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2.97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贸易条件:一国(全部)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贸易依存度:一国对外贸易额同其GNP或GDP的比率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

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表现为直接出口和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商品通过第三国销售到消费国,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贸易量: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出口额而得出的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发展变化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对外贸易分类 1.按交易内容和标的物形态:货物贸易(有形贸易)服务贸易(含技术贸易)

2.按货物和服务移动方向(商品流向):出口、进口复出口、复进口过境贸易

3.按交易参与国(地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4.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垂直贸易

5.按贸易方式.:包销、代理、寄售、招标、拍卖、商品交易所交易、加工贸易、对等贸易、租赁贸易等

6.按国境和关境划分:总贸易专门贸易

第一章国际分工上

绝对利益理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那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比较利益理论: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则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章国际分工下

H-O模型内容:各地区要素禀赋不同,是地区间(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前提;各个地区要素禀赋不同,决定了各地区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导致各地生产成本的不同;

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H-O模型逻辑顺序: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要素的相对价格——商品的相对价格

H-O模型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两国商品交换的结果,会导致各国要素价格均等化(H-O-S定理)

对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可以分为谜内解释和谜外解释,谜内解释主要是在赫克歇尔-奥林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第一种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入手,进行解释。

第二类是从H-O理论的假设入手,说明假设如果不成立,则理论不能成立;谜- 1 -

外解释则是在H-O理论的框架以外进行的

要素密集逆转:指生产的某种产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密集型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样一种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绝对的标准。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偏好和需求的差异也能够成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

新要素学说: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无形的“软件”要素越来越成为形成贸易的基础,它决定着一国比较优势格局。

新要素学说的主要内容:1人力资本说:一国可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使生产率获得提高,进而可以影响一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代表人物:舒尔茨、贝克、坎农;认为美国的劳动密集并非单纯的一般劳动密集,而是人力资本劳动的密集。

2 研究与开发说它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的资金越多,其生产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就越高。代表人物:格鲁伯、迈赫塔、弗农

技术差距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 .U.Posner)在1961 年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技术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在技术转移阶段,国家之间会出现技术差距,那么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创新国在初期具有比较优势,是创新产品的净出口国;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时,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丧失,出口下降,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其他国家随着技术的扩散,逐渐掌握新技术,由原来对创新产品进口、逐渐能够自己生产,甚至可以出口到国际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2 -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