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生鱼片饮食习惯与海洋文化接受程度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19
中日生食文化浅谈作者:张颖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7期中日两国自古往来密切,饮食文化上也有着莫大渊源,日本著名料理“生鱼片”的源头即可追溯到中国唐代。
日本学习中国的生食方法并将之保留、发扬,结合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独特的生食文化。
本文就两国的生食文化稍作探究。
日本作为岛国,面积狭小国土资源匮乏,但是,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各种鱼类、贝类、藻类等产量庞大而且品质优良。
因而,日本人早有每日吃鱼的习惯,且食用的数量非常多,几乎是世界上吃鱼最多的国家。
提到鱼的做法,中国人大都采用蒸、煮、炸、煎等方式,烹饪的时候必会用油激发出鱼的香味,而且会用到葱姜蒜等很多配料,一般口味偏咸香或酸甜香。
日本人则与中国人的做法有很大差异,他们对鱼的处理相当简单,尽量保持其天然的味道。
例如,极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食物——刺身,中国人称其为生鱼片,即便没有去过日本,没有吃过日本料理的人,很多也都对此略有耳闻。
其实,生鱼片这道菜肴最初是中国人发明的,据说是于唐代传入了日本。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又称鱼生,古代称作鱼脍、脍或鲙,是把新鲜的鱼、贝类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的总称。
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
《诗经·小雅·六月》篇记录了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境内)击败入侵的猃狁部落凯旋归来后,领军将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和生鲤鱼片,诗中写道“炰鳖脍鲤”。
“脍”是指切细的生肉,也可以表示把肉切细的动作。
《论语》中有对脍等食物“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因而先秦的生鱼片应当是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的。
南北朝时,出现“金齏玉脍”,是中国古代生鱼片料理中最著名的,在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有记载。
唐朝是生鱼片这道食物发展的高峰期,有不少诗词反映了鱼脍的流行程度。
鱼脍不但是王侯权贵宴会上的珍味,也是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家中的佳肴。
晚唐唐彦谦的《夏日访友》诗中纪录了他事先没打招呼,探访乡居老友,主人待客的菜肴中就有生鲤鱼片:“春盘擘紫虾,冰鲤斫银鲙。
初探日本“鱼文化”【摘要】日本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深受海洋影响。
自古就有“魚、鰒を捕らうることを好み”、“海のものを食らいて自活す” (《魏志?倭人传》)的记载。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仅给日本带来了丰富的海产品,还孕育了独特的“鱼文化”。
本文拟从节庆宴请、语言表达、文学作品三个方面初探“鱼文化”对日本语言与文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日本鱼文化语言与文化一、节庆宴请中的“鱼文化”提起日本料理,首先就会想到生鱼片。
生鱼片在日语里称“刺身”(さしみ),是日本传统料理的代表,也是宴请的最高礼节。
其实,日本人几乎每餐都吃鱼,形成了“无鱼不成宴”的习惯,而且在日本料理中,鱼的食用方法和制作技巧很多。
比如,鰹節(かつおぶし)在日本人饮食生活中经常出现,是鲣鱼煮后经多次熏制、干燥作业后,霉化晒干而成的佳品。
此外,日本有“縁起”(えんぎ)一说,鱼经常被赋予事物以吉祥的寓意,并作为菜肴用于节庆宴请中。
例如:鯛(たい):加级鱼。
姿态优美,味道鲜美,在日本被视为鱼类之王。
又因其读音与“めでたい”(可喜可贺)相通,被视为“喜庆”之鱼,成为正月和宴会等的佳肴。
数の子(かずのこ):干青鱼子。
在日本被视为子孙繁衍的吉祥物,多用于正月菜肴中。
海老(えび):虾。
虾形似一位驼背老人,象征长寿,备受日本人珍视。
同时,“海老”脱皮被赋予再生的寓意,常用于成人礼等场合的宴请中,以表庆贺。
田作り(たづくり):小沙丁鱼干。
又称“ごまめ”,会让人联想到“まめ”(健壮健康)的意思,因此成为新年菜肴的一种。
昆布(こぶ)巻き:包着小鱼的海带卷。
因读音与“よろこぶ”(喜悦高兴)相通,用于新年菜肴中。
二、语言表达中的“鱼文化”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另一方面文化包含了语言,并推动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日本“鱼文化”对日语的表达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日本人通过对鱼的形状、习性等的细致观察,把握了鱼的特点,且将其用于比喻身边的人、事、物。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动物的饮食习惯,本研究团队特开展本次问卷调查。
您的宝贵意见将对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1)男(2)女(3)其他2. 您的年龄:(1)18岁以下(2)18-25岁(3)26-35岁(4)36-45岁(5)46-55岁(6)56岁以上3. 您所在地区:(1)沿海地区(2)内陆地区二、海洋动物认知4. 您是否了解海洋动物的食物习性?(1)非常了解(2)比较了解(3)一般了解(4)不太了解(5)完全不了解5. 您认为以下哪些海洋动物是肉食性的?(可多选)(1)鲨鱼(2)海豚(3)海狮(4)海豹(5)企鹅(6)海龟(7)鲸鱼(8)其他:()6. 您认为以下哪些海洋动物是杂食性的?(可多选)(1)海鸟(2)海星(3)海参(4)海马(5)海螺(6)其他:()7. 您认为以下哪些海洋动物是草食性的?(可多选)(1)海草(2)珊瑚(3)其他:()三、海洋动物食物来源8. 您认为以下哪些海洋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鱼类?(1)鲨鱼(2)海豚(3)海狮(4)海豹(5)其他:()9. 您认为以下哪些海洋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甲壳类动物?(1)海鸟(2)海星(3)海参(4)海马(5)海螺(6)其他:()10. 您认为以下哪些海洋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浮游生物?(1)企鹅(2)海龟(3)鲸鱼(4)其他:()11. 您认为以下哪些海洋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海草?(1)海鸟(2)海星(3)海参(4)海马(5)海螺(6)其他:()四、海洋动物食物链与生态影响12. 您认为海洋动物的食物链对海洋生态系统有何影响?(1)促进生态平衡(2)影响生态平衡(3)无影响(4)不清楚13.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海洋动物食物链发生变化?(1)气候变化(2)海洋污染(3)过度捕捞(4)栖息地破坏(5)其他:()14. 您认为我国在保护海洋动物食物链方面有哪些举措?(1)加强法律法规(2)加大执法力度(3)开展科研调查(4)提高公众意识(5)其他:()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完成本次问卷调查!祝您生活愉快!注:本问卷仅供参考,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32| 国家人文历史TOPIC话 题33AUG 2018 |别一提生食便想到日料中国的鱼脍远远早于日本的刺身文|鲁瑛奇前阵子,媒体对青海某水库进行报道,据说那里有我国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场,包揽了国内三文鱼市场的1/3。
这本是想对“青藏高原上的三文鱼”进行一番宣传,万万没想到却收获了反效果,引发网友们劈头盖脸的一顿质疑:这种淡水养殖的“国产三文鱼”其实是虹鳟,虽切好后看起来与正宗三文鱼好似同卵双胞胎,但其实只不过是表亲罢了。
若它们占了国内三文鱼市场的1/3,那岂不是我们平时吃到的三文鱼极有可能是冒牌货?大家立刻惊惶回想自己常去的日料店卖的三文鱼刺身到底长啥样,照着专家总结的差异判断自己是不是吃到了“假货”。
“三文鱼”似乎毫无悬念且理所当然地与 “日料店”“刺身”这两个标签相连。
三文鱼:其实是日料餐桌新秀随着日料店遍地开花,人们对生鱼片的接受程度与日提升,几乎凡日料店必有“三文鱼刺身”和“三文鱼寿司”。
三文鱼在入门级刺身爱好者那里点击率相当之高,那么是否一直以来,它都在刺身中享有这般地位呢?“三文鱼”这一称呼,其实并非某类鱼的品种名称,而是鲑鱼的英文“salmon”的粤语音译。
最初,北大西洋的渔民发现了一种会洄游的鱼类,这些鱼在洄游时会奋力游向上游,因此人们用拉丁语中的“上升”(salmo)一词来称呼它们,这也是后来“鲑鱼”(salmon)一词的来源。
后来,人们发现太平洋沿岸也有类似的鱼类,就图省事儿地把它们一并称为鲑鱼,只根据分布地不同将其分为大西洋鲑和太平洋鲑。
大西洋鲑在餐桌上大受欢迎,成为欧洲北部沿海重要的捕捞鱼类之一,野生大西洋鲑数量因此急剧下降。
20世纪60年代,挪威开始人工养殖大西洋鲑,使其产量大增,多到不但自己人吃不完,还能大量出口。
当它们出口到香港等地的时候,就获得了一个新鲜的音译洋名:三文鱼。
当时,我国进口的三文鱼均为大西洋鲑,以致直至今日,仍将正宗的三文鱼默认为大西洋鲑。
大西洋鲑备受青睐,其他鲑鱼表亲也跟着沾光。
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食物与身份认同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在人类学的视野下,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象征,与身份认同密不可分。
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类社会都通过食物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不同文化中食物所承载的身份意义,并探讨食物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食物在不同文化中承载着不同的身份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饮食被视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民生之本,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的饮食传统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职业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在北方地区,面食是主食,如面条、包子等,而在南方地区,米饭是主食,如米饭、粥等。
这种地域性的饮食习惯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更是对当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尊重。
中国人可以通过饮食来表达自己的地域身份认同,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
除了地域身份认同,食物也可以体现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
在传统的欧洲社会中,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
在中世纪欧洲,贵族阶层的餐桌上常常摆满美味的肉类和优质的葡萄酒,而平民阶层却只能吃一些廉价的谷物和蔬菜。
这种饮食差异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象征着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通过饮食,贵族阶层可以展示自己的高贵地位和优越品味,而平民阶层则被迫接受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现实。
食物也可以成为社会身份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
食物还可以体现个人的族群身份认同。
在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中,不同的食物习惯和饮食传统体现了人们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和自豪。
在印度社会中,典型的印度饮食以素食为主,反映了印度教徒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动物的尊重。
而在日本社会中,生鱼片是一种重要的传统食物,代表了日本人对海洋文化的热爱和对食物的精致品味。
这些食物习惯不仅是对当地资源的利用,更是对族群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展现了人们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自豪和认同。
海鲜的调研报告海鲜的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海鲜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一种食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海鲜逐渐成为了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次调研报告以海鲜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人们对海鲜的需求和消费习惯。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一份包括消费者对海鲜的了解程度、消费频率、消费渠道、海鲜种类偏好等方面的问卷。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不同地区的消费者中进行调查。
三、调研结果1. 海鲜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受访者对海鲜有一定了解,%的受访者对海鲜非常了解,%的受访者对海鲜不了解。
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于海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 消费频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受访者表示每周会消费海鲜,%的受访者表示每月会消费海鲜,%的受访者表示每年会消费海鲜,%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消费海鲜。
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海鲜的消费频率较高,每周都会品尝海鲜。
3. 消费渠道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受访者表示购买海鲜会选择去海鲜市场,%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去超市购买海鲜,%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在餐馆享用海鲜,%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在网上购买海鲜。
可以看出,海鲜市场成为了人们购买海鲜的首选渠道。
4. 海鲜种类偏好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受访者表示最喜欢吃鱼类海鲜,%的受访者表示最喜欢吃贝类海鲜,%的受访者表示最喜欢吃虾类海鲜,%的受访者表示最喜欢吃螃蟹类海鲜。
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种类的海鲜有着不同的偏好。
四、调研结论1. 大多数人对海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说明海鲜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相当比例的人每周都会消费海鲜,这表明人们对海鲜的需求较高。
3. 海鲜市场成为了人们购买海鲜的首选渠道,这说明人们对于海鲜的购买更加倾向于能够选择新鲜的食材。
4. 人们对不同种类的海鲜有着不同的偏好,这为餐饮企业提供了不同种类的海鲜菜肴设计的参考。
综上所述,海鲜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吃生鱼片的人,小心得病作者:来源:《养生大世界》2018年第05期吃生鱼片的人,小心得病流传度:900000000+去年初,我到了广东,才发现广东人很喜欢吃刺生。
刺生和刺身的意思是一样的,是生吃。
是一种料理方法。
用专用的盛器把冰块拍碎,用保鲜膜封住,把鱼、龙虾等的肉片成薄片放在冰块上,将芥辣、海鲜酱油等调料调成汁,一起上桌。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大约有1200万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病感染者,广东省600万。
珠三角地区肝吸虫病感染率较高。
生吃生鱼片的危害以肝吸虫的危害最大。
肝吸虫活囊蚴寄生于100多种淡水鱼类中。
人们吃了含有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时,就有可能感染肝吸虫。
病人在感染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经过几年后才逐步表现出来,会胃纳差、恶心、上腹部饱胀不适、肝部隐痛等。
人染肝吸虫病后可并发胆管结石、胆管炎、肝硬化和胆管癌。
有人会问,那么吃三文鱼等海鱼鱼生有健康风险吗?三文鱼等海鱼的鱼生,也有一定的健康风险。
海鱼身上会寄生有异尖线虫。
三文鱼容易被“异尖线虫”感染。
此外,大马哈鱼、金枪鱼、鲈鱼、鳕鱼等海鱼也易被异尖线虫感染。
人体感染异尖线虫后表现为在进食后数小时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也有些人会引发过敏。
这些症状,和吃不洁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很难区别。
进入人体的异尖线虫虫体很快死亡后,可以在胃肠粘膜下,也可以在胃肠之外,如腹腔、泌尿系统、皮下组织等处形成肿物,这种肿物就是一种异物肉芽肿。
高温或冷冻是杀死异尖线虫的有效方法。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鱼肉必须在零下35℃冷冻15个小时,或零下20℃冷冻7天后才能做鱼生吃;欧盟的标准则是在零下20℃冷冻超过24小时。
所以,任何动物都有可能有寄生虫,也是说,任何来源于动物的食物,生吃都有风险!主持/王仲教授博导所有生物都有其自身携带的病菌或寄生虫。
因此,生吃任何事物,都需要考虑这些风险。
当然,这种风险有大有小。
海洋生物、冷水生物相对的比陆地生物和温热带生物安全;家养生物可能比野生动物安全。
调研海鲜报告调研海鲜引言:海鲜作为一种美味可口的食物,深受人们喜欢。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鲜消费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对海鲜的需求和消费习惯,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海鲜消费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并撰写本报告。
调研结果:通过对100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海鲜的消费人群主要分布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他们对海鲜的需求量较大。
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对海鲜的需求量最高。
二、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经常在超市和海鲜市场购买海鲜。
其中,超市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价格相对较低,并且购买更加便捷。
三、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最注重的因素是新鲜度和质量。
75%的受访者认为新鲜度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质量。
四、消费者对于各类海鲜的喜好较为广泛。
鱼类是最受欢迎的海鲜之一,其次是虾和蟹。
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喜欢贝类和鲍鱼。
五、在消费海鲜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更喜欢在家中烹饪。
他们认为在家中制作海鲜更加卫生和安全,并能更好地保留海鲜的原味。
还有一部分受访者喜欢在餐厅品尝特色海鲜菜品。
六、调研结果显示,价格是限制一些消费者购买海鲜的主要因素。
有60%的受访者选择不购买海鲜的原因是价格过高。
七、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海鲜的养生功效。
他们认为海鲜富含蛋白质和营养,对身体健康有益,并且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结论:根据本次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海鲜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对海鲜的需求量较大。
二、大部分消费者更偏向于在超市购买海鲜,价格相对较低且购买便捷。
三、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最注重的是新鲜度和质量。
四、鱼类、虾和蟹是消费者最喜爱的海鲜。
五、大部分消费者更喜欢在家中烹饪海鲜,认为这样更卫生、安全、保留原味。
六、价格是限制一些消费者购买海鲜的主要因素。
七、海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向相关企业和市场提出以下建议:一、超市在销售海鲜时应注重其新鲜度和质量,并提供多样化的海鲜产品。
海鲜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概述: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消费者对海鲜产品的需求、偏好以及对其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
通过对不同消费群体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对海鲜行业的市场趋势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1. 消费者对海鲜需求的调查:- 76%的受访者表示每个月至少吃一次海鲜,其中有52%的人每周吃海鲜。
- 有61%的受访者认为海鲜是健康营养的食物,因此将海鲜作为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68%的受访者认为海鲜有多样的口味选择,所以他们经常选择海鲜来丰富自己的饮食。
2. 消费者对海鲜品质的关注:- 82%的受访者表示海鲜的新鲜度对他们购买海鲜产品的决策起着关键作用。
- 有74%的受访者强调他们关注海鲜是否来源于可持续捕捞,对环保和可持续性产生了较高的意识。
- 66%的受访者认为海鲜的产地和养殖方式对其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会主动选择有品牌信誉和质量保证的海鲜产品。
3. 消费者对海鲜食品安全的关注:- 89%的受访者表示对海鲜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有机认证或经过严格检测的海鲜产品。
- 有81%的受访者会查看海鲜包装上的食品安全标识,并对其中的饲料来源、添加剂和残留物进行仔细了解。
- 77%的受访者更愿意购买来自可靠渔场或品牌的海鲜产品,以确保其品质和食品安全。
4. 消费者对海鲜产品价格的看法:- 53%的受访者认为优质的海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但他们愿意为其支付更多的成本。
- 有42%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海鲜的季节性变化来选择购买,以获取更优惠的价格。
结论: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消费者对海鲜产品的需求稳定且持续增长,海鲜市场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 消费者对海鲜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较高,因此供应商应重视产品的来源和养殖/捕捞方式。
- 价格因素对于消费者购买海鲜产品的决策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供应商可以通过合理定价和季节性促销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 针对消费者对海鲜食品安全的担忧,供应商可以加强透明度和食品安全认证,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
管理统计学期末报告题目:国人饮用啤酒消费习惯及对啤酒认知程度调查系所年级:企研所一乙姓名:李培杰学号:M944010013目录一、绪论 (1)1.1研究动机 (1)1.2研究目的 (1)二、研究方法 (2)2.1研究母体及样本 (2)2.2类目建构 (2)2.3 统计方法 (3)2.4研究问题与假设 (3)三、资料分析与结果 (3)3.1 使用叙述统计描述消费者的态度与认知 (3)3.2假设:不同「性别」对「啤酒印象」的平均分数相等 (6)3.3假设:不同「学历」对「啤酒印象」的平均分数相等 (8)3.4「年龄」、「饮用量」、「啤酒印象」、「性别」及「会再购买」等变数间之相关性 (9)3.5以「会再购买啤酒」为应变量,建立有效之回归预测模型 (10)四、结论及建议 (11)五、研究限制 (12)一、绪论1.1研究动机今年可说是过了个最特别的年节啊!因为自从寒假起到春节年假结束,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及年节活动外,时时都充满着统计学的气氛,因为要在这段不算长的期间内,要先学会EXCELL中文统计软件的使用、再学习MINITAB软件的应用、接着经过数次的修订及确认期末报告题材、决定研究方法、再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统计资料的分析上。
这期间虽然充满了许多的痛苦与挣扎,但也因为必须实际操作统计软件,而对许多管理统计学课堂上有的困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不过毕竟还是初次将统计观念应用于实务分析上,报告内容想必无法周延,还希望老师能不吝指导。
因个人对行销之相关议题颇感兴趣,而一般企业在制定其行销策略前,必定要先取得消费者认知的相关信息,以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动向,这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点,当然这其中最常被使用之工具便是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
因为本学期修习管统之缘故,也希望能将课堂学的之观念,练习与应用于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上。
个人亦为啤酒之爱好者,且记得在每年的十月份左右,德国的慕尼黑均会盛大的举办「慕尼黑啤酒节」,依据今年主办单位公告的几项统计数据显示,在啤酒节十六天期间内,慕尼黑共涌进了六百九十万名观光客(相当于台湾全年出国旅游的总人次),喝掉了将近六百七十万公升的啤酒(约慕尼黑全年啤酒产量的三分之一),烤了六十八万只鸡,全部消费总额更高达十四亿马克,可说是全球最盛大的美食节庆!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为了提升爱河之人文形象,也在2003年的9月份于爱河畔举办了「爱河国际啤酒节」,其热闹程度也不惶多让,由此可见啤酒所隐含之商机无限,因此欲藉由此次期末报告,对国人饮用啤酒之消费习惯及对啤酒认知程度加以分析,并试图提供相关建议,期能作为相关业者于提升啤酒销售量的行销作为时之参考。
1.2研究目的针对国人饮用啤酒之消费习惯及对啤酒认知程度,本研究的目的为下:(1)了解国人对啤酒消费之基本组成(2)了解国人对啤酒态度之认知程度(3)分析影响啤酒销售量之主要因素与关系二、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透过消费者行为调查中心对国人饮用啤酒之消费习惯及对啤酒认知程度之问卷调查,综整后所得之次级数据,试图以较为系统、客观与量化的方式,来对上述的啤酒消费相关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探知变项之间的显著关系、相关程度。
而本研究所涉及之母体、抽样样本、类目建构及说明等相关内容将分述如后。
2.1研究母体及样本本研究以消费者行为调查中心对国人饮用啤酒之消费习惯及对啤酒认知程度之问卷调查,做为次级数据的分析对象,原始回收问卷样本为240份,经整理后取得有效样本217份;调查方式系该中心利用学生担任访问员,以直接访谈方式进行,调查时间为期2周,调查地点在台北车站附近。
2.2类目建构本研究主要假设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与啤酒的消费行为有关,为了呈现不同的问卷面向,所设计的问题,涵盖了开放与封闭性问卷型态,并包含行为与态度两方面的度量,相关研究类目的详细说明如下:(一)在消费行为方面:1.啤酒品牌爱好此类目主要对有饮啤酒经验者,针对品牌爱好区分:(0) 台湾啤酒 (1)海尼根(2)美乐(3)麒麟(4)黑麦格(5)其它。
2.啤酒购买地点此类目主要对有饮啤酒经验者,归类啤酒购买地点区分:(0)便利商店(1)杂货店(2)量饭店(3)超市(4)福利中心 (5)酒类专卖店(6)其它。
3.每周之啤酒饮用量此类目主要对有饮啤酒经验者,以开放性问卷方式调查其啤酒每周之饮用量。
(二)在消费态度方面:主要针对与啤酒相关之消费态度如:1.朋友聚会啤酒可增加热闹欢乐的气氛2.啤酒是解渴的最佳饮料3.喝啤酒容易发胖不宜多喝4.啤酒的营养价值很高5.啤酒有苦味还不如喝其它的饮料等五项,采用李克综合五点尺度法加以测量,根据受访者所填达「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意见」、「同意」、「非常同意」,分别给定一至五分。
2.3 统计方法本研究之统计程序,采用计算机软件Minitab程序处理,所使用的统计方法计有「叙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F- 检定」( F-Test) 、「T-检定」( T-Test)、「变异数分析」( ANOVA)、「相关性」(Correlations)及「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等。
2.4研究问题与假设为了能够了解不同的因素对啤酒销售量之影响,并藉以找出各个因素间之关联性,我们列出以下需研究及探讨之问题与假设:1.使用叙述统计描述消费者的态度与认知。
2.假设:不同「性别」对「啤酒印象」的平均分数相等。
3.假设:不同「学历」对「啤酒印象」的平均分数相等。
4.「年龄」、「饮用量」、「啤酒印象」、「性别」及「会再购买啤酒」等变数间之相关性。
5.以「会再购买啤酒」为应变量,建立有效之回归预测模型。
三、资料分析与结果3.1使用叙述统计描述消费者的态度与认知样本组成分析结果如下:1.性别:此次样本共计217份,其中男性占54.84%,女性占45.16%,显示此次调查中男性较多,但男女比例与研究母体(台湾人口)性别比例差别不大。
Tally for Discrete Variables: 性别性别Count Percent0男119 54.841女98 45.16N= 2172.年龄:受访资料中在20-50岁年龄层中各层分布平均,但资料中并无50岁以上样本(20岁以下因年龄限制不得饮酒),可见在抽样方法上可能稍有缺陷,因此可能产生些许样本偏差情形。
年龄Count Percent20-24 39 17.9725-29 37 17.0530-34 40 18.4335-39 32 14.7540-44 44 20.2845-50 25 11.52N= 2173.学历:在受访数据中大专(含)以上学历比例共占样本50.23%,与实际母体(台湾人口)学历结构有所差异,显示可能在抽样方法上不够周延(抽样地点为台北车站),因此可能有样本偏差的问题。
Tally for Discrete Variables: 学历学历Count Percent0国中47 21.661高中61 28.112大专77 35.483大专以上32 14.75N= 2174.其它基本数据:所有受访人员中,对啤酒的平均印象分数为15.594,稍高于中间值(15);而其中喝过啤酒的比率共为76.96%,饮啤酒者每周啤酒的平均饮用量为1019.8毫升,其中对品牌的选择以台湾啤酒(57.49%)最高,海尼根(16.77%)及黑麦格(13.77%)次之,其余品牌均在10%以下;而啤酒的购买地点以便利商店(46.71%)与量贩店(29.34%)为主,而饮用过啤酒的人几乎均会再次购买啤酒。
Tally for Discrete Variables: 是否喝啤酒, 何种品牌, 哪里购买, 会再购买是否喝啤酒Count Percent 何种品牌Count Percent0否50 23.04 0 96 57.491是167 76.96 1 28 16.77N= 217 2 11 6.593 6 3.594 23 13.775 3 1.80N= 167*= 50那里购买Count Percent 会再购买Count Percent0 78 46.71 1是167 76.961 25 14.97 N= 2172 49 29.343 6 3.594 9 5.39N= 167 *= 50Descriptive Statistics: 性别, 年龄, 学历, 是否喝啤酒, 何种品牌, 那里购买, ... Variable N N* Percent Mean SE Mean StDev性别217 0 100.000 0.4516 0.0339 0.4988年龄217 0 100.000 33.664 0.580 8.542学历217 0 100.000 1.4332 0.0671 0.9890是否喝啤酒217 0 100.000 0.7696 0.0287 0.4221何种品牌167 50 76.959 1.048 0.118 1.524那里购买167 50 76.959 1.0599 0.0914 1.1807饮用量217 0 100.000 1019.8 47.0 692.8啤酒印象217 0 100.000 15.594 0.256 3.770会再购买217 0 100.000 0.7696 0.0287 0.42213.2假设:不同「性别」对「啤酒印象」的平均分数相等因一般人普遍认为性别与啤酒印象有关,也就是一般均认为男性比女性喜好啤酒(印象分数较高),故本报告以此抽样调查的结果,来探讨该假设之正确性。
首先就啤酒印象平均分数而言,样本内男性显然对啤酒的印象较佳(平均值16.832),而女性对啤酒的印象稍差(平均值14.092)。
Results for: Worksheet 1(性别= 0男)Descriptive Statistics: 啤酒印象Variable N N* Mean SE Mean StDev啤酒印象119 0 16.832 0.331 3.606Results for: Worksheet 1(性别= 1女)Descriptive Statistics: 啤酒印象Variable N N* Mean SE Mean StDev啤酒印象98 0 14.092 0.345 3.416但就整个母体(台湾人民)而言,需以假设检定来判定该假设是否成立。
H0:µ男=µ女(男性与女性的啤酒印象平均分数相等)H1 :µ男≠µ女(男性与女性的啤酒印象平均分数不相等)先以F-test来检定男性与女性两母体之变异数是否相等H0:σ男=σ女H1 :σ男≠σ女因为P-value=0.583>α=0.05故H0成立在男性与女性两母体之变异数相等的条件下,以T-test来检定男性与女性两母体之平均数数是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