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免疫理论来阐明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规律;二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技术来诊断和防治疾病。
本章内容主要是后者。
此外,免疫学不仅应用于传统的传染病中,而且在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生殖免疫等中均广泛应用。
免疫学防治是指应用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药物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有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两种。
自然免疫主要指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也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而产生的免疫。
人工免疫则是人为地使机体获得免疫,是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包括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过继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国内常将用细菌制作的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菌苗,而将用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及类毒素统称为疫苗。
经人工自动免疫产生的免疫力出现较慢,但免疫力较持久,故临床上多用于预防。
人工自动免疫制剂其主要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以及各种新型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体等制剂,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输入抗体后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约2~3周,临床上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主要有抗毒素、抗菌血清与抗病毒血清、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
过继免疫治疗是指给患者转输具有在体内继续扩增效应细胞的一种疗法。
如给免疫缺陷病患者转输骨髓细胞;给肿瘤患者输入体外激活扩增的特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的LAK细胞等。
应用时应考虑供者与受者之间HLA型别是否相同,否则输注的细胞会被迅速清除,或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再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取患者自身或异体骨髓或脐血输入患者,移植物中的多能干细胞可在体内定居、增殖、分化、使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形成免疫力。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以及某些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等。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开课教研室:基础医学教研室开课院(系、部):药学院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 Immunology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开课对象: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学学分: 1.5 ;总学时: 28 ;理论课学时: 20 实验学时: 8先修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4月第7版参考资料:【1】医学免疫学,司传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2】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6版【3】医学免疫学, 龚非力,科学出版社2009年07月第6版【4】免疫学原理,周光炎,科学出版社, 2013年5月第三版【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陆曙梅,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八月第一版【6】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周长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7】医学免疫学,谭锦泉,姚堃,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一、课程目标及基本要求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功能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药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免疫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广泛渗透到基础、临床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1.重点阐述免疫的基本概念。
《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规律的研究》一、引言中医理论中,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内伤杂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以气血津液为基础,通过辨析卫气营血的盛衰、虚实、寒热等变化,从而达到治疗内伤杂病的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二、卫气营血理论概述卫气营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卫气、营气、血三个层次。
卫气位于最外层,主要负责保卫机体免受外邪侵袭;营气位于中间层,主要作用是滋养机体;血则位于最内层,为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
卫气营血理论强调了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平衡,对于指导中医临床辨治内伤杂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内伤杂病的成因及分类内伤杂病多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形成。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内伤杂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肝郁气滞、心脾两虚、肺热阴虚等。
这些疾病在中医临床中十分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规律(一)辨析卫气盛衰卫气盛衰是卫气营血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辨治内伤杂病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汗出等情况,判断卫气的盛衰。
若卫气虚弱,则易受外邪侵袭,治疗时应以扶正祛邪为主;若卫气亢盛,则应清热泻火,调和气血。
(二)分析营气营血的虚实营气营血的虚实是辨治内伤杂病的关键。
医生需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等表现,判断营气营血的虚实。
若营气不足,则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治疗时应以补益营气为主;若营血不足,则表现为面色苍白、爪甲无华等症状,治疗时应以养血活血为主。
(三)把握证候的寒热变化寒热是证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医生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判断证候的寒热变化。
若证候偏热,则表现为口渴、尿黄等症状,治疗时应以清热为主;若证候偏寒,则表现为畏寒、肢冷等症状,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五、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一项应用并简述该应用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免疫系统以及免疫反应产生规律的科学分支。
它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领域的一项应用,并简述该应用的基本原理。
一项广泛应用免疫学的应用是免疫疫苗的开发。
免疫疫苗通过引入病原体的成分或者病原体的衍生物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提高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疫苗可以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并为生物体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
疫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来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
疫苗通常包括抗原(如病原体的成分或表面蛋白)、佐剂(增强免疫反应的物质)和辅助物质(如葡萄糖或盐水)。
一种常见的疫苗类型是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使用的是经过灭活处理的病原体,如病毒或细菌,其不能复制繁殖。
通过接种这些疫苗,机体可以识别和产生针对这些病原体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从而在真正的感染中提供保护。
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使用的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经过灭活处理后形成的疫苗。
机体会识别疫苗中的抗原,启动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和免疫记忆细胞,以便在遇到真正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时迅速应对。
另一种常见的疫苗类型是活疫苗。
活疫苗使用的是经过减毒的病原体,其仍然能够在体内繁殖,但不会导致疾病。
通过接种这些疫苗,机体可以产生针对病原体的抗体和免疫细胞,并建立长期的免疫记忆。
例如,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使用的是减毒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病毒。
接种MMR疫苗后,机体会产生对这些病原体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这些疾病的感染。
除了预防性疫苗,免疫学还在治疗性疫苗的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治疗性疫苗是用于治疗患者已经患有的疾病,如癌症或慢性感染。
治疗性疫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来抑制疾病进程。
例如,癌症疫苗使用的是癌细胞的特异性抗原。
通过接种癌症疫苗,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日益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各个医疗领域,其中包括中医药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并探讨这些应用的潜力和展望。
一、基因检测技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基因检测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学领域的个体化治疗,它通过对病人的基因组检测,了解其遗传基础及个性化特征,为中医药学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基础资料。
1.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药学基因多态性是指一组基因中发生的变异所造成的多种基因表达状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in/del变异。
在中医药学中,基因多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因为它与药物代谢、药物副作用和药物反应等方面有关系。
在临床上,乙肝携带者能够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情况来进行个体化治疗,畅销药物盐酸利巴韦林能够促进乙肝病毒清除,但在个别病人受体的变异情况下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可以提供个体化治疗策略。
2.药效基因组学与中医药学药效基因组学是一种利用全基因组方法研究药物治疗反应的新技术。
它可以分析药物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发现影响药效的基因,从而预测药物治疗效果。
在中医药学中,药效基因组学技术可以用于早期预测不同患者的药物反应以及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针对中草药的多种复方制剂来说,药效基因组学的技术可以识别放血蓼所搭配的草药成分是其有效成分在基因水平上的作用。
3. 药代基因组学与中医药学药代基因组学是指基因组学、药物代谢学和药物学三者之间的交叉学科。
利用此技术,可以分析某一特定基因的变异导致不同物种个体处理药物的差异,其中包括药物的代谢和毒性反应等因素。
在中医药学中,药代基因组学可以用于分析该药物在个体中的代谢情况,从而提高个体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二、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1. 药物有效成分分析和鉴别方面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杂质和模拟品最容易发生的药物制剂之一,具有复杂性、多组分、多途径等特点,使得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在鉴别和质量控制方面相当具有挑战性。
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在诸多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代生物技术用于医学领域较早,可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基于此,本文从现代生物技术的内涵入手,讨论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医学领域;应用生物技术基于现代生命科学,再造和利用生物成分,其涉及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学科,当前已经在医学领域得到了深入应用,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一、现代生物技术的内涵现代生物技术基于现代生命科学对生物组织以及细胞特征加以利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该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经用于诸多领域,其中在医学领域应用最为深入,主要如下:(一)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是根据细胞学遗传学相关原理实现细胞大量繁殖或者快速繁殖,其中植物增殖以及细胞繁殖需要吸收大量营养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如果失去营养物质细胞会停止增殖和繁殖。
细胞工程能够选择性的进行某种生物繁殖,由此避免物种灭绝,而新物种出现后可通过细胞工程大量繁殖,由此满足相关研究。
细胞工程通过细胞快速繁殖得到患者体内缺失的白细胞以及细小板,由此在医学上修复器官,让患者受损器官缺失成分得到补充并恢复健康。
医学工程还能够进行器官培养移植到患者体内,由此除去坏死器官,挽救患者生命。
尽管细胞工程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大,不过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十分突出[1]。
(二)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对细胞基因拼凑和改造的生物技术,相比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实施难度更大,现阶段生物学理论提出生物性状将DNA作为蓝图,进而在后天环境中体现出显性或者隐性,通过人工形式改变DNA实现人类选择生物整体进化方向。
与此同时,基因工程可通过人工手段拼接和重组,人们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定向选择生物所需性状,由此获取生物信息[2]。
(三)酶工程在酶催化作用下发展的酶工程受到医学领域的高度关注,酶是一种高效、无害的催化剂,具有催化细胞的作用,可以促进细胞生命活动。
免疫学抗体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门学科,涉及到抗体、抗原及其相互作用等内容。
抗体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分子,它能够通过与抗原结合来识别和清除病原体,起到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作用。
本篇文章旨在对抗体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我们将首先介绍抗体的定义和功能,包括其作为免疫分子的重要性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接着,我们将详细讨论抗体的结构和分类,以及它们在免疫系统中的不同功能和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抗体在免疫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抗体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抗体这一重要的免疫分子,以及它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我们希望本文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促进对免疫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来解释免疫学中的抗体名词。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概述,给读者一个对主题的整体了解。
其次,会详细说明文章的结构,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抗体在免疫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抗体研究的应用前景。
在引言的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解释什么是免疫学以及抗体在免疫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强调抗体在身体中的作用,以及对抗外来病原体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的重要性。
接下来,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目标。
首先,我们会在第二部分探讨抗体的定义和功能。
我们将解释抗体的定义,即它们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原物质。
我们还将讨论抗体的功能,包括中和病原体、激活免疫细胞和介导免疫应答等。
然后,在第二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我们将深入探讨抗体的结构和分类。
我们将详细介绍抗体分子的组成,包括重链和轻链,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我们还将解释抗体的不同类别,如IgG、IgM、IgA等,以及它们在免疫应答中的不同作用和特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习计划在当今世界,疾病的防控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不断演变和抗药性的增强,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愈发重要。
因此,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学习计划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帮助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一、病原生物学的学习计划1.基础知识的学习病原生物学是研究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的学科,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要深入了解病原生物学,首先需要对这些微生物的结构、生长繁殖、代谢和致病机理等进行系统的学习。
2.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对于认识它们的致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学和特征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且为研究和应用病原生物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是深入研究病原生物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病原微生物如何侵入宿主细胞、释放毒素、干扰宿主的免疫系统等,可以更好地认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过程及其对宿主的危害,并且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4.抗生素的研究与发展抗生素是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了解抗生素的研究与发展是病原生物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抗生素的分类、作用机理、用药指南等,可以更好地了解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5.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监测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监测是病原生物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监测技术、质量控制等,可以更好地认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感染风险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二、免疫学的学习计划1.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防线,了解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于深入研究免疫学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免疫分子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免疫系统的作用机理,并且为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医学实验室认可领域分类一、生物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是医学实验室中的重要一环。
它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分子机制,通过分析生物样本中的代谢产物和蛋白质等分子,了解生物体内的生理状态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生物化学实验室常用的技术包括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定量分析和鉴定生物样本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场所。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小生物体,它们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学实验室通过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并指导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三、免疫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地方。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它包括淋巴细胞、抗体等免疫细胞和分子。
免疫学实验室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细胞免疫功能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免疫相关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遗传学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主要研究人类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遗传学实验室可以通过分析DNA、RNA等遗传物质的序列,检测和诊断与遗传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肿瘤和遗传性代谢病等。
此外,遗传学实验室还可以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家系分析,为遗传咨询和家族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五、病理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是研究疾病形成机制和病变特征的地方。
病理学实验室通过对组织和细胞标本的切片和染色,观察和分析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为医生提供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病理学实验室还可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测,帮助鉴定肿瘤的类型和分子亚型,指导个体化治疗。
六、临床药学实验室临床药学实验室是研究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治疗监测的场所。
临床药学实验室通过检测患者血药浓度和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等指标,为个体化用药和药物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受体的名词解释受体是居住在许多有机物体中的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它可以与来自外界的外来物质结合,在受体和外来物质之间形成特异性结合。
受体能够与特定的物质(称为受体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控制其生物效应。
受体的总能量由其表面的氨基酸构型、电荷、空间分布和实际的三维结构组成。
受体有许多种,其作用不仅仅是药理作用,而且可以在机体内部促进数种分子间的作用。
受体分类根据受体与外来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受体可以分为氨基酸受体和非氨基酸受体。
1、氨基酸受体(乙醇受体)通常是由单一蛋白质组成,它能够与某些氨基酸物质发生结合,可以调节机体的神经反应、水平和荷尔蒙等行为,以及生命活动的变化。
2、非氨基酸受体(蛋白质受体)包括糖蛋白质受体、激素受体以及其他复杂蛋白质受体。
这些受体可以与体内不同物质结合,比如核糖体(RNA或DNA)、多肽类似物等,可以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活动,有助于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
细胞受体的功能细胞受体的功能主要有三个:1)提供细胞间的通讯;2)调节细胞内部的活性,以及3)提供膜脂的稳定性。
1、提供细胞间的通讯:细胞间的通讯主要是细胞之间的外源性信号通过受体在细胞之间传递。
细胞受体能够识别特定的受体分子,一旦接受到这些分子,会激活受体分子和细胞内部的细胞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细胞之间的通讯。
2、调节细胞内部的活性:细胞内部本身也有自身的受体,它们可以通过受体-受体分子相互作用来识别自身受体分子,从而调节细胞内部的激活状态。
3、提供膜脂的稳定性:受体在膜脂的表面上可以提供稳定性,保护膜脂不被水解,亦可以参与膜脂的加工和转运。
药物作用许多药物都是通过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例如苯甲酸受体的结合可以调节血压,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可以调节血糖水平,乙醇受体的结合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等。
这些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治疗许多疾病。
受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受体在神经科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均有广泛的。
浅谈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应用一、免疫学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免疫学技术已从早年应用于微生物学发展到应用于分子生物医学研究的许多方面。
目前,它已成为兴学科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此次免疫技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应用中,我们所涉及到免疫电泳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等等,我们就免疫酶技术做一概述。
免疫酶技术是一项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综合性技术,已是将一定的酶通过共价桥而标记抗体,在抗原抗体结合时,酶与底物作用,产生有色物质,对后者可进行定位或定量检测。
现已有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均向酶免疫测定等方法。
后一种方法是利用游离抗原与标记抗原竞争结合抗体,如果游离抗原浓度高,就会抢去抗体,使供氢体得以接触酶而使酶的活性增加。
用分光光度记可测出反应前后酶活性的变化。
免疫酶技术如与新技术进一步结合,可提高其灵敏度和可靠性。
二、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免疫学在医学中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预防,疾病治疗,免疫诊断。
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排除非己的能力。
免疫功能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
这种功能大致有对外源性异物(主要是传染性因子)的免疫防御;去除衰退或损伤细胞的免疫,以保持自身稳定;消除突变细胞的免疫监视,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近代免疫学广泛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用于检测各类免疫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抗原及受体)、细胞的活化、增殖、吞噬、杀伤功能、各种细胞因子的活性或含量等方面。
这些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用的手段。
随着细胞免疫学的迅猛发展,时有新的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出现。
近年来,新发展的项目集中在对有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受体方面的检测。
我们以此为例简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三、免疫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医学基础知识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在当今社会,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医学基础知识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石,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那么,医学基础知识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前景究竟如何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医学基础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知识是理解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关键。
在公共卫生领域,医学基础知识对于疾病的监测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传染病为例,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宿主的免疫反应,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通过对微生物学知识的运用,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从而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
生理学知识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也不可小觑。
例如,了解人体的代谢规律和营养需求,对于制定合理的膳食指南和营养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这有助于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此外,生理学知识还能帮助评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研究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对人体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影响,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健康促进措施提供依据。
病理学知识对于公共卫生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疾病病理变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
这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的迹象,为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依据。
同时,病理学知识也能为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
药理学知识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方面。
公共卫生工作者需要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禁忌症,以确保在大规模的疾病防控中药物的正确使用。
同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医学基础知识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基础知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为公共卫生带来新的机遇。
浅谈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得应用
摘要:免疫学技术在国内外得应用已就是日趋广泛。
近年来,由于任何有关抗原抗体得研究均可使用免疫技术,使免疫学技术早已超越了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动物学、药学、生物学等其她科学领域,免疫学技术本身也在迅速发展。
免疫学就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得前沿学科,本文仅就免疫学在某些领域得具体应用做简要得评述。
关键词:免疫酶;免疫检测;免疫与中医药
一、免疫学在分子生物学中得应用
免疫学技术已从早年应用于微生物学发展到应用于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得许多方面。
目前,它已成为兴学科生物学研究得重要工具之一。
在此次免疫技术涉及得分子生物学应用中,我们所涉及到免疫电泳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定位技术等等,我们就免疫酶技术做一概述。
免疫酶技术就是一项定位,定性与定量得综合性技术,已就是将一定得酶通过共价桥而标记抗体,在抗原抗体结合时,酶与底物作用,产生有色物质,对后者可进行定位或定量检测。
现已有酶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均向酶免疫测定等方法。
后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游离抗原与标记抗原竞争结合抗体,如果游离抗原浓度高,就会抢去抗体,使供氢体得以接触酶而使酶得活性增加。
用分光光度记可测出反应前后酶活性得变化。
免疫酶技术如与新技术进一步结合,可提高其灵敏度与可靠性。
二、免疫学在医学中得应用
免疫学在医学中广泛应用于传染病预防,疾病治疗,免疫诊断。
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得免疫功能就是对抗原刺激得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
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排除非己得能力。
免疫功能根据免疫识别发挥作用。
这种功能大致有对外源性异物(主要就是传染性因子)得免疫防御;去除衰退或损伤细胞得免疫,以保持自身稳定;消除突变细胞得免疫监视,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免疫学细胞免疫测定。
近代免疫学广泛采用了细胞生物学、免疫血清学、免疫标记、免疫组化等多方面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了一系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用于
检测各类免疫细胞得表面标志(包括抗原及受体)、细胞得活化、增殖、吞噬、杀伤功能、各种细胞因子得活性或含量等方面。
这些技术为深入研究与认识机体免疫系统得生理、病理改变,阐明某些疾病得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用得手段。
随着细胞免疫学得迅猛发展,时有新得细胞免疫检测技术出现。
近年来,新发展得项目集中在对有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受体方面得检测。
我们以此为例简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人类淋巴细胞在体外与特异性抗原(如结核菌素)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细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
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得合成增加,最后导致细胞分裂。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得
淋巴母细胞数,也可用氚标记得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正在分裂得淋巴细胞,用液闪测定仪来确定掺入量以确定淋巴细胞转化率。
最近有一种不用同位素,又可用仪器测量得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得检查法,称为MTT检测法。
MTT就是一种甲氮唑盐,它就是细胞线粒体脱氢酶得底物,细胞内得酶可将MTT分解产生蓝黑色成分。
该产物得多少与活细胞数成正比,结果可用酶标仪(595nm)测量光密度,作为MTT法得指标。
三、免疫学在中医药领域得应用。
免疫一词早期就是免除与预防疫病(传染病)得意思。
在此前得中医药学中并没有“免疫”这一名称,但在中医药学中却包涵了许多可以预防、治疗免疫性疾病。
早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即有:“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得论述,实开创了世界防病医学得先河。
我国古代东晋时期葛洪(公元284—364)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狂犬脑敷治狂犬病得方法。
葛洪对狂犬病得防治措施,可以称得上就是世界免疫学得先驱者。
至明代时期,已经广泛采用了人痘接种法——“鼻苗法”来预防天花。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得人工免疫得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简述一下针灸与红细胞免疫。
针灸与红细胞免疫:针灸能防止多种疾病就是与针灸能调控平衡神经分泌免疫网络密切相关得。
现有研究表明:红细胞上有内非太与肾上腺素受体,而针灸可调控血液循环中得内非太与腺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可对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进行正负调控。
乳腺癌患者取其风门、心俞、督俞、等穴垂直进针,得气后接针麻仪,分别诱导,取样检测后发
现,针麻对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得这种改变可能对于患者术后机体各种功能得恢复具有积极得意义。
总之,免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各个领域。
免疫技术发展趋向高度特异性、高度敏感性、精密得分辨能力、高水平得定位、反应微量化、方法标准化与方法得简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