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离别练习曲赏析及演奏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的演奏曾丹【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独创精神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里流露出浓浓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的结构、旋律、感情等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完成对《离别》的一定层面的探讨.【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8(000)022【总页数】1页(P33)【关键词】肖邦;练习曲;演奏【作者】曾丹【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正文语种】中文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是一个风格迥异、创作鲜明的时期,在众多的钢琴音乐家中,钢琴家肖邦的音乐风格独具一格,丰富的和声织体与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离别》练习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流畅,作品中流露出肖邦的徐徐忧伤和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怀念之情。
我们可以将《离别》练习曲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1小节)以慢节奏,优美旋律为主,肖邦反复在回忆家乡的美好生活。
第二部分(22~61小节)是此曲的高潮,抒发了肖邦离开祖国之后,内心的纠结和凄凉。
第三部分(62~77小节)与第一部分相呼应,把我们带回安静的画面里,再一次抒发肖邦的“离别”之情。
一、《离别》中旋律的演奏(一)分声部的演奏旋律旋律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表达方式,肖邦的作品非常注重音乐的歌唱性以及情感的表达。
《离别》练习曲属于多声部音乐,它的四声部和声同时进行。
我们在弹奏的过程中,一定要分声部的演奏其旋律,以第一部分为例,《离别》练习曲的第一部分由一段悠长的旋律进入,肖邦就像诉说故事一样,给我们创造出一个宁静的氛围。
我们在这里可以分手练习各声部的旋律,这首练习曲的旋律主要出现在高声部,也就是右手的小指上。
众所周知,我们的手指中就数4,5指最弱。
要想弹好这首练习曲,就要求我们多把功夫花在小指上。
接下来我们看看左手低音声部的旋律,这些小切分音,我们的手指在弹奏中一定要慢慢下键,用指肚的部位贴着琴键弹奏,注意力量一定要弱一点,声音千万不要盖过主旋律。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分析【摘要】肖邦的钢琴练习曲是钢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演奏特征。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演奏特征、不同练习曲的比较以及练习曲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肖邦钢琴练习曲以其独特的技巧要求和音乐表现力而闻名,不仅有助于钢琴演奏者提升技术水平,更展示了肖邦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卓越才华。
通过对这些练习曲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肖邦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和演绎这些杰作。
肖邦钢琴练习曲在钢琴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音乐家和钢琴演奏家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关键词】肖邦、钢琴练习曲、艺术特色、演奏特征、创作背景、不同练习曲比较、练习曲作用、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肖邦(Frédéric Chopin)是19世纪著名的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
他的钢琴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钢琴练习曲》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
肖邦创作《钢琴练习曲》的初衷并非为了演奏会上展示技巧,而是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来提高钢琴演奏者的技术水平。
每一首练习曲都涵盖了不同的技术要求,从基本的琶音、三连音到复杂的音阶、跳音等,全方位地锻炼了钢琴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力。
在肖邦创作《钢琴练习曲》的时代背景下,钢琴演奏家们普遍注重技术的训练和提高。
肖邦的作品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完善的练习曲目,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帮助,更在音乐表现力和艺术修养上有所启迪。
肖邦《钢琴练习曲》不仅是一部重要的音乐作品,更是钢琴演奏技巧的宝库,对于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和理解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肖邦《钢琴练习曲》的背景及艺术特色,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音乐思想和表现力。
1.2 研究意义肖邦的钢琴练习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深受钢琴演奏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对于研究这些练习曲的意义在于:肖邦的钢琴练习曲作为钢琴教学和演奏领域的重要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教学和演奏价值。
肖邦及其钢琴独奏曲欣赏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一位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遭遇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痛苦地自称为“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他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并在临终时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一生创作的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他二十岁就参加战争,离开祖国18年之久,但一直不忘祖国,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创作,把一腔热血化为音符,甚至在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他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听上去非常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非常灵活。
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
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
第一次接触《降E大调夜曲》应该是小学4年级左右,在学习电子琴,无意中听到这首夜曲。
当时体味不出夜曲中丰富又细腻的感情,只觉得曲调优美浪漫,后来才知道这首曲子是肖邦最著名的一首,并饱含作曲者内心充沛的情感。
这首曲子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曲者内心的话语,而略带沉思的抒情气氛好象可以使人忘却了一切烦恼痛苦。
明亮澄澈的琴声,营造出一种月光下恬静安逸的意境,把人带进了万籁俱寂的深夜。
在喧嚣的环境中,听这首《降E大调夜曲》,让自己的心灵更安宁闲逸。
但肖邦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E大调练习曲:离别》给了我更加深刻的印象,其中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
2017年第7期(总第319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7,2017(CumulativelyNO.319)肖邦《离别练习曲》音乐分析贾 敏(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钢琴艺术领域的一名集大成者。
以”钢琴诗人“著称。
《肖邦练习曲》是其作品中最为华丽的部分,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情感表达充斥在练习曲的每一个角落。
标新立异的他改掉了以往练习曲中单一、固定的技巧练习和枯燥无味的旋律进行方式,因此人们把《肖邦练习曲》的诞生说成是练习曲领域的一种创新。
本文重点通过肖邦《离别练习曲》的创作手法和情感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解析,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视角上完成对《离别》的解读。
【关键词】创作背景与技法;演奏技巧;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19世纪时期波兰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家、作曲家。
1810年生于波兰,7岁开始创作,8岁便登台演出,很精彩的完成了一首协奏曲而名噪一时。
1829年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
肖邦是一位天才型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约两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练习曲27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及奏鸣曲各3首、歌曲17首,因大部分作品是钢琴曲,因此被誉为“钢琴诗人”。
一、《离别练习曲》的创作背景与技法《离别练习曲》是一首乐曲性质的练习曲,创作灵感来源于19岁,那时的他爱上一位名叫葛拉柯夫丝卡的女同学。
因为肖邦性格羞怯,始终不敢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情,就在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他才在心爱的人面前弹奏了这首凄婉忧伤的钢琴曲向她告别,曲中忧伤凄美的主题不时的敲击着作者的心,因此肖邦自己也说过“像这样的旋律,以前没有写过,以后也不会再有”,不失为肖邦钢琴作品中的沧海遗珠!(一)在创作技法上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作品,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呈示部可分为21个小节,从E大调的属音起笔,以切分音的节奏类型为引子,高音声部复音旋律为主题进行,音程以级进和跳进为主,运用附点、八分、后十六等节奏类型以及使用延长音烘托长线条的旋律使得和声织体极为丰富。
浅析肖邦练习曲《离别》摘要:肖邦的这首《离别》练习曲,不同于一般八度、音阶的纯技术练习曲,它作为音乐会练习曲,除了技术性练习,还有情感的表达和艺术风格的体现。
本文通过對这首练习曲的音乐风格、弹奏技巧、曲式结构以及作品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挖掘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感情气质,作品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感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离别》;肖邦练习曲;情感表达;弹奏技巧一、肖邦生平肖邦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他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
他从小就喜欢音乐,而且也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在孩提时代就向人们展示了他特别出色的音乐才能,在8岁时就能登台进行出色的钢琴演奏。
他一生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被人们誉为‘鋼琴诗人’。
他在华沙和巴黎的不同时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有练习曲、奏鸣曲、圆舞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回旋曲、玛祖卡舞曲等音乐体裁,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经典教材。
他1849年病逝于家中,结束了他的音乐生涯,也永远的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创作背景18世纪19世纪的波兰当时被很多国家瓜分,一直处于外族列强统治,动荡不安的局面。
后来肖邦在亲朋好友的劝说及鼓励下,出国更好的学习为祖国争取荣誉,肖邦也意识到要出去用自己方式去歌颂和赞扬祖国,他离开了祖国来到了巴黎。
一次他在弹奏自己作品中一段带有技巧性的部分时,觉得需要写一些练习曲去专门训练一些弹奏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所以开始了练习曲的创作。
这首《离别》练习曲创作于巴黎时期,他因思念祖国,怀念亲人而写出了这首练习曲。
三、《离别》练习曲(1)曲式结构。
这首练习曲为三部曲式结构,即A+B+A’。
A(1-21)有两个乐段。
第一乐段中a(1-5)结束到主,b(6-8)结束到属七;第二乐段中a(9-13)与第一乐段a乐句重复,b1(14-16)是b乐句的模进,c(17-21)结束到主,是是最好听的乐句。
B(21-61)可以理解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21-29),其中(25-29)是(21-25)的上方二度模进;第二部分(30-37),这8小节从它的下属调A调转到它的属调B调,后4小节是前4小节的上方二度的自由模进;第三部分(38-46)增四减五音程进行和左右手的两个声部反向进行,最后结束到属;第四部分(47-54)六七度音程,左右手弹奏反方向的相同音程,结束到属七;第五部分(54-61),此部分也可看为是B段到A’段的连接部。
53器乐演奏实践SONG OF YELLOW RIVER / 092020一、《离别》的创作背景与音乐分析《离别》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期间,肖邦爱上了一位叫葛拉柯芙丝卡的女孩,性格内向的他从未向姑娘表达过爱慕之情,但1830年波兰国内革命爆发,肖邦不得不离开深爱的祖国和喜爱的姑娘,于是在离开之前他在姑娘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离别》。
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作品,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呈示部分为21个小节,以E 大调的属音开头,切分音的节奏型为引子高音声部复音旋律为主题进行,音程以级进和跳进为主,运用附点、前八后十六等节奏型,使用延长音烘托长线条的旋律,使得这个乐曲织体更加丰富,乐曲进行到中断出现大量离调,离调模进与声部反向相结合并加重了内声部织体,中段旋律作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个部分,最后本段以E 大调主和弦平稳终止。
展开部是本曲的高潮部分,分为40更小节,首先在速度上就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迅速发展,也让织体产生了变化,在展开部的中段出现大量的离调和转调,采用片段式的手法书写旋律,横向以增四减五三全音进行,纵向以左右手两个声部反向跑动进行,并且由此引出第一个展开部的高潮。
用相同的手法再加剧引出第二个高潮,使得乐曲层次感更加分明,在紧张激动地表现完两个高潮后,旋律逐渐走向平稳,似狂风暴雨后的宁静一般舒缓的再次引出再现部。
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响起,唯一不同的是由原来的属主终止变为下属和弦进行补充终止,仿佛再一次强调了变化,最后以E 大调主和弦结束。
二、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离别》不是一首简单的技术型练习曲,他不仅有大量的手指跑动,甚至是双手反向跑动,他还是一首乐曲性质的练习曲,在完成技巧的同时也需要饱满的情绪以及对手指极佳的控制,这样才能在完成技巧的同时表达出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弹奏者的所思想,所以这首练习曲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是不可分割的。
呈示部的开始以慢速为主,手指似一块重重的石头沉入海底一般,既需要力度又需要控制,仿佛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开头,缓慢且悠扬。
《谈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与李斯特钢琴小品《爱之梦之三》的学习比较_》摘要:肖邦的钢琴曲《离别》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不论是分析两部作品的演奏技法,还是分析它们的声部层次,都可以找到相似之处关键词:作品风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肖邦的钢琴曲《离别》(《E大调练习曲》)作于1827年,李斯特的《爱之梦》作于1847(另一说1850)年,两首作品创作的年代相差20余年摘要:有比较有对比地学习是成功的捷径之一。
肖邦的钢琴曲《离别》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不论是分析两部作品的演奏技法,还是分析它们的声部层次,都可以找到相似之处关键词:作品风格;曲式;演奏技巧;比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世上的知识虽广博但毕竟有限,有比较有对比地学习无疑是成功的捷径之一。
肖邦的钢琴曲《离别》(《E大调练习曲》)作于1827年,李斯特的《爱之梦》作于1847(另一说1850)年,两首作品创作的年代相差20余年。
看上去似乎并无多大关联,但笔者在练习中发现,两部作品的风格、曲式、声部层次上都可以找到相似之处。
本文就自己对这两部作品的学习体会做几点比较。
一、作品体裁、内容不同,但作品风格上相似。
很明显前者是练习曲。
“练习曲”这一体裁一般是为了磨练演奏技巧而作的乐曲,而肖邦的每一首练习曲除了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之外,在作曲技法和音乐表现方面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钢琴家尼克斯曾赞叹道:“不论从美学的观点或是从技巧的观点来看,肖邦的练习曲之优异性对我们来说实在可以用‘无比’这个词来形容,这些乐曲中决不缺什么。
”足见得肖邦的练习曲,绝不仅仅是高难度的手指练习,而是一组异常优美的钢琴诗。
在钢琴文献中,作为训练技术的练习曲,能把技术与音乐结合得如此完美的还很少见。
悠缓如歌的旋律,柔美深沉的色彩,每每听这首曲子总会让人心头涌起淡淡的伤感与离愁。
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彰显了这位浪漫主义时代“钢琴诗人”的气质。
浅析肖邦与他的《离别》练习曲作者:胡宝心来源:《神州》2012年第08期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浪漫派音乐家,他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同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音乐家,他的作品内容大多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并在作品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情绪,表达了祖国被奴役的悲愤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本文将分析的《离别》练习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弗列德列克·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的一个郊区小镇。
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喜欢弹钢琴,而且有一幅好嗓子,对波兰歌曲十分喜爱,而家中也经常有进步分子做客,这些都对肖邦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肖邦从小十分喜爱音乐,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他六岁开始系统的学习钢琴,七岁时便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八岁就开始公开演奏了。
因此,曾被人誉为“第二莫扎特”。
1826年,肖邦考入华沙音乐学院,同时师从音乐学院的院长艾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
肖邦一直都比较喜爱历史和文学,并喜欢欣赏民间乐队演奏的民间乐曲,在音乐学院他还经常参加各种演奏会。
因此,毕业时他已是全波兰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了。
肖邦20岁时,师长和朋友都劝他出国深造,并为宣传波兰文化做工作。
但当时,波兰国内正准备反抗沙俄侵略者的起义,肖邦不愿意在这种时候远离祖国,因此,行期一再推延,最后,在1830年11 月,才告别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
之后,肖邦在法国渡过了他的后半生。
1849年10月,肖邦病逝于巴黎。
身在异国的肖邦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关心着自己祖国的命运,临终前,他还叮嘱亲人将他的心脏运回自己的国家。
肖邦的创作,大部分为钢琴作品。
他充分运用和发挥了钢琴的各种手法,同时在钢琴音乐范围内,又采用了非常广泛的体裁形式,如协奏曲、叙事曲、练习曲夜曲等。
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和声色彩丰富多样,充满民间特色,在他的音乐中,还隐藏着非常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
因此,他的创作对于十九世纪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66肖邦《离别曲》及其改编的声乐作品祝磊(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摘 要:肖邦的钢琴曲与其改编而成的声乐作品,通过钢琴曲与声乐演唱相结合,表现音乐作品的多种呈现方式。
每一种诠释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发掘艺术作品另外一种诠释美的形式,加强对于经典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品味经典作品更多美的形式。
关键词:肖邦;离别曲;曲式;声乐曲一、肖邦的影响力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对于音乐的才华带给世界的远远不止那些流传至今的音乐作品,更在于他身上的精神,那种对于音乐的执着与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与忠诚,对生活的希望与期待。
二、《离别曲》的背景故事《离别曲》的创作有着这样的一段背景故事,在肖邦19岁的时候,他爱上了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性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在声乐方面有着极大的天赋[1]。
肖邦从小胆子就小,他始终不敢表达爱意。
当他不得不离开祖国,即将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面前,肖邦为她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来向这位美丽少女告别。
肖邦自己也曾坦白说道:“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来都没有写过,恐怕以后也不会这样了。
”肖邦把对祖国与爱人的思恋通过一个个音符缓缓道来。
有一次,肖邦听到他的一位学生弹奏这首曲子,感慨地叹惜到:“ 啊!我的祖国! ”。
三、《离别曲》曲式结构衬悲情此曲为E 大调,整首作品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即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构成,以下是从每一个部分的结构、调性、旋律、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更进一步的理解这部作品。
其结构图示大致如下:A B A1(1-21) (22-61) (62-77)呈示部A(1-21),E 大调,由两个变化重复的乐段构成,第一个乐段包括a、b 两个乐句,第二个乐段包括a.b1、c 三个乐句。
在E 大调的基础之上,主题旋律极其质朴却又深情款款,就像透过树叶的阳光,轻柔地洒下,带着悲伤缓缓地流入你的心房。
2017年第3期(总第315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3,2017(CumulativelyNO.315)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呼吸特点及表达——以《离别》为例吴 萌(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练习曲对后世的钢琴练习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文章以肖邦的练习曲《离别》为例,探究练习曲的呼吸特点和表达形式,提高肖邦练习曲的演奏水平。
【关键词】肖邦钢琴练习曲;呼吸特点;表达形式肖邦素有钢琴诗人之称,钢琴练习曲是肖邦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在进行钢琴练习曲的演奏时,必须全面的对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呼吸特点及表达形式进行分析,重视肖邦钢琴练习曲呼吸的特点,了解呼吸能够将书面符号转化为流动音符,掌握良好的呼吸技巧,有利于作品生命力的体现。
一、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的背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浪漫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大到音乐创作中,在音乐的创作中,追求丰富的音响效果和和声色彩,对音乐创作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使钢琴演奏技术得到空前的提高。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钢琴练习曲是其音乐的主要的表达形式。
肖邦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重视技术性与音乐性的统一,重视音乐作品的训练性,使其作品在实际的训练中具有很高的练习价值。
前期创作的钢琴练习曲的技术性较强,作品15号已经不仅仅关注技术,还对作品的思想有很深的认识,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在一起。
肖邦的钢琴练习曲是与波兰的命运相关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英雄性与悲剧性,在进行钢琴练习曲的演奏时,对作品要进行分析、了解。
二、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呼吸特点《离别》全局完整,开头有轻柔的旋律带进,感情逐渐深化,旋律逐渐增强,到达最高音G调后,情绪又开始低落,旋律开始缓慢,轻松。
(一)第一段的呼吸特点第一段主要是使用E大调,在进行演奏时,容易进行无意识的呼吸,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在演奏时,主动将乐段进行划分,将乐段的句头、句尾都明显的标示出来,将所需要的呼吸标示在乐章上。
《离别练习曲》(练习曲作品10之3),肖邦作曲,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著名。
肖邦19岁时,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
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
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
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的分句法演奏。
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
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
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
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人想像的艰难。
这首练习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
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
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
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
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 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92现代交际■ 2016年8月浅析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的分析与演奏杨琳(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216)摘要:练习曲是肖邦众多钢琴作品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肖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肖邦钢琴 练习曲《离别》的结构、旋律出发,对其演奏的奏法、技巧进行分析,从而深入挖掘肖邦练习曲《离别》背后 所蕴含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思想。
同时《离别》作曲的时代背景也决定了这首练习曲蕴含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本文也为此从结构和旋律两个主线为出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中图分类号:J624.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15-0092-01肖邦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肖邦的钢琴作品以作 品的旋律感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肖邦 的钢琴练习曲《离别》用非常清晰的线条和旋律将离别之 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其中也让人感受到他在战 争时期将要与祖国分离时的不舍和惋惜。
肖邦所处的时代 背景,影响着他一生的音乐创作。
肖邦大多数的作品都是 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也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失去独立的无奈 以及他内心深深的爱国情怀。
一、对《离别》结构的分析结构是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分析钢 琴作品的基础和依据。
这首《离别》的节奏属于2/2拍,三部曲式,也就是分三段进行演奏的。
在第一部分中,主 要以柔美、抒情的旋律为主;第二部分也是高潮部分,表 达了作者在离别时的情感波动,紧张、局促、恐慌而又热 血澎湃;第三部分又如同第一部分回归柔美、抒情的旋律。
整个作品中这三个结构部分,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也是作者对国家失去自由的一种无奈和感叹。
《离别》这首曲目,在分析和演奏的过程中首先要从 整体速度上进行把握。
这个曲子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有 相同之处,要控制好弹奏的速度,而对中间的高潮部分也 要处理好情绪和弹奏的速度,不能为了炫技而改变曲目的 整体弹奏基调。
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的分析与演奏作者:涂爱萍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9期涂爱萍(江苏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0)摘要:肖邦练习曲是其作品中重要的一笔,本文通过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的结构和旋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其中对结构的分析主要是从速度和幅度两个方面;旋律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奏法分析等方面,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完成对《离别》的一定层面的探讨。
关键词:结构;速度;幅度;旋律;连奏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9—0066—03众所周知,肖邦是钢琴艺术领域一位伟大的音乐大师。
尽管肖邦以“钢琴诗人”著称,但这并不能代表肖邦的全部。
肖邦音乐中所流露和表现的思想和情绪都是十分复杂的,要想尽善尽美地演绎肖邦的音乐,必须全面地认识理解肖邦并对其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地探索与分析。
这也是帮助我们对肖邦作品进行继承发展和再创作的重要的关键依据。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肖邦的钢琴练习曲集属于肖邦对钢琴创作所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之列。
练习曲突破了当时纯技术的技巧研究和练习的创作氛围,其不仅是解决各种技巧,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弹奏中学习如何感受和表现音乐,使得钢琴练习曲从单一的技术作品升华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练习曲集中《十二首练习曲Op.10》是他19岁时开始创作,两年后在巴黎完成。
期间,祖国波兰沦陷,肖邦成为一名流亡者,再也不能回到波兰。
因此,作品部分曲目表达了肖邦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而Op.10的第三首练习曲《离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从《离别》的结构和旋律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弹奏的探讨。
一、结构作品的结构是支撑音乐发展的骨骼,是音乐的内在张力所在。
毫无疑义,每一位演奏者在学习任何一首作品时,都必须彻底了解这首作品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肖邦的《离别》的速度是不太慢的缓板(Lento ma non troppo),2/2拍,三部曲式。
《离别练习曲》(练习曲作品10之3),肖邦作曲,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著名。
肖邦19岁时,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
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
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
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
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
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
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
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人想像的艰难。
这首练习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
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
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
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
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 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肖邦的作品在节奏上是非常精细的,这一练习曲也不例外。
中间那一段很多地方都是按四声部的形式写的,有时候一只手两个声部一个要弹16分音符,一个是附点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组合。
钢琴毕业论文-肖邦练习曲OP.25-NO.12分解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演奏好练习曲—以肖邦练习曲OP.25NO.12为例How to play etudes—in the case of the Chopin Etude OP.25 NO.12学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音乐学(钢琴)学号:学生姓名:入学年度: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年5月20日摘要弗雷得里克·肖邦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誉为“钢琴诗人”。
他将一生创作精力都奉献给了钢琴事业,创作了许多钢琴作品,这些作品都是钢琴发展史上重要的佳作,无论对演奏者还是研究者来讲,都是其艺术发展道路上汲取养料的重要财富。
文中以他二十四首练习曲中的一首——OP.25 NO.12《c小调练习曲》即“大海练习曲”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此曲的写作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乐曲的曲式特点进行分析。
在曲子的演奏重点方面,论述了演奏中对双手琶音的处理和如何准确掌控旋律音的问题;在对同音反复等技巧的论述中,将怎样达到音断意连的最佳效果及如何最好的运用踏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练习方法方面提出了循序渐进,提高双手琶音的准确性和查缺补漏,完善演奏的整体性等方法。
最后在对演奏版本的选择方面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力争达到在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同时,为这首练习曲以后的演奏起到指导性作用,同时对弹好肖邦的其它练习曲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练习曲;手指;技巧How to play etudes—in the case of the Chopin Etude OP.25 NO.12AbstractAs one of the leading roles in the music history of Poland and celebrated European romanticism pianist and composer in the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Frederic Chopin, the “Piano Poet”, devoted his lifetime effort to the piano career and contributed numerous piano works, which are all masterpie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iano that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both the player and researcher in art cause. This paper takes OP.25 NO.12 “c-sharp minor etude”-the Sea Etudes-one of the 24 etudes as research object, explores its composing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meaning and analyzes its buckling features. For the key point of playing, handle and accurate mastering on canto of two-hand arpeggios in playing are discussed; for skills like homophones repeat, how to achieve best effect of “Sound off while means even” and the best use the pedal are analyzed in-depth. As to practice method, ways like step by step, improvement of two-hand arpeggios accuracy, make up for deficiency band improved integrity of play were raised. At last, goo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selection of playing versions. By way of abo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is paper can guide the etude play in future while striving to achieve more thorough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n the work, meanwhile, it can also promote the playing of Chopin’s other etudes.Key Words:etude; finger; skill目录摘要 (III)Abstract .............................................................................................................................. I V 引言 . 0一、概述肖邦OP.25 NO.12练习曲 (2)(一)创作背景特征及研究价值 (2)1. 创作背景特征 (2)2. 研究价值 (3)(二)曲式结构研究 (3)二、肖邦OP.25 NO.12练习曲的演奏分析 (4)(一)肖邦OP.25 NO.12练习曲的技术分析 (4)1.双手琶音技巧的分析与应用 (4)2.手指地形学的应用与分析 (7)3.同音反复技巧的分析与应用 (7)4.踏板技巧的分析与应用 (8)(二)肖邦OP.25 NO.12练习曲的练习方法 (8)1.由慢及快,逐渐提高手指的准确度与灵活性 (8)2.把握各项技巧,不断全面完善 (9)三、肖邦OP.25 NO.12练习曲各版本的简介及选择 (10)(一)肖邦OP.25 NO.12练习曲各版本的简介 (10)(二)肖邦OP.25 NO.12练习曲版本的选择 (11)1.以原作版本为起点 (11)2.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引言弗雷得里克·肖邦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也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像“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的音乐内容都与波兰有关,因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他的音乐和波兰紧紧相连,因此,民族性也成为肖邦音乐的特征之一。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分析【摘要】肖邦《钢琴练习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技术要求和情感表达备受钢琴演奏者瞩目。
这些练习曲融合了肖邦的独特创作风格,挑战着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力。
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对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才能完美诠释这些作品。
肖邦的练习曲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从忧郁的悲怆到激情的奔放,每首曲目都是一段情感的体验。
演奏肖邦的练习曲需要掌握独特的演奏技巧,如灵活的手指技巧和精准的节奏掌握。
而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也可以通过体会肖邦的音乐风格来丰富自己的演奏呈现。
肖邦的《钢琴练习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钢琴演奏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肖邦,《钢琴练习曲》,艺术特色,演奏特征,音乐特色,技术要求,情感表达,演奏技巧,演奏风格,独特魅力,启发意义。
1. 引言1.1 概述肖邦《钢琴练习曲》是著名的钢琴作品,被誉为钢琴练习曲的经典之作。
这组练习曲共有27首,被分为两本,分别是Op.10和Op.25。
这些练习曲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技巧性、音乐性和表现力等,被认为是钢琴演奏的难度挑战和艺术探索。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复杂的和声结构、丰富的旋律变化和多变的节奏。
肖邦在这些练习曲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琶音、三连音、跳音和音阶等练习要素,挑战着钢琴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能力。
通过对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研究和演奏,可以感受到肖邦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钢琴演奏技巧的驾驭能力。
这些练习曲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艺术品,展现了肖邦独特的音乐思想和表现方式。
在钢琴演奏领域中,肖邦《钢琴练习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1.2 研究意义肖邦的钢琴练习曲一直以来都备受钢琴演奏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对于研究这些练习曲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肖邦作为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钢琴演奏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钢琴演奏技巧。
《离别练习曲》(练习曲作品10之3),肖邦作曲,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以《离别曲》而著名。
肖邦19岁时,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天才的姑娘,肖邦因为生性羞怯,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
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日夜思慕的美丽少女告别。
曲中那段充满爱慕、悲戚而且非常美丽的主题,肖邦自己也曾说:“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
”此曲用E大调2/4拍子的三段体(A-B-A) 作成。
第一段共21小节,可分两段。
在切分音的低音上,高音部弹出复音旋律,以“弹性速度”( Rubato不受节拍约束,可以任意加快和减慢的奏法) 的分句法演奏。
中段指示为“生气勃勃地”,连续着活力充沛的乐句。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反复。
这是肖邦的钢琴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
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为优美,常编写成合唱曲,广被演唱。
钢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误认为相当简单,其实适得其反,要把歌谣风细腻的音质表现出来,非优秀的钢琴家莫办,否则难以表达出其美境。
而且中断的上与下行和弦,也是出人想像的艰难。
这首练习曲,真是优美的使人为之神迷。
从技术上来看,也是最洗炼的作品。
这首曲子是一首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
据说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一个学生弹奏的这首曲子,曾无限感慨地叹惜到:“ 啊! 我的祖国! ”可见乐曲的旋律中的确融入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曲流传很广,曾被后人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现代轻音乐(改名为“我的心中响起一支歌”)乐曲为不太慢的缓板。
第一段的旋律极为优美,恰似波兰民间乐器--风笛所演奏的田园牧歌。
中段旋律更为活泼,情绪也更为高昂,由B大调经过各种转调,最后回到E大调,反复第一段。
肖邦的作品在节奏上是非常精细的,这一练习曲也不例外。
中间那一段很多地方都是按四声部的形式写的,有时候一只手两个声部一个要弹16分音符,一个是附点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组合。
虽然这些都是非常精巧和严密的作曲技法,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段的节奏型并不难。
要看到本质,首先就要了解这段音乐的复合节奏(composite rhythm)。
所谓复合节奏,就是左手和右手算在一起,每出现一个音就敲一下。
这样你会发现整个这一段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左右手的节奏重合在一起了以后就是规整的,不变的16分音符。
我放了小节的图片出来。
这一小节看起来节奏很难,但是如果你每一个音都敲出来,左手右手就是同时敲da da da da da da da da。
识谱的时候心里想着复合节奏,就比较容易对齐节奏了。
至于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衔接。
这首曲子实际上是非常自然的。
虽然第一段结尾有rallent.(渐慢),第二段开始的时候有“多一点点活力的”(poco piu animato),但是这些速度的变化都应该是有控制地、不做作的。
并不需要很刻意地去做出一个差别。
第一段结束时是一个优美的旋律。
直到最后一个4分音符之前,内声部都一直有16分音符的节奏型。
最后一个音(第一段倒数第二个小节),一共有三拍。
前两拍都是有16分音符内声部的,第三拍(就是第二段开始的那个小节),内声部的音没有了。
但是这种16分音符的韵律还在的,只是溶化到音乐里了。
你可以想象自己是在一条河流里,而不断重复的16分音符就在给你一种河流流动的感觉。
在第一段结束,内声部没有16分音符的时候,心里还是要有这种16分音符的韵律,有这种大河前行的感觉。
于是你心里面数了四个da da da da以后,突然第二段开始了,又一组新的十六分音符进来了,天衣无缝地和你心里的16分音符的韵律衔接在一起。
如果你找到这种感觉,这条音乐的河就不会断掉,相信你的过渡就一定是充满浑然天成,水到渠成的美感的。
肖邦离别练习曲的艺术、技术价值及本曲的重要地位。
详细分析了本曲的织体层次、旋律歌唱性(呼吸、触键、音色)踏板以及音乐的内涵。
结合演奏体会具体论述。
本曲的结构为A-B-A,层次为多声部具有复调性。
旋律的歌唱性包括连奏技术、强弱的起伏变化、以及触键对音色的影响。
音乐与技术的结合要从整个练习曲的理解开始,具体到某一乐段、乐句的分析。
踏板的几种用法(长踏板、旋律踏板),踏板对旋律的衬托。
结合演奏的体会,总结对音乐内在情感的理解。
附:24首练习曲排序op.10, 6op.25, 1op.25, 2op.10, 9op.25, 9op.25, 7op.10, 5op.10, 3op.10, 7op.25, 8op.10, 2op.25, 3op.25, 5op.10, 4op.10,11op.10,10op.25,12op.10,12op.10, 8op.25, 4op.10, 1op.25, 6op.25,10op.25,11肖邦,12首练习曲,作品251832-1836年间的作品,1837年出版,献给李斯特的夫人。
虽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时间写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来更像音乐作品,而不是一些技术难题的攻破。
降A大调练习曲:风弦琴练习曲,被认为是肖邦练习曲中出色的范例。
这一首练习曲着重处理双手的相反的感情处理。
全曲要控制细致的气氛和音色,和声丰富多彩,旋律和伴奏浑然一体,创造了极优美的音乐形象。
F小调第二练习曲:乐曲在两手分别有各自的节奏型,是肖邦最富消遣性的作品之一。
舒曼称赞到:“它是这般美妙迷人、充满幻想和静谧,宛如孩子梦中的歌声。
”F大调第三练习曲:是一首关于分句、重音、跳跃的练习曲,曲子的基调是晴朗的。
A小调第四练习曲:其阴郁的基调使练习曲具有小调的特性,几乎是在不断反复的左手音型与右手的和弦形成对比,感觉十分不安与不祥。
E小调第五练习曲:本曲较少被演奏,但事实上是很好听的作品,就像一首轻巧急速、优美雅致,而又稍稍不安的谐谑曲。
升G小调第六练习曲:这首练习曲有公认的高难度技巧,急流般的三度华采给演奏者提出了非常艰难的任务。
优美的旋律和沉着的感情尤胜于其技巧,据说描写一个波兰流亡者在茫茫雪原中、在叮当车铃声中被流放的情景。
升C小调练习曲,是一首在左手方面很突出的作品,又名大提琴练习曲,有着抒情的旋律,在感情方面有灼热的力度感。
降D大调第八练习曲:是六度双音练习曲,作品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革命练习曲、风弦琴练习曲和蝴蝶练习曲齐名。
降G大调第九练习曲:蝴蝶练习曲,可能是肖邦这一类型作品中最出名的三首之一。
一些有野心的学生很钟爱这一曲子,虽然很短,但技术上很成熟。
B小调第十练习曲:最后三首伟大的练习曲的第一首,解决八度演奏的难题。
这首曲有一个更合适的别名:冬风。
A小调第十一练习曲:是一首庞大的作品,由左手演奏主题。
是肖邦所做的最成熟的作品,听者将不时对大胆的和声吃惊。
尾部的上行音阶使作品达到戏剧性的结尾。
C小调第十二练习曲:海洋练习曲,双手琶音练习。
有一种潮涨潮退和自然不可抗力的力量感,但又被很好地控制约束住,有一种最高权威的征服感。
为12首练习曲写上完美的句点。
肖邦一共作有27首练习曲:OP.10的12首,OP.25的12首以及3首新练习曲。
肖邦这些练习曲,除练习钢琴演奏技巧之用外,也是为旋律、和声、节奏以及情绪表现用的练习曲。
尼克斯对这些练习曲的评价是:“健康而又新鲜,又像是沐浴在梦中所见的哀调之中”,“这些练习曲中,技巧的含义常常与美的含义相平衡。
”这些练习曲中,OP.10的12首,据考第一、第二、第五、第六号作于1830年;第八、九、十、十一号作于1829年;第七、第十二作于1831年;第三号作于1837年。
这12首作品呈献给李斯特。
1.C大调,技巧性琶音练习曲,因以琶音和弦浓缩原来的和弦,有圣咏合唱曲形态,所以称为《逃亡圣咏曲》。
快板,3段体,中段后经变奏、转调而恢复原形。
2.A小调,半音阶技巧练习曲,有阴郁、微妙的纤细心理表现孕含其中。
快板,3段体,中段转为F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反复。
3.E大调,离别曲,与第六首降E小调成为一对。
开始的旋律极为优美,钢琴家古德曼的说法,他演奏此曲时,肖邦曾抓起他的手喊道:“啊,这是我的祖国。
”不太慢的缓板,3段体,中段转为更活泼,情绪也更高扬。
4.升C小调,手指速度的练习曲,钢琴家汉斯·彪罗(Hans Bülow)认为,“这是纯粹古典、典型的练习曲。
”急板,3段体,中段升G小调起经各种转调,再回到第一段的升C小调。
5.降G大调,黑键练习曲,右手只奏黑键,左手和弦支持。
彪罗认为:“这是女人沙龙用的练习曲,令人感觉像是盅惑着一般。
”甚快板,3段体,第一段从降C大调降至降D大调;中段降D大调至降G大调,有调性不明的经过性转调;第三段和尾声都为降G大调,最后双手以八度弹出ff的下行音阶。
6.降E小调,夜曲形态的练习曲。
评论家们认为曲中到处都散发模模糊糊的阳光,尤其中段转为E大调的部分。
此曲为行板,3段体,中段由降B大调转至E 大调再转回降E小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最后5小节由降E小调转为A大调。
7.C大调,类似托卡它的练习曲,右手表达重音,高音部表达旋律,低音要有断奏性质。
甚快板,3段体,中段为D小调,最后有尾声。
8.C大调,右手流畅的练习曲,各式各样明亮的装饰音阶结构,快板,3段体。
第一段为F大调转C大调转F大调;中段E小调起转为降E大调,E小调再回到F大调;第三段F大调,降B大调,然后进入F大调尾声;转调频繁。
9.F小调,感情的练习曲,右手弹喘气般病态的旋律,最后在叹气中结束。
据李斯特学生说,曲中焦躁的情绪很像是李斯特,急促的快板,ABAB尾声。
第一段为为F小调;第二段降D大调、降G大调至F小调;第三段F小调;第四段和尾声都为F小调。
10.降A大调,节奏和重音的练习曲,OP.10中最高级的练习曲,其性格由二连音符、三连音符乐句交互带出微妙的对照,彪罗认为此曲充满幻想的常动性格,除李斯特的《鬼火》外,没有其它的练习曲可以比拟。
甚快板,3段体。
第一段为降A大调、降E大调、降A大调;第二段从E大调经各种转调回到降A 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现。
11.降E大调,广幅离开和弦,双手琶音练习曲。
钢琴家哈聂卡对此曲评介:“这是音乐的科罗,纤细的蔓藤花模样,犹如吹进灵魂的吉它一样,它的和弦构成的丰饶使我们感觉到一种无穷无尽。
”此曲为夜曲风格的练习曲,色调来自天国,终结却是叹息。
稍快板,3段体。
第一段为降E大调、F小调、降E大调、F小调、降E大调转降C大调;第二段降D大调、降D小调、降E小调、降C 大调、降B持续音上方的降A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反复。
12.C小调,《革命》,肖邦1831年离开华沙,踏上返巴黎途中,在斯图加特得知俄军离开波兰,悲愤之余而作。
左手将失望与愤怒表现于上下行音阶上,右手奏壮丽的八度,左手练习曲,有魄力的快板,3段体。
第一段8小节序奏,从C小调起经转各种调至降B大调;第二段由升G小调转C小调;第三段再现第一段,从C小调起经多种转调至C小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