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沧浪诗话评注》
- 格式:docx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3
读《沧浪诗话》有感第一篇:读《沧浪诗话》有感读《沧浪诗话》有感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论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禅宗的思维方法引入诗学,并借用禅宗话语进行言说,即“以禅喻诗”。
整个《沧浪诗话》贯穿着禅学思想,因此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禅学化色彩。
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一个特点是“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它的“别材别趣”“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妙悟”说为中心的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诣的审美理想论,成为构建严羽美学思想内在体系的三大理论主干。
别材、别趣说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风趣。
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
别材”反对依赖书本,“别趣”反对依赖说理。
“兴趣”说是严羽美学思想中最具本质意义的理论纲领。
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包括下列两个方面:(一)诗歌的内在质素为“吟咏情性”,亦即抒发诗人的情感意绪。
(二)诗歌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或艺术魅力,亦即外现途径及诗成后的境界。
其《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用了“空中之音”等四个象喻,似乎比较玄虚,但这段话的落脚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以说,严羽在此提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四中”之说重在无迹,重在委曲,重在空灵。
《沧浪诗话》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它由南宋文学家周邦彦所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沧浪诗话》以其深刻的诗学思想和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而闻名于世,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诗学体系和批评旨趣两方面对《沧浪诗话》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诗学体系1. 《沧浪诗话》的体系构建《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主要包括对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和情感等方面的理论阐述。
周邦彦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要领,对于诗歌的格律、韵律、音韵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
2. 《沧浪诗话》的诗学思想在诗学思想方面,周邦彦强调诗歌应当追求真实、自然和含蓄,主张诗人应当尊重自然、感悟生活,将真情实感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他还提出了“言志不叶”的诗歌理念,认为诗歌应当富有个性、自由,不受拘束和功利的约束。
二、批评旨趣1. 对诗歌创作的启发与指引《沧浪诗话》立足于对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对古代诗歌的形式、内容和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创作资源。
2. 对古代诗歌价值的评判《沧浪诗话》对古代诗歌的价值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判,强调了诗歌应当具有真实性、感人性和审美性,对于诗歌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了明晰的规范和评判。
通过严格的批评标准和立足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进行评判,为古代诗歌批评提供了权威性的参照。
3. 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沧浪诗话》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对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和学术积累。
它也对整个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文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结起来,《沧浪诗话》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诗学体系和批评旨趣都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宋代是一个文学的繁华时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诗话家。
在这个时代,严羽的《沧浪诗话》(The Poetry of the River)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被认为是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本文将就《沧浪诗话》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以及严羽在诗话中体现的主题和思想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论述和探讨。
一是严羽的《沧浪诗话》成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严羽将每首诗话的内容和风格细致地展示,以此来揭示宋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变化,如第三章的弦曲,以及第六章的庆生等。
他的作品受到宋代文学界的普遍赞誉,《沧浪诗话》被认为是宋代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二是严羽在诗话中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理念,揭示出宋代文化中崇尚古典文化和尊重自然的思想主张,如轻重荣辱的礼教,尊重古典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标准,以及要求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同时,严羽在诗话中通过新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元素,如第三章的弦曲,第九章的洞庭湖,第十八章的哥舒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凝练性和情感张力。
三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使用的文体。
《沧浪诗话》使用了古典抒情诗体,结合了宋代文学中的“言情”,如第十二章的“阳关三叠”,第十五章的“鹊桥仙”等等,以及严羽的辞藻。
严羽的诗句沉着、清新,由于精致的表达,使人们感受到宋代文化的高雅之美,和抒情的内心世界。
四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理论认识。
严羽在诗话中认为,诗是一种伟大的艺术,不仅能表达荣辱苦乐,而且还能表达文学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容。
同时,严羽认为诗也是一种修养,能够帮助人们实践道德准则,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沧浪诗话》是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严羽在这部著作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理念,以及用了新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元素,而且还有严羽在诗话中的理论认识,这些内容都使《沧浪诗话》成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沧浪诗话诗辨的解读
沧浪诗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其大意是“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清涟”,意指沧浪之水清澈而清涟,可以洗涤心灵,使
人精神振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这句诗句表达了生活中的清新和宁静,强调了清新的美好,提倡以一种清新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以一种清新的心态去活着,以一种清新的方式去改变自己。
清新的心态可以使人放松心情,放下压力,放眼未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这句诗句还暗喻着洗涤心灵,意指清新的思想可以洗涤心灵,让人摆脱烦恼,让人放松心情,放下压力,放眼未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沧浪诗话的解读是:提倡清新的思想,洗涤心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沧浪诗话读后感
沧浪诗话是一部集诗歌、散文和小说于一体的作品,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
朱自清。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沧浪诗话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沧浪诗话中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
然风景和人物形象,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尤其是《春》、《秋》、《夏》、《冬》四首诗,通过对四季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颇有些感慨。
其次,沧浪诗话中的散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和深刻
的思想,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尤其是《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等散文作品,通过对生活中的琐事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深受触动。
最后,沧浪诗话中的小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
的想象力,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起伏,让我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
尤其是《背影》、《春》、《秋》等小说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命运的起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让我深受感动。
总的来说,沧浪诗话是一部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让我感受到了作者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沧浪诗话,我不仅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我相信,沧浪诗话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一、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
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
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雅的时髦之举。
禅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由以前的静默观照而变为“参悟”禅家的机锋警语。
妙语偈言必须靠“悟”才能获得佛家真谛。
禅宗向来认为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禅的意蕴,但为了将佛家理论流传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文字。
但他们认为重要的还是“悟”,禅与诗的共同之点除了皆用文字,共同点就是“悟”或“妙悟”。
“学禅必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宋代文人在诗与禅的关系上,可谓深有体会。
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金》:“学诗当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龚相《学诗得》、《诗人玉居》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右屏诗》卷七:“欲参试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以上诗句皆阐述了“妙悟”在学诗与参禅方面的重要性。
“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因为佛家强调必须靠“悟”才能进入禅境,得到真谛。
东汉许慎《说文》称:“悟,觉也。
从心,吾声。
”可见,“悟”与“妙悟”也有一个“渐修”与“顿悟”的过程。
所以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研究阶段,才能“一朝悟罢正法眼”,获得了悟之后的快感。
所以宋代禅宗对诗歌的影响不仅有诗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领悟诗歌真正含义的方法。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少陵如节制之师。
”所谓节制之师,是说老杜诗歌严整且有法度可循。
陈俊卿《石溪诗话序》也说:“杜子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
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
”句法森严也是就这一点来说的。
而据《史记李将*列传》载,李广将兵无部伍行阵,治兵极为简易灵活。
无部伍行阵是与节制之师相对而言的。
严羽说太白诗法如李广,很显然是指其诗法无一定规则、变化多端。
如严羽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巧如蚕,活如龙,回身作茧,嘘气成云,不由造得。
是歌须看其主、伴变幻。
题立‘峨眉'作主,而以‘巴东'、‘三峡'、‘沧海'、‘黄鹤楼'、‘长安陌'与‘秦川'、‘吴越'伴之,帝都又是主中主;题用‘月'作主,而以‘风'、‘云'作伴,‘我'与‘君'又是主中主。
回环散见,映带生辉,真有月印千*之妙,非拟议所能学。
”是指其诗法的变化。
(一)下字之法《沧浪诗话诗评》云:“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指出作诗下字应有力度。
如评李白《山人劝酒》诗云:“‘?_起'二字有大海回澜之力。
”评《献从叔当涂宰阳*》云:“‘精'、‘气'字佳,‘精'字更难下。
‘激昂'与‘协'字俱有力,有身分。
”此等力量,他人绝难企及。
再如,评《白?辞》:“‘歌吹'着‘??#39;字,不独曛*?翔,亦觉音响润泽。
”评《月夜听卢子顺*琴》云:“一毫不做,而‘夜'字安,顿觉异。
”此为一字之法。
评《秋日炼*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云:“以‘岂'、‘初'二虚字见卷舒。
”则为下虚字之法。
在下字之法上,《沧浪诗话诗评》又提出:“《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
《沧浪诗话》崔颢的评价前言《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本著名的诗论著作,由宋代文学家崔颢所撰写。
本文将从崔颢的角度,对《沧浪诗话》进行评价和解读。
1.《沧浪诗话》的背景崔颢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文学才华和诗词造诣广受赞誉。
崔颢在撰写《沧浪诗话》之前,对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在这部作品中,将自己对于古今诗歌的体悟和见解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2.《沧浪诗话》的内容和特点《沧浪诗话》共分为十六卷,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全书主要讲述了诗歌的创作技巧、审美标准和文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崔颢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认为优秀的诗作应该能够自然而然地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还强调了诗歌的音律、意象和节奏的重要性,指出好的诗作需要具备优美的语言和形式。
此外,崔颢在《沧浪诗话》中还对古代诗歌名篇进行点评,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供了一些改进和创作的建议。
这些评价不仅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研究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展示了崔颢对于古代诗歌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3.崔颢的评价与影响《沧浪诗话》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崔颢在书中提出的诗歌审美标准和创作理念,为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崔颢的诗论主张对于后世的文学批评和研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评价对于古代名篇的深入解读,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也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总结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来看,《沧浪诗话》都是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著作。
崔颢在其中对于诗歌的审美要求和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他的评价和见解不仅对于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沧浪诗话》及其中崔颢的评价是中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大概要算是唐代的严羽。
他的诗作被誉为“古典诗话中的绝唱”,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语言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其中以《沧浪诗话》最为出名。
那么,以《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为标题,从中探讨严羽的诗歌的得失辩正是什么呢?首先,严羽的诗作具有辩证性,他在《沧浪诗话》中把古典时期的意象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连在一起,使得诗歌变得更加实用性强。
他的抒情文学性与诗的理论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而是借鉴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融汇贯通,将自然与人文关系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刻洞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用以描写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节。
其次,严羽不仅在诗歌上得失有所辨正,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
他以“精神开拓者”之称,利用其文学精湛的能力,把自己的精神写进诗歌中,赋予诗歌以灵动的艺术力量,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和忧郁气息。
他的思想艺术理论也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人们的肯定。
最后,严羽的诗作有得失之辨正,主要体现在其以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自身精神的方式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
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并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这种对生命和人间景象的倾向也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综上所述,从严羽《沧浪诗话》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他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并将自身的精神写进诗歌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最终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这正是严羽诗歌得失辨正。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摘要宋代诗话种类繁多,作品丰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精品,是宋代最系统、最优秀的诗话论著。
针对诗坛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学主张,严羽以盛唐诗为楷模,并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吟咏情性”、“妙悟说”和“兴趣说”,尖锐批判了苏、黄诗风、江西诗派、四灵及江湖诗派,同时也抨击了理学诗派,深入分析了诗歌的缘情本质、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诗成之后的审美境界,探讨了“什么是诗”、“如何学诗和作诗”的问题,把诗歌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沧浪诗话;吟咏情性;妙悟说;兴趣说《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严羽的《沧浪诗话》以艺术论对抗工具论,以情感性纠正学理性,是一部优秀的诗学理论著作,从艺术形式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诗歌是真正优秀的诗歌,并确立了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诗歌的本质:“吟咏情性”诗言志,这是从《诗经》就开始的传统,《沧浪诗话》的理论落脚点正在于此,使得严羽以极大的自信为诗正名。
《沧浪诗话》论说的诗歌审美特征,首先就是以情性美为其标志。
严羽认为,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是“吟咏情性”。
《沧浪诗话》开宗明义第一章《诗辨》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这段文字构成了严羽诗学观念的基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表明严羽对诗歌的认识很有辩证意味。
严羽认为诗歌与书、理无直接关联,但又不能因此而废学、废理,否则诗歌创作就无法达到极致。
严羽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多读书,多穷理的,但在诗歌的创作中则将书与理消化尽,能够采用诗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实际上是接触到了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严羽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内容。
感悟《沧浪诗话评注》
从《沧浪诗话》的目录中可以看出,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附录。
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前言、诗辨和诗评。
一本书最精华的在于前言,因为里面包含了作者对于这本书的整体布局和优劣,或者说这里写明了这本书被写出的目的和不足。
《沧浪诗话评注》的前言就交代了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以及对于这几个的理解。
其次这本书也告诉我们,《沧浪诗话》的特别处之一是“以禅喻诗”。
将佛学中的开悟方法“直觉和感性理解”运用在诗歌上面。
再者指出了《沧浪诗话》出现的原因。
南宋以来,诗歌讲究“押韵有出处,用字必有来历”,再加上宋人也许才力不足,用得多了就有抄袭剽窃之感。
南宋时,江西诗派成为了主流,而江西诗派宗旨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严羽很痛心这个形势。
他很欣赏“汉魏晋盛唐诗歌”,他认为“兴趣和韵味”是诗最重要的点。
汉魏的诗歌是浑然一体,晋朝诗歌也是极具灵气的,盛唐诗歌兼具了“神、气、情”。
然后本书又专门讲述了诗歌风格、诗歌理论。
最后论述了诗话既具有理论意义,也有时代价值。
读完前言,我对于诗话这个体系有了清晰地认识,也知道了诗话的重点内容。
在这之后,我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诗辨部分。
“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这是严羽对于可学诗歌的定性。
他认为悟有深浅,透彻之分,而汉魏高超,不需要凭借妙悟。
谢灵运至盛唐的诗人是“透彻之悟”,其他人虽然有悟,但都不是第一等奥义。
其次严羽还在诗话中给以后的人推荐了读什么书,怎样读,读了有什么意义。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句“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他将诗歌的体制内容与趣味和书本、逻辑原理分开,赋予了诗歌自由。
而且他认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可以从书本中阅读可以获得,也不能靠推理或者简单的逻辑思考就可以变得富有禅意。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行行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可以将诗歌的韵味跃然纸上。
严羽在诗体部分罗列了按时代、诗人的各种诗体。
以及他推崇的诗体。
诗法部分则是一些严羽对南宋的诗法弊端的抨击和对盛唐诗的盛赞。
而考证部分,严羽用原诗论证告诉我们,考证是要严格的。
最重要的是严羽的诗评部分。
在诗评部分,严羽推荐楚辞应该读屈原、宋玉的作品,又推荐了其他几个人的诗词。
并且告诉我们读了《离骚》,反复吟诵才可以明白个中滋味。
每个部分都是这样针对南宋的弊端,将汉魏晋盛唐的诗人的作品加以分析和描写。
整本书读完以后,我的感觉就是严羽是一个很高明的诗人。
作为那个时代普遍都是爱“押韵有出处,用字必有来历”。
严羽独树一帜,清醒的看见了江西诗派的弊端,江湖诗派等派别的诗派软弱无力。
因而他用自己谨慎的思考,提倡汉魏晋盛唐诗歌为当今诗人最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