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23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作为中学生,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而语文词注释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难点,因此掌握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针对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要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学生需要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因为语文词注释往往出现在课文中,而要理解词注释,我们首先需要明白整个句子的意思。
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细心阅读每一个字、词和句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内容上,逐字逐句去理解意思,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影响理解的细节。
还要有扎实的基础词汇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词注释。
针对语文词注释问题,学生需要运用上下文理解法。
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词或者词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
学生可以通过前后句、段落的内容来推测词语的意思,或者利用词语本身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其含义。
通过上下文理解法,学生可以更加自然地融入词注释的学习当中,而不会产生死记硬背的情况。
对于经常出现在词注释里的成语、典故等,学生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成语和典故,而这些成语和典故往往出现在语文词注释中。
学生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表面,而不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就会难以真正理解词注释的含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化经典和历史书籍,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理解词注释的含义。
针对语文词注释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积累相关知识,多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词汇量,了解更多的成语和典故,从而更好地理解词注释的含义。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中,家长和老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词注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学文言文经典名篇中的注释问题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财富。
中学文言文经典名篇不仅是资源池,也是中华精神的宝库。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探索古代文学思想,从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在学习中学文言文经典名篇时,很多学生都遇到了注释问题。
注释对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注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古人的思想。
首先,在学习中学文言文经典名篇时,要做好注释准备工作,也就是把一些文言文中不常见的字词和词组加以记录,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其次,要仔细读文言文,并多多探究古人的思想,以便用这些注释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此外,学习中学文言文经典名篇时,还要注释古人的事例,以更深入的理解文中所述的文学舆论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要学习古人的诗文,以便更深入地挖掘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
最后,要学会利用这些注释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文言文的内涵,因为有时候你的同学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这样可以增进你的理解。
总之,学习中学文言文经典名篇,注释问题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加强文学思想,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通过积极学习,不断探究,既可以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又可以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
关于文言文注释规范性的思考
首先,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如注释的语言、注释的结构布局、
注释的内容和深度等。
其中,注释的语言应当符合规范的文言文表达方式,不应出现现代
汉语或口语化的用词表达。
注释的结构布局应当清晰明了,包括注释的位置、字体大小、
颜色等方面的标准化处理。
注释的内容应当全部依照原文的语境来解释,而非单纯照搬字
义词义的解释。
同时,注释的深度也需要根据文本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深度来进行调整,而
不是固定化的注释深度。
其次,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可以从小处着眼细节来达成: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数字、字体、书写规范等问题,也应该得到合理的注意和处理。
例如,在注释的过程中,应
该正确使用句号、逗号、分号等标点符号,对于文本中数字的表述也应当精准无误。
此外,注释的字体应当与原古籍内容一致,如果使用现代字体,在注释内容中应当进行标注。
在
书写方面,注释应当遵循传统的竖排书写方式,注释的字体大小应适当调整,从而使得注
释内容在视觉效果上不会显得太过突兀。
最后,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需要重视原著文本的特点和流传文化的继承。
注释者应尊
重古籍文化的传承,不应在注释内容中加入自己的偏见和个人风格化的解释,要求注释者
在注释的过程中保持客观中立,并严格按照传统注释方式和文化传承的路线为注释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注释者需要考虑注释规范性,而且读者也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和检验。
只有提高注释规范性,才能让文言文注释真
正成为一项有价值的文化传承和研究工作,为现代人民的文化识别提供更多的帮助。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思考-高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现代语言,文言文的阅读相对比较吃力,因此需要注释进行辅助,帮助我们阅读。
文言文注释一定是通过研究古代汉语言文学,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含义之后,提出科学的理解,并采用规范方式对课文进行注释。
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注释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通过对文言文的注释方式的把握,掌握文言文的注释方法。
2.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优化措施2.1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部门,在出版教材之前,应当对课文中的文言文注释进行严格审查,尽量减少错误。
教材投入使用后,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学校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发现有不正确的文言文注释,在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后,及时更正。
调动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积极性,常年设立文言文注释意见箱,对错误的文言文注释要及时举报,对举报者给与一定的奖励。
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及时将错误的文言文注释更正,并通知其他教材使用单位,避免影响扩大,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2.2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客观地分析文言文注释,既不一味相信课文,也不要妄自尊大,要本着严谨的态度积极探索文言文注释问题。
一般来说,文言文注释只是代表了编书者的想法,他的主要目的是,解释文章内部和文章外部的相关性,通过借鉴,读者依据文言文注释来理解文章,学到知识。
在实践中怎样发现文言文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呢?一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高中教师平时应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广泛涉猎文言文相关知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丰富的文言文知识,才能在文言文的讲解中运用自如,轻松解决学生的各种提问。
二是掌握解决文言文注释的技巧。
为了解决文言文注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技巧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文言文注释问题。
首先,语言规律问题,检查文言文的注释是否符合语法结构、构词组句结构、表达结构等,当然也包括语境和文字、语音等各方面的内容,如果不符合语言规律,那么文言文注释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关于文言文注释规范性的思考文言文注释是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的含义和蕴涵。
文言文注释规范性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因为对于文言文的注释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注释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水平进行注释,这样就可能造成了注释的不规范性,甚至产生了误导读者的情况。
本文将对文言文注释规范性进行思考和探讨。
对于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才是正确的注释标准?在注释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规定?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在答案上,我们应该尊重文言文原文的含义和用法,坚持注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注释者应该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全面的古代文学知识,以便能够准确地理解古籍文献,并进行准确的注释解释。
在注释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主观臆测和武断解释的情况,以免对古籍文献进行错误的理解和注释。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在现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来提高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
可以开展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培训和教育,以提高注释者的文言文水平和技能。
可以建立专门的文言文注释规范性评估机制,对注释作品进行评估和审核,从而保证注释作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可以建立文言文注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标准,以规范注释的过程和标准,从而提高注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我们也需要考虑的是注释的对象和目的。
文言文注释是为了解释古代文言作品的含义和蕴涵,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
我们应该注重注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以提高注释的规范性和可信度。
我们也需要注重注释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使得注释作品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注释的目的和效果。
浅谈中学生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的方法语文词注释是中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一些生僻词、古文、典故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有时候,我们会对词注释的解释产生疑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和解决。
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中学生在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是解决词注释问题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足够的词汇量,了解更多的词的意思和用法,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词注释。
我们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进行阅读,这样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词汇量,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词注释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词注释时,要注重积累词汇。
词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解决词注释问题的前提。
我们可以通过背诵诗词、名言警句、古文文章等方式来积累词汇,也可以通过词汇书或者软件来进行词汇的积累和学习。
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词汇的使用和实践,可以通过写作、口语交流等方式来巩固所学的词汇,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积累的词汇。
学生在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来进行学习和理解。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软件、电子书籍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学习,这些多媒体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注释的知识。
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词汇的解释和例句,通过手机软件来进行词汇的记忆和练习,通过电子书籍来进行词汇的学习和了解等等。
这些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理解途径,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学生在解决语文词注释问题时,可以通过请教老师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来进行学习。
老师是我们学习的良师益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我们答疑解惑,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词注释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碰到不理解的词汇,可以主动请教老师,向老师请教相关问题。
关于文言文注释规范性的思考文言文注释是研究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与表达方式。
因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注释文言文的规范性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文言文注释规范性的问题。
一、注释内容规范性问题注释内容是文言文注释的核心,有关注释内容的规范性问题是最为基础的。
在注释文言文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通篇关联,应该对文中的词汇、用法和结构等方面进行注释。
如果只是在某些关键词语上加上一个简单的翻译,往往会引起不太准确的理解,而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在注释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严谨性,不要随意删节,一定要尊重原文的原貌。
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注释时,注释人应该采取认真负责、严密准确的态度,对文言文进行全面细致地注释。
二、注释方式规范性问题注释方式是文言文注释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正确的注释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意思。
当然,注释方式的规范性也十分重要。
文言文注释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注释的方式应该简洁明了,不要使用过于复杂的语言和词汇;注释的方式应该具有可读性,能够为读者提供清晰的信息;注释的方式应该具有可重复性,能够在读者需要时进行重复查询。
因此,在注释文言文时,注释人应该注重注释方式的规范性,不断完善注释方式,使其更加简洁、明了、可读性高、可重复性强。
总之,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十分重要,它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清晰的信息,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与表达方式。
因此,注释人需要具备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注重注释内容的规范性、注释方式的规范性以及注释的准确性。
只有注释规范、准确才能真正实现对文言文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存在问题及准确理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亟待提高,这是当今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呼声,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文言文教学。
学好文言文,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
而要求学生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注解好文言文,讲授好文言文。
对文言文词语和翻译的教学,我们基本上都采用教科书上或教参上的说法或理解,但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存在诸多的问题。
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很少教学生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或是理解文言词义的方法。
1 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1.1 词义辨析方面:(1)关键词义含混带过教材的注解,只介绍其然,不介绍所以然。
如《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教材下的注释,对这一句翻译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这里,对“让”没有单独注释。
由整句话的翻译可以推出,教材的编委,把它理解为“谦让”。
事实上,把“让”理解为“谦让”是不准确的。
《说文》中注:“让,相责让”,以言辞相责备。
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以及《汉书·苏武传》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顾左右而惊”。
这些句子中的“让”,都解释为“用言辞相责备”的意思。
(2)语境义误代基本义有的文言文篇目词义的注解不是很细腻,把语境义当基本义教给学生。
如《察今》中“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循表而夜涉”文下注为:顺着标记在夜里渡水。
这里,对“涉”也没有单独注释。
由整句话的翻译可以推出,教材的编委把它理解为“渡水”。
《说文》注“涉”,徒行厉水也。
在甲骨文中,“涉”指两个脚趾一前一后,徒步涉水。
所以,“涉”的基本义应理解为“徒步涉水”,课文的注释不是很细腻,很清楚。
(3)某种意义孤立存在。
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文下注:临,面对。
关于文言文注释规范性的思考文言文注释是对古代文言文语句的解释和说明,具有解读古代文献、理解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和教学活动中,对于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要求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进行思考和探讨。
文言文注释要注意传承传统。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语文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注释过程中,应当注重保留传统注释的优秀经验和智慧,不断传承和丰富注释学的理论与实践。
应当与现代语言文字进行合理的对应和比较,使得注释的内容既能够符合古代文献本身的语境和风格特点,又能够使读者理解得更为准确和系统。
文言文注释应当注重信息的完整与透明。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语言文字,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
在注释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读者对于这些独特表达和修辞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文言文中的隐含信息和意味进行解读和说明。
应当注重信息的完整性,不应当缺漏重要的内容,以免误导读者对于文献本身的理解。
注释要保持透明,注释的内容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和掌握注释后的文言文原文。
文言文注释要注意学术确证与科学性。
文言文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注释的内容应当具备学术确证和科学性。
在注释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料,还应当注重注释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注释的内容要经过严格检验和论证,在不违背文献本身的基础上,提供准确和可信的解释和说明。
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注释要准确反映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不应当混淆或歪曲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和价值。
文言文注释要注重实用性与启发性。
文言文注释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对于现代读者的思考和启发也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的内容要能够与读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背景相连接,使得读者对于古代文献的阅读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
注释应当注重对于文献中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对于古代文化和思想的解读和阐述,还可以提供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启发,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意义的深思。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讨-语文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提要】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助性工具,为理解语文教材提供重要参考。
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或许是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
面对此现状,编者、教师和学生都应尽力完善和运用好文言文注释。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注释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助性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具。
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助性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背景等。
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中特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
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
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
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
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
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
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
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
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结论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别的知识。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进行验证。
一、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所谓语言规律,包括构词规律、句法规律和表达规律,也涉及语言的形式即文字和语音规律。
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的不合语法,例如:1.《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此言得之]这话对了。
得,适宜、得当。
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今按,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为宾语。
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
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
2.《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陪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既然已]已经这样做了。
既,已经。
然,这样。
已,(做)完。
”今按,作注者把“已”看作这句话的主要动词,那么“然”就是修饰“已”的状语。
但这是不符合古汉语语法规律的。
“然”作为指示代词总是谓词性的,如“虽然”“既然”“然则”“然而”等,从来不作修饰语用。
因此这里的“然”也应该是谓语,而“已”则是语气词“矣”。
3.《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垣,矮墙,也泛指墙。
”今按,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恐怕不成辞例,不合语法。
其实,“垣墙”仍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
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遮挡南边射来的日光。
这样就文从字顺了。
有的不合辞例,或者说跟其他同类句例的意思不合。
例如: 4.《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又:“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坐盗。
”初中语文第三册注释:“[王曰,何为者也]您就问,‘干什么的?’”又“[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曷,同‘何’。
”今按,光从语法上分析,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并不算错,但问话是“干什么的”,而回答的都是“齐国人”,似乎答非所问。
考察这种问句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古汉语中“何为者”习惯用来询问人而不是事,应该翻译为“是谁?”或“什么人?”其中的“何”当“谁”讲。
同类的例句有:《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史记·樊哙列传》“客何为者”作“客为谁”。
《史记·平原君列传》:“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
”可见“何为者”是古代问陌生人的一种习惯说法。
5.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初中语文第六册注释:“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
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王水照《宋代散文选注》:“射,古代一种投壶的游戏,用箭状的筹棒去投长颈形的壶,按投中的次数来分胜负。
”教材的注释虽然没有明说是什么游戏,但从“射中了目标”这类表述可以推知也认为是投壶游戏。
《礼记》有“投壶”篇,记述此游戏甚详。
但历来这种游戏只称“投壶”,不称“射壶”,投壶之人亦不称“射者”。
如《后汉书·祭遵传》:“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王禹《黄冈竹楼记》:“宜投壶,矢声铮铮然。
”古书中用“射”则是指另一种游戏“射谜”,即“猜谜”。
“射”有猜度义。
也专指猜谜游戏,古书中用例甚夥,不烦举。
语言表达是有规律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既然别的言游戏的“射”都是指猜谜,那么《醉翁亭记》中的“射”也应该是指猜谜。
[1]有的注释由于不明古人修辞方法而曲求深解,结果当然也是有悖于语言规律的。
如: 6.《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高中语文第一册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
”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恐怕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
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就是王念孙父子所说的“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因此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
“念”字单用也有悲伤的含义,如《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陇头流水歌辞》:“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元朝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
”这些例证虽然时代较晚,但应该是古义的留存。
与此类似的情况很多,中学教材注释往往分训连语之义,有的虽然勉强可通,其实不合古人造句之理。
如《明夷待访录·原君》:“向使无君,人各得其私也,人各得其利也。
”《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
”《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史记·项羽本纪》:“常以身翼蔽沛公。
”司马光《训俭示康》:“人皆嗤吾固陋”“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等等,其中的“向使”“振救”“少益”“穷匮”“岂遽”“并皆”“翼蔽”“固陋”“鄙吝”都是同义连用,而教材注释大都把它们分别当作了不同义的两个词语。
同义连用还有三个词连用或单音词跟双音词连用的现象,注释中也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个意义整体来对待,如:《史记·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借第令”都是“即使”的意思。
《史记·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曰”和“以为”同义。
然而中学语文教材注释大都处理错误,值得读者注意。
二、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所谓文情语境,包括话题主旨、文脉思路、上下文关系、本句意思是否顺畅等等。
中学文言注释有的跟话题主旨不合,例如: 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明确。
于是有的教师把它讲成称王、登上王位之类的意思。
而实际上“梁惠王”本来已经称王,早就处于王位了,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达到王道的问题。
梁惠王问的是为什么自己的老百姓没有增多;孟子的观点是,要使自己的民众比邻国多,就必须实行王道,怎样才能达到王道呢,为王者必须首先做到让普通老百姓“不饥不寒”,而年长者能“衣帛食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王道,才能让天下的百姓归顺。
可见他们谈话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注释为:王,指王道。
这里用作动词,实现王道,也就是让百姓归顺的意思。
2.《史记·项羽本纪》:“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高中语文第二册旧版注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
”今按,怀王之意不在以“王位”诱人,而是用秦国长期经营的故地激励诸将。
“鸿门宴”的起因是“沛公欲王关中”,可见刘邦跟项羽之争也是争关中之地,而不是王位。
因战功而封王者肯定不止一个,但在关中做王的却只能有一人。
《汉书·项籍传》:“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其地。
”原本说得很清楚,是“王其地”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做王。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责项羽:“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项羽负我,王我于蜀汉,罪一。
”又:“吾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可见刘邦不满的正是“当王关中”而结果却只“王我于蜀汉”。
因此把“王之”解释为“以他为王”不符合怀王说这话的意图。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改成了:“[王之]做关中王。
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
”改得好。
[2]有的注释不合文脉思路。
例如:3.《石钟山记》:苏轼“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汝识(zhì)之乎]你记得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住。
”今按,前文写苏轼父子听到“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归途中又听到“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接下来就是苏轼问其子苏迈“汝识之乎”。