评。
(南开2001,历史学各专业)8、简述民国元年的迁都之争。
(南开2001,历史学各专业)9、1885年签订的《中法新约》有哪几点主要内容?(浙大1998,中国近现代)10、“军机四卿”是指“百日维新”时光绪帝任命的哪四位军机章京?(浙大1998,中国近现代)11、同盟会成立前四种影响最大的革命宣传作品是什么?(浙大1998,中国近现代)12、简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人大20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先秦史中国近现代史1、论述鸦片战争之后知识界对国外和边疆史地的研究。
(南开2000,历史系各专业)2、论述鸦片战争十年间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
(吉大2000,中国古代史)3、太平天国天京不事变的原因分析。
(人大1999,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4、<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评价。
(北师大1999,中国近现代史)5、论述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变化的影响。
(复旦1998,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6、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不平等条约。
(人大1998,中国近现代史)7、在晚清政治中,辛酉政变(北京政变或祺祥政变)是政局演变的一枢机,它的结局对此后清政府的政治格局乃至此后近代史的演进均有重要影响,试对此进行归纳分析。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本介绍中国现代史的经典教材,以其系统的框架、全面的史料、深入的分析,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学习者的脑海中。
这本书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其中的问题,以此加深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
因此,本文将结合书中提出的课后思考题,对几个重要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清政府的衰落和民族危机清朝的衰落始于19世纪中期,其中主要原因是外来侵略和内部矛盾,导致政府的不断削弱和社会的混乱。
现代化的航海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使欧洲列强、美国和日本不断扩大其殖民地和海外势力范围,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国家主权的控制。
民族危机表现为中国土地的割让、商界和农村的贫困、人民的口粮断绝和战争的连绵不断。
面对这样的困境,清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举措,以维护政府的统治和国家的独立。
这些举措包括由洋务运动引导和资助的近代化改革以及复辟保守派政策。
但是,这些措施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进空间有限,无法与欧美列强相提并论。
因此,如何解决民族危机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二、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旨在终结清朝统治和建立一个现代民主的中国。
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国走向民主化的基础。
尽管它并没有完全兑现其预期的理想,但它的影响确实是深远的。
由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现代化并没有因此得以迅速增长。
实现全面的现代化的征程在中国已经开始,政府和人民需要齐心协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加快这一进程。
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毫无疑问,一个强盛的、法律健全的、繁荣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愿望。
民族复兴需要我们动员更多的力量和资源,以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现代思潮的涌现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近代社会不断发生变化。
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想要走向现代化,中国不仅需要现代制度的引导,还需要现代思潮的支撑。
现代思潮涌现的过程中,诸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为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纬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抗战胜利后,国内没有立即发生战争的原因不.包括()A.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三大口号B.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高涨C.国民党尚未完成军事部署D.国民党与中共矛盾已经得以缓和答案:D2.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政协会议D.北平和谈解析:选B。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
由“倭寇投降”可知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陪都”可知是“重庆”。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是B项。
3.1946年,各民主党派参加了重庆政协会议,其最具实质性的意义是()A.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B.改组了国民政府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D.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和内战政策答案:D4.《双十协定》的签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①中共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和平的诚意②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③使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④延缓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进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选A。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制定了内战和独裁的方针,重庆谈判只不过是一个缓兵之计,是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根本不能延缓蒋介石发动内战的进程。
将带④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2011年石家庄高三教学检测)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A.是国共两党谋求民主、和平的第一次尝试B.制定了宪法大纲C.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D.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扫清了障碍解析:选C。
1945年8月底,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A项错误;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内容包括制定宪法,但并没制定宪法大纲,B项错误;政协协议的规定,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C项正确;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尝试化为泡影,D项错误。
6.1946年政协会议上,中共认为政治民主化是军队国家化的前提,这里“政治民主化”主要是指()①结束蒋介石的独裁统治②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③成立联合政府④承认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一、什么是史料?史料有哪些类型?概念: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
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
类型: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二、史料的分类:1、根据载体来分:(1)文字史料文字史料的地位:文字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
在所有史料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称浩如烟海。
但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均会影响其价值。
①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②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③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及社会史研究颇有帮助.④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
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⑤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2)实物史料: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绘画、雕塑等,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
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其重要在于直接性。
实物史料的地位:①比文字资料可信度高。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实物史料的局限: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访问实录、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用于现代史或无文字记录时期研究,借以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历史】人教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
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
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
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
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苏俄的国家领导人。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列宁。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
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解析】【详解】(1)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列宁。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6.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同盟会的纲领中没有明确提出的是( )。
A.土地问题B.推翻清政府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反对帝国主义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同盟会的纲领。
同盟会的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反帝的问题。
知识模块:中国近现代史2.辛亥革命时期,当时社会上各种主张盛行,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A.实业救国B.民主共和观念C.收回利权D.以俄为师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的种种主张,其中不包括“以俄为师”。
知识模块:中国近现代史3.华兴会的创立者是( )。
A.孙中山B.黄兴C.宋教仁D.陶成章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革命团体。
华兴会是黄兴在1904年创立的。
知识模块:中国近现代史4.1908年安庆新军起义是( )领导的。
A.秋瑾B.黄兴C.孙中山D.熊成基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革命起义。
1907年徐锡麟领导安庆起义失败后,1908年熊成基又再次领导安庆新军起义,失败后逃往东京。
知识模块:中国近现代史5.1904年由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昌组成的,以“革命排满”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是( )。
A.军国民教育会B.光复会C.日知会D.科学补习所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革命团体。
科学补习所是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04年由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昌组成,以“革命排满”为宗旨。
成立不久即与华兴会取得联系,借研究科学为名,在学校和新军中进行活动。
知识模块:中国近现代史6.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其中改良派的重要阵地是( )。
A.《民报》B.《新民丛报》C.《新华报》D.《天义报》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2016年历史考研真题(全国统考)21、弭兵运动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之间势均力敌,疲于攻占,进入两强相持阶段。
此时中原小国也因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普遍厌战,于是出现了以宋国发起的两次弭兵会盟。
第一次在前579年,第二次在前546年。
此后,晋楚40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种形势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22、嘉定和议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双方再一次订立和议。
和议规定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为三十万匹、两;犒军银(赔款)三百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嘉定和议后,宋金都日益衰弱,无力再发动战争。
23、明代司礼监司礼监,官署名。
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司礼监在明初没有太大权利,明中叶后,皇帝不理朝政,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披红大权,实际上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
24、十通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
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
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
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
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三、史料分析题: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9(1)、材料一中“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是指鸦片泛滥,大量中国人吸食鸦片,导致建康受损,身体素质下降,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为了购买鸦片,白银大量流失,导致饷银不足。
材料三中“浙洋之事”是指英军攻打舟山,“羁縻”是指清廷设法安抚英军,与之和解。
(2)、林则徐希望在销毁鸦片的同时,尽量不与外国开战,然而英军如侵,在他看来是以下犯上,应当尽量招抚,同时要做好防务,把广州的税收大量投入到军事建设中。
史料分析题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所反应…….--------《全球通史》第十六章材料二,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德国瓦德西《瓦德西日记》请回答;(1)你认为材料一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这三次战争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材料2表达了什么观点?请列举19世纪中国近代史的两个事件来说明。
(3)综上所述,请你归纳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中的两条主线。
二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艰难迈进的历程。
仔细观察下列的四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6分)图一:江南制造总局图二:《明定国是》诏书图三:南京临时大总统办公处图四:《新青年》封面请回答:(1)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共同影响。
(6分)(2)上述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过程的什么特点?(3分)(3)图三所指“南京临时大总统”是谁?他在我国近代前期历史上贡献是什么?(5分)(4)从中国人民近代化的艰难探索历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0分)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张学良、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急,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材料二: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要“安内攘外”,我要“攘外安内”--------《张学良口述历史》材料三: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部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同赫尔利谈话》材料四:“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
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
”--------毛泽东《矛盾论》请回答:(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蒋介石为了“安内”,在1927~1937年期间,对中国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写出两点即可2分)(2)根据所学,写出材料二中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杨二人采取了什么行动?该事件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4分)(3)材料三中说国民党军队“在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请举一例说明。
(2分)(4)综上所述,结合材料四及所学内容,简要分析中国人民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内因(2分)四、学唱历史歌曲,是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是一些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请结合歌词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6分)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材料二: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材料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材料四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啊……..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近代的哪一历史事件?(2)材料二中的遵义会议是在哪一历史事件的途中召开的?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有什么意义?(3)材料三的这首歌叫什么?它的曲作者是谁?(4)材料四中人民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那些?(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内容,简要归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四歌阶段的名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探索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五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内容,回答问题材料一夺取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也还得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材料二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练钢铁,步仅钢铁厂开足马里,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在此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三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步可挡地展开。
--------中共十七大报告请回答(1)为了建设材料一中的新世界,建国之初党和政府采取了措施?(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什么严重失误?(3)材料三中历史性变化的起点是什么?在农村的改革实行的是什么政策?1992年以后,对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4)从上述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材料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哪些成就?(2)材料二中的新时期开始于哪一年的什么会议?这次会议还有哪些重大决定?(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名称和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把1949年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分成哪三个阶段?七、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抚大厦之将倾”……..回答: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重大成果?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诚的继承者,………..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回答:(1)请根据1924-1927和1937—1945年中国历史进程中重大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诚的继承者”?(2)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材料三:1956年底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之后经过艰难探索,中共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国富民强的道路,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答:(1)材料中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与中共哪次会议有关?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那两个战略决策?从此我党开创了“一条走向国富民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2)根据材料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列举成就的表现。
(祖国统一,外交,科技各举一例)(3)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历史性结论?八、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日两国历史时进行了联系与比较。
请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19世纪中期,清朝的统治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请写出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各两例。
(2)材料: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日本列岛广泛兴起了“尊王攘夷运动”,就是保护天皇,赶走列强的行动。
但列强毕竟比自己强,你赶人家,人家不走,反而伤自己。
怎么办呢?只好起而推翻保守的幕府,将“尊王”的宗旨不变,把“攘夷”改为“倒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早已对中央幕府不满的萨摩藩、长州藩的改革派武士,于1867年12月9日(阴历)发动政变,组成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次年宣布江户为东京,天皇睦仁举行即位仪式。
日本从此走上了现代化的改革维新之路。
-------摘自査常平《认识日本之十四》回答①你认为19世纪中期的中日两国处境相同点是什么?“日本从此走上了现代化的改革维新之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每一方面答一点即可)历史上把这些措施总称为什么?(3)19世纪90年代,中日两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请结合上述相关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九、史实、史料、史感是学习历史的三要素。
据此,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史实就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它不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下面是《简明世界通史》中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属于客观历史史实的内容。
为了限制王权,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了《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的制定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2)史料就是反映史实的材料。
认真阅读下列史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一史料二史料三回答:①请写出图一、图二的名称?这些说明人们生产生活进入了什么时代?②根据图三归纳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材料二:①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瓜分完了!”我们不想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能容忍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能消极的站在旁边…….而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克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②左图是反映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外政策的漫画德(左)向英(右)挑战回答:材料二反应德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英国对此采取了什么政策?最终导致了什么灾难性后果?(3)史感就是学习历史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通过上述对史实的理解,对史料的解读,你获得了哪些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